书城教材教辅组织行为学概论
19120600000043

第43章 领导心理与行为(2)

根据上述对权力概念及其种类的分析,本书认为,领导者的权力不是私人权力,领导权力是公共权力,因此,领导权力只能被用于公共目的,只能用来为社会大众谋福利。在这个意义上,“领导就是服务”。张闻天同志曾经指出:“领导,就是服务,领导人民,就是为人民服务”。

领导者的权力包括:职权和权威。职权是来自于职位的权力,这种权力是由领导者在组织中所处的职位所决定的,属于正式的权力。职权的基本内容:包括对组织活动的决定权、指挥权,对组织成员的奖惩权。人们往往出于压力和习惯不得不服从这种权力。权威是来自于领导者个人的权力。权威是不随职位的消失而消失,而且权威对人的影响是发自内心的。领导者的权威是由四种因素构成的,即品格、才能、知识和情感。其中,品格因素主要包括道德、品行、人格和作风等,它反映在领导者的言行之中。

3.领导者的影响力

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领导者的权力不单单是指地位,也不单单是指权力,更不是领导者个人的专利,而是存在于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一种互动的积极的影响力。

所谓影响力是指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影响和改变他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能力。领导者的影响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职位权力影响力(又称为强制性权力或权力性影响力),二是非职位权力影响力(又称为个人权力影响力)。

(1)职位权力影响力

职位权力是指由于领导者在组织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上级或组织制度所赋予的权力,具有很强的职位特性。这种权力与领导者的职位相对应,退位后相应的权力便会消失,如法定权、惩罚权、奖赏权都属于职位权力。这种影响力一般仅仅属于社会各层结构中占有管理者角色地位的人,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非掌权者才能具有这种影响力。这种权力与特定的个人没有必然的联系,它只同职务相联系。权力是管理者实施领导行为的基本条件,没有这种权力,管理者就难以有效地影响下属,实施真正的领导。

职位权力影响力的特点是:对被领导者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与不可抗拒性,是以外推力的形式发挥作用的。被影响者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为被动、服从,因此,它对人的激励作用是有限的。

职位权力影响力包括法定权(合法权)、强制权、奖赏权和亲和权。法定权是由组织机构正式授予领导者在组织中的职位所引起的、指挥他人并促使他人服从的权力。被领导者认为领导者具有法定的(合法的)权力影响力,因此他必须接受领导者的影响。法定权是领导者职权大小的标志,是领导者的地位或在权力阶层中的角色所赋予的,是其他各种权力运用的基础。强制权,又称为惩罚权,是领导者在具有法定权的基础上,强行要求下级执行的一种现实的用权行为,是和惩罚相联系的迫使他人服从的力量,是一种基于恐惧心理的影响力,这种权力的基础是下属的惧怕。因此,服从是强制权的前提;法律、纪律、规章是强制权的保障;处分、惩罚是强制权的手段。如果领导者不善于运用这种权力,就会使被领导者的服从意向减弱,从而降低领导效能。这种权力对那些认识到不服从命令就会受到惩罚或承担其他不良后果的下属的影响力是最大的。奖赏权是一种建立在良好希望心理基础之上的权力,在下属完成一定的任务时给予相应的奖励,以鼓励下属的积极性。也就是说,被领导者认为领导者有能力奖赏他,有能力满足他的良好希望心理需要。奖赏属于正刺激,是领导者为了肯定和鼓励某一行为,借助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的方式,以达到使被刺激者得到心理、精神以及物质等方面的满足。因此,依照交换原则,领导者通过提供心理或经济上的奖酬来换取下属的遵从。亲和权是建立在盲目信从基础上的一种影响力,即被领导者渴望和认同领导者是“神才领袖”,并且盲目信从他。

以下因素对职位权力影响力产生作用。

①传统的观念。几千年的社会生活,使人们对领导者形成了这样一种心理观念,即认为领导者不同于普通人,他们或者有权,或者有才干,总之是比普通人要强、要高明,这种传统观念往往以社会规范的形式存在着,在每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中就影响着每个人的思想,使人产生对领导者的服从感,从而增强了领导者言行的影响力。

