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跟经典电影学家庭教育
19449100000008

第8章 《放牛班的春天》:守护孩子的灵性

1.挖掘孩子的天赋潜能

克莱蒙·马修是一个四处碰壁的音乐家,他在一所青少年辅育院担任老师。这所学校有一个绰号叫“池塘之底”,是一所专为需要进行“再教育”的问题少年设置的寄宿学校。

这所学校的建筑阴森陈旧,厚重的大门,斑驳的教室,让人感到一种幽暗的氛围。克莱蒙·马修带着疑问见到了校长,发现校长管理这些“问题”孩子都是采取暴力手段,体罚和禁闭在这里非常普遍,而那些老师对此也是司空见惯,学生更是习以为常。

克莱蒙·马修非常不赞同校长的做法,他想要挽回孩子的善良天性。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他发现孩子们都非常喜欢音乐。马修曾经发誓永远不再碰音乐这东西,但是当他看到孩子们的热情时,又重新燃起了他对音乐的希望。他决定为孩子们点亮一次音乐的光芒。

学生们都愿意学习音乐,只有一个人不愿意,他就是皮埃尔。皮埃尔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喜欢偷窃,屡次逃学,因而被多家公立学校开除。前任教师让马修小心提防皮埃尔,因为皮埃尔有着“天使的面孔恶魔的心”。

可是马修发现皮埃尔的嗓音简直是一个奇迹,皮埃尔在音乐方面有着出色的天赋。马修就用自己的教育方法感化皮埃尔,渐渐地打动了皮埃尔的内心,让皮埃尔找回了失去的纯真,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情。

在马修的带领下,一个小小的合唱团诞生了,他们散发着热爱音乐的彩色光芒,照耀着这所死气沉沉的学校。渐渐地,在音乐的陶冶下,学生们的纪律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可是一场大火把马修的教学生涯烧到了尽头。马修为此离开了学校。学生们这次没有违反校规出来送他,但是漫天的纸飞机纷纷飘落到马修周围。纸飞机里面写满了学生们对马修的感激,让马修觉得这么久的努力没有白费。

可以说,马修是一个成功的老师。他挖掘出了孩子们的音乐天赋,并用孩子们热衷的事情去教育孩子,比平常的刻板教育更加事半功倍。

父母也要注意挖掘孩子的天赋,努力培养他们,让他们的天赋得以发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只要父母细心观察,隐藏在孩子体内的天赋就会被父母发现。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每个人的智力都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都会拥有不同水平的八种基本智力,包括语言智力、对音乐节奏的感应能力、运动的智力、人际交往的智力、数学上的智力、空间思维、自然观察和自我反省的智力。

以上八种智力会在每个人身上有不同的组合,不一样的组合使每个人的天赋都不一样,表现的智力特长也就不一样。世界上也就不存在谁比谁更聪明的问题,只不过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形式的聪明并且聪明的程度不同而已。

也可以这样认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都有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的特殊能力。这种特殊能力主要表现在特殊的技能和体质上。孩子的天赋就在他的智力强项领域里,父母不要拿孩子的弱项领域跟别的孩子的优势去比,要知道自己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孩子的天赋有待父母们去挖掘。

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审视孩子是否具有某方面的天赋:

1.在某方面悟性很高

例如在影片中,皮埃尔的音乐天赋很高,老师还没有教他第二部分的音乐,他就已经学会了。这说明他在音乐节奏方面的悟性很高。后来,皮埃尔成为了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悟性和聪明是两码事。悟性是指对事物的深入理解,和别人付出同样的努力,却比别人收获的更多,会比别人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这就是所谓的潜在天赋。

2.有长久的兴趣

孩子在某一方面具有天赋的话,他就会表现出对这方面事物的极大兴趣。孩子们的兴趣通常会长久地延续下去,遇到困难也不退缩。

3.非常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孩子会在自己的强项面前表现出极大的创造力,他们会对自己的优势领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孩子喜欢画画,他就会从小喜欢涂鸦,有些画甚至都是想象出来的,从来没有见过。

