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超级妈咪之小儿推拿我最强
19313500000003

第3章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1)

小儿由于其生理和病理特点均有别于成人,在推拿治疗时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其手法及穴位均与成人不尽相同。小儿常用穴位与成人常用穴位比较,具有以下特点:不仅具有孔穴点状,还有从某点至另一点成为线状和部位(面)状;大多数分布在头面和四肢(特别是双手);前人对小儿推拿特定穴位中部分穴位归属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但不像十四经穴那样有线路相连成经络系统。下面介绍小儿推拿常用的穴位。

头面颈项部穴位

1.百会

位置:

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操作:

术者用拇指端按或揉,按30~50次,揉100~200次,称按百会或揉百会。

作用:

按揉百会:安神镇惊,升阳举陷。

2.高骨(耳后高骨)

位置:

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

术者用拇指或中指端揉,揉30~50次,称揉高骨;或用两拇指推运,运30~50次,称运高骨。

作用:

揉高骨:疏风解表,亦能安神除烦,治神昏烦躁等症。

3.攒竹(天门)

位置:

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

术者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推30~50次,称推攒竹,亦称开天门;若自眉心推至囟门,推30~50次,则称为“大开天门”。

作用:

开天门: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对体质虚弱出汗较多,佝偻病患儿慎用。

4.坎宫

位置:

自眉心起至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

术者用两拇指自眉心向两侧眉梢做分推,推30~50次,称推坎宫,亦称“分阴阳”。

作用:

推坎宫: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5.天柱

位置:

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

术者用拇指或食中指指面自上向下直推,推100~300次,称推天柱。或用汤匙边蘸水自上向下刮,刮至皮下轻度瘀血即可,称刮天柱。

作用:

推、刮天柱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6.桥弓

位置:

在颈部两侧,沿胸锁乳突肌成一线。

操作:

术者在两侧胸锁乳突肌处揉、抹、拿。揉30次,抹50次,拿3~5次。

作用:

揉抹拿桥弓:活血化瘀消肿,用于治疗小儿肌性斜颈,常与摇颈项法同用。

上肢部穴位

1.脾经

位置:

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

有补脾经与清脾经、清补脾经之分。补脾经:术者以一手持儿拇指以固定,另手以拇指罗纹面旋推儿拇指罗纹面;或将儿拇指屈曲,以拇指端循儿拇指指尖桡侧缘向指根方向直推100~500次。清脾经:术者一手持儿拇指伸直以固定,另手以拇指指端自患儿指根方向直推至指尖100~500次。往返推为平补平泻,称清补脾经。补脾经和清脾经、清补脾经统称为推脾经。

作用:

①补脾经:健脾胃,补气血。②清脾经:清热利湿,化痰止呕。补小儿脾胃薄弱,不宜攻伐太甚,一般多用补法,体壮邪实者方能用清法。

2.胃经

位置:

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

操作:

有补胃经与清胃经之分。①补胃经:术者一手持儿拇指以固定,另手以拇指罗纹面旋推儿近掌端第一节,推100~500次。②清胃经:术者一手持儿拇指以固定,另手以拇指端自掌根推向指根方向直推100~500次。补胃经和清胃经统称推胃经。

作用:

补胃经:健脾胃,助运化。清胃经: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

3.肝经

位置:

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

有补肝经和清肝经之分。补肝经:术者以一手持儿食指以固定,另手以拇指罗纹面旋推儿食指罗纹面100~500次。清肝经:术者一手持儿食指以固定,另手以拇指端自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100~500次。补肝经和清肝经统称为推肝经。

作用:

清肝经: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虚应补时则需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称为滋肾养肝法。

4.心经

位置:

中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

有补心经与清心经之分。①补心经:术者以一手持儿中指以固定,另手以拇指罗纹面旋推儿中指罗纹面100~500次。②清心经:术者一手持儿中指以固定,另手以拇指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100~500次。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为推心经。

作用:

清心经:清热退心火。心经:本穴宜用泻法,不宜用补法,恐动心火之故。若气血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露睛等症,需用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

5.肺经

位置:

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

有补肺经和清肺经之分。①补肺经:术者以一手持儿无名指以固定,另手以拇指罗纹面旋推儿无名指末节罗纹面100~500次。②清肺经:术者一手持儿无名指以固定,另手以拇指指端向指根方向推100~500次。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为推肺经。

