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胡华文集(第六卷)
19428700000119

第119章 附 胡华生平年表(4)

8月因频繁的批斗会、重体力劳动导致旧病加重、新病增加,身体很差,患有腰扭伤、肝炎、肠胃溃疡、神经官能症、风湿疼痛等。获准到医院治病。回家后对子女说:参加不了红卫兵,遭受歧视,不要难过,不要随波逐流。他们(红卫兵)抄家、斗“黑帮”、“破四旧”等做法都是错误的。人在逆境中要沉得住气,要以最大的耐心和坚忍的意志,渡过难关。受到错误处理,可以锻炼革命意志,要学会在逆境中发奋、自立、自强……

△写出一份长达3万余字的《文化大革命初步自我检查》,称自己是“素无实权,微不足道,而且早在1964年已被搞臭了的人物”,自己的错误是“毛泽东思想不挂帅”,说了“一些错话”。

9—12月虽身陷“牛棚”,时不时被拉出去批斗、接待外单位调查人员、写交代材料等,但坚持“信仰”和“忠诚”,通读了《毛泽东选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鲁迅全集》。对于外单位人员向他调查的“黑帮分子”情况,均实事求是地回答。

△“牛棚”又先后关进来中国古代史学者郑昌淦、世界史学者李春辉。不同领域的专家,正好可以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在遭受造反派批斗、打骂的间隙,他们相互讲起课来,轮流当老师和学生。

△入冬后,与林茂生等同在“牛棚”的教师,抬大筐为学生宿舍送煤、打扫公共厕所……

12月12日惊悉吴玉章校长逝世,作为跟随吴老18年的学术助手,悲痛至极。

1967年(46岁)

1月20日向人民大学历史系造反派组织递交“汇报”,说明:“最近,学习了主席关于反对经济主义的十一条语录,深刻认识到主席的‘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这一伟大指示的英明正确”。并表示“一定要紧紧跟上毛泽东思想,不断地改造旧习惯思想、旧框框思想。天寒地冻,照常参加劳动改造,并把所管厕所、洗脸间的窗户再次糊上……”

3月3日戚本禹(时任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到人民大学讲话,称:“历史系黑反动权威胡华是要打倒的……斗争锋芒要指向反动权威,如胡华……”

△此后被造反派变本加厉地揪斗、殴打、鞭抽,浑身伤痕累累。

4月以后随着戚本禹所写文章《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的发表、刘少奇被揪斗,被人民大学历史系造反派贴出题为“迎头痛击何干之、胡华等人反革命复辟逆流”的大字报,又接连不断地被贴出与刘少奇有关联的大字报。由于群众组织分为两派,挨斗也成为双份。

△校外著名学术权威(如蒋南翔、翦伯赞、吴晗、薛暮桥、冯友兰、于光远等)被揪到人民大学批斗时,与何干之每次必被拉去陪斗。

1968年(47岁)

3—4月因饱受精神和肉体的严重摧残,旧病复发,胃肠大出血,两度病危被送至医院抢救。

春夏之际因胃溃疡大量出血,虽是“黑帮分子”,救治医生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嘱示人民大学造反派组织:病人不宜继续被关押、批斗。这样,在被关押一年多之后,由造反派组织准许回家养病。

△在家中,听广播、看各种报纸,关注形势的发展。当得知林彪、江青、康生一伙卑鄙地篡改历史,甚至伪造历史时;当看到造反派发布的新战果——将某某高级领导干部揪出来“斗倒斗臭”时,痛心疾首,总要把历史真相或这些领导干部的经历、历史功过向家人说得清清楚楚。

1969年(48岁)

夏在中国人民大学工宣队、军宣队按照对知识分子“再教育,给出路”的政策,给以“敌我矛盾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的结论后,得到了初步解放的自由。

9月16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20周年大庆,以华维为笔名撰文《缅怀杨展烈士》,宣传杨展(杨开慧侄女,中共党员,原陕北公学、华北联大学员,1941年反“扫荡”时牺牲)烈士的事迹,并以大字报形式贴于校区。

11月13日到京郊苏家坨公社前沙涧村人民大学半工半读基地劳动。

11月15日从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原副所长李新口中得知,毛泽东希望范文澜把《中国通史》续写到新中国成立;范老拟请李新、何干之、胡华参加此项工作,异常兴奋,当晚将此讯转告何干之。