②职位因素。领导者凭借组织所授予的指挥他人开展具体活动的权力,可以左右被领导者的行为、处境,甚至前途、命运,从而使被领导者对领导者产生敬畏感。领导者的职位越高,权力越大,下属对他的敬畏感越强,领导者的影响力也越大。

③资历因素。一个人的资历、经历和阅历,是历史性的东西,它反映了一个人过去的情况。人们对资历较深的领导者比较尊敬,因此其言行也容易在人们的心灵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因此,一般而言,资力越深,影响力越大。

职位权力影响力是通过正式的渠道发挥作用的。当领导者担任管理职务时,由传统观念、职位、资历构成的权力的影响力会随之产生,当领导者失去管理职位时,这种影响力将大大削弱甚至消失。这种权力之所以被大家所接受,是因为大家了解这种权力是实现组织共同目标所必需的。

(2)非权力影响力

非权力影响力是指由于领导者的个人经历、地位、人格特殊品质和才能而产生的影响力,它可以使下属心甘情愿的、自觉的跟随领导者。这种权力对下属的影响比职位权力更具有持久性。非权力影响力不是外界附加的,它产生于个人的自身因素,与职位没有关系。

非权力影响力由品德、才能、知识和感情等因素构成。

①品德。主要包括领导者的道德、品行、人格和作风等。优良的品格会给领导者带来巨大的影响力。因为品格是个人的本质表现,好的品格能使人产生敬爱感,并能吸引人,使人模仿,使下属常常希望自己能像领导者一样。

②才能。领导者的才干是决定其影响力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才干通过实践来体现,主要反映在工作成果上。一个有才干的领导者,会给事业带来成功,从而使人们对他产生敬佩感,吸引人们自觉地接受其影响。

③知识。一个人的才干是与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知识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现为对自身和客观世界认识的程度。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力量。知识丰富的领导者,容易取得人们的信任,并由此产生信赖感和依赖感。

④感情。感情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好恶倾向的内在反映。人与人之间建立了良好的感情关系,便能产生亲切感;相互的吸引力越大,彼此的影响力也越大。

因此,如果一个领导者平时待人和蔼可亲,关心体贴下属,与群众的关系融洽,那么他的影响力就往往较大。

由品格、才干、知识、感情因素构成的非权力影响力,是由领导者自身的素质与行为造就的。在领导者从事管理工作时,它能增强领导者的影响力。在不担任管理职务时,这些因素仍对人们产生较大的影响。由于这种影响力来源于下属服从的意愿,有时会比权力显得更有力量。

(3)领导者影响力运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领导者在影响力运用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影响力运用效果。它主要受以下几个主要因素影响。

①领导者职权与个人素质的结合程度。一般情况下,如果领导者个人素质、个人专长与所处职位能有机结合,则权力运用效果最佳;如果领导者个人专长及个人素质与所处职权不能相得益彰,则权力运用效果就不理想。在现实生活中,领导者可以通过个人素质和个人专长来强化职权运用,获得更好的效果。

②组织系统结构优化的程度。组织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定层次领导者的上级或下级。组织系统结构优化程度如何,必定要影响到领导者权力运用的效果。因此,一个精明的、成功的领导者总是十分注意选配下属及不断优化组织系统结构,以确保权力运用的效果。

③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对领导者权力运用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社会改革和发展中,由于社会地位及其他因素的改变,很容易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逆反心理,在某种程度上削弱和损害领导者权力的运用。因此,领导者必须正视社会心理,善于利用社会心理,提高权力运用的效果。

④授权、分工和权限。是否有明确的授权、分工与权限,也是影响权力运用效果的非常关键的因素。

4.领导者具有相应的责任

责任是领导者的根本属性,在我国,领导者履行责任、义务,是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每一个组织的领导者,都肩负着一定的责任,都必须对自己的领导行为负责,每一个领导者必须对自己的责任做出承诺。一般来讲,领导的责任包括:政治责任、工作责任和法定责任。

