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千姿百态的海洋生物
19165100000025

第25章 海豚

海洋馆的水族池内,一头头海豚在主人的指挥下,做着精彩的表演,确实无愧海豚这个演艺明星的称号。

说起这位鼎鼎大名的海洋明星,确实不同凡响。除了能进行这种精彩的表演外,它还有种种传奇的故事。

它特殊的生理机能,就激起了科学家的阵阵兴趣。说起海豚的传奇,大概莫过于它那乐于救人的品质了。

例如:1964年,日本“南阳丸”

渔轮在野岛崎沿岸不幸沉没,船上共有10名船员,其中6名当场丧生,其余4名弃船下水后,与汹涌的海浪搏斗了好几个小时,一个个累得筋疲力尽,就在这万分危急之时,有两只海豚赶来,把身子往下一沉一抬,每个海豚背上驮着两名船员,游了足有36海里(1海里=1.852千米),直到岸边,然后身子一顶,将他们顶上岸。

船员得救了,这两个可爱的海豚又从容不迫地返回了大海。

海豚为什么能有这么“高尚”的品格呢?这些是科学家深感兴趣的问题。他们从海豚的生理生态入手,作反复的研究,终于得出了较为一致的观点。我们知道鲸鱼可分作两大类,一类是齿鲸,一类为须鲸。人们习惯把小型的齿鲸统称为海豚,所以说海豚是世界上最大型动物鲸鱼家庭中最小型的成员。它属于海兽类,因而是用肺呼吸,初生的海豚自己不善于浮出水面呼吸,弄不好会被水呛或被海水淹死,这种情况也时有发生。因而初生的海豚必须在母亲和长辈们精心的护理下学着游泳。成年的海豚常用自己的吻轻轻地一次一次把仔海豚推出水面呼吸,有时或用牙齿叼住仔豚的胸鳍,把它送到水面,直到小海豚能自己呼吸为止,就像人类学游泳一样,久而久之,小海豚就逐渐养成了一种本能的习惯,凡是水中不积极运动的东西,都会引起海豚的本能的反应,并主动协力把它托出水面。

有人曾把一条小鲨鱼与海豚共栖,海豚竟连续好几次把这头年幼的鲨鱼托出水面,结果导致幼鲨死亡。

这就是世界上发现多起海豚救援落水人员的原因。

海豚除了能救助人类之外,它有时还是一位义务引水员。一百年前航行在南太平洋的航船,常因没有优良港湾而苦恼;1880年,这里忽然出现了一头海豚,它总是喜欢在船头前方游动,于是船只在这头海豚的带领下,畅通无阻地开辟了一个又一个优良港湾,这位优秀的“引水员”竟连续为各国海员卓有成效地工作了32年之久,直到1912年方才见不到它。

事非偶然,不久在新西兰北部的汉蒲港又出现了另一条海豚引水员,积极地为人类服务,当地人都知道这条海豚,似乎它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一天这条海豚突然死亡,引起全城轰动,噩耗传出吊唁信、电报纷至沓来,当地人在这条海豚身上铺上新西兰国旗,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还特意为它建造了一座铜雕纪念碑。

在民间渔业上,海豚有时还是渔民的好帮手呢!新西兰沿海的渔民,常把特制的灯泡放入水中,灯光诱集大量鱼虾群体,过不了多久成群的海豚出现了,它们截住鱼群不让跑散;渔民们下网捕鱼大多能获得良好收成。澳大利亚的一些土著民族,在捕捞鱼群时,常用手持渔叉奋力击冰,阵阵水声很快就诱来大批海豚,把大批鱼群赶入渔民设置的网内。这是因为渔叉击水声很像鲵鲣科鱼群发出的声音,而海豚十分喜爱吃鲵鲣鱼,于是就帮了渔民的大忙。畜牧业是野生动物家畜化的过程,海洋能否渔牧化呢?科学家们首先考虑的是利用海豚来起到水下牧鱼的作用。

对于海豚的研究,科学家是花了不少心血的。例如海豚的皮肤,就曾引起不少科学家的注目,我们看到水池里那快速疾驰的场面,在浩瀚的海洋上海豚那速度更是令人瞠目,它的游速可达每小时70千米,几乎与疾驶的火车等速,短距离冲刺可达每小时100千米,这就与鱼雷等速了。这种高速本领,起初人们认为是它那流线型的体型在起作用,于是人们模拟了一个流线型的人造海豚,与真正的海豚完全一样,奇怪的是模拟海豚的速度仅为真海豚的一半还不到,看来流线型并非是决定快速的主要原因。造成其高速的真正原因,终于发现了,原来是它那特殊的皮肤结构。海豚的皮肤里外有三层,第一层是非常光滑柔软的表皮层,第二层是有无数乳头状的真皮层,第三层是很厚的脂肪层,富有弹性。海豚这一皮肤特征,能顺从水的压力而波动,从而大大地减少了阻力。这三层皮肤结构,加以纺槌型的体型,便让它成为高速运动的健将。

海豚皮肤构造的这一发现,不仅发展了航海船舶业,而且在飞机、火箭业或其他有关行业上都得到了相应的应用。例如为了减少气体、液体在管道中流动时产生过大的摩擦力,套上或粘上相应的柔软物质,就可大大减少阻力,提高经济效益。

人们常把动物世界最聪明的动物归类于猴子。如果从大脑与身体的比重来看,人类排在第一位,海豚是第二,猴子只能算作第三。从种种智力实验来看,一种技能,往往猴子要经上百次训练才能学会,而海豚仅需几十次就可掌握了。所以,现在科学家甚至认为,海豚比猴子还要聪明、有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