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生活里少满足。社会上,再有钱的人,永远不知足。有了大楼,想住别墅;有了国产汽车,希望拥有进口奔驰。有了娇妻,还想美妾;有了一百万,还要拼命赚他个千万、亿万……人生不知足,永远都是穷人,永远不快乐;反之,知足的人,睡卧地上,犹如天堂。知足常乐,人生夫复何求!
要什么
要什么?大至国家有国家的需要,小至人民有每一个人民的所求。企业家们都是要发财;负责开山、造桥的工人,他们要平安;读书的人要有好的成绩;青春的少女要有一个喜欢的婆家;就是路边的小草吧,它也希望有点露水来滋润;一些野生动物们,都希望有个隐蔽的地方,让它躲藏。
要什么?这是人的天性。小孩子出生以后,就要吃奶;等到懂事之后,就要安全,要人爱他,要有保护。国家要有国防,学校要有名师,这个世间能满足我们的需要,才是可爱的世间。
人,到底要什么呢?
一、要面子。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中国人是最要面子的民族,他可以把最喜爱的东西拿到当铺典当,也要风光地请一桌客人,显得有面子。有人不惜万金,找人巴结权贵,为的是能和权贵见上一面,感觉很有面子。中国俗语说:“吊死鬼擦粉--死要面子!”要面子还是好事,一个人就怕不要面子,不要脸,那就麻烦了。不知耻,就是不要面子;要面子很好,但是不能“死要面子”!硬是穷要面子,有时过分还不如自然的好。
二、要钱财。人,除了要面子,再者就是要钱财!因为有钱能使鬼推磨;没有钱,就会没有面子,就会被人看不起。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世间上哪一个人不爱钱?哪一个人不是为了钱财在辛苦,在拼命?只是要钱必须正当,总不能“棺材里伸手--死要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当要的钱财如“善财”、“净财”,可以多多益善!有了钱财,不但可以自己花用,还可以用钱财来救人救世,怎能说不要钱呢?“黄金是毒蛇”,但是黄金也可以变卖成为物质,用来救灾,成为救苦救难的资粮。
三、要欢喜。现代人比较现实,也比较聪明,他可以不要横财,不要奖章,但是不能不要欢喜;能够让全家老少吃得欢喜,穿得欢喜,生活得欢喜,那么这一家人就算是最幸福的人了!如果生活过得不欢喜,就算再有钱,名位再高,也没有意义。
四、要平安。人类为了生存,首先要顾及现实的物质生活。当物质生活丰足了,就会追求精神生活;精神生活也充实了,就要追求艺术生活;艺术生活也美好如愿了,就需要宗教生活来安定心灵,以满足最深层的一种对“平安”的渴求。人需要平安,大人出门在外,最挂念的就是家中小儿小女的平安;长大的儿女外出工作,他最挂念的就是老父老母在家是否平安,尤其在战乱,或是自然界发生水、火、风、震等天灾时,远方的亲人得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那可真是“家书抵万金”啊!
人,可以不要什么赏赐,不要什么富有;人,只要能平安地活着,活得尊严,活得欢喜,那就和一般人祈求的“国泰民安、政治清明、经济繁荣、风调雨顺”一样的需要,一样的美好了。
小费
现代旅游观光业十分发达,国民普遍都有出国旅行的经历;走遍世界各国,几乎都有给小费的习惯。
关于给小费,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例如美国就是一个习惯给小费的国家,平时上馆子用餐,不但倒茶添饭要给小费,就是替你挂个外套、拎个包包,都要给小费。反之,日本人并不赞成给小费,但这不代表日本比较伟大,事实上他们是把小费改为服务费,早就算进消费额里,由他们的机构代为收取罢了。
给小费好不好?并无定论,但是对于一些在底层服务的员工,你给他一点小费,他会提供给你更好的服务,所以有些人乐于给些小费,不但能给对方欢喜,也可以提升服务的品质。但在某些国家,小费非常盛行:当你进驻饭店,侍者帮你拿行李,你要给小费;进了房间,侍者送来茶水,也要给小费;到了用餐时间,侍者引你入座,还未开始用餐就要给小费。小费如此烦琐,也不禁令人心生反感。
我个人觉得,随喜给点小费,还是有存在的必要,因为小费具有如下意义:
一、小小布施。佛教倡导“布施”,但是俗语说“善财难舍”,平时要我们做一些大额的捐献,有时碍于财力不足,或是性格使然,并不容易真心喜舍。可是给个几块钱的小费,负担不重,却可以让我们从小小的布施里,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同时提高自己的尊严,让自己的人格、身份都因小费而提升。
二、惠而不费。“小费”顾名思义,所给的金额并不大,以美金来说,一般都是给个一元、二元,所以只要身上有个十元、百元美金,就能到处给小费,对普通出外旅行的人来说,负担并不太重。若以台币来说,十元、二十元也不算太少了,随时在身上放个一百、五百元的零钞,走到哪里都可以施人一点恩惠,自己又不会太费力,真可以说是“惠而不费”。因此,小费的给予,能够广结善缘,何乐而不为呢?
