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厚黑学全书3
19424100000029

第29章 寻找突破口(3)

适时转移话题

求人时想说服别人往往有说不下去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死说硬劝,必然会适得其反,走入死胡同,如果此时转移一下话题,引发他的兴趣,并造成浓烈的沟通气氛,就能为说服对方打下良好的基础。

某中学唐老师悉心钻研中国古典文学,出版了20万字的《中国诗歌发展史》一书。该校的文学社小记者在唐老师家采访,让唐老师介绍写书经验,唐老师面带难色,认为只是一个专题学习,谈不上什么经验。

小记者抬头望着墙上的隶书说:“唐老师,这隶书是您写的吧?”

唐老师:“是的!”

小记者:“那么请您谈谈隶书的特点,好吗?”

这正是唐老师感兴趣和愿意谈的话题。师生之间的感情逐渐变得融洽起来。

这时,小记者不失时机地说:“唐老师,您对隶书很有研究,我们以后还要请您多加指导。不过,我们现在十分想听听您是怎样写成《中国诗歌发展史》一书的。”此刻,唐老师深感盛情难却,也就只好加以介绍了。

由此可见,当某个话题引不起对方的兴趣时,要有针对、有选择地挑选新的、适应的话题,以激起对方的谈兴。比如同运动员谈心理与竞技的关系,同外交人员谈公共关系学,两人肯定会一拍即合,谈兴大发。

换题以后,劝说者还要注意在适当时机及时将话头引入正题。因为换题只是为了给谈正题打下感情基础,而非交谈的真正目的,所以,当所换之题谈兴正浓,双方感情沟通到一定程度时,劝说者就要适可而止,将话锋转入正题。

转移话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切入正题,特别是由于双方的意见、条件相距较大,且又都不愿意作妥协和让步时,避免出现僵局。在僵持状态下,如果通过巧妙地变换话题,把争议的问题放置在一边,改变和缓和交谈的气氛,使对方在新的和融洽的谈话气氛里重新讨论有争议的问题,这是一种以积极的态度扭转交谈局面的方法。

1986年,广东省某玻璃厂就玻璃生产的有关事项同美国某玻璃公司进行谈判。在谈判过程中,双方在全套设备同时引进还是部分引进的问题上发生分歧,各执一端,互不相让,使谈判陷入僵局。在这种情况下,我方玻璃厂的首席代表为了使谈判达到预定的目标,决定主动打破这个僵局。可是怎么才能使谈判出现转机呢?谈判代表思索了一会儿,带着微笑,换上一种轻松的语气,避开争执的问题,向对方说:“你们公司的技术、设备和工程师都是一流的。用一流的技术、设备与我们合作,我们能够成为全国第一。这不单对我们有利,而且对你们也有利。”

对方公司的首席代表是位高级工程师,一听到称赞自己公司的技术、设备和工程技术人员,十分高兴,谈判的气氛一下子就轻松活跃起来了。我方代表看到对方表示出兴趣,则趁势将话题又一转,说道:“但是,我们厂的外汇的确有限,不能将贵公司的设备全部引进。现在,我们知道,法国、比利时和日本都在跟我们北方的厂家搞合作,如果你们不尽快跟我们达成协议,不投入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那么你们就可能失去中国的市场,人家也会笑你们公司无能。”

由于我方代表成功地奏出投其所好、开诚布公、国际竞争扭转局面的三部曲,使双方的僵持局面完全被打破,在和谐的气氛中,双方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进一步讨论,最后终于达成了对我方有利的协议。

转移话题还可以使人摆脱尴尬的气氛。

曾任美国国家安全特别助理的基辛格博士,是一位足智多谋、善于应付任何尴尬场面的外交家。1972年5月30日,他随尼克松总统访苏结束后,前往德黑兰作短暂停留。当天晚上,伊朗首相胡韦达邀请基辛格去看舞女帕莎表演。帕莎的高超舞艺使基辛格看得出了神,末了,他还和帕莎交谈了一阵子。

第二天,在总统的座机上,美国《纽约时报》记者马克斯·费兰尔向基辛格打趣地说:“你喜欢她吗?”如此唐突和不怀好意的戏弄,一般人准会窘态百出,而基辛格不假思索,一本正经地回答道:“她是个媚人的姑娘,而且对外交事务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位记者追问道:“这是真的吗?”基辛格更认真地说:“那还有假?我们一起讨论了限制战略武器的会谈,我花了好长时间向她解释怎样把SS-7导弹改装在V级潜艇上发射……”那记者听到此时,才感到上了当。

学会后退

我们应当努力使自己适应各种变化。在求人时,应当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改变自己的策略。

美国纽约百货公司股东之一佛特,曾凭着自己的机灵,追回了失去的机会。

当他失业时,有一次,他向华人企业家彭保厚先生要求工作。这天,彭保厚因为筹备店中举行的开业周年大减价,特请佛特帮忙,曾到他家去找他。谁知佛特又因事外出,彭老板便写下一张字条,嘱咐他回来后,到商场147号公司报到。他把条子交给房东转交,可是房东竟忘记了。

第二天,佛特在留言箱中把它找了出来,虽不知彭保厚约他何事,但不愿放弃这个机会,立即乘车到了那儿。这时,彭老板正在公司中将货品标价,他见了,便一声不吭地埋头干起活来,就这样,苦干了三天。

也正因为如此,佛特才把要溜走的机会追了回来,由失业者成为后来彭保厚公司的副总经理。所以他常说:“你需要很敏捷地追回你已失去的机会。”

人们在求人时,都希望自己所想或所做的事获得成功,但客观现实又不遂人愿。尤其是求人办事前,寄予成功的“期望值”越大,一旦事情没有成功,其失落感就越强,心理上越得不到平衡,由此内心的悲伤、痛苦越强烈。这种状态势必影响工作,妨碍身心健康,贻害无穷。

因此,在求人前,首先要权衡一下彼此的分量。

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你对自己都没有正确、客观的认识,连自己的“底”都不清楚,盲目瞎撞,求人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有位男青年,自己才能、相貌平平,却偏偏爱上了一个刚分配来的女大学生,对这位漂亮的已有对象的姑娘大献殷勤,却屡遭拒绝,最后归于失败。

这位男青年没有冷静分析自己的不利因素,以致相思成疾。这叫烧火棍子一头热。

另外,我们在求人前,都要有成功与不成功两种思想准备。不因事情顺利而沾沾自喜、忘乎所以,也不因事情受挫而悲观失望、牢骚满腹。

我们不可能都是“诸葛亮”,事事能掐会算。因此,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行动,就是十分重要的了。

这就是说:在求人过程中,应及时根据此时此地和彼地情况的变化,来审视和调节自己,适时地采取相应的变通措施,才可能避免或减少失败。事变我变,人变我变,不把希望盯在某一点上。成功的可能性变小了,就全力争取,奋勇拼搏。

人们常说“祝你心想事成,万事如意”等,这当然是一种美好的祝愿。作为当事者本人,一旦行动起来,就不能不从多方面考虑,使自己处于正常行为和正常竞争的心理状态。这样,你就少了一份失败的危险,而多了一份成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