11月16日上午,惊悉何干之因心肌梗死猝死于前沙涧被强制劳动的路边,悲痛至极,于料理丧事的当晚,愤然吟出悼诗:“师友过从三十年,何胡休戚每相连。前沙涧水悲流海,八宝山云泪暗天。空有雄心编党史,岂无壮志辨忠奸。红楼欢语成往事,更著新篇待后贤。”

11月恢复党的组织生活。

1970年(49岁)

1月25日乘火车赴江西余江人民大学五七干校劳动。

1月底起与戴逸、吴树青等被分配在二连养猪班,开始了担泔水、喂猪、起圈等繁重的体力劳动。

10月得知“北京市革命委员会通知:中国人民大学停办。”

11月下旬”批陈整风”运动在全国开展后,在江西人民大学五七干校的一次揭批会上作主题发言,凭记忆讲述了陈伯达其人,历数并批判了陈伯达的历史罪行。

1971年(50岁)

本年在江西余江人民大学五七干校参加了除基建以外诸多体力劳动,虽然有肝病、胃病等,但坚持干拉车、担泔水、打猪草、做饲料、喂猪、担尿桶等农活,起早贪黑、以苦为乐;以“旭日照层林”、“声声布谷雨如烟”等诗句描述乡村美景。

1972年(51岁)

2月12日由江西余江抵奉化探母。此为参加革命34年后,第一次在家乡过春节。

2月14日在奉化写信给诸儿女,叮嘱要学习铁人精神,高尚正直、虽苦犹乐,还赠诗鼓励。并说“党的干部政策和知识分子政策深信总有落实在身上之日”。

2月15日登临奉化锦屏山,追昔抚今,浮想联翩,吟出“革命岂是黄粱梦,口舌焉能铄真金”的诗句。

2月22日由奉化出发返回江西五七干校。途经绍兴,瞻仰鲁迅故居,赋诗赞扬鲁迅“横眉岂惧群丑谤,白眼总向恶魔斜”的凛然正气。

2月28日返回江西余江干校,得知历史系讲师冷超久患肺气肿,在阴雨连绵中缺氧致死。遂去鹰潭与其遗体告别。口占诗句“哭罢干之又吊君”。

3月在江西五七干校,被人贴了大字报,开列的罪名除仍是“反动学术权威”、“修正主义分子”、“勾结资产阶级”之类外,又加了一条新的罪名:“胡华春节请假回家探望老母亲,是怀念蒋介石,策应蒋介石反攻大陆。”

4月周恩来总理指示,中国革命博物馆准备开放党史陈列,先筹办一个研究室,并提议调胡华回京,任党史顾问,参加有关党史和革命史的陈列工作。

春应中国革命博物馆聘请,从江西余江干校先期返回北京,赴中国革命博物馆上班,以党史顾问的身份在该馆展开工作。

9月11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审看中国通史陈列的近代史部分,就展出内容、说明文字、图片等提出19条意见。参加中国历史博物馆通史陈列大样的人物平衡问题的讨论。

1973年(52岁)

1月20日讨论中国革命博物馆1972年总结和1973年计划。

2月5日与李新谈党史人物编写问题。

2月在中国革命博物馆讨论党史陈列。

2月8日接待国家计委地质局外调人员,实事求是地应答对方提出的关于何长工(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曾任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抗日军政大学副校长,建国后曾任地质部部副部长等)讲党史的“问题”。

2月28日在革命博物馆徐彬如副馆长处讨论陈列,会上决定组成五人小组,组员有沈庆林、黄高谦、倪月英、佟英明,胡华任指导。

3月审看革命博物馆党史陈列。

4月邀请并陪同刘型(参加过秋收起义、黄洋界保卫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兼秘书长、湖南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北京地质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国家农垦部副部长等)审看中国革命博物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陈列。