三、养成喜舍。人之性好贪,“贪得无厌”已经成为一般人的习惯;给小费正可以让我们养成喜舍的习惯,去除悭贪的恶习。一个人如果懂得喜舍,所谓“舍得、舍得”,能“舍”才能“得”;假如一个国家的全体人民,大家都有喜舍的习惯,能从布施一些钱财的喜舍,到布施善言美语的鼓励,乃至慈眉善目、满脸笑容地待人,让整个社会充满了人情的温暖,则人间必能因此而美化。
四、增加和谐。一般来说,小费大都是给底层的员工,由于他们收入少,生活比较困难,能够适度地给他们一点小费,不但是一种鼓励,也能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相对的,他们获得了小费的鼓励,也会加强服务,善待顾客,如此双方都能以善心美意相对待,必能充满祥和之气。
一般而言,基层的劳苦大众还是占社会的多数,如果我们能布施一点小费,姑且不论对他们有多少实质的帮助,但至少能表达我们心中对他们的谢意,必能带给他们欢喜,同时增进人际之间的友谊,间接地也能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如此小费的价值,不是很有意义吗?
兴趣
人生最重要的本钱,就是要有很多的兴趣,没有兴趣的人生,生活一片茫然,了无生气。所谓“兴趣”,有的人对音乐、舞蹈等艺术有兴趣;有的人对篮球、排球等体育运动有兴趣;有的人对经营工商、创办事业有兴趣;有的人对乐善好施、从事社会公益有兴趣。因为有兴趣,人生才有意义;因为有兴趣,日复一日,人生才会充实好过。
人生不一定都能从事自己喜爱的职业,但一定要能喜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军人从军,他的兴趣在沙场上;女人操持家务,她的兴趣在厨房里。青年学子的兴趣在图书馆,科学家的兴趣在研究室。有的人志在天空,就从事航空事业;有的人志在海洋,就以海为家。总之,人生要培养兴趣,不管士农工商、贩夫走卒,有了兴趣才有人生。
我们要如何定义“兴趣”呢?
一、兴趣不是不良嗜好,要有正当性。兴趣要有正当性,而且要有理想,有抱负,兴趣不是不良嗜好。例如,吃喝玩乐,那不是兴趣,而是陋习;喜欢游手好闲,那也不是兴趣,而是懒惰。凡是没有正当性的工作,没有正当性的语言,没有正当性的行为,都不能成为兴趣,千万不可用不良嗜好作为自己的兴趣。
二、兴趣不是闲散度日,要有建设性。兴趣不是有无都好,要热爱它、执著它,更要欢喜投入,而不是闲散度日。例如,喜欢农业的人,能把一亩田地种好;喜欢园艺的人,他把花草视如生命。所谓兴趣,要让自己因它而忙起来,忙着研究、忙着公益,忙着服务当义工;能忙,就有兴趣,就有建设性,就不会闲散度日,生活自然增加意义。
三、兴趣不是一时兴起,要有持久性。有的人想要练习书法,写没三天,毛笔放在哪里都记不起来了;有的人兴起想学二胡,拉了没几天就兴趣缺缺。有的人养宠物,小猫、小狗才养几天就送给别人;有的人养小鸟、小鱼,养到后来甚至把它们都给饿死了。兴趣要能持久,没有持久性不算兴趣。喜欢读书的人,能在图书馆一坐经日;喜欢画画的人,从早到晚不完成不罢休;喜爱机械的人,不把螺丝机械握在手里,就好像失去生命;喜爱农业的人,没有锄头扁担就好像生活没有意义。兴趣虽然也有阶段性,例如童年的兴趣、青年的兴趣、壮年的兴趣、老年的兴趣都有不同,但是也要有持久性,不能三日一变,五日一改,更不能“一日曝之,十日寒之”,这是对不起自己的兴趣。
四、兴趣不是自我娱乐,要有利他性。兴趣不是个人的娱乐,兴趣要有益于社会大众,要能造福人间,所谓“自他两利”,才是正当的兴趣。有的人兴趣在打牌赌博,有的人兴趣在吃喝,有的人兴趣在游荡,有的人玩世不恭,甚至每日生活不离烟酒,每天早晚想入非非,这是空荡的人生。兴趣要能有利于人,例如喜欢造桥铺路,喜欢乐善好施,喜欢排难解纷,喜欢利乐有情,有“利他性”才是正当的兴趣。
