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跟经典电影学家庭教育
19449100000007

第7章 《哈利·波特》:让孩子具备勇气

1.让孩子有一颗坚持原则的心

《哈利·波特》这部经典电影被许多观众所熟悉,它是由系列小说改编而成的,这部小说卖出了4亿多册,而《哈利·波特》的一系列电影在全球也都取得了非常棒的票房成绩。

影片一共有七部,前六部讲述了哈利·波特在魔法学校学习魔法所遇到的种种故事。最后一部则讲述小主人翁哈利·波特在外面寻找魂器,消灭伏地魔的故事。

在《哈利·波特》第一部中,主人公哈利·波特刚接触到魔法,感到非常地新奇。怀着这种紧张兴奋的心情,小波特前往魔法学院进行学习。

在途中,哈利·波特结识了罗恩·韦斯莱并成为了好朋友。到了魔法学校,他又遇到了拥有纯魔法血统的德拉科·马尔福。马尔福让波特别跟那些不三不四的人在一起玩,他们都是属于纯魔法血统的人,比那些麻瓜(麻瓜指不会魔法的人)高贵得多。可波特并不领情,他告诉马尔福自己有能力识别谁才是他的朋友。

后来,魔法学徒们开始选择学院,学生们排队等候点名,点到的人就带上魔法帽。魔法帽会说话,他会告诉校长这个学生适合在哪个学院发展。

魔法学校分四个学院,格兰芬多、拉文克劳、赫奇帕奇和斯莱特林。其中,斯莱特林学院推崇纯魔法血统的人,他们学院的人藐视那些天生的麻瓜。在其他人眼里,斯莱特林学院的人都是比较坏的那种。

开始鉴别了,学生们都非常地紧张,结果,马尔福被分到了斯莱特林,罗恩被分到格兰芬多。当小波特带上帽子的时候,帽子说话了:“我好为难,你聪明,有表现欲望,又很有天赋。去哪呢?哪才适合你呢?你心眼又不坏。”哈利·波特非常想去格兰芬多学院,他一直在心里祈祷:不去斯莱特林,不去斯莱特林,去格兰芬多。帽子听到了他的心声,说道:“你应该去更好的学院,在那儿你可以发挥更多的智慧,你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你确定吗?好吧,既然你坚持,那就顺从你的内心,去格兰芬多。”

哈利·波特坚持自己的原则,交自己选择的朋友,去自己喜欢的学院,没有人能够改变他。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应该教育孩子做人要有原则,只有拥有一颗坚持原则的心,才能有勇气朝梦想前进。很多孩子做事没有原则,父母说东边好,他就觉得东边好,老师说西边好,他立即又认为西边好,像墙头草一样,顺风倒,没主见。

父母要教育孩子鼓起勇气坚持自己的原则,这样孩子们才敢于在“诱惑”面前说“不”。

今年11岁的阿源,本来学习成绩很好,也很乖巧,每天放学早早就回家,回到家就做作业,温习功课。但是最近一段时间,父母发现阿源回家很晚,每次都是放学后一两个小时才到家。父母问阿源到哪儿去了,阿源说老师要补习功课,所以回来晚了一些。

到了期中考试,阿源成绩明显下降,由以前的前十名下滑到前30名,父母很生气。有一次,开家长会的时候,阿源的父母就顺便提及了补习班的事,班主任一愣:“没有这回事啊。”然后,大家的目光就转到了阿源身上。

阿源看实在瞒不下去了,只好老实承认。他和同班同学小志放学后一起打电动。他本来不会,小志带他一起玩,说很好玩,他就跟着去看看,然后就上瘾了,一发不可收拾。

阿源没有坚持自己的原则,内心轻易就产生了动摇,而且没有及时醒悟,一再地跟着同学去玩,还学会了撒谎。父母要知道,孩子如果不坚持原则往往会造成一系列问题。

要培养孩子有一颗坚持原则的心,就像影片中的哈利·波特一样,坚持自己的原则,敢于向恶势力说“不”,有自己的判断,选择一个普通的学院,不去选择更好的学院,因为波特知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要让孩子明白原则的重要性,能够自抒己见,敢于拒绝。这和父母的以身作则是分不开的。