4月25日至7月28日同中国革命博物馆徐彬如副馆长以及黄高谦、方孔木组成四人小组,南下参观、学习、考察。3个多月中,在广东、湖南、江西、福建、浙江、上海等地约50多个市、县和公社、大队参观访问。参观了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安源纪念馆、黄洋界保卫战旧址、嘉兴南湖红船等革命旧址和纪念馆共120多处。同各地有关领导、纪念馆、高等院校的同志开了座谈会,共30次左右,听取了他们介绍当地革命历史和有关工作的情况;同他们一起交换了关于党史陈列和宣传工作方面的意见;共同讨论了一些纪念馆的陈列方案、党史的教学与科研。在各地,还先后访问了24位革命老人,同他们进行了座谈。

5月1日在南下第一站的广州,王首道、陈郁、孔石泉等广东省领导来看望交谈,省委书记王首道嘱咐胡华,“要多找老革命座谈”,并要派广东同志随北京一行一起研究学习。

6月由于中国人民大学撤销,人事关系随部分系、室转入北京师范大学。

8月执笔撰写《五省一市参观学习汇报》(17600余字)。《汇报》较早地提出并澄清了“文化大革命”中被林彪、“四人帮”搞乱的一系列党史方面的问题;经集体讨论后,代表小组先向中国革命博物馆主要领导干部和业务人员,后向全馆工作人员作参观学习的报告。杨振亚馆长说:“有了这个报告,党史陈列指导思想就比较明确了。”

11月14日与中国革命博物馆贺捷生、刘舒、季国平、王增和、王新平、纪秋晖等乘火车赴西安,开始陕、川、黔、桂等西北、西南地区的考察调研。参观了枣园、洛川会议旧址、遵义革命遗址、红七军指挥部、曾家岩周公馆等诸多革命遗址;与地方博物馆、纪念馆交流党史陈列,并给予指导和建议。1974年1月1日回京。

11月22日参观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遗址,走入贺龙旧居时,见寒窑内一老人衣衫单薄,遂将毛衣脱下送给老人御寒。

1974年(53岁)

1月3日到中国革命博物馆向徐彬如、杨振亚馆长作汇报。

2月2日与董谦、王渔、佟英明、谢炳志、陈乔六人经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委决定成为批林批孔核心组成员。

2月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参加党史部“批林批孔展览”以及党史陈列的讨论。

6月5日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党史座谈会。

6月6日到中国革命博物馆看“批林批孔展览”上墙情况。

秋结束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顾问工作,到北京师范大学上班。

10月24日到北京师范大学开会,讨论党史进修班方案。

12月9日参加北师大校领导小组的法家著作注释审定小组会议。审定刘知幾《史通》之“惑经”篇注释。

12月30日到北师大参加《论衡》前言和《问孔》之审定会议并发言。

1975年(54岁)

2月22日与白寿彝到北师大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谈对毛泽东理论指示及马、恩、列“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反映。

7月9日拟出《关于进修班学习计划(草案)》。

7月为北师大党史进修班讲课。

1976年(55岁)

1月9日日记写道:“惊悉周恩来总理昨天9时57分因癌症病逝,无比悲痛。总理生前曾嘱咐我:‘多访问革命老人,多研究历史档案,写出更好的革命史书来。’今后我一定要加倍努力,鞠躬尽瘁,不负总理的嘱托。”

1月11日至周恩来的胞弟周同宇(周恩寿)处吊唁,缅怀中表示:要研究、撰写周恩来生平。

1月13日到北师大讨论“学习周总理”,讲述了周恩来生平。

1月14日与北师大师生赴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周恩来灵堂吊唁。

△作诗《哀悼周总理》,以“青史写革命,遗教记犹新。岂惜驽骀力,尽瘁报恩情”诗句表达继承遗志的决心。

4月某日拜访周恩来的胞弟周同宇。周同宇拿出自己珍藏的关于周恩来的宝贵资料,两人共同分析、研究这些史料。

4月”天安门事件”被“四人帮”镇压以后,顶着压力、担着风险,悄悄地进行《周恩来传记》的撰写工作。

9月毛泽东逝世后,向家人回忆1939年在延安第一次聆听毛泽东亲切教导的情形和自己学习毛泽东思想不断成长的历程。

10月8日从李新口中得知“四人帮”被粉碎,兴奋地说:“真解气,这口气我憋了十年了!”

