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宋河东路相邻堡寨
西夏的银州、石州与宋河东路接壤。双方沿边堡寨如下。
葭芦寨(晋宁军)陕西佳县城关
原为西夏银州葭芦寨。东临绝壁,下瞰黄河,西有葭芦川(今佳龙河)缭绕,地势险峻,易守难攻。雍熙二年(985年)二月乙未,李继迁率众攻麟州,却派人送信给宋都巡检使曹光实,诈言欲降,约期会于葭芦川。光实深信不疑,为独揽其功,不与人谋而率百骑如期至。李继迁伏兵齐出,杀曹光实,取葭芦寨。并趁势取银州。宋于元丰五年(1082年)五月攻取并筑寨,与吴堡寨同隶河东路石州(治今山西离石,与西夏石州有别)。元祐四年(1089年)六月,划属西夏以换回永乐城被俘人员。绍圣四年(1097年)宋再度收复,元符二年(1099年)置晋宁军。《宋史·地理志》卷八十六晋宁军:夲葭芦寨,元丰五年收复,六月……隶石州。元祐四年,以葭芦寨给赐夏人。绍圣四年收复,元符二年以葭芦寨置晋宁军……东,剋胡寨隔河五里,南至吴堡寨一百七十里,西至神泉寨二十里,北至通秦寨20里。《续资治通鉴长编》元丰五年:五月,辛丑,诏:“新筑葭芦、吴堡寨,其合用兵马并战守器具、粮草等,并令河东路经略、转运司管认。”《宋史·夏国下》:[元祐]四年……六月,稍归永乐所获人,遂以葭芦、米脂、浮图、安疆四寨与之,而画界未定。
神泉寨陕西佳县神泉乡神泉村
原属西夏葭芦寨,地名榆木川。宋于绍圣四年(1097年)攻取,并于元符二年(1099年)八月筑寨,赐名神泉寨。《宋史·地理志》卷八十六晋宁军:神泉寨,地名榆木川,在废葭芦寨北。元符元年赐今名。东至晋宁军二十五里,南至乌龙寨二十五里,西至隔诈岭界堠五十里,北至通秦寨四十里。《续资治通鉴长编》元符二年八月乙未:朝奉大夫、提举崇禧观孙览为宝文阁待制、知光州,以前知太原,进筑乌龙、神泉寨毕工也。《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册664页:神泉寨故城[神泉乡神泉村北侧·北宋]寨址平面略呈梯形,南北长约320米,东西宽约260米。寨墙夯筑……
三交堡疑即今陕西佳县神泉乡古城村遗址
神泉寨辖堡。今古城村有宋代城堡遗址。《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册664页:古城村寨址[神泉乡古城村·北宋]寨址平面略呈梯形,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150米。墙体内夯筑,外瓷以青石,尚存寨墙660米……
乌龙寨陕西佳县乌镇古城山村
原属西夏之银州。宋于元符二年八月进筑为寨。《宋史·地理志》卷八十六晋宁军:乌龙寨,元符二年,进筑赐名。东至神泉寨二十五里,南至暖泉寨二十里,西至暖泉寨三十里,北至女萌峰一十七里。《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册665页:乌龙寨故城[乌镇古城山村南侧·北宋]寨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500米……【按:“西至暖泉寨三十里”有误,应为“西至清边寨三十里”。】
通秦寨陕西佳县通镇通秦寨村北侧
原属西夏之银州,地名升罗岭。宋于元符二年(1099年)攻取改名通秦寨。《宋史·地理志》卷八十六晋宁军:通秦寨,地名升罗岭,元符二年赐今名。东至黄河二十九里,南至神泉寨四十二里,西至女萌骨堆界堠五十里,北至通秦堡一十七里。《续资治通鉴长编》元符二年八月辛卯:河东路经略安抚都总管司言,麟府、岚石路进筑大和谷、弥勒川、[升]罗岭、窟薛岭寨、玛克密娘、小红崖、精移、哥崖岭堡,并已毕工。诏:“大和谷赐名大和寨,弥勒川赐名弥川寨,升罗岭赐名通秦寨,窟薛岭赐名宁河寨,玛克密娘赐名大和堡,小红崖赐名弥川堡,精移堡赐名通秦堡,哥崖岭赐名宁河堡……”又诏:“以大和寨隶麟府路,以通秦、弥川、宁河三寨隶岚石路,以通秦堡隶通秦寨,宁河堡隶宁河寨,弥川堡隶弥川寨,大和堡隶大和寨。”《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册664页:通秦寨故城[通镇通秦寨村北侧·北宋]寨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80米……