父母自己要有一定的原则,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孩子错就是错,对就是对,绝不纵容迁就。这样才能够让孩子分清对错。当孩子犯了大错或者有不合理要求的时候,父母不能心软,最好也不要说“下不为例”,父母的“下次不许”在孩子眼里往往就成了有机可乘。

孩子会认为父母这次能够原谅他,或者能够给他想要的东西,那么下次他也可以利用同样的手段来得到。

柔柔的母亲接刚上幼儿园的柔柔放学。放学后,人多拥挤,妈妈要带柔柔去坐公交车,但是柔柔不肯,吵着闹着要去打出租车。妈妈没办法,只好哄骗柔柔说:幼儿园门口没有出租车。这时,刚好过来一辆出租车,柔柔看见了,又哭又闹地说:“妈妈骗人,明明有的。我就要坐。”母亲无可奈何,只好跟女儿说:下不为例,只许这一次。

正是在这些不起眼的小事上,父母的原则动摇了,才致使孩子一次又一次地钻了空子。倘若孩子长大后做人的原则动摇了,那坏人岂不是也会钻孩子的空子吗?

父母要培养孩子坚持原则的信心,首先要让孩子知道自己做事就很有原则。原则是人类行为的准则,它是不容置疑的最基本道理。虽然并非一些奥妙哲理,但一个人如果失去原则,就会变得独断专行,不明是非,甚至颠倒黑白,做出很多无法补救的事情。

父母只有让孩子具备了坚持原则的信心,孩子才能够更好地明辨是非,懂得做人的道理,在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才能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从而采取正确的措施来解决。

2.让孩子勇敢起来

赫敏·简·格兰杰是影片《哈利·波特》中的主角之一,她是一个聪明、热爱读书的小姑娘,在《哈利·波特》第一部中,赫敏听到罗恩说她没有朋友,伤心的她躲在厕所偷偷哭了一下午。

这时,学校发生了紧急事件,有一头巨大的怪兽从地下室里跑出来了。学校通知全体学生立即回到各自的寝室,不许出来。

罗恩和波特想起赫敏还在女生厕所,立即返回去想要通知赫敏赶紧离开。倒霉的事情发生了,大怪兽已经从地下室跑了出来,来到了女卫生间。赫敏躲在里面瑟瑟发抖,可是大怪兽已经发现了她,开始了猛烈地攻击。这时,罗恩和波特赶来了,他们向怪兽挑衅,以转移怪兽的注意力,同时让赫敏赶紧逃走。波特为了引起怪兽注意,跳到了怪兽的身上,却被怪兽一把抓住。怪兽挥舞着铁棒朝波特身上打去。罗恩站在一旁万分着急。赫敏告诉罗恩使用魔法。罗恩努力甩出一个魔法,击中了怪物的脑袋,把怪物打晕了过去。

让孩子勇敢起来,去面对那些难题。只有勇敢面对,才更容易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勇敢不一定就是大胆,他需要勇气,更需要一定的责任心。其实,最大的勇敢是承担起自己所犯下的错。

这个片段惊险万分,可是罗恩和波特没有丢下赫敏自己逃跑,他们在同伴最危险的时候勇敢地站出来。当教授过来看到突发情况问怎么回事时,赫敏把所有的错全都扛在自己身上。虽然她撒了一个小谎,可正是这种承担错误的勇气,反而让教授给罗恩和波特各加50分,而且增进了他们之间的友谊。

友谊加深后的他们更是形影不离,他们认定学校的教授想要偷走魔法石(魔法石可以使人长生不老)。于是,三人偷偷进入密室查找线索。在距离魔法石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他们被一盘棋挡住了去路。

这是一盘巫师棋,规则和国际象棋很相似,可以用语言控制棋子,使棋子之间相互打斗。罗恩让波特和赫敏都扮成一枚棋子,然后开始指挥下棋。接着,他们就看见棋子开始直接相互攻击。最后,还剩下几颗棋子,这时只需要罗恩的马向前走就可以把对方将死,可同时罗恩的马也会被杀掉。

