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传记丛书——亚历山大
19316900000003

第3章 军事家的蜕变(1)

风雨飘摇的巴尔干

腓力被暗杀的消息,很快地传遍了整个希腊,当时的希腊人民急不可待地要将马其顿的驻军赶出去,刚成立的哥林多同盟,似乎马上就要土崩瓦解。首先撕毁协议的便是雅典。亚历山大立即派遣精锐部队南下,镇压了反抗最为激烈的底比斯。亚历山大的行动使雅典措手不及,只得承认他哥林多同盟盟主的地位。

希腊以为腓力死后东征的安排将会搁浅,谁也没有想到,亚历山大还是按照预定的计划作着出征的准备。正逢此时,马其顿北部山地的特里巴利人想要借机独立。公元前335年,亚历山大率领1.5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挥师北上。

这次远征越过了海拔2500米高的巴尔干山脉,翻越一座又一座险峻的大山。深入敌境后,特里巴利人利用居高临下的地势将大石块投向亚历山大的军队。亚历山大命令部下分左右散开,用盾牌抵住敌人的攻击,然后匍匐前进,尽量保持兵力通过隘道。他们冲过了第一道防线之后发现,想要直逼敌军的大本营,还要经历一场丛林游击战,这种战争对暴露在明处的远征军队很不利。亚历山大面对进退不得的僵局没有坐以待毙,一心研究突破这种局面的办法,最终他决定先攻击多瑙河对岸的游牧民族——克塔伊族,因为失去了克塔伊族的援助和补给,特里巴利人便失去了继续作战的能力。亚历山大令士兵将皮革缝成袋子,在里面塞满干草,做成浮筏,同时又将巨大的树干挖空做成独木舟。这种用浮筏渡河的作战经验,本是东方人的传统,亚历山大则加以引用。

亚历山大渡过了多瑙河,深入克塔伊的内陆。顽强抵抗的克塔伊族最终还是被亚历山大歼灭了。此时,那些原先桀骜不驯的特里巴利人也都不战而降。这次征讨北方可以说为东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亚历山大的军队在这次远征中学到了许多作战经验,此后多次用在了东征的战场上。

在亚历山大大军凯旋的途中又接到消息,伊利亚人正准备袭击抵抗,以致马其顿帝国的西境又陷入了危险之中。亚历山大率领大军从巴尔干山脉西行,沿途经过多个敌人的要塞,遭受到非常猛烈的袭击。在崇山峻岭之中,熟悉地势的敌人在战斗中占了很大的优势。

狄摩西尼绝不放弃这个好机会,他马上组织军队筹划各项工作,并且接受了波斯提供的巨额经费,对底比斯提供武器和金钱支援。当狄摩西尼把亚历山大在山谷中全军覆没的消息宣布给希腊民众时,底比斯等地又燃起了反抗马其顿的斗志,狄摩西尼抓住机会组织军队。亚历山大获知这个变局之后,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些反对分子一举歼灭。最终他凭借敏锐的判断力和军事才能取得了胜利。接着,他率领装备笨重的马其顿军队迅速地在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上行军,以惊人的速度穿过了巴尔干半岛的主脉,不到两个星期,亚历山大的军队已经迫近底比斯了。面对险阻的山道,居然可以每天以30公里以上的速度行进,根据常识,这几乎是不可能办到的,当底比斯的民众看到亚历山大突破险峻的山道出现的时候,都惊愕不已。即使底比斯人众志成城,英勇奋战,可还是无法抵抗亚历山大的进攻,亚历山大最终攻入了底比斯城。

马其顿的兵士对底比斯城的破坏可以说是非常彻底,连一草一木都不能幸免。这一次大屠杀虽然只持续了一天,可是这一天足以令天地风云变色。

亚历山大这种恩威并施、杀一儆百的政策使其他的希腊诸国都闻风丧胆,不敢再支援底比斯。亚历山大将这一次战役中罪魁祸首的命运交给同盟会议去决定,让希腊人自己去判决这些人。这可以说是非常讽刺的做法,亚历山大就是要给希腊人很大的难堪。

在《荷马史诗》中曾经讴歌了底比斯的古都,其中有最负盛名的七个门,从此以后,这些历史古迹永远地消失了!大部分的女人和孩子都沦为奴隶,大约6000名男子在这场战争中战死。底比斯人在这次战役之后几乎灭绝了。

底比斯城的结局让希腊的许多国家恐慌,他们纷纷派遣特使向亚历山大表示效忠。许多国家拼命地为自己辩白,他们纷纷派遣特使向亚历山大祝贺。很明显,他们都想拍亚历山大的马屁。可是亚历山大对这些使者连正眼也没有看一眼,相反,他还要求雅典将十个罪魁祸首交出来。雅典接到这张名单,一时议论纷纷,当然黑名单之中也包括狄摩西尼的名字。