现在很多父母都喜欢拿自己的标准去看待孩子,把孩子揉成任意的形状,不顾孩子本来的天赋所在,以至于埋没了孩子的优势。

父母应该多给孩子尝试的机会,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机会,能够让他们选择自己擅长的优势。要避免拿孩子的短处和别的孩子的长处做对比,攀比心理往往会打击孩子,让孩子失去信心。

孩子会很喜欢向他的强项领域发展,特别是感兴趣的事情。在某一领域成功后,他会表现出更多的自信和热情。这时,父母就可以循循善诱,让孩子再往其他的领域去发展,孩子也会乐意去尝试发展,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影片中,马修教的学生,个个都是问题学生,不遵守纪律,喜欢恶作剧,抽烟打架,跟老师作对,对学习完全不感兴趣。当发现他们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时,马修就教他们音乐,从他们的兴趣入手。慢慢地,孩子们都喜欢上了这位音乐老师,纪律也明显地有所改善。

父母想要挖掘孩子的天赋,首先要细心观察孩子的性格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表现出的往往是真实的自我,这时父母可以关注孩子到底有哪方面的优势,看到孩子的潜在才能。

挖掘孩子的天赋,并对孩子进行相关能力的培养,不代表就要放弃孩子其他方面的素质培养。只有让孩子全面发展,才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2.让孩子在关爱中成长

2004年,《放牛班的春天》在法国取得票房总冠军。这部电影里没有血腥,没有美女,没有刺激惊险的镜头,但是却给法国人带来一束希望,成为了2004年法国人的心灵鸡汤。

在这部电影中,失败的音乐家克莱蒙·马修在教育学生时处处显出关爱。师生之情渐渐流淌在彼此的心中,慢慢融化开来,最终马修获得了学生们的尊重和信任。

初次进入这所学校,马修面带仓惶惊恐的表情,看到这些顽劣的孩子,他甚至觉得非常害怕。

刚到学校的第一天,学校里的麦神父就被孩子的恶作剧弄伤了眼睛,而且伤得不轻。校长让学生自首,可是没有学生站出来。校长只好先找一个替罪羊禁闭起来,以儆效尤。校长告诉学生:直到抓住元凶或者元凶被举报为止,否则轮流禁闭。经上任教师的提示,马修知道了元凶是葛贺克,还知道班里有位“天使面孔恶魔心”的皮埃尔。

马修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推开教室的大门,教室里立即安静下来。马修转身发现,教室里有一具骷髅,骷髅嘴里还叼着根烟,接着马修上去把骷髅的烟掐了。马修对学生们说:“上课不许抽烟。”转而对那具骷髅架说:“你也不例外。”

马修刚走上讲台就滑倒了,公文包掉在地上。学生们哄抢着把包丢过来丢过去。马修让他们停下,但是没人理他。这时,校长走了进来,孩子们全都坐得非常笔直,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校长看到只有葛贺克站着,就知道他又犯错了。校长让马修惩罚葛贺克。马修却说葛贺克没有犯错,为葛贺克撒起谎来。葛贺克惊讶地望着马修。学生们也都小声议论着,大家对这位新老师的做法很不理解。

葛贺克被马修罚站在墙角。马修给学生们15秒的时间,让学生自首,可是没有人出来承认伤害了麦神父。马修只好点名,问谁是葛贺克。葛贺克站了出来。马修就把葛贺克拉走,要带到校长室。走在路上,葛贺克开始不承认是他干的,后来快到校长室时他才承认,并求老师原谅他。马修不理会葛贺克。在路上,马修看到了校长惩治孩子的手段——校长直接拧着学生的耳朵进了校长室。马修和葛贺克躲在一边。随后,马修告诉葛贺克:原谅他可以,但是要葛贺克答应照顾麦神父,直到麦神父伤好为止。