这是一个重要的抉择,要么前进被杀,要么认输。罗恩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进,他对波特说:“你还可以继续,前方需要你。”然后毅然下了口令。对方将罗恩的马打碎,把罗恩打倒在地。波特打败了伏地魔后,校长奖励给罗恩50分,表扬罗恩的勇敢和坚强。

勇敢不是勇于表现自己,而是能够在紧要关头挺身而出。在培养孩子的时候,父母首先要表现得坚强起来,孩子的勇气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要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教导。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年轻的父亲,他的女儿刚出生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看到女儿那么可爱漂亮,他有说不出的喜悦。孩子两三岁的时候,他带女儿出去玩,到公园里玩滑梯时,看到别的小朋友都从上面滑了下来,他让女儿也上去,女儿恐惧地看着高高的滑梯,紧紧抓住爸爸的手,不敢上去。年轻的父亲看到女儿胆怯的模样,再看到别的小朋友玩得那么愉快,不由得冒出一股怒火,他不听女儿的哀求,强行把女儿拉上了滑梯。女儿这时嚎啕大哭,父亲更生气了,周围的人也都往这边看。无奈之下,父亲只好先把女儿抱了下来,然后边走边训斥,他觉得女儿太胆小了。

请不要拿孩子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孩子可爱漂亮,父母就觉得很骄傲开心;当孩子变得胆怯懦弱时,父母觉得虚荣心受损,转而变成责骂和训斥,这对孩子其实是很不公平的。

有心理学家认为,造成孩子胆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孩子不懂什么是危险时,他是不会感到害怕的,但是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在实践中受到的各种伤害会对心理造成负面影响,从而产生恐惧心理。孩子的恐惧心理大部分是由于大人的行为所导致的。

因此,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正确教导,不要动不动就吓唬孩子,要让孩子有一个“是非观念”,能够明白一件事情的对与错,敢于承担责任,敢于认错。要教育孩子什么样的精神和行为是可取的,可以举例子,找一个勇敢的典型代表。

孩子对于“勇敢”这个词的含义如果不太理解,会偏激地定义为“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什么都不怕,就叫做勇敢”,很容易做出一些极端的事情。

有一则新闻至今我还记忆犹新,说是某小学一年级学生张小龙,为了在同学和伙伴们面前表现自己的勇敢,从二楼上跳了下来,结果摔断了腿,父母们听到这样的消息,不知作何感想。

这只能说“无知害死人”,片面地理解词语的含义是现在的孩子的通病,再加上父母或者老师没有给出正确的解释,使得很多孩子“勇敢”得过了头。

父母要让孩子勇敢起来,首先要让孩子理解“勇敢”的真正含义,然后鼓励孩子去尝试。孩子想要勇敢,就要克服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心理。父母要让孩子学会面对困难,让孩子不用担心,自己可以帮助他,有时也可以拿自身做示范,例如孩子不敢下水游泳,父母可以首先跳到水里,然后告诉孩子没什么可怕的,孩子会在父母的指引下渐渐变得勇敢起来。

影片中的哈利·波特面对任何困难都表现得非常勇敢,但是他并不是盲目地表现自我,而是拥有理智的头脑,在面对困难时,他会慎重地思考自己能不能做到。

如果孩子看见有歹徒抢劫银行,难道还让孩子勇敢地上前去制止吗?孩子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这种方法当然是不可取的,孩子的勇敢一定要在自己的安全有保障的情况下去表现,既要让孩子有勇敢的精神,也要培养孩子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3.教孩子学会克服恐惧

影片《哈利·波特》中的小主人翁波特在遇到种种危险的时候,都表现得很勇敢,而身旁的好友罗恩·韦斯莱却恐惧万分,一副吓呆的模样。

在《哈利·波特》第二部中,波特和罗恩去找海格,想了解密室里的情况,但是海格被魔法学院司法部部长抓走了,海格临走时给波特的线索是跟着蜘蛛走。波特就跟着蜘蛛往黑暗森林中走去,罗恩很怕蜘蛛,但是又不能丢掉好友一个人跑掉,只能一起跟着去。