宁河寨陕西佳县朱家坬村
原名窟薛岭,为西夏银州地。宋于元符二年(1099年)攻取赐名宁河寨。参见通秦寨。《宋史·地理志》卷八十六晋宁军:宁河寨,地名窟薛岭,元符二年赐名。东至黄河三十里,南至通秦堡一十七里,西至伊遇合一十三里,北至章堡二十五里。
弥川寨陕西神木县花石崖
原属西夏石州,地名弥勒川。宋于元符二年进筑为寨。参见通秦寨。《宋史·地理志》卷八十六晋宁军:弥川寨,地名弥勒川,元符二年赐名。东至黄河六十里,南至弥川堡十五里,西至寨浪骨堆界堆七十里,北至麟州大和寨三十里。
通秦堡陕西佳县东北约20里
原属西夏银州之精稍移堡。宋于元符二年攻取并更名通秦堡。东至黄河17里120步,南至通秦寨17里,西至龙移川界堠50里,北至宁河寨11里。参见通秦寨。
大和寨陕西神木县贺家川镇大和村
原为西夏石州大和谷,宋于元符二年(1099年)八月进筑,赐名大和寨。《宋史·地理志》卷八十六麟州:大和寨,地名大和谷,元符二年进筑,赐名。东至神木寨五十五里,【按:此处明显有误。神木寨即今神木县治,已在大和寨北百余里。应改为“东至屈野河四十里”。】南至弥川寨三十里,西至饶咩浪界堠七十里,北至清水谷二十里。《续资治通鉴长编》元符二年八月辛卯:河东路经略安抚都总管司言,麟府、岚石路进筑大和谷、弥勒川、[升]罗岭、窟薛岭寨、玛克密娘、小红崖、精移、哥崖岭堡,并已毕工。诏:“大和谷赐名大和寨,弥勒川赐名弥川寨,升罗岭赐名通秦寨,窟薛岭赐名宁河寨、玛克密娘赐名大和堡,小红崖赐名弥川堡,精移堡赐名通秦堡,哥崖岭赐名宁河堡。添置第十三将,令管勾通秦、宁河、弥川寨,至接连麟府地分。第九将管勾葭芦、吴堡、神泉、乌龙寨,至接连鄜延路地分。”《宋会要辑稿》一九四册方域十九之十七:元符二年……八月二十五日……进筑大和等捌堡寨毕工也。又方域二十之三:陕西东路大和、弥川、通秦、宁河堡,元符二年进筑,各附寨名:大和寨、堡,隶麟府路;通秦、弥川、宁河寨堡,隶岚石路。《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下册639页:太和寨故城[太和寨乡太和寨村·隋~宋~元]位于山岇上,平面不规则,北、东、西三面为深沟,面积约7000平方米……1979年出土金兴定六年(1222年)“葭州宣义军第三指挥使记”铜质官印一方……
银城陕西神木县南40里石龟古城
在屈野河西,原为宋县,辖银城、神木、建宁三寨及肃定、神木、通津、栏杆四堡。政和四年(1114年)废县为寨。东至屈野河15里,南至大和堡25里,北至神木寨40里。《宋史·地理志》卷八十六麟州:……县一:新秦。上。政和四年,废银城、连谷二县入焉。有神堂、静羌二寨,惠宁、镇川二堡。银城有屈野川、五原塞,银城、神木、建宁三寨……大和堡……北至银城寨二十五里。
连谷城陕西神木县店塔乡黄羊城村西
唐置连谷县,宋初因之,属府州。政和四年(1114年)废县,以其地改隶麟州。今店塔乡黄羊城村西有遗址。
大和堡陕西神木县上贺家畔附近
原为西夏石州之麻乜娘。宋于元符二年(1099年)攻取赐名大和堡。《宋史·地理志》卷八十六麟州:大和堡,地名麻乜娘,元符二年进筑,赐名。东至肃定堡界二十五里,南至清水谷二十里,西至松木骨界堆六十五里,北至银城寨二十五里。
震威城陕西府谷县西北
原属西夏,地名铁芦骨堆,宋宣和六年(1124年)进筑,更名震威城。
富谷城陕西府谷县庙沟门乡西北
庆历元年(1041年)入西夏。嘉祐七年(1062年),宋收复其地置丰州,州治在唐贞观八年(634年)所设连谷县富谷城的萝泊川,即今陕西府谷县孤山川的源头,地近内蒙古准格尔旗的川掌沟。当地方圆百里皆平川,故至今仍名川掌。政和五年(1115年)更名宁丰。《宋史·地理志》卷八十六:丰州,下。庆历元年,元昊攻陷州地。嘉祐七年,以府州萝泊川掌地复建为州,今军事……寨二:永安,保宁。《续资治通鉴长编》庆历元年:八月乙未,元昊陷丰州,知州侍禁王余庆、权兵马監押三班差使殿侍孫吉、指使三班借职侯秀死之。
宣威寨待考
庆历元年(1041年)宋鄜延都钤辖张亢筑,在今陕西府谷县北约30公里,详址待考。《续资治通鉴长编》庆历元年:九月庚戌……张亢为并代钤辖,专管勾麟府军马公事……乃筑宣威寨于步驼沟捍寇路。宣威寨,南至府州六十里。
东胜堡陕西府谷县旧城东焦山