葛贺克答应了。

虽然这个片段毫不起眼,但是可以看出马修对孩子们的关爱之情,他的心始终是向着他们的,甚至因不忍看到孩子们受到责罚而为学生辩解。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他也没有体罚孩子,没有让孩子遭受身体上的痛楚。马修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犯下的错误承担责任。

第一节课,马修让学生们在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年龄和梦想。只有贝比诺迟迟不下笔,不知该写些什么。马修看到后,蹲了下来,温暖的手掌轻轻搭在贝比诺的肩上,轻声询问贝比诺。这样一个寻常的动作,却显示出马修老师对学生的真诚体贴与关怀。

可以说,在整个影片里马修对学生的关爱无处不在,他给寒冷的冬季抹上了一缕阳光,温暖了孩子们的内心,让孩子们看到了春天。

父母要让孩子在关爱中成长,孩子才会有幸福感,才懂得去关爱别人。关爱不是溺爱,是懂得包容和原谅的同时,又让孩子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能够真心悔改。

父母要关心孩子的情绪波动。在孩子情绪糟糕,需要被关爱的时候,父母可以轻声细语地询问一下孩子。孩子如果不想说,也不要勉强,要让孩子心甘情愿地敞开心扉。父母只要让孩子知道你关心他,在乎他,一直陪伴在他身边帮助他,就足够了。

再顽劣的孩子也有一颗善良的心。葛贺克每天都去照顾麦神父,医生说:“麦神父,您的伤很严重。如果孩子还敢对您无礼,那真是无可救药了,因为您对他们真的很有耐心。”麦神父说道:“我一向很固执,但我还不是最惨的,真为这些可怜的孩子打抱不平。这里还死过一个小孩,他叫穆同,是从楼顶跳下去的。大家都说他无可救药,其实不是的,他是个好孩子,但是我们要懂他。”说到这里,马修就问葛贺克“神父是不是好人”。葛贺克回答“是”。葛贺克彻底被感化了,他为自己所做的事自责,他愧疚不已。

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就如影片中的马修一样,他理解葛贺克是无心之过,葛贺克只想开个玩笑,捉弄一下麦神父,但是葛贺克不知道后果的严重性。面对这些还不是很懂事的孩子,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这个恶作剧的后果是何等的严重,让孩子去承担犯错的责任。

当每个孩子写出自己的理想时,那些理想是多么地搞怪,有想当拿破仑的,有想开热气球的,还有想当消防队员甚至是间谍的。别人可能会觉得这些想法很搞笑,但在马修眼里,孩子的理想没有错,他尊重每一个孩子的理想,认为孩子并非无可救药。

孩子有时会觉得父母的“关爱”是一种约束,讨厌父母约束自己,说出一些伤害父母的话。父母不要因此而伤心难过,因为孩子还不懂,孩子还不理解什么是爱,父母要抱着不放弃的态度对待孩子,处处显示出对孩子的关爱。孩子会慢慢懂得父母的用心。

父母也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关爱太过了,让孩子有一种压迫感。现如今大部分父母都是在物质上满足孩子,或者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这仅仅让孩子的身体获得了健康,但是心灵并没有体会到什么是关爱。孩子的心灵如果没有得到爱的浇灌,那是不健全的心,内心没有得到充足的关爱,会导致很多问题出现,例如自闭、叛逆、不懂得关爱别人、性格恶劣等等。

3.守护孩子纯良的天性

在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马修到校第二天就发现自己的包被偷了,里面都是他自创的歌曲。这些学生用幼稚的眼光观察马修包中的乐谱,他们发现自己根本看不懂那些音乐符号。

偷包的孩子们被马修逮个正着。由于其他老师也在场,为了不让学生难堪,马修再一次说谎为学生们辩解,使他们躲过了一劫。

马修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无意间发现孩子们随口创作的歌曲,虽然他们唱得根本不在调上,也没有任何演唱技巧。但看到学生们欢快地唱着,马修的心也随之澎湃起来。马修在想,用音乐或许能守护孩子们纯良的天性,唤回孩子们纯真的心灵。