5.领导者的根本宗旨是服务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服务是领导者的根本宗旨,是实现权责统一的基础。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而不是“当官做老爷”。领导者是人民的公仆,代表了最广泛的群众利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这是社会主义国家领导者的生命力所在。领导者的“服务”具有全方位、职能性、双重性和更自觉性等特点,它是领导者在率领组织成员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运用领导职能,对群体及其成员的全方位的关切和所尽的“公仆”之责。

社会主义的领导观,是一个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权力、责任、服务三位一体的完整概念。

在我国,现实组织管理中存在着“主人”与“公仆”关系颠倒及一些消极腐败的现象,因此,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坚持服务观念,坚持群众路线,保证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实处,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综上所述,领导者要善于使用权力,正确履行领导者的责任和义务,领导者要树立威信,努力提高自己的自然影响力,合理地使用强制性影响力,在组织中真正发挥领导者的作用,发挥人民的公仆作用。

(二)领导集体(领导班子)

一个理想的高效能的领导班子,其中的每个成员不一定是最优最强的,而班子的整体的效能却是最优最强的。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整体大于局部,系统重于要素,因此,领导班子的整体作用远远超过其中所有成员所起作用的总和。领导班子的独特作用就在于它把成员的各自优势组合、配合起来,从而放大了他们各自的能量,也放大了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

领导班子的合理结构是一个多维的、动态的综合体。一个合理的领导班子结构不是永恒不变的,它是在运动中逐步求得平衡和合理的。因此,领导干部的流动和实行聘任制是十分重要的。

1.品德结构要统一

领导班子对外要树立一个统一的不同于其他班子的形象,对内要注意沟通协调,加强团结协作,发挥每一个成员的积极作用。品德结构的统一性主要表现在班子成员有着共同的信仰追求,共同的奋斗目标,共同的行为规范,共同的道德约束,等等。品德结构的统一性并不排斥班子成员个人性格、气质及风格等个性的差异性。

2.专业结构要合理

领导者的专业化是组织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的客观要求。领导班子成员所从事的专业是不同的,他们应该按所担负的职能,形成一个合理的专业比例结构,即懂技术、懂业务、又懂管理、懂经营,还懂思想政治工作。具体说就是:第一,专业面要宽一点,同时要有代表性,合理的专业结构应该包括管理专业、工程技术专业、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专业,等等;第二,避免专业重复,同一专业的人才不要太集中;第三,注意专才和通才的比例搭配,领导班子成员中,要尽量多选配通才;第四,领导班子成员要懂管理理论和领导艺术。

当然专业化不等于专家化。一个人搞科研、开展营销是内行专家,但并不等于搞管理工作也有水平,他当领导不一定是内行。领导者最重要的标志是看是否有现代化管理的才能和专长。

3.个性心理结构要互补

一个领导班子的能力结构、气质结构和性格结构要协调一致,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如,在领导过程中,既需要探索、创新、开拓、具备独立性格的人才,也需要踏实、稳定、有耐性的人才,只有组成多维的个性结构,才能增强集团领导的影响力和战斗力。如果不能协调一致,如性格不合,思路冲突,意见不一,就会内耗丛生,削弱领导功能。

(1)能力结构

领导班子成员要由具备各种能力的人才来组成,即把决策型人才、开拓型人才、执行型人才、协调型人才、指挥型人才、实干型人才等结合起来,取长补短,这样能够产生强大的整体效能。

(2)气质结构

领导班子气质结构要互补,领导班子之内要有不同气质类型的干部来协调组合。根据气质学说理论,气质无好坏之分,但相同气质类型的人如果聚集在一起完成某项任务,很难发挥整体优势。因此,领导班子气质结构要互相补充、互相制约,既要有急性子,又要有慢性子,形成一个不同气质类型的合理组合的状态。

(3)性格结构

领导班子内部的团结对于领导集体发挥整体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建立良好领导班子时,一定要处理好领导班子的人际关系,那就应该考虑其相应的性格结构是否合理搭配问题。这就是性格原理中所说的互补原则。性格对于领导集体关系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