10月25日作80行诗《欢庆除四害歌》,愤怒揭露“四人帮”罪行,以“一举除四害,万众齐欢笑”等诗句抒发喜悦之情。

10月29日作“周恩来年谱”编写计划。

10月30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开会,李新主持,会议确定写八一起义、秋收起义简史,以及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陈毅等革命人物的传记。胡华负责周恩来传。定12月编出年谱,次年5月写出传记。

10月31日看望刘型,谈八一起义和秋收起义。

11月1日与黄易宇、何东访包惠僧老人。

11月2日关于纪念周恩来的写作计划获北师大校党委批准。

12月15—16日与周同宇夫人王士琴就周恩来在南开和留学日本的情况,一起访问张鸿诰老人。

12月21日写完《周总理的青少年时代》一文,抄寄并附函致邓颖超、叶剑英、耿飙等和《人民日报》。

1977年(56岁)

1月1日在北京师范大学报告“周总理生平”。

1月5—14日先后到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经济学院、北京市委党校、北京钢铁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报告“周总理生平”。

1月12日应成仿吾之邀,登门拜望并看其《长征回忆录》稿。

3月14日与彭明访问张申府。

3月21日与彭明访问刘清扬。

3月23日与彭明访问周同宇。

4月19日《红旗》杂志邀请撰文纪念八一起义。

6月9日写出《南昌起义史话》,交人民出版社。

6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3期发表《学习朱德委员长的革命精神——记朱德同志从八一起义到会师井冈山的光辉历程》一文。

9月25日与高放一起拜访黎锦熙先生(著名语言学家,湖南湘潭人,曾为毛泽东的老师),了解毛泽东早年的革命活动。

9月30日赴人民大会堂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8周年盛大国庆招待会(次日,新华社发通稿公布了全体与会人员名单,列入科学技术界人士)。宴会结束后谒见邓颖超。

10月4日在北师大党史系为山东高校“党史编写组”9位同志答疑。

11月12日回答南京化工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和北京化工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部分教师就党史教学提出的12个问题。

11月15日国务院办公室程振声秘书来访,传达邓颖超副委员长提出将《周恩来同志青年时期的故事》(胡华著)改名为《青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同志》等修改意见。

11月25日出席第七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在分组讨论工作报告时发言,谈及恢复人民大学;恢复图书馆正常借阅;发挥老科研和教学专家作用;北海公园开放;放宽出版审查,促进百花齐放;注重青年读物和学校参考教材的出版;解决科研教学骨干人员流散、两地分居;军队长期占用学校校舍;中共党史应设主管部门等问题。

12月5日在北京市第七届人代会期间,听叶选宁转达叶剑英元帅向胡华谈的“八一起义情况”。

12月20日出席胡林畇召集的人民大学八个系的筹备会议。

本年在人民出版社出版《南昌起义史话》。

△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青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同志》,该书先后发行100多万册(1980年外文出版社出版日文、英文本)。

1978年(57岁)

1月11日与北师大戴逸、马奇、刘宁、顾明远出席胡乔木主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规划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于光远、周扬、陈翰笙等。

本月《周恩来总理旅欧时期的革命活动》一文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发表。

△与林代昭合写《胸怀世界革命全局的国际主义战士——学习周恩来同志旅欧期间关于国际形势的精辟论述》一文在《世界历史》(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办)第1期发表。

3月1日应邀到北京工人体育场礼堂作“青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同志”的报告。

3月4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中组部部长胡耀邦派车接到家中,谈:修改中央党校之《关于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路线斗争的若干问题》的稿子以及人民大学复校和邀其到中央党校任教诸项。下午,到北京师范学院(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作“青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同志”报告。

3月5日在《解放日报》、《文汇报》发表《青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同志》(选载)(附编者后记)。

3月8日在北京师范大学纪念周恩来诞辰80周年大会上作“青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同志”报告。

3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党史系讨论“三次路线斗争”。决定3月16日四个组写出成文的修改意见。

3月15日在《北京日报》发表《为了中华之崛起——缅怀敬爱的周总理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学习和革命实践》一文。

3月16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党史系召集讨论《关于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路线斗争的若干问题》,李秀林、刘炼、清庆瑞等先后发言。

△在《解放军报》整版发表《青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同志》。

3月20日在小汤山整理出对《关于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路线斗争的若干问题》讨论稿的修改意见(2万余字)。

3月21日将“意见稿”分别挂号寄胡耀邦和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三次路线斗争”研究小组。