在音乐历程中曾经历的种种失败,抵挡不住马修想再为孩子尝试一次的决心,学生们点燃了马修再次创作的激情,而马修也用音乐照亮了孩子充满爱的心。

每个孩子都有长处,在音乐面前,孩子是平等的,他们对音乐的热爱都是发自内心的。马修把孩子们分为高、中、低音三个组,组成了一个合唱团。

皮埃尔对此不屑一顾,他不愿意参加什么合唱团。可是这个孤傲的孩子曾多次偷偷地潜入教室唱歌,美妙的歌声悠悠扬扬地飘到了马修心里。马修鼓励他参加合唱团,让皮埃尔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嘹亮的嗓音。面对音乐,皮埃尔没有再固执下去,加入了合唱团。

孩子的天性是纯良的,哪怕他们再顽皮再胡闹。父母要知道,孩子对于某些事情保持着一种天然、纯洁的热爱,好好守护孩子的纯真善良,就一定能让孩子迷途知返。

影片越是到结尾的时候,越是触动人心,让人为之动容。

学校丢了20多万法郎,校长认为是一个叫孟丹的坏孩子干的,并把他送到了警局。但事实是麦神父从厕所里找到了那20多万法郎,并且找到一个口琴,这个口琴是郭和颁的。

马修很生气,找到了郭和颁,问他为什么要那么多钱。郭和颁让马修答应替他保密他才能说。马修发誓保密,郭和颁便说:“我想用来付飞行热气球的费用。”

多么单纯的想法。虽然这个孩子的行为已经构成了盗窃。但是他的动机是那么单纯,只不过是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

因此,如果父母看到孩子犯错了,上来就是一顿拳打脚踢,这是很不明智的,还是要弄清楚孩子犯错的原因,了解孩子的动机。其实,孩子的内心非常地单纯,他们看事物都是那么地纯真善良。孩子的道德观念刚刚形成,虽然知道这样是不对的,但是他并不知道后果是什么,父母要耐心教育孩子,呵护孩子的纯真内心。

影片里有个人物叫贝比诺,年龄很小,他看起来总是笨笨的,非常可爱。他有一个举动让观众非常心酸。马修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就在学校门口,痴痴地往外看着。马修问贝比诺在干什么,他告诉马修,他在等星期六。

麦神父告诉马修:贝比诺是个孤儿,父母在战争中死去。他总是认为父亲会在星期六接他走,哪怕别人告诉他父母已经死去,他还是在门口等着。

后来,影片结尾和这个开头呼应。马修因为擅离职守,带孩子们出去玩,被校长开除了。就在他要坐公车走的时候,贝比诺跑了过来,问马修能带上他吗。马修让贝比诺回去,自己上了公车。车走了十几米,停了下来,马修最终还是把贝比诺带走了。电影旁白感动了许多观众:那一天正好是星期六,贝比诺的执著等待是有道理的。

孩子就是如此地纯真,如此地简单,他们会为一个荒诞的理由或梦想而去努力。这种努力是成人无法理解的。父母要从这些纯真善良中看到孩子可爱的一面,不要用偏见的眼光去看待孩子。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小倩学习挺好,可是到了三年级,上课开始注意力不集中,也不守纪律。老师多次教育都没有改变。后来,这位老师想找父母谈一谈。父母也反映:不知道为什么,小倩在家也越来越不听话,他们商量着二胎的事情,本来挺开心的,但是小倩有时看着妈妈的肚子喃喃自语,好像说什么“祸害”之类的。

