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办公室里的趣味心理学
19443600000010

第10章 求职怎么会“高不成,低不就”?

在求职中,我们无疑需要自信来帮助我们塑造起强大的信心,令我们拥有战胜挫折的勇气。但是,一味的骄傲却会让自己陷入失败的泥潭中。过分的骄傲不仅是不自信的表现,还会引来他人的非议,因为你引以为傲的资本在他人的眼里也许只是弹指一挥间的沧海一粟而已。真正沉稳的人不会因为过去的成绩而沾沾自喜,真正的成熟者也不会由于曾经的骄傲而理所当然地“想当年”。

有一位求职者,在大学中担任学生会干部,平日里颇受老师的赏识,他对自己也自视甚高,虽然所学专业是计算机,但他却认为自己的才能绝不仅仅局限于此。于是,在毕业后,他频频出入各个省市的公务员招聘考试中,但最终都被刷了下来。

之后,他虽然不得不与其他同学一样,寻找普通的社会公司,但是由于认为自己才华横溢,所以,技术一类的工作他根本不想做。凭借着自己在学生会里曾经的“辉煌履历”,他所投递简历的职位大多是“经理”、“主管”一类。可想而知,企业方当然不会找这样的一个毛头小子来进行管理。

能干的工作不想干,想做的工作却与之无缘。一天天就这样过去,当所有的同学都找到合适的工作之后,他依然闲在家中,无所事事。

别让自己成为就业“夹心饼”

高不成低不就者最大的特点便是过于自负,这种自负与骄傲情绪有所不同,它是因为不具备对自我的正确认知、过高估计个人能力而导致的。而这种心理之所以会形成,多半是由于以下几大原因:

★家庭过分娇宠 家庭教育往往是个人自负心理产生的第一根源,父母一味的宠爱与表扬会使孩子从小觉得自己“相当了不起”。

★生活一直顺风顺水 人对社会的认识往往来源于经验,那些在生活中经常遭遇挫折与打击的人很少有自负心理,但是生活一帆风顺者却很容易养成自负的性格。

★片面的自我认识 自负者往往无法看到自己的短处,并不断地夸大自己的长处,他们通常缺乏自知之明,且对他人能力评价过低,这种对自我过于看重的想法,会让他们在失败时不反思自我短处,反而完全归咎于客观条件的不合作,成功时则完全归因于自己的主观努力。

★个性过于要强 有些人的自尊心特别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尊严,他们往往会在挫折面前产生既相反又相通的自我保护心理:一种是自卑,即通过自我隔绝来达到避免自尊心受损的目的;另一种便是自负,他们往往会通过自我放大来获得自卑不足以进行的补偿,这种自负心理往往是自尊心过于敏感的外在表现。

自负者在求职时一般都会具有这样的心理:自己是非常优秀的人才,而找工作只是一件手到擒来的小事。当然,他们眼中的“工作”并不是指与自我能力、经验真正匹配的那些职位,而是一些高端的、可以对他人发号施令的工作,而那些基层的工作他们绝对不会去考虑。

告别“高不成,低不就”,正确认知自我

有些人总是抱怨工作难找,但事实上,这种“难找”是因为自我对工作认知有误区而导致的。

(1)入职过于仓促

现今人才市场供过于求,为了尽快就职,大部分人会选择“骑驴找马”式的寻找方法,但事实上,这种未认清自我能力的方法总是会让人在入职后发现这份工作并不适合自己,从而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2)过度以个人喜好评价工作

求职者多用“好不好”、“喜不喜欢”来对工作进行评价,而不是以自我能力来判断工作价值。而那种找不到心目中的“好工作”便频繁跳槽的做法,不但会使个人的职业竞争力大为削弱,而且还会使个人职业发展方向产生误区。

(3)就业期望值过高

自我能力与理想工作间的偏差过大,往往会导致求职者过高估计自我实际水平,而有些为了迎合社会期许而入职的求职者,也往往会在就业后发现自己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中。

事实上,所谓“好工作”并不是指那些人人都称赞的工作,而是真正能与自我能力相契合的工作。学会判断到底哪些工作是适合自己的,是告别“高不成,低不就”式就业尴尬局面的主要方法。

(1)分析个人内在个性是否适合

通过分析具体的内在个性来了解自己到底擅长做什么样的工作、适合什么形式的工作,并以工作中时时需要遵守的待人处事规则来判断自我能力的强弱。

(2)依据自我能力进行判断

一个人的能力是获得合适工作的基础,求职前应仔细了解该份工作的细节,并以此来判断自己是否有能力驾驭它,或者在努力之后是否能在该职位上获得成功。

(3)看工作发展空间

除了工作内容上的具体选择外,你也应了解这份工作是否能够为自己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选择企业时一定要了解企业的发展是否与自我职业规划一致。

办公室生存哲学

入职是人生的另一个重要开端,是否能够对自我进行合理的定位,是一个人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在认真分析自我能力的基础上,多了解社会需求,以求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告别“高不成,低不就”的夹心饼式职业生涯,成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