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西夏地理志
19254300000013

第13章 行政建置(8)

宋初为石堡寨,淳化五年(994年)五月二十三日置威塞军,至道二年(996年)入西夏之夏州。广运三年(1036年),西夏于此置龙州,即“堡镇号州”。《武经总要》“盐夏路自(延)州北至塞门寨度芦子关由屏风谷入夏州界石堡”即此。西夏贞观四年(1104年)陷宋,改置威德军,两年后复为石堡寨。正德元年(1127年)又入西夏,复设龙州。《宋会要辑稿》一八八册方域五之三十九:淳化五年五月二十三日,以延州石堡寨为威塞军。《宋史·地理志》延安府:石堡寨,崇宁三年进筑,赐名威德军,五年复为寨。国初尝置城,至道后废之。地在延州北。《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下夏州:石堡镇,本延州西边镇也,至道中陷于夏,今伪号为龙州。新修《靖边县志·文化志》:龙州堡城,在县城南18公里处后龙州乡大涧。汉时置龙州,南北朝时属夏州石堡寨,北宋为范仲淹的哨马营。明成化……汉代龙州旧城呈正方形……城基占地面程120余亩,现已无人居住,变为农田……城北有一石寨,商30多米,三面悬崖绝壁,南通一道,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相传范仲淹曾统兵驻此……【按:《横山县志》所记“汉时置龙州”,无从稽考。汉实行郡县制,全国有十三州刺史部分统各郡,无“龙州”之名。西汉的“州”,辖区比今之省还大得多,亦不可能在此设州。疑其地汉代即有小城,但所记旧城基,当是宋初的威塞军、西夏的龙州,而非范仲淹哨马营。城北的石寨,当是旧石堡寨。另《宋史·地理志》保安军所辖威德军为另一地,系政和七年(1117年)新置,在陕西志丹县东北。西夏于贞观四年(宋崇宁三年,1104年)失龙州。但《西夏天盛律令》列有龙州。西夏的天盛年间(1149~1169年),在金克宋“割地以赐夏”之后。当是西夏一度失龙州于宋,后金“割地”归夏,又恢复龙州建置。】

南经芦子关、塞门至延州260里,北至夏州140里。

石州疑在陕西横山县响水至波罗镇间无定河畔

原为夏州地,至道中入西夏。广运三年(宋景祐三年,1036年)置石州,为石州监军司驻地。都六年(宋嘉祐七年,1062年)又改静塞军,大安七年(宋元丰四年,1081年)十月一度被宋将种谔攻陷,州废,后收夏隶龙州。《宋史·夏国下》:[元丰]四年……八月……(种)谔将鄜延及畿内兵九万三千出绥德城。九月,谔围米脂,夏人来救,战于无定川,大破之,斩首五千级。十月,遂克米脂,降守将令分讹遇进攻石州……继谔趋夏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元丰四年十月:癸亥,种谔至石州,贼弃积年文案、簿书、枷械,举众遁走,移军聚之。【按:①《宋史·夏国下》所记西夏早期诸州中无石州,但却有石州监军司。而石州在夏、宥、银、绥四州间,属西夏发祥地。因此,西夏立国时当已有石州。②《宋史·夏国传》两次提到石州:一是大中祥符八年,西夏“筑堡于石州浊沦谷,将建榷场”;另一处是元丰四年种谔发兵绥州,先克米脂,再攻石州,再至夏州,完全循无定河谷进兵。所以石州必在米脂西、夏州东。】

东南至银州100里,西至夏州90里。

洪州陕西靖边县大路沟乡大涧村北

唐为洪门镇隶夏州,咸平中入西夏,后升洪州,即《宋史·夏国传》“而洪、定、威、龙皆堡镇号州”。【按:《新唐书·张献甫传》:[贞元四年]上疏请复盐州及洪门、洛源等镇。《太平寰宇记》卷三十九宥州条:南至洪门镇八十里为界。据此,宥州南至洪门镇百余里。按《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夏州条,洪门镇是“伪洪州”,在保安军北约百里。《续资治通鉴长编》记绍圣四年李沂破洪州,也是从保安军向北。因此,今大路沟城子壕古城,当是西夏洪州遗址。】

东至龙州130里,南至宋保安军140里,北至宥州100余里。

秦长城在州西南。有长城岭路自保安军北过归娘族,又60里过长城岭,再经秦王井等九驿至夏都兴庆府(见《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上保安军条)。