本来挺文静、挺可爱的一个女孩子,老师也没想到会变成这样,思来想去,他终于想明白了。之后,老师把小倩叫到办公室。小倩到了办公室,发现里面已经有两个同学在聊天,看样子跟老师聊得很开心。小倩过去才知道,那两个女生聊的都是自己的弟弟或妹妹,觉得有个弟弟或妹妹很开心,其中一个还很自豪地说:弟弟比自己小一岁,但是个头比自己还高。

这时,老师对小倩说:“你的父母很爱你,他们希望你有个弟弟或者妹妹,以后可以一起成长,将来也多一个亲人。想一下,如果有个弟弟,长大后,你遇到困难,弟弟肯定义不容辞,毕竟他是男子汉。如果有个妹妹,她会跟你分享很多小秘密,会跟你讨论关于女生的很多问题,你也可以跟她分享很多快乐,你会觉得很幸福。”

小倩听了后才明白,原来爸爸妈妈不是不爱她了,而是因为爱她才想要个孩子。之后,小倩上课也注意听讲了,发言也很积极,乐于助人,变得越来越像个大姐姐了。

其实,小倩的心结就是害怕失去父母的爱,但是他又不能阻止父母不要这个孩子。小倩没有办法,只好用任性、无理取闹来发泄这种情绪。

当这个家庭又要出现一个新的小生命,小倩的心里是多么的惶恐不安,她是多么的无助担心,很害怕父母不再爱他。可以看出,孩子的思想总是那么单纯,他们的想法很简单。他们的天性就是想得到来自父母的更多的爱。

父母要通过孩子所做的事情,了解孩子的想法,守护孩子纯真的心灵,不要只看到孩子表面多么顽劣,而忽略了孩子纯真的内心。

4.用音乐启发孩子的灵性

这是一群无知的孩子。他们的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调皮捣蛋,然后接受惩罚。他们不懂得尊重人,他们堕落在黑暗的深渊,没有人救赎他们。他们用自己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没人去认真教育他们何为对、何为错,这些问题学生给人带来的只有一系列的麻烦,让人烦恼不已。

同样,一个游走在音乐边缘的男人,他拥有出色的才华,但却无人理解,和这里的学生“同病相怜”。

克莱蒙·马修是这所学校的监教老师,当他看到这些叛逆的学生时,突然萌发了一种要拯救他们的冲动。于是,他用音乐净化他们的心灵,使孩子们的灵性得以释放。

影片中的音乐婉转而悠扬,深深穿透观众的心灵。马修用音乐启发了孩子的灵性,也用音乐把孩子从深渊拉到了天堂,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精彩绚烂。

柏拉图说过:“体操和音乐两个方面并重,才能够成为完全的人格。因为体操能锻炼身体,音乐可以陶冶精神。”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父母要学会用音乐启发孩子的灵性。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音乐智力是人类天赋中最早出现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音乐带来的显著效果之一就是能够充分地调动大脑的两个半球。后来科学家做了一个实验,发现大脑前额皮层中部的一个区域会跟着音乐节奏起伏。这意味着大脑细胞被不同音调给激活了。科学家经过仔细研究确认这个皮层的区域是认知、记忆、情感的连接点。这就说明音乐可以带动我们的认知、记忆和情感,可以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并不是神童,他的小学老师曾为他写下这样的评语:“该学生将会一事无成。”可是他有一位很有音乐素养的母亲,母亲经常弹奏钢琴给年幼的爱因斯坦听。

等爱因斯坦长大一些后,母亲就教爱因斯坦弹奏钢琴和拉小提琴。后来,爱因斯坦成了首席小提琴手,他经常出席音乐聚会和音乐募捐活动,凡是有音乐的地方都能发现他的身影。

爱因斯坦的青少年都是在美妙的音乐中度过的。有一天,爱因斯坦在弹钢琴的时候突然感觉到音乐里面渗透着数学结构。爱因斯坦认为,既然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里的音符组成,那当然也能由数学公式组成。

