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家长是孩子的学习指导师
19451300000011

第11章 对付贪玩孩子的有效办法

1937年1月22日,著名数学家张广厚降生在林西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他小时候生活很苦,天刚亮就要背着筐去捡煤矸石给家里当柴烧。他在矿上做工,因此耽误了学习,考中学时数学不及格。但是张广厚不灰心,也不怕困难,决心赶上去。他天不亮就上学,校门不开就在路灯下看书,苦读3个月,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中学。工作后,他与杨乐合作,在数学的“亏值”和“奇异方向”课题上,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从而成为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下面是一个相反的例子。

曾经有这样的学生来信:“现在,我拿起书立即犯困。妈妈有时来硬的,‘不许上网,快做作业去!’有时来软的,‘做了作业,我带你去吃肯德基。’也有时用威胁,‘看你考不上大学,将来怎么生活?’我多想有一份自己的天地,希望爸爸、妈妈尽快把它还给我。如果说整天忙忙碌碌不算是浪费青春虚度年华,那么整天埋头书中苦做习题,记笔记、抄笔记、啃笔记、背笔记,吃饭就像百米冲刺,好饭、好菜却味同嚼蜡,就是珍惜青春年华吗?学生时代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我感到的却是沉重与压抑。没有欢乐,没有自由,只有不情愿的学习,仿佛在亲人的呵护下陷身于学习的囚笼中,感到生活在一座无形大山的重压之下。我想找一个没有声音、没有思想、没有生命的地方睡一觉而不再醒来。”

这是一个厌学孩子的心声,让我们先分析孩子不爱学习的原因。

一是无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它可以把学习活动变成积极、自觉、主动、愉快的过程,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一些中小学生存在着厌学心理,对学习任务有抵触情绪,学习缺乏主动性,被动地或者根本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授课。上课不注意听讲,搞小动作、捣乱、睡觉,下课不做作业甚至根本不翻书本。学生对学业不感兴趣,导致厌学,甚至逃学。

二是死要面子。现在的一些中小学生极要“面子”,将其看得很重要,有些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跟不上课,随着老师授课内容的不断加深,他们的苦恼也在加重。他们认为,学习不能给自己带来喜悦,只有失败后的烦恼和自卑,要“面子”而不能找回“面子”的他们经过几次失败后,信心丧失了,于是开始逃学、厌学。

三是诱惑多多。游戏、电视、网络、歌星、球星加名模,社会中的各种诱惑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学生。当一部分学生抵挡不住时,就会从爱慕虚荣到盲目攀比,这样的学生又怎能有心思学习呢?“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觉得学习的生活很无奈,有的孩子便开始“走四方”。

四是家庭问题。儿童逃学、逃课有时传递了某种信号,反映出严重的家庭问题,如家庭暴力、虐待儿童、精神疾病、夫妻冷战等。这需要改善家庭关系,进行家庭治疗。

家长应告诉孩子,其实满天的“星星”也有它们不“自在”的时候,它们也有被限定的活动空间,也有固定的运行轨道。不要抱怨现实的限制,而应在现实的限制中寻求突破和发展。学习自然不是生活的全部,但学习也不是生活的对立面。千万不要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仇敌,而应热爱学习、喜欢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一个东西你不把它当做特别的负担,它就不会给你过多的沉重与压抑;如果把一件事情当做苦差事,那它就真成了苦差事。所以,对于学习请拿出点干劲来,一旦学有成效了,对学习的兴趣就会加大,余下的时间便可丰富生活,自由发展了。

应该说每个孩子天生都是爱学习的,只是有些孩子由于学习习惯未养成才贪玩。

亲子活动:

以下措施,家长只要去做就有效。

第一,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为了预防和“治疗”孩子贪玩不爱学习,比较有效的一剂良方是沟通。这显然给家长出了一道难题,生活中一些家长感到很难跟子女沟通。家长要营造聆听气氛,每天晚饭时如果肯留心听子女说话会让子女觉得自己受重视。学会平行交谈,这是说家长与子女一面做些普通活动,一面交谈,重点放在活动上,而不是放在交谈上。这种非正式、非面对面的谈话方式会让父母和孩子都感到轻松自在,可以避开可能的冲突,往往能引起热烈的回应。

有时候,家长可以把不想直接向子女说出或可能不中听的话写下来,这样教育效果要好些。因为一般人都认为白纸黑字及电子邮件更加可信、更加有效,而且可以一看再看。

第二,帮助孩子从学习中不断感受乐趣。周国平说:“游泳的时候,我把自己想象成一条鱼,从来都生活在水中,并将永远生活在水中,水就是我的生存环境,于是感到从容而愉快。相反,如果总记着自己是一个人,现在是在锻炼身体,必须游完多少米,游泳就成为一件艰苦而无趣的事了。”学习其实也如此,想着学习多么主动有趣,我要终身学习,则学习是乐事;想着我必须做多少题,考多少分,学习就成为艰苦无趣的事情了。

儿童喜欢问“为什么”,这不是孩子淘气,而是他们确实好奇,是对知识的渴求,他们对敷衍了事的回答不会感到满足。对未知的探索,对新知的渴求激励孩子去看书。如果对古诗词生畏,先看一本《科学画报》;看不懂《管锥编》,则可以欣赏《围城》。让孩子从努力中不断体验学习的成功。学习本来与吃奶油蛋糕不同,学习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如果只是一味地苦读,尝不到一点收获或成功的回报,时间长了必然会厌倦。所以,要告诉孩子,在学习中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总能成功。对于点滴进步,都要自我鼓励。“今天真不错,比昨天多记了3个单词”;“今天效率高,又掌握了反证法。”如果孩子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并从中体验到欢乐和荣耀,劲头就更足了。

第三,帮孩子从进展中不断调整目标。结合孩子的学习情况,让孩子做生涯规划,不断定出下一阶段的目标计划,这样他会干劲倍增。研究发现,人在一件事情的首尾阶段注意力集中,容易做好。有了目标计划,可分出多个首尾,有利于孩子做好事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趣作舟。不再贪玩今发奋,努力成功又一秋。”

我们的家长如果能多给孩子们一份热情、一份理解、一份信任、一份帮助,他们就会多添一份勇气、一份信心、一份力量、一份兴趣。

春秋时人孟轲3岁丧父,家境贫寒,全靠孟母织布维持生活。小孟轲很贪玩,常常逃学。有一次,还没到放学的时候,孟轲就背着书包跑回家来了。孟母正在织布,见儿子逃学,非常生气,她当即拿起剪刀,一下子就剪断了织布机上的布。孟轲说:“妈妈,好好的布,您怎么给剪断了?”孟母按捺住内心的气愤,意味深长地说:“孩子,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累丝成寸,累寸成尺、成丈、成匹,这样不断织下去,才能成为有用之物。读书求学问,也必须累年累月,持之以恒。只有不懈地努力,学问才能积少成多,长大才能成为人才,事业才会有成就。逃学就等于布被剪断,将来能有什么作为?”孟轲听了母亲的谆谆教诲,震动很大,从此他每日刻苦攻读,终于成为著名的学者。

温馨提示:

从每一个人才的成长过程都可以看出,除了智力水平和求知热情外,坚韧毅力和刻苦精神也是铺垫成功之路不可缺少的品质。人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是坚忍和智力的优越。达尔文甚至说:“天才即忍耐”。他认为,忍耐表示有更高的想象力和理解力。有一首歌儿唱得好:“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聪明的孩子爱读书,读书的孩子更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