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家长是孩子的学习指导师
19451300000012

第12章 陈先生为何说数学好玩

数学家陈省身只上过一天小学,9岁就上中学,15岁考入南开大学理科,19岁考入清华大学读硕士,1943年开始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进行研究工作,32岁完成了一生最重要的工作,即完成了关于高斯—博内公式的简单内涵证明。他是唯一获得国际数学界最高荣誉沃尔夫奖的华人,是微分几何之父。在宇宙中,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陈省身星。陈先生给青少年的题词是“数学好玩”。

一、学习动机及分类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因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引起的动机,如学生努力学习是因为他们感兴趣或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了满足感;外部动机是指因学习活动的外部后果而引起的动机,如学生努力学习是为了获得好分数、得到奖励或取悦老师等。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可随情境发生相互转化。例如,一个本来十分喜欢数学(内部动机)的学生可能因为数学教师的偏见而对数学失去兴趣,只是为了考试(外部动机)而硬着头皮学习数学。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产生分化的关键期,也是学习动机产生分化的时期。一些学生有学习动机下降的趋势,作为家长既要激励孩子学习,使孩子的动机对学习产生促进作用,又要帮助他形成正确的动机指向,使他从学习中找到乐趣,从而使学习对增强后续的动机起持续的作用。

有损学生学习动机的学习行为有以下四种。

——刺激超限。学习中过多、过分的智力刺激,使刺激饱和或超限,这样会使中小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妨碍智力发展。2003年,余逸群对北京500户家庭进行调查,发现参加少儿剑桥英语班的占86%,参加乐器班的占75%,参加表演艺术班的占62%,学科补习的也不少。孩子们说,我们是没有节假日的人。家长如果不从孩子的实际需要出发,滥用智力刺激,只能有害无益。

——疲劳战术。不少人认为学习成绩与学习时间成正比,这是疲劳战术的思想根源。有些教师布置大量重复性作业。一些学生也相信熟能生巧,眼睛一睁,忙到熄灯。其实,效率是单位时间的成绩。如果一个人长时间不停顿地学习,他的大脑皮层细胞会产生超限抑制,所谓“刀枪不入”。这不仅不会提高成绩,而且会造成视力减退,睡眠失调,记忆弱化,思维迟钝,更可怕的还会产生对学习的厌恶情绪。学习总想以时间长来取胜,不讲方法,不讲效果,不动脑筋,等于是老牛拉破车,是绝不可取的。

——突击战术。考前突击复习是一些学生学习的另一“法宝”,“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制作木器后的上油漆工艺,需要在两遍上漆之间把木器放置一些时日,使木器与油漆之间产生一定的化学反应。如果一遍又一遍不停地刷油漆,中间毫无时间间隔,那么效果是很差的。考前突击的方法正如一遍遍不停地刷油漆,效果并不佳,远远不如平时认真复习,考前系统总结的方法。

——过度焦虑。焦虑是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而使信心受挫,形成紧张恐惧状态。一定程度的焦虑对学习有好处,所谓“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焦虑过度,精神太紧张,将有碍学习。过度焦虑使人逃避学习,注意力涣散,效率急剧降低,将使考试失常。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对高智商的人来说,高焦虑并不可怕,这能激励他发挥出高水平,如诸葛亮的“空城计”,曹植的“七步成诗”。但是,对智商一般的人来说,过度焦虑则很可怕,使他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

心理疲劳是指人体肌肉工作强度不大,但由于神经系统紧张程度过高或长时间从事单调、厌烦的工作而引起的疲劳。它表现为:感觉体力不支,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情绪低落,同时伴有工作效率降低、错误率上升等现象。

看一个学生参与学习的自觉程度,主要是观察学生参与的目的性,是对材料和问题本身感兴趣,还是对通过学习可得到的奖罚感兴趣;是积极主动地参与,还是消极应付地参与,以及在碰到困难和障碍时,参与的积极性保持程度。

二、孩子不爱学习的原因分析

一些孩子对学习比较倦怠,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其产生的原因既有外部的环境因素,如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没有与父母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社会风气及网络等各种媒体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等,也有内部因素。从孩子自身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内容在难度和深度上都越来越大,一些孩子由于方法不当造成成绩下降,从而导致其缺乏学习的动力。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善于调整学习方法使其更加有效,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进行自我激励,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很好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从而劳逸结合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孩子学习变得更加从容,而不是被作业和考试牵着鼻子走。有些孩子在学习上花费了很多时间,但仍然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久而久之就会懈怠。这些孩子往往缺乏反思意识,不会分析学习的规律,不会调整学习的方法,每天只是疲于奔命,由于长期收获不到学习的成果从而放弃努力学习。

