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外科学
19440800000051

第51章 附录 中医药治疗骨病论文(4)

Ⅳ期:病变累及整个骨骺,骨骺塌陷,股骨头呈扁平状。

七、证候分析

(一)肝肾阴虚证

主症:髋部隐隐作痛,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减轻,患肢肌肉萎缩,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或头晕耳鸣,或五心烦热,或失眠多梦,或盗汗等。

舌象:舌红,苔白或少苔。

脉象:弦细或细数。

证候分析:多见髋关节先天发育不良或长期功能障碍,活动困难,久病伤及肝肾者。“肝主筋,肾主骨、生髓”,肝肾不足,骨和筋脉失于充养,故髋部疼痛,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减轻,肢体肌肉萎缩,屈伸不利;“腰为肾之府”,肾虚腰失所养,故腰膝酸软;肝阴不足,肝阳上亢,则头晕、耳鸣;阴虚生内热,热蒸于里,故五心烦热;虚热内扰,心神不安,故失眠多梦;虚热内迫营阴,故夜间盗汗,舌多红,苔白或少苔,脉多细或细数均为肝肾阴虚之征象。

(二)气虚瘀毒证

主症:髋部钝痛,向膝部放射,下肢拘挛,屈伸困难,伴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等。

舌象:舌质暗,苔白。

脉象:脉沉涩或弦涩。

证候分析:常见于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应用激素药物伤及人体正气,正气不足,瘀毒(免疫附合物)不能及时排除体外,瘀结于内,阻塞髋部经脉气血,故髋部钝痛,疼痛向膝部放射;气血不通,筋脉失于濡养,故下肢拘挛,屈伸困难;气虚机体机能减退则神疲乏力,气虚清阳不升,故头晕目眩;气虚卫表不固则自汗;舌质暗,苔白,脉沉涩或弦涩均为气虚瘀毒内结之象。

(三)肾阳虚损证

主症:髋部疼痛,活动后或遇寒加重、得热痛减,畏寒肢冷,腰膝酸冷无力,跛行,神疲乏力,面色白。

舌象:舌淡,苔白。

脉象:脉沉弱或沉细。

证候分析:多见于股骨头坏死晚期,长期卧床者。肾主骨,肾阳不足不能温养骨骼,故病人髋部疼痛,活动后或遇寒加重、得热痛减;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阳虚不能温煦肌肤,故畏寒肢冷;腰为肾之府,肾阳不足,故腰膝酸冷无力,肾阳虚,心神失养,故精神萎靡;气血运行无力,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白,舌体胖大,苔白,脉沉弱均为肾阳虚损,气血运行无力征象。

(四)气滞血瘀证

主症:髋部胀痛或痛如针刺刀割,痛有定处、固定不移,久坐久卧后加重,适当活动后减轻或消失,下肢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

舌象:舌质紫暗或见瘀斑。

脉象:脉涩。

证候分析:常见外伤所致的股骨头坏死,或其它原因引起股骨头坏死疼痛明显,正气不虚者。外伤或其它原因可致髋部气机不畅,气滞血瘀,脉络瘀阻,不通则痛,故临床以髋部疼痛为主,胀痛为气滞,针刺、刀割样痛为血瘀;久坐久卧气血运行不畅,故疼痛加重,伤处离经之血未消,故痛有定处,痛处固定不移;适当活动,有利于气血运行,故疼痛减轻;下肢筋脉拘急,屈伸不利,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涩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五)痰湿蕴结证

主症:髋部疼痛固定不移,肌肤麻木,下肢沉重,屈身不利,身体困倦乏力、纳呆等。

舌象:舌淡,边有齿痕,苔黏腻。

脉象:脉滑或濡缓。

证候分析:多见于长期饮酒或喜食肥甘厚味者。长期饮酒或喜食肥甘厚味伤及脾胃,痰湿内生,或外感寒湿之邪,日久化痰,痰湿蕴结于经脉,故髋部疼痛固定不移,肌肤麻木、下肢沉重、屈伸不利;身体困倦乏力、纳呆均为湿困脾土,脾不健运所致。舌淡,边有齿痕,苔黏腻,脉滑或濡缓均为痰湿蕴结征象。

八、中医治疗方法

(一)内治法

1.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阴补肾,强筋壮骨。

【方药】①承载丸,日三次,成人每次1丸,小儿酌减,饭后半小时温开水送服。②补肾壮骨汤:生地15g,熟地15g,山萸肉10g,牡丹皮10g,山药15g,枸杞子15g,茯苓10g,补骨脂15g,胡桃肉15g,怀牛膝15g,何首乌15g,阿胶20g,成人每日1剂,早、晚饭前半小时口服,小儿药量酌减。若五心烦热加地骨皮、青蒿以益阴血、退虚热;若失眠多梦加夜交藤、茯神、柏子仁、生地等以养心安神;若盗汗加五味子、浮小麦以滋阴止汗。

2.气虚瘀毒证:

