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胡华文集(第六卷)
19428700000016

第16章 散篇(6)

一息尚存,就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1983年关于中共党史系机构改革的谈话【6】

6月4日

一、我个人服从上级规定,坚决退下来。1947年,我26岁就当系主任(华北联大史地系副主任,高庆永、彭明为证)。那时26,转眼62,垂垂老矣,应该退下来,选拔更年轻、更有能力的同志来干。我退下来,可以继续为党做工作,从事学术研究。一息尚存,就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新班子成立前,我们老班子站好最后一班岗,坚持工作。

二、新的系主任、副主任如何产生?我个人意见,主要是依靠群众路线,用民主方式,通过民意测验来选拔;要相信群众、相信民主,贯彻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贯彻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少数服从多数,把人心所向的同志选拔出来,由上级来批准委任。我认为,由个人选接班人的办法,不是好的办法,这是历史的教训。所以,我个人不准备提名,我今天当全系同志声明在案,我只服从全系多数同志的提名,只相信民主的原则。现在已有同志在传,说系领导和人事处已经内定了某某三个人担任正副系主任。我声明,没有这个事,我根本没有向人事处提过谁参加新的班子,人事处也没有就此问题来问过我,今后也决不由我个人来提名。我只有一个想法:系主任不是什么官,做学校工作就不是做官,没有多大权势可言,只是承担点义务,做点服务工作,而且还影响学术研究,时间不能保证六分之五。所以,我认为,我们全系教工(年纪已到离退休的除外),基本上都可以干。我26岁都干了,你们比我那时大多了、老练多了,都可以干。不过,现在要选身体好些、年轻些的,热心为大家服务,办事又比较公平,出以公心、立党为公,又有一定业务水平的同志来干而已。今后可以不断轮换。我个人主张,两年改选一次,连选乃连任。我们系1979年用民主测验评职称,近年改选总支、改选教研室都进行得很顺利。所以我相信是可以用民意测验推选的。我认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选上了,多花点时间,为大家服务;没有担任职务的,就多写些论文、多出点书、多教点书,都一样是为人民服务。办法:1.要大家酝酿,关心,出以公正的态度;避免几次选不出来,不过半数、很分散的现象;2.勿为天下先,不轻率从事,多看看兄弟系、兄弟校,适当时候进行。这是我个人意见,也作为一种设想征求大家的意见。

7月11日

5月29日学校开过一个机构改革的党委扩大会,5月30日谢韬同志在全校教工大会上传达了教育部、中宣部“3·20”文件的精神。6月4日,全系大会我讲过,张腾霄、谢韬希望我考虑退下来,退到第二线。请大家根据校领导谢韬同志的报告和传达,酝酿一个系主任、两个副系主任。

6月12日上午,腾霄同志同我谈了一个上午,主要研究对学校今后规划的意见,也谈了系的行政机构改革问题。他说,校领导有一个意见,要我和宋涛、吴宝康少数几位系主任担任名誉系主任,要我们系自己酝酿一个年轻化、革命化的新班子:一个50多岁的系主任,最好不超过55岁,要有业务水平和一定的社会影响和社会联系,两个50岁以下的副系主任,最好更年轻一些,这两个人年龄也拉开一些,形成一个梯队,即55岁左右的、40岁左右的这样一个梯队,加上一个老的名誉主任,管管大事,考虑一些长远规划方面的问题。腾霄同志说,校领导认为我们系是问题比较少的一个系,复校这些年来比较正常、比较团结的一个系,要求我们这个系的机构改革也能走前一点。他说,档案系和哲学系是两个试点的系,档案系有个名誉系主任吴宝康,哲学系没有名誉系主任,新的行政领导要更年轻化,年龄上争取形成一个梯队。

我对腾霄同志说,按我个人愿望,我愿意离休,离休后还可以为共产主义奋斗,专心搞点科学研究,著书立说;如果70岁还能执笔写作,从现在62岁算起,还有8年;系里请我的话,还可讲点专题课。