二是习惯性无助。这是指个体在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这种现象在许多人和动物身上都会发生。研究者曾用狗做过经典实验,把狗关在笼子里,蜂音器一响,就给狗以电击,狗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反而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上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变成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惯性无助。孩子由于长期得不到学习成功的体验,因而形成了自我无能的策略,最终导致他们的努力仅仅是为了避免失败。他们拖延作业,对学习漫不经心,认为无论自己怎样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成功,便采取逃避努力、放弃学习的无助行为,使学业一蹶不振。

三是过于关心学习的结果。有些孩子认为学习是为了个人成长,不会在乎这个过程中可能会犯错或遭遇尴尬。他们敢于接受挑战,当遇到困难时能够坚持到底。而另一些孩子则更关心能否向其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做给别人看。遇到失败时,会装出一副毫不在乎的样子,想借此告诉他人,没有成功是因为他们不屑做罢了。其努力学习的原动力不是学习内容本身,而是想获得别人的赞许,这样的孩子受到了外部动机的驱使,为了证明自己的成功,往往会选择很容易或很难的学习任务,以表明自己能够轻易获得成功,即使不成功也是由于任务太难,而不是自己能力的原因。由于过于强化外部动机,使个体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本身的乐趣与成就上,因而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或遇到较大挫折时,容易自信心受挫,造成自我贬低。

三、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形成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家庭教育有不同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独特性质及特点。例如,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有密切的血缘关系和伦理关系,各个家庭没有统一的教育计划和教育措施,教育过程中有浓重的感情色彩。这些在激发孩子学习动机时必须考虑。

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自我激励与强化,掌握心理调适的技能,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保持适当的动机水平

研究表明,学习动机的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总的来说,二者呈“∩”形曲线变化。学习动机存在一个最佳水平,即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会随着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大而提高,直至达到学习动机的最佳水平,此时学习效率最高,之后随着学习动机强度的进一步增大而下降。当从事比较容易的学习活动时,学习动机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而从事比较困难的学习活动时,学习动机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这就是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可见,在学习活动中需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但尽量使这个强度维持在最佳水平,特别是当孩子面临重要的学习任务,如中考、高考时,家庭为其提供更加宽松的氛围有利于他发挥出最佳水平。如果此时动机强度过高,反而会导致孩子产生考试焦虑等不良心理问题。

2.给予孩子积极的关注和强化

他人的期望代表着对个体发展潜力的认可,家长的期望会对孩子的学习和个性发展都产生显著的激励作用,“罗森塔尔效应”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人的潜力是可以通过外界的影响而被激发的,家长对孩子多一些期望与关怀,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奖励是否会削弱学习的内部动机,惩罚是否会导致习惯性无助,这些都有争议。其实,只要使用得当,就能使奖励发挥其对学习的强化作用。应明确,奖励的内容比奖励本身更为重要。奖励是对孩子能力的认可,以使其更有信心地完成更难的挑战;奖励要针对孩子不感兴趣但必须完成的任务,使他们在外部动机的驱使下逐渐找到学习本身的乐趣;奖励的方式属于社会性的而非物质的,如可以当众讲解,可以获得表现的机会等。只有这样,家长的期望和奖励这些外部动机才能作为一种手段引发和巩固内部学习动机,从而形成以内部动机为主、外部动机为辅的双高动机组合。

3.归因训练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行为后果所产生原因的解释,它对人的行为、情绪和期待有重要的影响,积极的归因能帮助孩子树立信心,使其在每一次进步中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有成效的。加强归因训练,家长应注意引导孩子进行积极的归因,即把成功与努力、能力相联系,将失败与努力不足相联系,从而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对于那些总认为自己能力不如别人的孩子,家长要帮助其改变错误信念,树立正确和积极的归因观念并了解追求成功的正确方法和策略,再通过讨论和示范分析自己与他人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形成对归因更为深刻的认识。通过孩子对实际任务完成情况的归因,给予相应的强化和引导,帮助其形成正确和积极的归因。

家长还要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支持和帮助,让其产生成功的体验。即使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也不要急于否定,而应以积极的态度指出缺点,讲明道理,提出努力目标,给予充分信任和支持,引导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挑战困难的快乐,帮助他们制订学习计划并合理使用学习策略,使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心理学有一项发现——过度理由效应,即如果人们被以高报酬或残酷的惩罚引诱去做某件事,则他们会对自己的行为和经历做外部归因;反之,个体会倾向于通过内部归因来增强自己的行为动机。4.掌握自我激励的方法上述的各种方法与策略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孩子掌握自我激励的心理机能,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

