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传记丛书——文天祥
19317300000004

第4章 上书建言

开庆元年(1259年)正月,弟弟文璧要赴京应试,文天祥就陪他走水路,取道长江,一起来到临安。五月殿试完毕,文璧这次也考中了进士。

这时候,有旨召文天祥入宫,授承事郎、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三年前,文天祥中进士后因父丧没有行门谢礼,因而这次要补行之后才能赴任,就这样又拖延了一些时候。

就在这个时候,国家形势变得紧张起来。

蒙古在完成了对南宋的大包围后,于公元1258年发动了第二次蒙宋战争。

蒙古大军共分三路:中路军由蒙古大汗蒙哥亲自率领,南下四川,直扑重庆;南路军从云南出发,经广西,直扑长沙;北路军由忽必烈率领,直扑鄂州(今武汉)。三路军计划在鄂州会师,然后顺江东进,直取临安,企图一举灭亡南宋。

1259年九月,忽必烈引兵南下,渡过淮河,进入大胜关,并且已经在围攻鄂州了。

消息传来,朝野上下慌成一片,大家心乱如麻。正当早朝的时候,又有快讯传来:“报告陛下,边防吃紧,北兵自湘北黄州沙武口渡江,节节东下。”

皇帝立刻下令,命贾似道为丞相,统率着江西两处人马,北上救援。而朝廷中怕死的官吏一听到这个消息,便大呼小叫地纷纷请求皇帝迁都,迁都,赶快迁都。

胆小如鼠的宦官董宋臣极力劝理宗皇帝迁都四明(今宁波),他还振振有词地说:“四明靠海,如果蒙军逼近,可以乘海船逃走。当年金兀术渡江时,宋高宗就是由临安到四明,乘海船才保住性命的。”

理宗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没有什么定见。

军器太监何子举说:“陛下要三思啊,如果陛下迁往四明避难,那么京师里百万百姓必定生灵涂炭。”

御史朱貔孙也跟着说:“銮舆一动,守边将士必将军心瓦解,若有盗贼趁机四起,必将举国动乱。”

这只是少数人的意见,而董宋臣在当时是最有势力的,他还是一味地怂恿理宗逃跑。这个董宋臣因为受理宗宠信,恃宠弄权,不可一世,人们把他称为“董阎罗”。

这时朝廷中笼罩着失败、逃跑的气氛,南宋处于极端危急的境地。

迁都消息一传出,临安城里顿时风声鹤唳,达官贵人都收拾行装,准备逃往别处,一般百姓惶惶不可终日。文天祥还没有就任,不能用职衔向皇帝上书,便以“敕赐进士及第”的身份,写了那篇著名的《己未上皇帝书》。

他在奏章中写道:“目前,三江五湖的险要之处还没有落入敌人的手中。我们拥有六军百将之雄,并不比他们弱。陛下若能效法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勤于政治,鼓励士气,那么人民必定同仇敌忾,寇贼之死就在旦夕之间了。

“征兵抗敌,乃是名正言顺的事。如果以每20户征一兵,一郡有20万户,就可以得到精兵一万。再合数州郡为一镇,一镇就有精兵两三万,诸路各镇,立刻可以征到十余万精兵。只需半个月的时间,天下云动雷合,四方响应跟从,贼寇就可驱逐出境,中原也能收复了。陛下何必为宗社而惴惴不安呢?”

他还在奏章中揭露了董宋臣的罪恶,指出:蒙古势力之所以能深入,是因为朝廷失去民心,民心之所以丧失,是因为官府压榨太甚。而聚敛财富、刮民脂膏这类事情,是皇帝身边人带头干的。现在天下人都在愤然怒骂,指斥权宦当道,言路阻塞,君民上下隔绝,奸邪为所欲为,弄得国事不可收拾。

近来丁大全虽已革职,董宋臣依然执掌大权。此刻董宋臣又煽动迁都逃跑,动摇军心民心。如果按这种意见办,则“六师一动,变生无方,臣恐京畿,为血为肉者,今已不胜计矣!小人误国之心,可胜诛哉!”因此,恳求“陛下以宗庙社稷之故,割去私爱,勉以分众”,将董宋臣“付之有司,暴其罪恶,明正典刑,传首三军以徇”。

理宗将这道奏疏暂时搁置起来,既没有杀文天祥,也没有斩董宋臣,倒是迁都的浪潮平定下来了。

因为迁都的主张是董宋臣提出来的,附和他的人很多,就连丞相吴潜也没有提出什么异议。吴潜认为皇帝是国家的象征,只要皇帝安全,国家还是有希望的。自己身为宰相,守土有责,当然不能离开京师。

理宗便问他:“卿家为何不与我同行?”

吴潜说:“臣当留守临安,以便抵御敌寇。”

理宗忽然起了疑心,便说:“卿家是想效法张邦昌?”

原来理宗皇帝怕自己一走,吴潜乘机在临安另立国家,所以才决定留在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