温和派的政治家主张这十个人应该顾全大局牺牲自己,强烈地指责:事到如今这些人不应该再躲藏起来。可是雅典的市民们觉得,这种意见完全是奉承马其顿的做法,一时群情激昂,竟将提出这种意见的人轰下了台。而亚历山大此时也有些懊悔,他觉得对底比斯的屠杀太残忍了,已经冷静下来的亚历山大因此接受了雅典使节的请愿,将他的要求撤回。

内乱扫清之后,进攻波斯的东征计划被正式提上了日程。在同盟会议中,东征行动预定在第二年(公元前334年)的春天进行。但这个由腓力构想出来的计划和亚历山大将要进行的是否一致呢?东征对于亚历山大,又将意味着什么呢?是完成父亲的遗愿,还是实现自己构筑的理想帝国的梦想呢?

对腓力来说,进攻波斯是经过一番冷静的思考和缜密的计划后才决定的。为了奠定东征的基础,马其顿王国的军事力量更加扎实了。当马其顿本身的力量已经稳固之后,腓力认为已有足够的力量作东征的准备了。以马其顿王国为中心,以现实政策为基础,东征的范围当然有一定的限制,而不可能作无止境的征服。不但如此,还要考虑到征服过的土地的安抚工作。腓力最大的野心就是征服整个的小亚细亚,他的野心仅此而已。

可是亚历山大却正好相反。他在东征之前并没有特定的目标,而是以他的“可能性”来作决定。也就是说,他的目标是有弹性的,随着他的行动把理想化为现实。通过这一连串的过程完成自己“世界帝国”的梦想,到了最后,就是对自己的确信。

腓力常常想着:“我应为马其顿王国做些什么呢?”可是亚历山大却想着:“为了我自己,我该做什么?”马其顿王国对他而言只是实现“世界帝国”梦想的一个跳板而已。这就是亚历山大之所以成为英雄的本质,站在这个观点来看,亚历山大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

从公元前335年的秋天到第二年的春天,亚历山大一直停留在马其顿帝国,忙着作东征的准备,他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经费。在增加国家税收方面,腓力曾经作过很多种努力,他得到了一座金矿,开发国内的产业,并从殖民地获得了许多的税收。可是在军备方面,却开支巨大,腓力逐渐入不敷出,财政状况每况愈下。

当亚历山大继承王位,接收腓力的财政同时也接收了一笔巨额的负债。可他为远征又继续债台高筑。亚历山大究竟从哪里借到那么多的钱呢?当然不会是雅典的富商们了,那些雅典的资本家对这项空前的赌注是绝对不会问津的。亚历山大是将王室家产都一一变卖才获得的这笔钱。

军费的问题解决了,但负责留守的大将安提帕特以及亚历山大的副将帕曼纽都对亚历山大这种“背水一战”的做法感到忧心忡忡。最令他们担心的是亚历山大连继承人的事情都没有考虑就率军东征,如果东征过程中出现意外怎么办?只要有一支箭穿过亚历山大心脏,这个王国就会陷入空前的大混乱。老臣们都认为,亚历山大应该先结婚,有了法定的王位继承人之后才能够东征,这样马其顿王国的基础才能够稳定下来。这些看惯了为了王位继承问题而造成许多悲惨可怕的政治事变的臣子们,以过来人的角度大力劝谏。

亚历山大听了这些谏言只是一笑置之。在他看来,他所肩负的是英雄的使命,才不是像其他的人那样结婚生子,过着安安稳稳的生活。他是不断地向命运发起挑战的人,怎么能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呢!对亚历山大而言,他并没有认真地考虑到马其顿帝国的持续问题。他的心中只有属于他自己的帝国版图,这幅版图里,甚至没有马其顿帝国。

残酷的东征

亚历山大远征东方波斯的借口是波斯人曾蹂躏过希腊的土地,又参与过对腓力二世的谋杀。临出征前,亚历山大把自己所有的地产收入、奴隶和牲畜全部赠送出去。当时有位将领迷惑不解地问道:“陛下,您把所有的东西分发出去,把什么留给自己呢?”“希望!”亚历山大干脆利落地答道,“我把希望留给自己,它将给我带来无穷的财富。”就这样,亚历山大怀着对无穷财富的渴望离开故土,踏上了漫漫征程。

公元前334年5月,亚历山大集合了所有的军队,包括3.2万的步兵和5100人的骑兵,腓力花了一生心血组建的马其顿国民军是这次东征的主力,约占全军人数的三分之一。同时,为了防止希腊人趁东征的时候叛乱,在这次东征队伍中还夹杂了不少希腊人质。他们抵达了赫勒斯滂海峡后,便可以遥望对岸的波斯领土。有160艘希腊舰队已经停泊在港口待命,一切的准备已经就绪。