有学者认为,正是良好的音乐环境让爱因斯坦的右脑思维能力如此发达,正是因为无数次地练习复杂多变的音乐节奏,他的创造思维能力才能大大提高。

音乐是塑造孩子灵魂的有力手段。父母要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因为音乐可以从心灵深处唤醒孩子的灵性。

父母要让孩子从小得到音乐的熏陶,给孩子听平和舒缓的音乐,放松孩子的大脑。每天睡觉之前让孩子听一听轻音乐,慢慢地陶冶孩子的情操,音乐尽量变化多端一些,但应避免快节奏的音乐。

虽然并非所有的孩子都能像贝多芬或者杰克逊那样具有超常的音乐天赋,可是每个孩子都具备音乐细胞。音乐细胞是需要通过外界的各种刺激才能将其潜力唤醒的。

不要逼着孩子去学习音乐,这样只会增加孩子对音乐的反感。小华三岁的时候,父母就想让她学习二胡。可是这么小的孩子,每每拿着二胡愁眉苦脸,觉得很痛苦。父母看到后不忍心,只好作罢。没想到上了小学后,小华主动要求学习二胡,而且非常喜欢。原因是在小华儿时的时候,母亲经常在小华睡觉前给她唱民谣,唤醒了她对音乐的兴趣。

父母如果没有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给他提供一个音乐环境,日后则很难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孩子的潜能也就很难被唤醒。而这种潜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潜在能力也将会逐渐消失。

专家研究发现,学习音乐有多项好处:

1.音乐蕴含着无限广阔的意义,从而能提高孩子的想象力,特别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能增强孩子的注意力。

2.音乐可以陶冶性情,改善孩子自闭的性格。例如,影片中的皮埃尔是一个敏感多疑而又自闭的孩子,是马修用音乐叩开了他的心门,让他感受到生活的快乐,最终成为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

3.音乐能培养孩子的气质,使孩子更好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4.音乐可以增强孩子的合作意识。影片中的学生组成了一个合唱团,在这个团体里,每个人都不可缺少,这让他们意识到团体的重要性。

“爱音乐的孩子不会学坏。”这是台湾教育界的一句名言。据调查显示,学习音乐的孩子成绩好的比例很高,犯罪的比例很低。

有心理学家曾说过:“音乐是离我们心灵最近的东西,当孩子的心灵如同一张白纸的时候,我们可以用音乐的符号在上面留下一首好听的乐曲。填满了音乐的心灵,怎么会被轻易地污染呢?”

父母要用音乐点亮孩子的人生,用音乐打动孩子的内心,让孩子的灵性得以释放,孩子只要喜欢音乐,就一定能领略到人生的美好。

5.抛弃冷酷的惩罚教育

在影片中这个叫做“池塘之底”的学校里,校长残暴高压的教学手段让人不寒而栗。孩子犯了错,就罚孩子擦玻璃或者扫地,干一些体力活来惩罚孩子,犯了严重一点错误的就直接锁进小黑屋关禁闭。马修非常不赞同校长采取冷酷残忍的惩罚手段,他感觉校长对待学生就像对待犯人一样。

马修刚进这个学校就见识了校长的手段。有学生违反了纪律,校长首先会让全校师生集合,让犯错者自己承认,如果没有人举报或者自首的话,所有人都要关六个小时禁闭。学生轮流进行,禁止任何外来人员探访,取消一切娱乐活动,直到有人自首或者被举报为止。

这个学校没有所谓的正义、公平和尊重,没有老师去关爱这些学生,只有严厉的惩罚和过时的教育。

学生对校长的惩罚已经麻木了,他们依然我行我素,顽劣不堪。沉着冷静的马修在思考用什么办法来教育这些学生。

马修上第一节课时,皮埃尔就趁马修不在,在黑板上画马修的肖像速写。马修看到后没有用学校的残忍手段惩罚皮埃尔,也没有对皮埃尔进行思想教育,而是让他自我反省。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皮埃尔的肖像,惹得台下的学生哈哈大笑。