【治法】扶正固本,祛瘀排毒。

【方药】①承载丸,日三次,成人每次1丸,小儿酌减,饭后半小时温开水送服。②扶正壮骨汤:人参20g,山药15g,熟地15g,白芍10g,杜仲15g,枸杞子15g,黄芪15g,菟丝子15g,桑椹子15g,续断15g,茯苓15g,远志18g,狗脊10g,当归15g,成人每日1剂,早、晚饭前半小时口服,小儿药量酌减。若气血两虚,证见心悸失眠等,加熟地、当归、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等补血养心安神之品;若气虚脾不健运,出现纳少、腹胀、腹泻等,加白术、陈皮、厚朴、砂仁等加强健脾和胃之功;若气虚血瘀甚者,面色晦暗,髋部疼痛如针刺,拒按,加红花、归尾、穿山甲、桃仁等以加强活血化瘀之功。

3.肾阳虚损证:

【治法】温肾壮阳,益髓填精。

【方药】①承载丸,每日三次,成人每次1丸,小儿酌减,饭后半小时温开水送服。②温肾壮骨汤:鹿茸2g,金樱子20g,山萸肉15g,杜仲15g,夜交藤15g,合欢花15g,茯苓20g,巴戟天15g,仙灵脾15g,成人每日1剂,早、晚饭前半小时口服,小儿药量酌减。若脾肾两虚,证见腹胀,泄泻等,加白术、制附子、肉豆蔻、黄芪、吴茱萸以加强温肾健脾之功效;若肾虚精关不固、遗精者,加芡实、龙骨、牡蛎、莲子以补肾固精;若肾阳虚,寒凝经脉,经脉不通,疼痛甚者,加桂枝、制附子、制川乌、制草乌以温经散寒,挟湿者加薏苡仁、苍术以祛风除湿、散寒通络;挟痰者,加半夏、制天南星以化痰通络。

4.气滞血瘀证:

【治法】祛瘀止痛,强筋壮骨。

【方药】①承载丸,每日三次,成人每次1丸,小儿酌减,饭后半小时温开水送服。②祛瘀壮骨汤:当归15g,赤芍10g,地龙15g,桃仁15g,藏红花10g,川芎10g,柴胡15g,延胡索15g,乳香10g,没药10g,成人每日1剂,早、晚饭前半小时口服,小儿药量酌减。若以胀痛为主,加香附、木香、厚朴、枳壳以加强行气作用;若以刺痛为主,加穿山甲、血竭等以加强活血通络之功;若肠中有燥热者,加大黄、黄连、栀子以泻火通便。

5.痰湿蕴结证:

【治法】燥湿化痰,通经活络,强筋壮骨。

【方药】①承载丸,每日三次,成人每次1丸,小儿酌减,饭后半小时温开水送服。②胜湿壮骨汤:木瓜30g,川牛膝15g,川芎15g,独活25g,当归10g,红花15g,茶花25g,桑寄生15g,羌活15g,五加皮15g,陈皮10g,千年健15g,玉竹10g,山栀子10g,薏苡仁50g,成人每日1剂,早、晚饭前半小时口服,小儿药量酌减。若痛甚加地龙、赤芍以加强通经活络作用;偏湿者加苍术等;偏热者加黄柏等。

(二)外治法

1.电信号中药穴位释放法:应用北京皇城股骨头坏死研究所生产的股骨头坏死治疗仪[国家发明专利:ZL01124192.6京药管(准)字2003第2260435号]向髋部输入电信号,将外用中药有效成分,通过特定经穴向体内热释放,改善髋关节内电化学环境和骨内应力状态,使股骨头内丢失的微量元素成分得以补充,调整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在骨重建中的作用,提高骨小梁的强度、密度、刚性,增加骨量,改善骨内循环和力学性能,祛朽骨、生新骨,骨壮筋柔。

(1)治疗键应用:

溶骨键:以囊变为主,骨结构稀疏、溶解或消失者。

硬化键:以硬化病灶为主,骨密度一致性增高者。

崩解键:股骨头碎裂,出现多条不规则断裂带者。

肥大键:股骨头形态超出正常大,关节间隙狭窄者。

僵直键:髋关节间隙消失或狭窄,囊变与死骨并存者。

变异键:伴髋关节结构不良,合并脱位、半脱位者。

(2)治疗参数:通过股骨头坏死示波仪测试和病人感觉进行调节。

(3)经穴选择:

①选穴原则:

☉选择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在腰部以下穴位及特定穴位。

☉每次治疗必须选择主、副两个穴位,其中主穴必在髋关节周围。

☉每组穴位(主、副两个穴)的选择根据股骨头坏死不同类型和临床表现设定穴位。

②选穴方法

☉循经取穴:适用于经络不通所致的疼痛期。

☉表里经取穴: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适用于脏腑阴阳属经失衡状态的调节。

☉异经取穴:具有特殊功能的穴位,可配对使用,如箕门配阴谷,可调节脾肾功能。

☉对症取穴:取穴与病变部位或疼痛相对部位按肌肉起止附着点选择,缓解痉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特定穴位取穴:根据股骨头的解剖特点取穴,使药效直达病所。以上选穴方法在临床上可交替使用。