赫勒斯滂海峡只有5公里宽,春天涨潮的时候岸边很容易被水淹没。波斯的海军万万没有想到马其顿的军队已经离他们这么近了,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不但没法反击,而且连防卫的力量都没有。渡过海峡的过程是马其顿军队最容易受到打击的时候,一旦波斯发动积极的攻势,马其顿的军队将立刻崩溃。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亚历山大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将横渡海峡的任务交给了副将帕曼纽,而他自己却和几个要好的朋友驾船驶向特洛伊,去祭奠埋葬在那儿的英雄们。亚历山大幼年的时候从《荷马史诗》中读到了特洛伊这块土地,这是奥德修斯的土地,是他一心向往的地方,他曾一度渴望能够亲临此地。在越过海峡的时候,他没有作战略上的考虑,燃烧在他心头最激烈的情感却是对古代英雄的崇拜。亚历山大以非常虔诚的心情要去一睹奥德修斯的神殿中陈列着的古代武器,亚历山大希望祭司能够把这套武器送给他。这套武器他后来一直很珍惜地保存着,在作战的时候,他会命令一个人捧着这些武器站在他的身边。在他的眼中,这些武器极为神圣,是古代英雄灵魂的象征。在往后的九年中,亚历山大在战役中受到重伤、几近垂危的时候,最后都是靠着特洛伊的盾保全了性命。

当船靠近特洛伊的海岸时,他全副武装站在船头,把手上的矛掷向对岸,这是他对自己将要征服的土地的一种标志。这块土地是亚细亚的一角,一直绵延到波斯,然后伸展到印度。当时的亚历山大可能预感到他将征服这整片的土地,对亚历山大而言,东征的意义就是将特洛伊的精神再度展现,他可以借着东征之行媲美奥德修斯的英名。这种浪漫的英雄主义想法使他在今后的战争中节节胜利。

亚历山大率军推进至离格拉尼库斯河不远处就接到侦察兵的报告,说波斯军队已在河对岸摆好了阵势。于是亚历山大把部队编成战斗队形,驻足岸边细细观察敌阵。这时帕曼纽上前说道:“陛下,我相信由于敌人的步兵比我们的少,一定不敢在我们附近露营。因此,我们等天亮时再渡河一定可以。我们可以在敌军还没布置就绪时完成渡河。根据目前情况,我觉得如果立即采取行动必然会冒极大危险。因为我们不能这样明显地一起渡河,河道有很多地方水都很深,而且河岸也很高,有些地方简直像悬崖一样。如果出师不利,对战争全局危害很大。”

可是亚历山大却傲然回答说:“我绝不能让这条河沟挡住去路。波斯人以为自己是和马其顿人一样的好战士,那是他们还没有经受过使他们吃惊的事情罢了。现在就让他们领教一下马其顿人的勇气吧。”

他立即召集将领,将部队分为左、中、右三队。第二天早晨,天色微明的时候,亚历山大率领右翼的骑兵部队发起冲锋,他戴着醒目的白色羽毛装饰的头盔率军渡河,又爬上陡滑的高坡,上岸后还未来得及编队就要和敌军短兵相接,展开激烈的肉搏战。亚历山大和波斯两名勇将的搏斗可说是东征十年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幕。当时的场面激烈无比,亚历山大的剑不幸折断,他立即从待从的手中又接过一把短剑,对方的枪刺穿了亚历山大的盾,亚历山大毫不畏缩,持剑向对方刺去。一旁的士兵们,不管是波斯人或希腊人,都为亚历山大勇猛的表现大声喝彩。这时亚历山大的短剑也折断了,仍毫发无损的敌人又一次持刀朝亚历山大背后劈去。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亚历山大的好友克利图斯连忙用长枪刺穿了敌人的胸膛,救了亚历山大一命。这时波斯的骑兵队已经完全崩溃,波斯人雇的希腊佣兵见大势已去,希望能向亚历山大投降,可是亚历山大不肯接受,仍然不停地发动攻击。战争胜利后,亚历山大处理了两名希腊的佣兵,他对佣兵们说:“帮助敌人来打自己人,这是通敌的罪行。”亚历山大把这批犯有通敌罪的佣兵送回马其顿,强迫他们服劳役。又将掳获的波斯军队的上百件铠甲当做战利品送到雅典的神殿,以“亚历山大”和“希腊人”的名义捐献。他认为这次东征并不是完全以马其顿为中心的战争,而是全体希腊人的报复战争,这种充满民族大义的说法也的确起到了政治宣传的效果。而这一次的胜利,也使小亚细亚西部的城市都不再抵抗,亚历山大保证将为他们带来自由与民主,他们也将亚历山大当成他们的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