亲子活动:

1.指导孩子对其学习进行积极归因。

2.作为家长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孩子的学习动机进行引导。

一是要有意识地、经常地对孩子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与自我期望,而不是盲目地应付学习。在这方面,家长的影响根深蒂固。研究表明,成就动机比较强的父母,其子女也会有更高的追求。

二是要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目前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很多,网络游戏、一夜成名等使很多孩子比较浮躁,缺乏刻苦学习的耐心与毅力。特别是有的孩子娇生惯养,缺乏挫折的体验和应对压力的策略,因此在面对学业困难时,会采用回避甚至反抗的方式。只有让孩子耐得住寂寞,才能使其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收获。

三是帮助孩子形成自我管理的科学方法。例如,对自我优势与不足的认识、对学习规律的认识,掌握时间管理、学习资源管理、向教师和同学求助的方法等,都会有效地提高其学习成绩和学习动力。

3.帮助孩子制订个人素质拓展规划。以下面的条文为参考进行制订。

道德素质拓展规划:参加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形势报告和主题教育活动;参加旨在提高文明道德修养的校园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提高公民意识。

科学人文拓展规划:掌握数、理、化、生等基础知识,认真参加实验课;弘扬科学精神,反对迷信和伪科学;崇尚理性思考,追求真理和真相;参加以弘扬中国与世界优秀文化,以倡导人文精神为目标的文化艺术活动;阅读世界与中国名著,积极储备各种人文知识。

实践素质拓展规划:参加社会兼职、社团工作、勤工俭学、实习实践和志愿者活动;参加各种比赛和竞赛活动;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学习的内在动力

不要问鸟儿为什么歌唱,因为鸟儿天生要歌唱;也不要问人为什么要学习,因为人天生就要学习。物理学家严济慈先生说:“怎么会有人觉得科学枯燥无味呢?还有什么东西比支配宇宙的自然规律更引人入胜呢?自然规律的和谐与真实,使小说显得多么空虚,神话显得多么缺乏想象力啊!”求知欲是一种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探究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这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认知欲求,它促使人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究知识的活动。人的求知欲并非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它需要有适宜的环境刺激和正确的引导与培养。对于热爱学习的人来说,学习本身就是对他的最佳激励。对学习充满情趣,是学习的真正动力。

如果孩子比谁的家里最有钱,比父母的职位高低,比谁的身材最好,比谁的网友多,比谁知道的明星多,谁家住在著名的小区里,谁去了国外旅游,并不能使自己进步。而比谁的学习成绩好,谁更努力学习才能激励自己进步。古人说:“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学习也如此,学习成绩暂时落后并不足羞,可羞的是落后而无动于衷,或以减负为名拒绝学习。

家长帮孩子激发自己的成就动机很重要,所谓成就动机,是个人在学习、工作、科研等活动中力求成功的内部动因。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人参加任何活动总力求取胜,喜欢接受挑战,面对挫折和困难表现出极大的韧性和毅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是一种内在的激励。而外在激励,与学习本身无直接的关系,使用不当往往会产生副作用。当然,外在动机在适当条件下也会变为内在动机,这时的学习行为才与自我的力量紧密相连。一些学生完全将学习看成是受罪,肯定学不好,真正学有所成者必然是有强烈内在学习动机的学生。

有一类学习困难的学生过于强调所谓的虚假自尊,并将学习成绩差作为别人厚待自己的理由,这种将个人成绩提高的希望全盘寄托于他人身上的做法,致使其内心十分脆弱,往往认为自己得到的帮助不够多,所以不愉快、烦恼、愤怒的情绪随之而生,并由此产生种种心理问题。还有一类学习困难的学生性格外向、爱面子、图虚荣,待人不真诚,往往打肿脸充胖子,平时抄别人作业,在考试时作弊。另有一类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以获得他人的赞许作为其学习的唯一内驱力,缺乏学习的内在动机,这样容易导致学习疲劳,对学习内容本身缺乏兴趣,容易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这些学生需要端正学习态度,胸怀理想,脚踏实地,注意方法,激发兴趣。培养抗干扰的能力,关键是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和坚持性。

温馨提示:

很难从外部或内部单一的角度分析孩子厌学的原因,很多时候是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从而加剧了他们对学习的排斥,因此在探讨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时,也应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尽管如此,善待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仍然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