到了一个洞里,他们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蜘蛛。罗恩很害怕,但是波特却与蜘蛛交谈了起来。罗恩东张西望,四处打量一番之后便一直喊波特。但是波特并不理会他,继续跟蜘蛛交谈。波特让罗恩往头顶上看。罗恩这时才发现周围的情况很不对劲,然后抬头看了一眼,发现四周全都是蜘蛛,大小不一的蜘蛛密密麻麻地围过来,想要吃掉罗恩和波特。

恐惧填满了罗恩的心房。出人意料的是,罗恩家的车飞了过来,救走了罗恩和波特。恐惧的人时刻都在恐惧着,而勇敢的人时刻都在准备着。

罗恩和波特两个人天天生活在一起,但在遇见问题的时候,罗恩就表现得非常慌张和惊恐,而波特就显得淡定许多。

心理专家表明:对未知的恐惧是孩子天生的恐惧感。其余的恐惧都是后天形成的。

很多孩子恐惧的事物基本相同,例如鬼怪、医院、战争、灾难、噩梦、被抛弃等。父母要教会孩子克服恐惧心理,让孩子学会勇敢面对。

孩子的恐惧是有原因的,父母要找出孩子恐惧的原因所在,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让孩子正确面对,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战胜恐惧、战胜自己。虽然孩子恐惧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主要可以分为三种。

1.无缘无故的害怕

有时孩子会无缘无故地恐惧起来,比如电话铃声,敲门声,或者陌生人的到来。或许在父母看来这是一种莫名奇妙的恐惧,但这就是孩子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恐惧心理,这时父母不能要求孩子立即勇敢起来,外力的强迫会使孩子更加惧怕,弄不好适得其反。

当孩子感到害怕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给予孩子温暖和依靠,用自己的身体给孩子安全感,让孩子有被疼爱、被关怀的感觉。只有明确地让孩子树立起安全感,孩子才能鼓起勇气来面对恐惧。

2.对妖魔鬼怪的恐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对鬼怪感到恐惧的小朋友非常多。据调查显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小朋友都惧怕鬼怪。一旦他们对鬼产生非常恐惧的心理,任父母怎么教育,孩子还是害怕。孩子由于惧怕鬼怪导致怕黑,不敢一个人独处。

孩子惧怕鬼怪跟家庭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例如很多父母会对孩子说“不听话,鬼就过来吃你”“再调皮,妖怪就把你拖走”之类的话。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害怕鬼怪,会经常说梦话、情绪紧张难以控制、做恶梦等等。

有些父母在观看电视时,不为孩子选择健康的内容,致使电视里一些血腥、暴力和恐怖的镜头被孩子看到,从而引起了孩子的恐惧。

父母发现孩子具有恐惧鬼怪的心理后,要及时地消除,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切莫责备孩子“胆小”,应该多抽空陪陪孩子,和孩子聊天,给孩子讲述故事,教给孩子一些关于鬼神的科学知识,让孩子知道这个世界不存在鬼怪。此外,还要避免孩子接触那些恐怖、血腥的电视镜头和书籍,多拥抱、关爱孩子,让孩子对鬼怪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3.恐惧灾难、医院、被抛弃

孩子会对灾难有潜意识地恐惧,包括受伤和死亡。还有些孩子生病后,不愿意去医院,对吃药打针都产生一定的恐惧。对于这些恐惧,父母要耐心教导孩子,让孩子对死亡有一定的认识,让他们不要惧怕,告诉孩子:死亡也是生命的一部分,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

父母要教育孩子正确面对疾病和痛苦,给孩子灌输正确的思想,可以采取童话的形式给孩子讲述,例如:白雪公主生病了,然后被七个小矮人医治好了,最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总之,父母可以采取各种办法,让孩子明白,医院并不可怕,治好了病就能过上快乐的生活。