作用:

①补肺经:补肺气。②清肺经:宣肺清热,疏风解表,止咳化痰。

6.肾经

位置:

小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

有补肾经和清肾经之分。①补肾经:术者以一手持儿小指以固定,另手以拇指罗纹面由儿指根直推向指尖100~500次。②清肾经:术者一手持儿小指以固定,另手以拇指自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100~500次。补肾经和清肾经统称为推肾经。

作用:

①补肾经:补肾益脑,温养下元。②清肾经:清利下焦湿热。肾经穴临床上多用补法,需用清法时,多以清小肠代之。

7.四横纹

位置:

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操作:

有掐四横纹与推四横纹之分。术者一手持儿四指尖固定,另手拇指甲自食指至小指依次掐揉,掐3~5次,称掐四横纹;一手将患儿四指并拢用另手大指罗纹面从儿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推100~300次,称推四横纹。

作用:

①掐四横纹:退热除烦,散瘀结。②推四横纹:调中行气、和气血、清胀满,亦可毫针或三棱针点刺出血治疗疳积,为治疳要穴。

8.大肠

位置:

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操作:

有补大肠与清大肠之分。①补大肠:术者以一手持儿食指以固定,另手以拇指罗纹面由儿食指尖直推向虎口100~500次,称补大肠。②清大肠:术者一手持儿食指以固定,另手以拇指指端由儿虎口推向食指尖100~500次,称清大肠。补大肠和清大肠统称为推大肠。

作用:

①补大肠:涩肠固脱,温中止泄。②清大肠:清利肠府,除湿热,导积滞。

9.小肠

位置:

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操作:

有补小肠和清小肠之分。①补小肠:术者以一手持儿小指以固定,另手以拇指罗纹面由儿指尖推向指根100~500次。②清小肠:术者以一手持儿小指以固定,另手以拇指罗纹面由儿指根推向指尖100~500次。补小肠和清小肠统称为推小肠。

作用:

①补小肠:温补下焦。②清小肠:清利下焦湿热,泌别清浊。

10.板门

位置:

手掌大鱼际平面。

操作:

有揉板门、板门推向横纹和横纹推向板门之分。术者以一手持儿手以固定,另手拇指端揉儿大鱼际平面,揉50~100次,称揉板门或运板门;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推100~300次,称板门推向横纹;反向推100~300次,称横纹推向板门。

作用:

揉板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板门推向横纹:健脾止泻。

11.内劳宫

位置:

掌心中,屈指时中指端与无名指端之间中点。

操作:

有揉内劳宫与运内劳宫之分。术者一手持儿手以固定,另手以拇指端或中指端揉,揉100~300次,称揉内劳宫;用拇指指腹自小指根掐运,经掌小横纹,小天心至内劳宫止,运10~30次,称运内劳宫(水底捞明月)。

作用:

①揉内劳宫:清热除烦。②运内劳宫:清心、肾两经虚热。

12.内八卦

位置:

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根横纹的2/3处为半径,所做圆周,八卦穴即在此圆周上(对小天心者为坎,对中指者为离,在拇指侧离至坎半圆的中心为震,在小指侧半圆的中心为兑)。共八个方位,即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操作:

运八卦有顺运、逆运和分运之分。术者一手持儿四指以固定,掌心向上,拇指按定离卦,另手食、中二指夹持儿拇指,拇指自乾卦运至兑卦,运100~500次,称顺运内八卦;若从兑卦运至乾卦,运100~500次,称逆运内八卦(运至离宫时,应从拇指上运过,否则恐动心火)。

作用:

顺运内八卦: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行滞消食。逆运内八卦:降气平喘。

13.三关

位置:

前臂桡侧缘,阳池(太渊)至曲池成一直线。

操作:

术者一手握持儿手,另手以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推100~500次,称推三关;屈儿拇指,自拇指外侧端推向肘称为大推三关。

作用:

推三关:温阳散寒,补气行气,发汗解表,主治一切虚寒病证。

14.天河水

位置:

前臂正中,自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

操作:

术者一手持儿手,另手食、中指腹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00~500次,称清(推)天河水。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