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财富心理学
19443000000011

第11章 为什么每个人都喜欢第一个抢占市场先机——投资理财中的博弈心理学(2)

价格大战中最简单的一个原理,就是顾客的购物选择意向会朝价格偏低的产品倾斜,尤其是一些中低端商品消费,其质量的受关注程度往往会排在价格之后。就双寡头经济而言,基本可以称为行业内的垄断行为,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应对手段,就是利用价格竞争。比如,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价格比较低,那么顾客就会跑到可口可乐公司一边,其销售量便会大增;如果百事可乐公司的产品价格比较低,顾客就会跑到百事可乐公司一边,其产品销量也会大增。实际上,行业内部的企业竞争,大多是以这种方式完成的。

但是一味地压低产品价格,是不可能无休止地进行下去的,因为即使产品的成本再低,也必然会有投入,如果价格降到投入成本以下,商家还会继续赔本出售产品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但是在价格战中,这种情况又会不时地出现。因为,这样可以有效地拖垮那些中小企业,大企业赔得起,中小企业则只能关门大吉,届时属于中小企业的市场份额自然也就会转入大企业。等到中小企业倒闭之后,大企业再重新提高价格,从长远角度来看,这种做法还是利大于弊的。当然,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大企业也是不能确保最后的胜利的,所以基本上都会有两家大企业联合操作,挤垮那些中小企业,也就是上述提到的双寡头经济。不过,中小企业灭亡快,兴起也快,等到大企业提高商品价格时,中小企业又会东山再起,而大企业则会开始新一轮的价格战。但是,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都经不起这样不停地折腾,所以他们大多会保持一定的默契和底限,也就是上面提到的二八定律。

所以,真正的价格博弈往往在大企业之间,它们的实力相当,都想在行业中占据龙头地位,但经常是打个两败俱伤,然后言归于好,重归默契。因为就价格战而言,完全是鱼死网破的打法,商家选用这种方式进行市场竞争,基本都要做好“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准备,即使是胜利也通常是惨胜。而且,还要防备第三方的势力介入,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如果有第三方势力趁虚而入,那么最初的交战双方都将成为被人上位的垫脚石。当然,有些大企业为了一家独大,也有拼死力搏的情形。

如果有这样的情形出现,自然是谁的实力更强,谁就可以获得最后的胜利,然后一家品牌垄断整个行业。

像2012年打得热火朝天的京东和苏宁的价格战,双方都是比较成熟的品牌,基本不会出现“杀红眼”的情况。但是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却可以尽情期待这种时刻的到来,因为所谓“价格大战”,就是商家降低商品价格,谁坚持的时间越长,谁坚持的力度越大,谁就可以取得最后的胜利。无论商家谁赢谁输,消费者都可以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4.多次博弈,才能成就财富传奇

博弈论中引入了两个不同的博弈概念:“一次性博弈”和“多次性博弈”。对于一次性博弈来讲,其追求的是眼前的最大利益,而多次性博弈则是希望通过长期的规划、合作营造一个长久的利益环境。这两种博弈方式,在不同的情况下各有用处。

在乘坐火车出行时,经常有乘务员出售快餐。这些快餐质量低下,但是价格不菲。这是因为列车上的餐饮业没有“回头客”的概念,所以他们通过这种低质高价的手段让自己的商品产生最大的利润,这就叫做一次性博弈。反观街头的饭店,它们往往通过合理的价格、优质的服务、可口的食品来吸引更多的顾客二次甚至多次登门,这就是“多次性博弈”。

对此,人们常常会谴责火车快餐的经营者缺乏商业道德,但如果客观地想一想,哪一个生意人不希望自己的商品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利益呢?街头餐厅的经营者具有商业道德是因为他们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换来更多的长久利益。但对火车快餐来讲,“回头客”是不存在的,所以,他们就用“一次性博弈”的手段为自己赚取最大收益。对于商人来讲,“利益”是永远的关键词。古人有云,“商人重利轻别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不同条件下,商人会用不同的经营策略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由此可见,一次性博弈和多次性博弈的应用环境是不同的,如果忽视了这个环境而盲目应用博弈手段的话,那么就会让自己丧失更多利益。

对于商业活动来讲,主要的盈利方式就是买家与卖家平等的合作,一次性博弈和多次性的根本差别也在于合作方式的不同。不同的环境可以造就不同的合作方式,不同的心理和情绪也可以造就不同的合作方式。

以股市为例,股民和投资对象就是一种合作的方式。他们通过股票将彼此的利益得失联系在一起。在股市中,有些股民喜欢长期持有,有些股民则倾向于短线投资。这两种投资方式就可以说是两种博弈方式的不同表现形式,同时也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投资心理。

长期投资反映了投资者对投资对象的信任,对自己眼光的自信;短期投资则反映了投资者具有强烈的投机心理,对于投资对象也不够信任。

多次博弈是信任合作对象的结果,希望通过长期的利益关系使双方得到最大收益。一次性博弈则体现了对投资对象和能否产生长期受益的怀疑,有了这种怀疑,必然不会做长期的打算,只顾去实现眼下利益的最大化。