银州陕西横山县党岔乡北庄村

位于榆溪河汇入无定河口之西南。秦属上郡,汉为西河郡圉阴县地。后秦名骢马城。北周保定二年(562年)始置银州,隋大业二年(606年)废。唐贞观二年(628年)复置州。五代以郡隶夏州。太平兴国中李继捧入朝献银、夏、绥、宥四州。雍熙二年(985年)二月乙未,李继迁率众攻麟州,却派人送信给宋都巡检使曹光实,诈言欲降,约期会于葭芦川。光实深信不疑,为独揽其功,不与人谋而率百骑如期至。李继迁伏兵齐出,杀曹光实,取葭芦寨,并趁势取银州。端拱元年(988年)十二月辛未,宋太宗以李继迁为银州刺史、充洛苑使。元丰四年(1081年)失于宋。崇宁五年(1106年)三月,废银州为银州城。今党岔乡北庄村1公里遗址尚存。咸平六年(1003年)春,宋遣张崇贵、王涉与李继迁议和,正式将银州割让给李继迁。《宋史·夏国上》:诏遣张崇贵、王涉议和,割河西银、夏等五州与之。《续资治通鉴》崇宁五年(1106年):三月,乙卯,废银州为银州城。新修《横山县志·文化文物志》:银州城遗址,在横山县党岔乡北庄村,位于无定、榆溪二河相会之南约1.5公里处,东北隔河与古儒林城(今鱼河乡)相望。两岸地势平坦……银州城依山面北,半山半川,根据地势沿河傍沟而筑。南临党岔沟,西靠北庄沟深谷,北有炎火沟,东濒无定河。城为长方形,东城墙长365.5米,北城墙长426米,周长1583.3米。城东北残留两道城墙……北城残留瓮城基址……乾道元年(1067年)、大安七年(1081年)两度被宋攻陷。崇宁四年(1105年)复陷宋,次年废州为银川城。逾年宋将其归还西夏仍为州。州城地处无定河、明堂川交汇处之西南,扼夏、绥、麟、府等州大路。《宋史·夏国上》:继迁……乃诈降,诱杀曹光实于葭芦川,遂袭银州据之。时雍熙二年二月也。《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册712页:银州故城[党岔乡北庄村东北1公里·北朝~宋]位于无定河与榆溪河交汇处南侧,依地形筑于高地和平川上,西高东低,平面略呈长方形。城垣夯筑,全长1583.3米……西门和北门各残留瓮城一座……【按:《宋史·徐禧传》卷三三四:“禧言,银州虽据明堂川、无定河之会……”据此,银州城应在无定河与榆溪河交汇处。今无定河之北为榆林市榆河镇,河西南属横山县党岔乡,有古城遗址即西夏银州。】