孩子如果具有被抛弃的恐惧思想,那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家庭的影响。例如:父母之间总是争吵,争吵时被孩子听到,那么孩子有可能在这之后会非常地听话,严重的甚至会病倒。又或者孩子做错一点小事,父母就严厉责备,说出一些很伤孩子心的话:“再不听话不要你了,把你给人贩子”“调皮鬼,信不信把你送到姥姥家,以后不接你回来。”

如果父母在责骂孩子的时候,给孩子灌输的思想是:孩子做错事就不要孩子,那孩子的内心就会非常恐惧。父母要避免说出这种对孩子心理造成深刻影响的话语,也要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只有消除了孩子对于以上事物的恐惧心理,孩子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否则孩子终日都会生活在紧张害怕的情绪中,久而久之,很有可能会造成心理疾病。

恐惧和焦虑是孩子身心成长过程中的一种体验。在影片《哈利·波特》中经常出现许多怪物,一个个怪物都在挑战着波特的心理防线,波特经常要和伙伴们面临死亡的威胁。可是,这些恐惧并没有给波特压倒性的毁灭,反而让波特越挫越勇,勇敢面对危险和未知的恐惧,最终获得了成功。

父母要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注意调整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对恐惧的事物有一定的了解,孩子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4.让孩子在困境中学会坚强

在《哈利·波特》第二部中,又迎来了一次魁地奇比赛,比赛规则很简单,哪一个团队先捉到黄金球贼(捉到金色球可得150分),哪个团队就获得胜利。

只见比分逐渐加大,波特所在的学院格兰芬多成绩远远落后。就在这时,游走球失控了(其他队员打的球,进一个球得10分)。它跑得飞快,带来的是毁灭性的撞击力,黄金球贼紧紧追着哈利·波特。罗恩想要帮助波特,用魔法把失控球击碎,但是赫敏告诉罗恩,击中了那个失控球带来的余波,也会伤及到波特,而且能看出来,这个球被人施了魔法。

一时之间,波特陷入了困境,这样下去,格兰芬多学院肯定会输掉比赛。这时,波特看到了黄金球贼,他不顾后面的失控球,努力地去抓黄金球贼。

斯特莱林学校的马尔福也发现了黄金球贼,紧追其后。马尔福迅速超越了波特,并且嘲笑波特追不上他,因为他的魔法扫把是最先进的。可马尔福忘了后面还有失控的游走球,追逐越演越烈,波特一个翻身跑到了马尔福的前面。情况越来越危险,马尔福不小心撞在地上,而波特还是紧紧追着黄金球贼。最后,波特终于抓到了黄金球贼。可这时失控的游走球也飞了过来,波特连续躲避游走球的追撞。波特的朋友罗恩和赫敏也赶到了现场,赫敏甩出一个魔法把游走球击碎。就这样,因为波特的坚持,格兰芬多学院取得了胜利。

面对困境,哈利·波特丝毫没有怯步,而是坚强地面对,他没有被困境中的难题打倒,这一点非常值得现在的孩子学习。

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庸人却是万丈深渊。”

爱迪生是在1877年开始改革弧光灯的实验的,到了1880年上半年,他的实验仍然没有结果。他的实验笔记多达两百多本,共计四万余页,连他的助手都失去了对发明电灯的热情,而他依然坚定不移,在无数次的失败之后,他终于获得了成功。电灯不仅给人们带来光明,更带来一个真理。只要能够在困境中学会坚持,努力不懈,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都很优越,在面对困境时,大都表现得束手无策,不会逆流而上,遇到一点点困难就想退缩,害怕失败,害怕挫折,害怕种种困难。

父母要培养孩子坚强的品质,这样孩子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遇到困难时能够更容易地解决问题。

其实,父母可以给孩子讲一些励志故事,比如《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一个人漂流到小岛上,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衣服、没有房子,整天提心吊胆地活着,防御野兽的攻击。可就是在这种困境里,他都没有放弃,依旧坚强地活了下去,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生活了二十六年之久。这种坚韧的品格,正是现在的孩子所要学习的。