其次,如不能离休,我希望就做一个老教授,也可带点研究生,讲点专题课,参加点社会上学术活动,像吴大琨、马奇这些同志那样。我说,因为我手里党和国家给的学术任务就够我忙的了。6月6日何长工同志亲自打了一个电话给我,说,刘澜涛同志6月初代表中央常委找王首道同志、何长工同志、萧克同志三位老同志谈话,传达中央常委的意见,说,因为三位老同志都是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就不再担任政协副主席,但要他们多做些党史方面的工作,要何长工同志把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会长的工作继续担任下去,具体工作可以由李新、胡华等同志多做,说写党史人物传的工作很重要。中央常委说得这样具体,对我们是很大鼓舞。何长工同志听了中央常委的意见后,找了邓力群同志,请中宣部对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多领导,就是按耀邦同志的批示,党史人物研究会继续由中宣部领导。邓力群同志对何长工同志、老同志很尊重,说,这没有问题,不过他很忙,请何老多多负责。这都是何老亲自打电话对我说的。还说,争取明年编到三十卷,还有《中国大百科全书》“科学社会主义”卷的中共党史条目264条,我和林茂生为正副主编,系几位同志是编委,这一工作担子也不轻。还有学位委员会、职称委员会的工作,这些我跟腾霄同志都说了。

第三点,我的意见,担任不担任名誉系主任对我是无所谓的,我觉得不一定必要,当然对这个系我是关心的、有责任感的。作为党员来说,个人服从组织,这个问题由校领导、校党委考虑决定。腾霄同志做了点解释说,名誉系主任主要是从一些同志代表学校的学术地位、社会声望出发,人民大学不能没有一些老同志。至于系的新班子,我主张发扬民主,群众大家来考虑,我只能作为系的一员来考虑,我不赞成由我个人来提名单,我已在6月4日全系大会上说了。腾霄同志希望我抓一抓这个工作。

6月下旬,我到教育部去开了十来天会。7月1日中午,我接到谢韬同志给我来的电话,说校党委开会,先定了三个名誉系主任,即我一个、宋涛一个、吴宝康一个。因为从严掌握,所以最多不超过五个人。说党委会通过了档案系的班子,希望我们抓一下。要稽程给我文件并同我联系,当天办到。稽程给我打电话说,一种办法,各种形式自己酝酿;一种办法,校党委派人来协助。希望用前一种办法,但民意测验只供领导参考,不是选举,最后由领导批准,报上级备案。

7月2日,我们开了个系委会,学习了文件,初步进行了讨论,决定今天开大会传达文件,分单位讨论酝酿。由于快放假了,本学期来不及民意测验,2日中午谢韬又打电话给我,告诉哲学系三个梯队,校党委已通过,下午宣布,供我们参考。他的意见,党史系最好也是这样三个梯队。当然,对档、哲两个系的做法,改动得很大,我思想有些跟不上。我说,下星期六我们开全系大会,我可以转达校领导的这个意见,同全系同志,同总支和全体党员商量。

当然,从我们老的行政班子来说,王淇同志已经正式调走了,我在6月4日全系大会上已经明确表明,我没有抓住这个职位不放的思想。从7月2日系委会上发言和个别交谈来看,我们其他做行政工作的同志也没有恋栈的思想,大家都是说自己的科研计划、建设新课的任务、编书的任务都忙得顾不过来,且说也有一定的年纪了,身体也累,都表示赞成支持一些更年轻些、更有活力的同志来承担工作。更没有发现给自己争的现象,或者给自己的什么人争,或者分出彼此、互相争夺的现象。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们系没有这个现象,至少现在还没有发现这种现象,希望以后也不出现这种现象。大家都是党员,站在党的立场。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哪几位同志来承担行政工作,只不过相对地说,这几个人来做还可以,比较合适,不是说别人水平就比他们低,新上来三个人的各方面水平,就比别人高一头,那不见得。关键是多数人都能接受,能够同意。新领导虽然年纪轻些,经验少些,相对说,声望也不一定那么高,但大家能同意、支持、接受,那么在大家支持下、老同志帮助下,就可以把工作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