本月所著《青少年时期的周恩来同志》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周正(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播讲。

4月19日接到北师大党史系牟建华来电,告知教育部已下发文件,决定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后,任命胡华为中共党史系主任、张腾霄为哲学系主任、宋涛为经济系主任。

4月20日根据教育部指示,中国人民大学复校之际,以北京师范大学名义为中国人民大学招收1977级中共党史专业本科生39名。胡华自此重新走上中国人民大学讲台。

4月24日出席中国人民大学恢复后的开学典礼,入座主席台。下午,向八一电影制片厂来访人员谈对《南昌起义》剧本的修改意见。

5月1日在《社会科学战线》(创刊号)发表《为中华腾飞世界时——纪念周恩来总理八十诞辰》一文。

5月3日召开人民大学复校后党史系第一次干部会议。

5月4—5日为北京市卫生局团委、北京手表厂分别作报告“五四与周总理”。

5月5日到国际俱乐部,与陕北公学校友40人共同为成仿吾老校长庆贺八十岁大寿。

5月11日到人民大学,研究党史教学计划、招生问题等。

5月12日据新华社电讯:教育部编写出54种全国通用中小学试用新教材,曾聘请45名专家担任编写各科教材的顾问,胡华名列其中。

5月27日向成仿吾校长、郭影秋副校长呈交《党史系开学一月来的情况汇报》。

5月29日召开党史系本科教学小组会议。

6月1日听胡林畇在全校大会上传达成仿吾校长的指示,成立政治理论教育、经济管理、社会科学三个学科领导小组,胡华在政治理论教育领导小组。

6月9日参加人民大学政治理论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听马列发展史研究所刘佩弦等汇报。

6月12日与戴逸、李华作为人民大学代表,赴天津参加“全国历史学三年、八年规划会议”。

6月15—18日在全国历史学三年、八年规划会议上作为中国现代史组召集人,主持分组讨论。

6月19日代表中国现代史组向大会报告现代史组会议纪要。

6月21日应邀到南开大学历史系作题为“加强现代史研究”的报告。参观周恩来在南开中学读书处及天津历史博物馆。

6月26日致函成仿吾校长、郭影秋副校长,汇报出席全国历史学规划会议的情况。

6月30日向人民大学传达全国历史学规划会议精神。

7月4日召开党史系党史教研室支部会议,研究任务分工和人员问题。

7月9日参加人民大学校部会议。

7月17日在人民大学恢复后党史系第一次全系大会上讲话,宣布系教学行政机构、领导成员、教学科研任务分工;强调每个人要勇挑重担,全系搞好团结,每个人做学习的模范。

8月19日经人民大学校党委书记会议决定,胡华为党史系总支书记,高庆永为副书记。

8月21日召开党史系教研室副主任以上干部会议,汇报各教研室教学和科研规划。

9月2日由黄易宇陪同访问黄火青(1926年1月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天津市市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长,辽宁省委第一书记)。

9月4日召开党史系领导班子会议,研究讨论:1.评学衔问题;2.招生人员问题;3.分校教师和扩大教师人员问题;4.吴老百年祭人员;5.外国党的研究增加规划等。

9月中旬为协助“周恩来同志青年时代在津革命活动纪念馆”征集文物,亲自登门,将该馆工作人员李爱华引荐给周恩来之弟周同宇,征得文物一件,并引领年轻人李爱华走进周恩来研究领域。

9月24日召开第三次党史系总支扩大会议,研究讨论:1.建议历史系设现代史专业,党史系不设;2.党史系每年招研究生20名,1982年后每年30名;3.教师人数:到1985年党史95人、思想史25人、党建30人,共150人;4.1979年成立党史研究所,成员共20人;5.外国党情况研究室1979年始,10人;6.建议学校成立毛泽东思想研究所;7.招生问题;8.落实政策问题。

9月28日被续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原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第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委员还有刘大年、丁名楠、刘桂五、孙思白、李新、余绳武、严中平、罗尔纲、胡绳、荣孟源、瞿同组、黎澍、蔡美彪、戴逸(第一届成立于1955年11月)。