东南沿无定河至绥州160里,西至石州100里,北至麟州300里。

无定河经夏州、石州入境,至州城北折向南入绥州界。

绥州陕西绥德县城关

秦置上郡,在今陕西榆林市榆阳区鱼河堡,东汉后废。北魏神龟元年(518年)于此置上郡,西魏废帝元年(552年)于郡内析置绥州。隋改上州、雕阴郡,在今州理南50里。唐武德三年(620年)于延州丰林县置绥州总管府,贞观二年(628年)移州治于现址。宋初为党项拓跋氏割据之地。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继捧入朝,献银、夏、绥、宥四州。其弟李继迁时年十七,不愿归顺朝廷,亡命啸聚族众于地斤泽。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宋以高文岯为绥州知州,因无力抗御李继迁攻势,徙民石州(宋石州在今山西省离石),毁城弃之于西夏。淳化五年(994年)正月,李继迁徙绥州民于平夏。其部将高文岯不从,反攻继迁。景德四年(1007年)李德明向宋称臣,于州城建馆舍曰“承恩”以待宋使。治平四年(1067年)冬,横山党项部族首领嵬名山降宋,宋青涧知县种谔趁机取绥州,并重新筑城。熙宁二年(1069年)三月,刚登基的夏惠宗秉常向宋上《誓表》,并提出归还塞门、安远二寨,请求宋方归还绥州。宋神宗应允。十月,诏书送达,鄜延路宣抚使守将郭逵说:“一州既失,二寨不可得;中国为夏人所卖,安用守臣!”宋方按照郭逵的意见,决定先得二寨,再给绥州。果然,西夏派专使来到境上,不愿交二寨。赵禼以夏方违盟,上奏朝廷,改绥州为绥德城。元符二年(1099年),改置绥德军。天仪治平四年(1089年),宋夏议定边界划分原则:去绥德城北20里内为宋之熟地;再10里为双方隔离带草地,均不得耕作;草地之北即夏之疆土。其后宋沿边各城寨多照此确定疆界。《宋史·夏国上》:[淳化]五年正月,继迁徙绥州民于平夏。《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五:[淳化五年正月]吏部尚书宋琪上书言边事,曰:“党项界东自河西银、夏,西至灵、盐,南距鄜、延,北连丰、会。厥土多荒隙,是前汉呼韩邪所处河南之地,幅员千里。从银、夏洎青、白两池,地惟砂碛,俗谓平夏……”《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下:“绥州……太平兴国中李继迁叛,河右倜扰,以高文岯知州事。继迁攻击不已,因徙文岯洎居民于石州,废毁其城。咸平初,有言事者请城绥州,屯兵积谷,以遏党项。言利、害者相半。遣工部侍郎钱若水驰往规度。既而若水上言:‘绥州顷为内地,民富登集,尚须旁郡转响。自赐赵保忠以来,人户凋残。今若城之,须广屯戎兵,倍于往日,刍粮之给,全仰河东。地隔黄河、大小铁碣二山。城下有无定河,缓急用兵,输运艰阻。’即罢其役。”《续资治通鉴》治平四年:癸酉,知青涧城种谔复绥州。夏将嵬名山部落在绥,其弟夷山降于谔。谔使人因夷山以诱之,赂以金盂。名山小吏李文喜受而许降,而名山未之知也……谔……悉起兵长驱而前,围其帐。名山惊,援抢欲斗……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大哭,遂举众从谔……遂城绥州。对边界划分原则,西夏先提出宋只能保有去城20里之地,宋从之;又提出留10里为生地(不准双方耕种),亦从之。此后塞门、兰州等地划界,均依此“绥州模式”。《宋会要辑稿》一八八册方城五之四一:绥德军,治平四年收复……元符二年以绥德城为绥德军。《续资治通鉴长编》元祐五年:七月,乙酉,夏国主乾顺言:“自去年七月遣使赴阙,乞换所赐城寨,蒙降诏不许。寻与延州经略司议分划疆界,当时议定依绥州例分划,向方面各打量二十里,内十里安置堡铺耕牧,外十里拍立封堠,空作草地。得保安军牒称:奉延州指挥,其城寨虽定二十里,至今诸城相望取直分划。夏国不敢违,黾勉奉行。其南界诸路地分官,只要依绥州例打量二十里,不肯依绥州例于内十里修筑堡铺耕牧,于外十里拍立封堠,空作草地,以辨汉、蕃出入,绝交斗之端。累令宥州移牒保安军,终不明示可否。”回赐夏国主诏曰:“尔逖领蛮畿,恪循世守,伻来称币,廷阅奏书,永言疆场之安,未即沟封之画。两界绳直,罄忠顺而可嘉,十里无荒,沥悃忱而有请,力祈矜许,蚤遂底宁。惟祈壤之求,初无故事,念安边之议,亦既累年,顾省恭勤,特行开纳。然绥德城本无存留草地诏旨,今既欲于汉界留出草地,即于蕃界亦当依数对留,应见今合立界至处,并须明立封堠,内外汉、蕃各对留草地十里,不令耕种,仍各于草地以里,自择安便处修建堡铺。如熟地内不可修建,即于草地内修立,各不得逼近界堠。其余疆画未尽事,已令押伴官委曲开谕进奉使、副讫,及已诏鄜延路经略司。夏国如欲议事,许差人赴延州计议。眷方陲悦义之心,既输悃愊,而朝廷绥远之意,已示优容。宜深体于恩怀,亟保和于封略。”《续资治通鉴》元符二年:十一月,丁亥,诏以绥德城为绥德军。

无定河自银州南流入境,傍州城之东,南去数里折向东经义合寨、吴堡寨入黄河。

大理河自州西北入境,在州城西北注入无定河。

四、北部诸州

胜州内蒙古准格尔旗十二连城天顺圪梁古城址

秦置云中郡,州东北40里云中故城是也。隋开皇三年(583年)于此置榆林关,七年置榆林县,二十年升为胜州,大业五年(607年)为榆林郡。隋炀帝发丁男百万筑长城,东至紫河、西距榆林,车驾因幸,突厥启民可汗来朝即此。宋初废州,咸平中入西夏,为夏国初期诸州之一。天授礼法延祚六年(1043年)为辽所攻取,废州,辽于州境另置河清军、金肃州。金灭辽,于元德八年(1127年)将其地归夏。【按:《宋史·夏国传》记载西夏立国已有胜州。又据《辽史·地理志》记载,辽于重熙十二年(1043年)置金肃州、河清军,全系胜州辖地。因此,西夏已失胜州。金灭辽,这一地区易手。金南下攻宋前允诺:夏如出兵牵制宋军,金克宋地后割天德、云内、武州及河东“八馆”之地与夏,其中也包括原胜州。1126年,西夏见金不予兑现,干脆出兵自取之。不久,金佯装出猎夺回黄河以北的天德、云内,但胜州地界均在黄河之南,仍为西夏控制。而从各种史料看,似乎西夏也未曾恢复胜州的建置。】

黄河在州东15步

东北隔黄河至东胜州8里,南至麟州400里,西至丰州700里。

丰州内蒙古五原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