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的青春你懂吗?
19450100000068

第68章 同性恋——正确对待孩子的同性恋情结

在我任高中班主任兼心理辅导老师期间,有不少学生跑来向我咨询关于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一些令他们非常慌乱的事件。他们面带羞涩,犹豫不定,甚至惊慌失措,在我的耐心鼓励下,他们终于向我打开了心门。

小李是刚入住学校宿舍的高一新生,之前一直都在家里住,脱离父母的羽翼加入新的宿舍团体,适应起来使他感觉有些吃力,很多事情他都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而他的下铺舍友在初中时就一直住校,所以独立生活能力比较强。再加上他的这位舍友非常热心,总是很乐意帮助小李,给小李很多的指导意见,让他很快适应高中的新生活。小李的下铺舍友是一个高大健壮的男生,体育很棒,学习成绩也非常好,其平易近人的气质使小李很是敬重。他们成了最好的朋友。小李后来发现自己越来越离不开他了,只要他两天没到校,小李就很想他,没有他在的日子令小李无精打采、伤心难过。而且小李发现自己对下铺舍友有了另外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说不清楚,总是很喜欢看下铺舍友健壮的身影,喜欢听他磁性的声音,看到下铺舍友光膀子的时候竟然有一种身体的冲动,想要过去抱着他。这使小李非常恐惧,他没有想过自己会是同性恋……

仔细观察一下青春期青少年的周围,不难发现一对一对的男男女女肩并肩、手挽手走在一起,神情愉悦,兴高采烈地聊着他们身边发生的趣闻轶事。还有一些同性青少年甚至会做出一些更为亲密的举动,像是在向众人宣告他们的所属权,一方生气了,另一方想尽一切办法安慰,就好像男女恋人之间一样。对于这种状况,有不少学生担心自己会发展成同性恋,因为他们感觉与同性朋友在一起是如此快乐的事情,只要离开一会儿,就会有一种“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感觉,这不是只有在男女之间才会发生的事情吗?虽然心存困惑,但他们还是想在一起,想分享互相的点点滴滴,关于繁重的学习、未来的理想、朦胧的青春……

青少年的同性恋不是真正的同性恋

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的同性恋倾向或同性恋行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而是生长发育期旺盛的性生理活动受到压抑后的一种变形释放。关于性知识的理解,学校并没有形成有效的传授途径,大多数老师对此表现得十分神秘。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冲突使得孩子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诉说心中的困惑,即使父母发现孩子对男女关系或情爱方面产生好奇,传统保守的他们也选择忽视。

孩子对性生理现象一知半解,生理上的强烈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他们就容易寻找同性来舒解压抑的性冲动。面对这种状况,父母、老师不必过分担心,通过合适的讲解与疏导,让孩子困惑的心得到清晰地梳理,使其好奇的领域变得不再神秘莫测,这样孩子对同性的亲密感觉慢慢会形成一种正确的友谊态度,即使还会有亲密举动,但也只是友好关系的表现,而不是恋人般的依赖。在北京医科大学的《精神医学与相关问题》一书中,同性恋的定义是这样的:同性恋的特点是性对象指向同性,即与同性的人发生真正的或想象的性行为。在《性偏离及其防治》中,同性恋的定义是:同性恋是指在幻想中或在实际行动中更喜欢与同性个体发生性关系的癖好。通过这两个定义,我们可以了解到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是伴随着现实的或想象的性行为的发生的。

青春期阶段的青少年性意识的觉醒与性知识的理解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不能把青少年混乱的性倾向行为或青少年同性之间的吸引看成是同性恋。在上述案例中提到的小李正是这样的情况。面对新环境,小李惊慌失措,英俊帅气的下铺舍友给了小李安全的庇护,性心理茁壮成长的小李难免产生要是自己是个女孩多好的想法。小李可能在潜意识中把自己定义为女孩的角色,于是把对舍友的敬仰、佩服与依赖想象成一个女孩对男孩的爱恋情感,事实上,这是小李性别同一性发生了障碍。

成人剥夺了孩子异性交往的机会造成了同性的吸引

在我国传统教育的束缚下,青少年的异性交往总是得不到成人理性的支持与鼓励。从客观的角度来讲,成人对孩子的要求与期望不能说是错的。遗憾的是,成人过分强调孩子学习的重要性,以至于忽略了孩子也是具有正常生理需求的个体,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种需求就会变得十分迫切。成人的理解是青春期青少年对性的处理是无师自通的事情,现阶段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为能够进入高等教育学府继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人要给孩子提供异性交往的合适机会,而不是一再压抑。在美国作家唐·艾里姆和珍妮·艾里姆的《养育青春少年》一书中有这样一段:“为了发展健康的性,保护青少年最好的方法是有监护责任的成人对青少年进行密切的监督、管理,并为他们提供安全、有趣和富有创造性的与同性和异性朋友交往的机会。”只有在正常的异性、同性交往中,孩子才能完成对自己性别角色的认同,成年之后才能形成正确健康的性。如果成人严厉制止青少年的异性交往,那么青春躁动的孩子只能在同性身上寻找满足自己生理需求的途径了,从而造成同性恋的倾向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