父母要鼓励孩子在困境中学会坚强,学会自己处理事情。遇到困难阻碍时,要让孩子自己开动脑筋想办法,让他自己去解决。

在公交车上,上来一位年轻的妈妈和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售票员看到后,就喊道:“谁给这位小姑娘让下座?”年轻的妈妈对售票员说:“谢谢,不用了,她可以自己站着。”然后转身对女儿说:“是吧,宝贝?”小女孩看到母亲肯定的眼神,微笑地点了点头。

想要孩子变得坚强,就要肯定孩子的能力,认为孩子能行,然后放手让他去做。父母只需要在一旁鼓励支持孩子,孩子就能够逐渐变得坚强勇敢。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是不鼓励孩子做一些自己做不到的事情的,这和欧美国家恰恰相反。

曾有人采访中国的父母:“假如你的孩子放学回来晚了,回来的时候衣服很脏,膝盖处还破了皮,流血了,脸上挂满了汗水,然后告诉你他去踢球了,但是他以前从没踢过球,别人都说他踢得很差劲,但他下次还想去踢。你会怎么做?”中国大部分的父母都不会再让孩子去踢球了,他们会训斥孩子,心疼孩子受伤了。而欧美国家的父母则认为,自己的孩子很勇敢很坚强,他会鼓励孩子下次加油,争取踢得更好。

现在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所以父母大多不舍得让孩子受一点伤害。在面临困难的时候,即使孩子想自己去尝试,也往往会被父母禁止。父母如果想让孩子变得坚强,就不要害怕孩子会受到挫折,只有困境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坚强的品格。歌德曾经说过:“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

在《哈利·波特》第二部中,波特解开了种种谜题,终于打开了密室的大门,迎接他的是年少的伏地魔,虽然只是伏地魔的记忆,但是也具有操控蛇怪的力量。巨大的蛇怪向波特扑来,而且蛇怪的眼睛能够杀死人,只要与蛇怪眼睛对视的人,全都会死去。在这种困境中,波特并没有投降,他用自己对校长的真诚唤来了校长的宠物火凤凰,火凤凰带来了一顶魔法帽,并戳瞎了蛇怪的眼睛。当波特看到帽子里现出一把利剑时,他便举起利剑杀死了蛇怪。

最终,伏地魔的记忆被消除,可是波特的胳膊也在打斗中被蛇怪咬伤,蛇毒蔓延全身。这时,火凤凰飞了过来,用它的眼泪治好了波特所中的蛇毒(火凤凰的眼泪具有疗伤的功效)。或许只有在困境中表现出坚强的人才能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

5.给孩子的内心注入积极乐观的因子

哈利·波特是寄宿在阿姨家长大的,他有一个霸道可恶的胖表哥,还有一个尖酸刻薄的叔叔,阿姨更是把他当佣人使唤。

哈利·波特父母双亡,从小没得到任何的家庭关爱,他每天都要受到叔叔或者阿姨的奚落和辱骂。哈利·波特真想早点离开那里。

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魔法学校的录取通知书送到了波特手里,可是叔叔不让他去什么魔法学校,甚至还要为此搬家。好在波特父母生前的朋友海格找到了波特,问波特是否愿意跟他去学校。波特当然愿意。于是,波特跟海格去了魔法学校,开始了魔法生涯。

在这里,波特结识了聪明可爱的赫敏和真诚乐观的罗恩,还认识了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校长阿不思·邓布利多。波特名气很大,当然也就导致了他有很多的死对头,比如马尔福。

父母的不幸早逝并没有给波特带来绝望。波特也没有因为姨妈家的不平等对待而抱怨、沮丧,没有整日活在郁闷、伤心中。相反,他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难题。

乐观的孩子和悲观的孩子有很大的区别,他们对待问题的态度截然不同。遇到困难时,乐观的孩子会更加勇敢地去面对。

有一对兄弟,哥哥的性格天生悲观,弟弟的性格则天生乐观。父母想要改善一下他们的性格,想让哥哥和弟弟中和一下,于是父亲就在哥哥的房间里堆满了玩具,而在弟弟的房间里放了很多马粪。

第二天早晨,母亲来到哥哥的房间,看到哥哥哭得很伤心。母亲不解地问他怎么了,有一大堆玩具为什么还要哭呢?哥哥回答说:“我怕把玩具玩坏了会被责骂的。”母亲微笑着说:“没关系,不会的。”哥哥拿过来一个玩具看了看,又哭着说道:“这么多玩具,玩坏了就没得玩了。”