宋府州之地,庆历元年(1041年)宋鄜延都钤辖张亢筑。地在州城东焦山,有采煤井穴。《续资治通鉴》庆历元年九月庚戌:时元昊已破丰州,引兵屯琉璃堡,纵骑钞麟、府间,二州闭壁不出,民乏水饮,黄金一两易一杯……亢以州东焦山有石炭穴,为筑东胜堡,下城旁有蔬畦,为筑金城堡,州北沙坑有水泉,为筑安定堡,置兵守之。新修《府谷县志·文化志》城堡遗址:东胜堡遗址,位于旧县城东焦山,北宋康定年间(1040~1041年),张亢因山有石岩穴筑堡,名东胜堡,现遗址古寨尚存。
琉璃堡陕西府谷县温家畔村
始筑时间不详,原为宋堡,在府州之西。庆历元年(1041年)八月,元昊攻克丰州后,屯兵琉璃堡。九月宋将张亢收复。今府谷县温家畔村有遗址。参见东胜堡。新修《府谷县志·文化志》城堡遗址:琉璃堡遗址,在县城西10公里的温家畔村,悬崖壁立,石色青紫相间,上有古城墙一道……
安定堡陕西府谷县高石崖乡沙墕村
庆历元年(1041年)九月,宋鄜延都钤辖张亢筑。参见东胜堡。新修《府谷县志·文化志》城堡遗址:安定堡遗址,位于县城北2.5公里的高石崖乡沙墕村南,北宋康定年间(1040~1041年)并代都钤[辖]张亢在州北沙坑有水泉处督建,后废。遗址仅存断垣。
金城堡陕西府谷县城西
庆历元年(1041年)九月,宋鄜延钤辖张亢筑。参见东胜堡。新修《府谷县志·文化志》城堡遗址:金城堡遗址,在县城西1公里海巴峁之西营墙峁。遗址内石墙尚存,相传为古屯兵之所,即张亢所筑之金城堡。
宁远寨详址待考
原属宋丰州地界,庆历元年(1041年)八月为元昊所攻取。寨介麟、府二州间,疑在府谷县新民乡南。《续资治通鉴》庆历元年十月:知并州杨偕言:“丰州宁远寨已为贼所破。惟麟州孤垒,距府州百四十里,远在绝塞。虽宁远介二州间……今请建新麟州于……黄河东岸裴家山……”帝谓辅臣曰:“……其谕偕速修复宁远寨,以援麟州。”
第三节宋环庆路相邻堡寨
西夏盐州、安州、灵州、韦州与宋环庆路接壤,双方相邻堡寨如下。
礓诈寨(安疆寨)甘肃华池县紫坊坪遗址
原为西夏安州之礓诈寨。宋于元丰五年(1082年)攻取隶庆阳府安化县。元祐四年(1089年)给赐西夏以交换永乐之战被俘人员。绍圣三年(1096年)宋收复隶定边军,四年复筑寨城。《宋史·地理志》卷八十七庆阳府:安疆寨,夲西人礓诈寨,元丰五年收复,赐名。元祐四年,给赐夏人。绍圣四年修复。东至德靖寨九十里,西至东谷寨六十里,南至大顺城四十里,北至白豹城四十里。《宋史·夏国下》:[元祐]四年……六月,稍归永乐所获人,遂以葭芦、米脂、浮图、安疆四寨与之,而画界未定。《宋会要辑稿》一九四册方域十九之十三:绍圣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权发遣环庆路经略安抚使孙路,言准朝旨:元祐中曾给赐夏国城寨,基址现存,可以复行修建本路安疆寨……板筑二十日,可以毕工。《续资治通鉴》绍圣四年:六月,丁酉,环庆路安疆寨成。
白豹城(镇)陕西吴旗县白豹乡白豹村垴畔山上
原属西夏安州之白豹镇。今吴旗县白豹乡垴畔山存有遗址。地有白豹谷,因名之。元符二年(1099年)宋攻取筑城,仍称白豹城,隶庆阳府。《宋史·夏国上》:康定元年……环庆部署任福入白豹城,焚其积聚,破四十族。《宋史·地理志》卷八十七庆阳府:白豹城,旧属西界,元符二年修复,赐旧名。东至安疆寨四十里,【按:此处有误,且与安疆寨所注“北至白豹城四十里”相悖。白豹城今未更名,其东40里应是金汤城(也未更名),即今志丹县金鼎乡金汤村。】西至东谷寨二十里,南至柔远寨五十里,北至胜羌堡五十里。《武经总要》前集卷十八上:庆州……柔远寨,东有路入西界白豹、后桥二镇,大中祥符中筑,东南至州百二十里,东至业乐镇五十里,东北入西界后桥白豹谷三十里。《宋会要辑稿》一九○册方域八之二七:元符二年五月十四日,胡宗回言筑白豹城毕工。《续资治通鉴长编》元符二年:五月,丙辰,胡宗回言,进筑白豹、瓦当嘴城寨毕工。新修《吴旗县志》第五章第一节古遗址:白豹城,在吴旗县南白豹乡脑畔山上,距吴旗90华里。宋初为西夏占据。元符元年(1098)收复,元符二年(1099)修复,赐旧名,为定边军之一城。金皇统六年(1146)定边军撤销,白豹为庆阳府合水县之一城。
后桥镇陕西吴旗县白豹乡西南
原西夏安州辖镇,在白豹镇西南。元符二年(1099年)宋攻取其地,镇废。
镇安城陕西吴旗县新寨王家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