兴趣是人生的意义,兴趣是人生高尚的嗜好;兴趣有益于自己安定身心,兴趣更能推己及人。兴趣要能与社会大众融和,兴趣要能让社会接受,甚至要能发扬特殊的兴趣,成为一种成就。试看棒球投手王建民、云门舞集的林怀民、金曲歌后张惠妹、名雕刻家朱铭等,他们不都是因为兴趣,继而锲而不舍地把兴趣当成使命,化为生命的动能,因此而能成功的吗?所以,正当的兴趣对人生的重要,由此可见。
相对说
自从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世间很多思想、学说因而改变,过去所认定的一些看法与观念,不得不重新调整。
确实,世间无论大小事情,都有相对的关系,例如祸福、生死、贫富、成败、真假、贵贱等,都有相对的关系。但是,相对的关系也不是绝对的,还是可以调和、调换的,例如生死,生了要死,死了要生;再如祸福,是祸也可能因祸得福,福报也会隐藏祸患,所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其中自有因果安排。以下兹就相对的关系,列举数则一说。
一、有与无。世间上的人总认为,“有”、“无”是两个对待的,有的不是无,无的不是有。但事实上,有的也会无,无的也会有。你本来没有钱,忽然捡到一块钻石,或是家院后方发现一块油田,你不就发财了吗?有财有势的人,忽然遭遇了一场横祸,财富一夕之间荡然无存,什么也没有了。因此,假如有慧眼的人,能彻底认识世间,就会知道,有的非真有,无的非真无;有的是有限有量,无的是无穷无尽。无反而更大、更多。
二、难与易。世间上有难做的事,有容易做的事。会做事的人,困难的事也会变成容易;不会做事的人,容易的事也会觉得困难无比。过去有一个继母,凡是困难的事,都分给前妻的儿子做,轻松容易的事,留给自己的亲生儿子做。例如,让前妻的儿子挑砖头,自己的儿子挑稻草,但是一阵大风吹来,稻草被吹得一根也不剩,砖头却完好如初。所以难的不见得不好,轻松的也不见得容易成功。
三、内与外。人因为所在的方位不同,所以有内外之分,例如,你在卧室里面,我在卧室外面的客厅;你在内,我在外。但是门口有人对我说:你到外面来,我有话跟你说。到底谁是内,谁是外?只因立场不同而有分别。事实上,宇宙间,空间无内无外,时间无始无终,只是我们强加立名,因此有内外、有始终。如果我心里爱我的一家人,一家人都在我的心里;我爱我的国家,国家都在我的心里;我爱全世界,世界都在我心中。我的心有多大,就能包容多大,在广大如虚空的心中,哪里还有内外呢?
四、苦与乐。世间苦乐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有的人在快乐中,可是“人在福中不知福”,他仍然觉得生活很苦;有的人在艰苦中奋斗,但是他心中充满乐观喜悦。有的人珍肴美味吃不下,有的人粗茶淡饭吃得津津有味。苦乐不是必然的,是可以任由自己改变的。佛教讲“法界唯心”,心如工厂,可以制造快乐美好的产品,也可以产生烦恼痛苦的东西,一切都看自己如何调心。
五、大与小。世间上什么是大?世界为大。什么是小?沙尘为小。世界不大,因为虚空中不知有多少百千万亿个世界;你说沙尘微小,沙尘中也包容无限的世界。所谓“须弥纳芥子,芥子藏须弥”,一百吨的石头很大,一克拉的钻石很小,其价值究竟谁大谁小?所以大的非真大,小的非真小,脏的非真脏,净的非真净;净秽大小,是非好坏,在佛教的华严世界里,都有特殊的意义。我们何不换个心情,以智慧来领略真理的另一番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