(4)外用中药:

红宝散:用于气血瘀滞,脉络不通所致的关节疼痛、屈伸不利。

珍芪散:用于气血不足、瘀毒内结所致的筋脉拘挛,骨枯髓萎。

生骨散:用于肝肾亏虚,脉络不通所致的筋骨痿软,步履艰难。以上三种外用药在临床主、副穴位可交替使用。

(5)用法:每日2~3次,外用药每次、每个穴位8g,每次治疗20~30min。

2.中药泡洗法:根据股骨头坏死不同类型,应用不同药浴配方给予辅助治疗。

将中草药煎煮成药液后加入浴盆中,在患者进行洗浴时进行全身或髋关节浸泡,达到治疗和减轻病症目的。小儿股骨头坏死患者采用此方治疗时,需家长陪同。

(1)泡洗方法:

①将中药装入布袋,置于电煎药器中,每付中药用冷水5000ml浸泡1h。

②接通煎药器电源,打开开关,将调温旋钮调至高温处,待水沸腾后即调至低温处,再煎40~50min,关闭电源,将药汁滤出。

③取一人份药液,倒入浴盆中,加37~40℃温水,水位因人而异,适当增减水量。

④患者入盆后取坐位或半卧位,浸泡20~30min,在浸泡过程中,患者可做内收、外展、屈髋等活动,松解髋关节。

⑤药浴完毕,患者浴将身体冲洗干净,回到病室,保暖静卧20min后可进行髋关节模造练功。

(2)适应证:适应于各种类型、不同程度的股骨头坏死的治疗,特别是对改善股骨头坏死筋脉拘挛、关节功能障碍有明显疗效。

(3)禁忌证:

①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病、肾病等者。

②皮肤破损未愈者。

③髋关节骨折未痊愈者。

④身体虚弱者。

⑤对中药过敏者。

(4)常用中药泡洗方药:

①化瘀通络药浴方:

【组成】归尾,桑枝,续断,桃红各9g,红花,川芎各6g,伸筋草,骨碎补,桑寄生,威灵仙,苏木各15g,川楝子,乌药各15g。小儿药量酌减。

【功效】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气滞血瘀所致髋部胀痛或刺痛,关节活动受限,筋脉拘挛。

②温经散寒药浴方:

【组成】官桂15g,丁香15g,制川乌5g,制草乌5g,胆南星10g,干姜15g。小儿药量酌减。

【功能】温经散寒止痛。

【主治】外感风寒,寒凝血滞所致关节冷痛,筋膜拘挛,四肢不温。

③续骨理筋药浴方:

【组成】防风15g,天麻10g,僵蚕10g,当归15g,黄芪20g,伸筋草15g,五加皮10g,独活10g,牛膝15g,威灵仙15g,甘草10g。小儿药量酌减。

【功效】舒筋活络,健骨强筋。

【主治】正气不足,瘀毒内结所致经脉筋络拘挛,关节不利,四肢酸软或麻木,行动乏力等。

④滋阴强肾药浴方:

【组成】熟地20g,菟丝子15g,杜仲15g,枸杞子15g,茯苓20g,山萸肉10g,山药15g,当归15g。小儿药量酌减。

【功效】滋阴补肾,强筋壮骨。

【主治】肝肾真阴不足所致腰腿酸痛,关节屈伸不利。

⑤益肾助阳药浴方:

【组成】石斛10g,天门冬15g,独活10g,肉桂10g,桔梗10g,大椒15g,细辛6g,麻黄10g,山茱萸10g,五味子15g,白芷10g,前胡10g,秦艽10g,制乌头10g,人参10g,天雄10g,当归15g,防风15g,伸筋草15g,白术15g,杜仲15g,干姜15g。小儿药量酌减。

【功效】益肾助阳、温经止痛。

【主治】脾肾阳虚所致关节疼痛,得热痛减,肢体痿软无力。

⑥和营止痛药浴方:

【组成】赤芍15g,归尾15g,川芎10g,苏木15g,陈皮15g,乳香15g,桃仁15g,续断20g,乌药15g,没药15g,木通10g,甘草10g。小儿药量酌减。

【功效】通经止痛,祛腐生新。

【主治】外伤性股骨头坏死早期,髋部不适感或刺痛入夜加重。

⑦柔筋解痉药浴方:

【组成】薄荷15g,柴胡15g,防风10g,艾叶15g,川芎10g,红花15g,伸筋草15g,紫荆藤15g,生姜10g,牛膝15g,独活10g。小儿药量酌减。

【功效】解痉止痛,滑利关节。

【主治】股骨头坏死晚期关节僵直,粘连,屈伸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