10月14日出席人民大学党委扩大会,听成仿吾、郭影秋关于揭、批、查落实政策报告。

10月17日出席人民大学第四次党委扩大会,听胡林畇副校长传达市委对高校揭、批、查和办学的有关精神。

10月21日到人民大学红一楼宿舍看望到校新生。

10月24日上午,给50名党史系新生讲“学习党史的若干问题”。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时指出:“中共党史是一门尖端科学。”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张竹梧来访。下午4点,在中国人民大学迎新大会上作题为“发扬中国人民大学的光荣革命传统”的报告(后载《中国人民大学(校报)》,1978 11 25)。

11月7日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会议,研究有关五四运动的问题。

11月22日给党史系全系大会讲“党史教学的几个问题”。

11月27—28日在杭州大学召开的党史讲义讨论会上报告“关于党史教学的若干问题”、“关于党史教学中的若干疑难问题”,用大量历史资料批判和匡正了被“四人帮”歪曲的历史。

本月帮助刘炼修改为何干之彻底平反的报告。

12月26日在《文汇报》发表《忆毛主席、周总理对陕北公学的关怀》一文。

12月30日在《北京日报》发表《吴老(玉章)百年祭》一文。

12月31日出席中国人民大学纪念吴玉章100周年诞辰隆重集会并发言。

本年开始做成仿吾校长的学术助手。

△在《社会科学战线》第2期发表《为中华崛起、为共产花开——缅怀周恩来总理青少年时代的革命实践(1917—1924年)》一文。

△在《社会科学战线》第3期发表《记朱德同志重视理论学习和理论工作的二三事》一文。

1979年(58岁)

1月主编的《五四时期的历史人物》一书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在《教学与研究》第1期发表《以实践检验真理的态度来研究党史》一文。

1月4日出席人民大学校党委扩大会,听成仿吾、郭影秋等讲工作重心转移问题。

1月6日召开党史系总支委员会,研究右派改正、评奖提级、总支办公室制度等问题。

1月7日在《文汇报》发表《少年周恩来的成长》一文。

1月12日与党史系何东、王淇、萧效钦到远东饭店访问罗章龙教授。

1月14日与王宗柏出席南斯拉夫大使在国际俱乐部举行的招待会。

1月15日在校长办公室与戴卓接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历史学教授黄宗智博士(中国联络委员会主席,侧重研究20世纪华北农村的政治经济以及19—20世纪地方历史,《现代中国》季刊创办人)等,谈中国近现代史及农村调查问题。

1月24日率人民大学党史系师生到远东饭店访问罗章龙教授。

1月31日就周恩来在黄埔军校与东征等情况,访问包惠僧老人。

2月14日召开党史系全系大会,宣读有关文件,提出拟向中央正在召开的理论务虚会反映党史课教研现状、困难、看法、要求、资料问题。

2月25日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参加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原北京大学副校长翦伯赞追悼会。

3月7日在《北京日报》发表《坚持科学与民主精神——学习周恩来同志著作〈宗教精神与共产主义〉》一文。

3月在成都中国历史规划会上作题为“关于党史编写工作的建议”的书面发言。

4月上旬在北京多家单位作题为“从五四运动到四五运动的周恩来同志——纪念周总理逝世3周年、四五运动3周年、五四运动60周年”的报告。

4月在《读书》杂志第4期发表《谈党史编写工作》一文。

△与王建初合写《周恩来同志从“五四”到旅欧期间的思想发展》一文在《哲学研究》第2期发表。

5月2—9日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纪念五四运动60周年学术讨论会。

5月14日主持召开党史系总支委员会,听系各教研室汇报教授、副教授学衔评议情况并讨论。

5月15日为人民大学档案系召开的科学讨论会撰写出书面报告“加强档案工作同党史研究工作的配合和联系”。

5月18日参加教育部与山东省委、省教育局在济南召开的高等学校中共党史教学和讲义讨论会,作“谈谈思想解放和评价历史人物问题”的报告。

5月26日在高校党史教学和讲义讨论会上作“对党史课教学中若干问题的解答”的发言。

6月12日与成仿吾校长谈蔡和森。

6月29日在安徽大学礼堂出席安徽省党史学习研究会成立大会,作“从八七会议到遵义会议的若干历史情况”的报告。

6月30日与萧效钦合写的《中国共产党建党史料》一文刊载于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印的《百科知识》第2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