由此可见,信任作为合作的一个核心心理,决定了合作双方的合作手段。而博弈论中也将信任作为影响博弈方式的主要原因。

心理学家认为,诚信是人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适度满足之后出现的一种较高层次的需求,因此,人们为了追求诚信,有时可以放弃一部分物质利益。然而,社会学家却不这样认为,他们的理论是:趋利避害是人的生物性本能,任何可以产生利益的因素都是人在社会活动中考虑的第一要素。诚信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只不过是人们在追求长久利益时的一种手段,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这种心理会由利益趋向上升到普遍道德高度。

持此论者颇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博弈论。

其实,在商业活动中,诚信往往产生于长久的合作关系中。那些只求利益、不求诚信的商业手段之所以会产生,其根本原因在于双方做的是一次性交易,即所谓的一次性博弈。由此可见,要想使诚信成为博弈者的主动选择,关键是要把一次性博弈转化为多次性博弈。

在商业博弈中,一次性博弈与多次性博弈作为两种对立的商业手段,也有互相转变的可能。除特殊情况下(例如在火车中),人们为了追求长久的利益,都会试图将一次性博弈转化为多次性博弈。因为只有在多次性博弈中取得胜利,才会成为商业中的佼佼者,拥有自己所期望的财富。可以说任何一次性的博弈,都不可能成就商业与财富上的传奇。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执着地热衷于一次性博弈,因为一次性博弈从单次收益来讲更为丰厚。然而,这是一种极不明智的商业策略,因为一次性博弈的反复使用,会让自己的信誉度严重受损,直接掐断了自己长久利益的来源。这样,自然无法积累起巨额财富。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商业活动中,多次性博弈就是这个源头的活水,只有贯彻多次性博弈的商业策略,才能使自己的事业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如此一来,自己也会获得源源不断的财富,从而成就财富传奇。

5.投资赢家的致胜秘诀:掌控好风险博弈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有些人总是会责怪老天爷与自己唱反调,如为什么自己总是一买股票股票就下跌,一卖了股票股票就上涨?这并不是运气的问题,也不是凑巧,而是与你在面对可能的付出与面临的风险之间的心理博弈战有关。如果你订立一个目标,这场心理博弈就不会那么激烈,也就不会出现“一买就跌,一卖就涨”的情况。

股市中的机会总是同风险相伴而生,多抓机会就是多抓风险,有的人技巧娴熟,喜欢在玩弄风险中体验玩股票的乐趣。但是这类投资者有一个优点,那就是一旦投资出现风险便敢于割肉而逃。这也是一种平衡投资与风险的方法。但在投资股票时,最好谨慎地对待投资机会,东抓西抓不如一把抓准。这就要求投资者制定投资计划时,应该客观地分析自己承担风险的能力和应对市场交易的能力,要大体清楚自己承担投资风险的心理与资金承受能力是强还是弱或者一般;要避免过度投资的冲动和过高估计对抗投资风险的能力。在股票市场上,有掌控股票的投资者,也有被股票牵着鼻子走的投资者。掌控股票的投资者如鱼得水,悠悠闲闲赚大钱,而被股票牵着鼻子走的人天天忙出忙进,只赚点“零花钱”。对此,有人说这是水平的问题,也有人说是运气的问题。其实,这是投资与风险的心理博弈问题。

而在实际操作中,还要涉及一个心理博弈的问题。比如,我们必须到医院接受一个危险的手术治疗。医生介绍进行这个手术可以利用一种辅助设备——对手术是有好处的。这种设备现在有两个品牌的产品,使用方法和有关技术指标都一样,价格也都是500元。医生说:如果使用了甲设备后,能使手术的成功率从70%提高到80%,即增加10%的存活率;如果使用乙设备,病人手术的成功率会从90%减少到80%,即会减少10%的存活率。如果让人们选择,人们会选择使用哪个设备呢?答案是80%的人会选择使用甲设备。

这就是一个规避风险的心理博弈问题。实际上甲、乙两个设备对手术治疗的成功率的影响是完全一样的。但是,在人们的心里造成的影响是不同的。这就是正常人的规避风险的心理。用于股票投资就是投资和风险的不对称性。同样的一个东西,人们失去它所经历的痛苦要大于得到它所带来的快乐。同样一只股票,人们经历亏损的痛苦要大于获利的欢乐。这也就是说,投资者更在乎“风险”,经常会无意识地尽量避免“风险”。

根据正常人的风险规避心理,我们在投资股票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利用这一点来进行心理博弈。

风险决策中还存在以下几个心理现象:面对决策中的风险,人们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时候或什么条件下会表现出风险规避;什么情况下又会表现出风险喜好,即更愿意冒风险。对此,有人总结出一点规律:在“获利”时,是风险规避的;在“损失”时,是风险喜好的。当然,单纯这样说可能不太容易让人理解,通过以下的例子人们就很容易明白了。

(1)假如你手头上有现金10万元,面对两个可能获利的股票,有以下两种选择:如果你选择投资A股票,可以保证收益1万元;如果选择投资B股票,有一半的可能性一无所获,也有一半的可能性会收益2万元。请问你选择哪只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