父亲来到了弟弟的房间,看到弟弟正在马粪里面掏着什么,玩得不亦乐乎。父亲就问弟弟在干什么,弟弟很开心地说道:“爸爸,你看这么多马粪,我想马粪里面肯定还藏着一匹小马。”

父母要给孩子的心灵注入积极乐观的因子,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就能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例如给孩子讲童话故事,让孩子感受到世界美好的一面,告诉他们结局通常都是圆满的。

父母平常和孩子说话的时候,要避免带入悲观情绪。例如下雪了,父母不要跟孩子说:“下雪了,真倒霉,又冷又滑!”其实,这就是父母在给孩子传递一些消极的信息,孩子再看到雪的时候就会产生消极情绪。父母完全可以换种说法,例如:“下雪了,宝宝快看,冬天给大地穿上了新衣服,多漂亮,我们可以堆雪人打雪仗了。”

父母要让孩子有乐观的心态,首先自己要有一个乐观的信念,凡事都乐观地去面对,这样孩子也会跟着乐观起来。

父母不要向孩子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工作不顺利,生活上遇到一些难题,回到家里看到孩子就来气,然后对着孩子大发一通,这样会让孩子认为全都是他的错,从而打击了他的乐观和自信。当悲观情绪慢慢滋生后,孩子就会退缩,不敢前进,自责甚至自卑。

小静有一个幼儿园玩伴叫欣欣,她们上小学后也在同一个班级,关系非常要好。但是到了二年级的时候,班里转来一名新生,欣欣跟她很要好,从而疏远了小静。小静回去后伤心地告诉了妈妈。妈妈却对小静说:“多大点事,去去去,一边玩去,没什么。”

在小静眼里很重要的事情,在妈妈眼里却是芝麻绿豆大的小事,这让小静更加难过。小静觉得妈妈不理解她,以后有什么事再也不跟妈妈说了,性格也变得内向起来,想事情都很悲观,等到妈妈察觉的时候,小静已经很难再乐观起来了。

父母应该细心观察孩子内心的变化,一旦孩子产生不良情绪,父母应该主动安抚和关怀孩子,及时消除孩子的悲观心理。孩子眼里的大事在父母眼里可能微不足道,但是对孩子幼小的心理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好,会导致孩子以后变得内向、不积极、悲观、不自信。

《哈利·波特》第一部中有这样一个片段:波特为了探寻魔法石而进入密室。密室是学校的禁区,校长不允许学生进去。波特有一件隐形斗篷,每次都穿上它进入密室。其实,密室里面有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可以照出人心底的欲望,你渴望什么,镜子里就会出现什么。哈利非常想念自己的父母,镜子里就出现了哈利的父母,哈利看到之后,天天晚上都偷偷跑来对着镜子看。

有一天,波特一如既往地来到密室,这时后面突然传来了校长的声音:“你又来了。”面对校长,波特不知道该说什么。校长对波特说:“依我看,你和许多人一样,发现了镜子带来的无穷乐趣。我深信,你现在已经知道他的魔力了。我给你个提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在镜子里就能看到他自己本身的模样,他让我们看到的是内心深处最迫切最强烈的愿望,而你,哈利,从没见过你父母,所以你看到他们站在你身旁。可你记住,这面镜子没法给我们知识和真理,人们在他面前虚度时光,甚至发疯。如果沉迷梦想而忘记了生活,对你并没有好处。”

给孩子内心注入积极乐观的因子,但是不能让孩子乐观“过了头”。如果孩子把一切想得都太美好,而不去想不好的一面,那就不是乐观,而是沉浸在幻想中了。孩子小的时候,如果一味地告诉他事物往好的方向发展,那么长大以后,在遇上困难解决不了时,或者某些事情本来已经很糟糕时,因为没有努力而变得更糟糕时,孩子的心里肯定接受不了这样的事实,让孩子乐观开朗地积极面对生活中的难题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