面对顽皮的学生,马修选择了宽容,他宽容皮埃尔在黑板上画他的肖像,以诙谐的教育手段告诉皮埃尔这样做是不对的;他宽容葛贺克的恶作剧,让葛贺克承担自己的过错,让葛贺克发自内心地忏悔和自责;他宽容郭和颁的行窃,虽然郭和颁的行为非常不对,但只因郭和颁有个单纯的理想动机,想拿那笔钱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学会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孩子。在严厉的教育体系下生存的孩子,心里只会更加地叛逆不羁,堕落沉沦。

影片中有一个学生,他叫孟丹,被医生认定为有“变态、心理扭曲、极端、巨大危险”的潜在威胁。

如果说以往的学生是只狼的话,那孟丹可以说是老虎。校长丢了20多万法郎,怀疑是孟丹偷的,但是孟丹一直否认。在校长的鞭打下,孟丹还是不承认,校长只好报警,并谎称孟丹认罪了。

孟丹走的时候对校长说“不会放过他”,后来孟丹放了一把火,把学校烧毁了。恰巧当时马修带着孩子们在外面游玩,幸免于难。

父母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不要冤枉孩子。怀疑孩子、不信任孩子,都会使孩子伤心绝望,会令孩子做出过激的事情。

有位科学家曾说过:“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冷酷的家教已经过时了,当然现在也不流行溺爱。父母对孩子的管教要有一个度,这个度就是让孩子在学习到东西的同时,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爱。

教育有很多种,父母要摒弃“放羊式”“填鸭式”“冷酷惩罚式”的家庭教育。

有些父母把孩子当羊放,不去教育孩子也不管孩子,孩子学多少也不去理会,这就是“放羊式”,就像牧童放羊一样,虽然看着羊,不让羊走丢,但是羊吃多吃少,全凭羊自己选择。

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采取“放羊式”的管理,以没有时间、工作繁忙等为借口不理会孩子。父母要尽到自己的责任,不能光靠老师教育,自己也要学会教育孩子,让孩子明白是非观念,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

“填鸭式”教育普遍存在于各种家庭,这种教育模式让学生压力过大,父母生怕孩子落后于人。今天参加数学补习班,明天参加兴趣培训班。虽然父母的初衷是好的,可是这会让孩子没有一点自由空间,孩子也会觉得非常厌烦,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叛逆。

“冷酷惩罚式”教育从古至今一直存在,这种教育模式在教育界是不提倡的。可是许多父母和老师还是认为做错事就应该受到惩罚,要让孩子长记性,受到严惩才能记住,下次才不再犯。这种严厉教育到底对不对,父母可以从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报告中找到答案。

有儿童心理学家说过:“孩子从小经常遭受体罚,长大容易变得有暴力倾向,冷酷,善于撒谎,而且有虐待心理。”

据调查显示,有八成以上的父母打过孩子,许多中国父母都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其中打的最多的是屁股和手心。有儿科医生指出:打孩子屁股很有可能对孩子的大脑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为孩子正在发育阶段,屁股周围毛细血管比较丰富,疼痛会使大脑受到刺激,孩子的身体比较娇嫩,因此父母要避免体罚孩子。

惩罚孩子不一定就要暴力压制,就如影片中的马修,他让葛贺克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并接受了心灵上的谴责,这不是最好的效果吗?

还记得《放牛班的春天》中那些孩子的脸庞,有渴望自由的,有想要实现梦想的,有想要关爱的,有缺少阳光的,有孤单寂寞的。正是在校长的严厉管制下,学生们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热爱,失去了童真,失去了笑脸。

孩子如果犯了错,父母要让孩子认识到错在哪里,错误的后果何其严重。父母要学会宽容,宽容孩子的错误,原谅孩子的行为,要耐心教育孩子,避免体罚孩子,不要让孩子在严厉的教育下失去灵性,只剩下空洞的眼神和忧郁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