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财富心理学
19443000000027

第27章 你是做长期投资还是短期投机——投资中的时间心理学(3)

约翰·邓普顿对亚洲的金融市场有很浓厚的兴趣,了解程度也超乎一般人的想象。比如,1997年发生在亚洲的金融危机,约翰·邓普顿在西方即将发起“掠夺”行动之际,他充分捕捉到市场散发出来的讯息。通过各项数据显示,他认为中国大陆在关键时刻必然会出手救市,以保证香港经济不受侵害。因此,他不仅没有参与这次经济掠夺行动,还及时卖掉了手上的全部长江实业的股票,果断撤出亚洲经济市场。而这笔对于长江实业的投资,原本就是约翰·邓普顿制定的一个长期投资方案,它甚至具有开拓性意义。之后,席卷整个东南亚包括我国香港地区的金融危机,随着泰国宣布金融政策的失败,果然迅猛蔓延,但在我国香港却被及时止住。

约翰·邓普顿在事后坦诚地承认,虽然各方势力在东南亚疯狂吸金,但在最后阶段对于香港这个东南亚经济中心“进攻”的失败,还是宣布各方势力没有捞到太多好处。而对于约翰·邓普顿的公司来说,由于及时撤出香港金融市场,在避免损失之余,也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利益。与此同时,约翰·邓普顿还向广大投资者表示,适合长期投资方式的投资对象有很多,但最理想的对象是各种基金类理财产品。对于这种风险和收益都处于股票和储蓄之间的投资产品来说,学会使用时间“利器”来赚取财富无疑是最佳方式。

5.企业完成财富增值的关键:制订长期经营策略

企业的增值目标通常是多元化的,比如,投入成本的降低、商品价格的提高、社会责任的经营、税收方面的政策优惠、废弃产品的回收再利用等。但是这些方面的经营策略,都离不开长期和整体的规划。按照经济学的观点来说,企业当前面对的状况都是之前策略的结果。而将来如何使公司走上一个健康持续的发展之路,需要投资者现在就开始思考并着手准备。也就是说,投资者在经营自己的公司时,应该有时间上的观察和思考,用发展和战略性的眼光看待问题,在长期经营的基础上制定计划。这就如同下棋,越是勤于思考的人,越能够抢占先机,这样最终的胜算自然就越大。

一家企业的健康成长和发展,首先必须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一是要为政府创造价值,二是要为客户创造价值,最后才是为自己创造价值。

或者说,投资者只有为政府和客户创造了价值,才能为自己创造价值。而如何处理好政府、客户和企业内部员工三者之间的关系,又需要决策者有一个全面和长久的经营眼光和策略。其中,对政府的税收缴纳,绝不能理解为单纯的付出,而是要知道政府对于企业的很多优惠政策,都可以使企业得到良好的发展。

投资者对客户的关注程度绝不能低于政府。这就要求投资者在和政府进行沟通的时候,应该注意将客户因素考虑进去。这样才可以让投资者获得稳定的经济来源,否则一旦政策松绑,企业将随时面临崩盘。投资者应该清楚,建立真正可靠的经济来源,只能是得到客户的认可,让客户满意。然后,让产品的使用感受在客户之间口口相传,这样比取得政府的片面支持要有效得多。显然,这就要求投资者有一个长远的经营眼光,如果投资者禁不住诱惑,被短暂的利益迷惑,等待他的将只有灭亡。

投资者对待企业内部员工,同样需要有一个长远的管理和经营策略。

很多企业在建立之初都会选择从一些成熟的企业挖走有经验的员工,因为公司没有基础,这一点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很多公司在建立很久之后,仍然没有自己固定的员工基础,即使是一些重要的骨干力量也经常需要从外部引进。应该说,员工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不论是技术和产品创新,还是市场开发和维持日常运转,都离不开员工的工作。一个公司的决策者如果不能维持公司内部的和谐稳定,就不能保障公司的有效运行,更不可能使公司有一个长远的发展。老板的用人哲学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好的企业培养员工,差的企业引进员工”。也就是说,单纯凭借一个公司的员工流向,就可以判断出这家公司的好坏。

所以,对于一名投资者来说,政府、客户和员工这“三本经”一定要念好。而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建立起一个全局统筹的观念和长期经济的策略,不要试图在短期内建立巨额财富。对于一名投资者来说,在没有理清整个经营脉络之前,获得巨额财富虽然能够实现,但是在实现之后很可能会带来灾难。这就如同某个人突然暴富一样,他根本没有处理财富的能力,生活中的各种危机也会突然爆发出来。正所谓“福祸相依”,投资者一方面应该忆苦思甜,同时也要居安思危。每个投资者都应该清楚,如果自己的企业经营不好,绝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还可能会面临以下问题:

政府要面临税收减少的问题,正在进行的各种项目可能会失去重要资金来源;客户要蒙受损失,尤其是处于销售环节的经销商,哪怕商品成功清仓,寻找新商品的时间也会为他们带来负面影响;公司可能会遇到不发薪水的情况,甚至要大面积裁员。

与此同时,一家公司经营不好,受到负面影响的人群会有很多。投资者在进行经营的时候,一定要从大局出发,协调并确立好各方面的关系。

另外,投资者也要从长远角度出发,避免出现重大的决策性失误。比如,在员工素质培养方面,生产率的提高必然会伴随就业率的下降,而这一现象的产生,通常是因为企业在成长初期盲目扩大员工数量,而不是提高员工质量所造成的。等到了需要提高生产率时,又不得不裁员,给企业和员工都带来麻烦。究其原因,就是企业的决策者没有一个长远的发展目光。

认识到了这一点,企业在发展阶段就不应该盲目增加员工数量,而应该在设备和员工素质方面双管齐下,提高生产效能。

而一家企业要想在市场环境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也要在综合实力上形成竞争力。具体来讲,包括专利技术、创新能力、管理模式、市场网络、品牌形象、后续服务等。投资者在制订和实施任何一项策略时,都要有一个全面的眼光,并抱定一个长期经济的打算和计划。一项关键性或者突破性的技术革新,往往会由不同形式来实现,这也是多家企业并存市场的原因。所以,一时的成功,绝不代表一世的成功,如果投资者不能意识到这一点,成功很可能成为其灭亡的前兆。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企业的增值,概括来讲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员工素质;创新能力;管理制度;品牌形象。这四个方面,无论是哪个方面的建立,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其中,员工素质可以通过加薪等手段在短期内获得,但是一个公司的员工要形成牢固的向心力,以求最大限度为公司创造效益,却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磨合。比如创新能力,一定是公司的研发部门掌握了市场的最前沿技术,才能保障企业的产品不被淘汰。而一个高水平、高素质的研发团队,是一个企业能够成长的关键。企业要想真正成为行业的先行者,往往取决于这个团队的实力。显然,企业要想拥有突出的实力,就需要投资者长久地投入,而且可能还要忍受长期没有回报的压力。这些都需要企业的决策者制订长期的经营策略。

还有一点就是投资者对市场投资形式的预判,这也会在将来或者不远的将来决定企业兴衰趋势,甚至是生死趋势。投资者对于市场走势的预判越深远,经营策略的制定就会越准确,对于市场变化的应对能力也更强。

比如,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市场空白,也就是要做到“人无我有”。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其他投资者也会因利而动,进行投资。而在市场空白被后来涌现的竞争对手填充、饱和之前,投资者又必须将投资的商品定位为质优,也就是做到“人有我优”;在商品质量被同类商品竞争者赶上之后,投资者又应该提前对商品的形象进行设计和宣传,以打造出商品的品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