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家长是孩子的学习指导师
19451300000004

第4章 需要给孩子测智商吗

2007年9月24日的《广州日报》刊登了广东省教育厅下发的《关于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通知》(下面简称《通知》),针对目前某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出现的一些不规范行为、违反科学性等现象,要求重新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通知》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防止学生出现过激行为。与临床心理治疗、医院心理科的医疗模式完全不同,要求广东省各中小学不能以承包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委托给医院,不能将出现自信心问题、情感问题、学习问题和人际沟通问题等一般性心理困扰问题的学生一律送往医院进行药物治疗,不要用医疗模式取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广东省教育厅强调,心理测验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鉴定的结果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影响极大。原则上不应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测验,如确有需要,要严格控制和十分谨慎地进行。心理测验鉴定结果要严加保密,对泄露测验鉴定结果的人员要批评教育甚至处分。学生心理测验不能收费,不能利用心理测验作为创收手段,不能将测验鉴定结果公开发放给学生和家长。

家长提问:

我的孩子从小由他的外公和外婆带,5岁就会背好几首唐诗,还会说两句英语,我觉得他聪明可爱,也可能是天才,想给孩子测测智商,请问有必要吗?我怎样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才?

只要进行训练,一般孩子都能背诗和说英语,这并不是天才的必然标志。如果仅是这样,测不测智商都可以。现在,在中小学生的智商测验中存在使用不当甚至滥用的情况。在有些地方,当一些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家长就会得到来自教师、朋友和所谓“专家”的劝告:请你的孩子去做智商测验,看其智力发育是否有问题。有些学校给全班、全年级的每个学生测智商。测智商固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绝非必要,而有的学校以测出“弱智”的学生成绩可以不放在及格率内为由,乱开“弱智”证明,对此必须坚决反对。据说这样做的原因在于这个证明与升学率、及格率及教师的奖金挂钩。这些现象虽非普遍现象,但毕竟客观存在,不容我们忽视。

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人们对智商测验的含义缺乏了解,固然智商测验可以使我们较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但学生成绩好不好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智商只是其中之一,并且智商高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学习成绩的落后不可完全归咎于智商,智商高不一定学习好;另一方面,我国在教育和其他一些体制方面存在不健全之处,有些人以智商测验为手段,钻体制的空子,达到一些功利的目的,是应该警惕的。

对全国8万余名0~14岁儿童的调查显示,智力落后者只占1.07%,在城市儿童中更不足1%,有的孩子通过学习可恢复正常,因此普遍进行智商测验并非必要。智商的遗传性质是从诸多双生子的试验中得出的结论。即使有多年养父养子关系的父子两人,在智商上得分的差异,与随机取样互不相关的人得分的差异不相上下。而亲生父子在智商上的得分,即使在被收养分离多年后,也很相近。

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非测验本身的问题,智商测验本身仍是一个在教育和其他领域内很有价值的工具,但上述不正确使用和解释测验的问题却往往使测验蒙受不白之冤,其使用目的严重违背了测验编制者的初衷。盲目的智商测验给孩子们的心灵造成创伤,也在社会上形成不良的影响。功利主义的色彩玷污了测验的科学性,亵渎了测验作为科学的神圣与尊严。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使我们这个社会更加丰富多彩,面临多种机遇和挑战,作为家长应不断地学习,吸取知识的营养,丰富我们的智慧,提高我们的教养水平,培养孩子,使其具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充满智慧的大脑。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关键不在测他的智商,而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品德优秀的孩子。培养一个优秀孩子的核心是做人。帮助孩子做一个心理健康,有创造能力,有服务精神,有合作态度,并有世界眼光的现代中国人。中小学生随着身体逐渐发育成熟,应循序渐进培养其良好的品德素质,这需要家长以身作则,用良好的言行来感化、教育孩子,做孩子的表率,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孩子成长为品德优秀的一代新人。

第二,提高孩子的健康及智力水平。提高孩子的健康水平、开发智力特别重要,不仅需要训练和培养各种能力,还要注意平时的营养吸收,这些会使孩子的综合素质、健康水平及经过开发的大脑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亲子活动:

请家长设计有益活动,让孩子手脑并用地参与学习。多种器官的共同参与学习明显提高效率。学会科学用脑,引导孩子多观察、多思考、多听、多动手、多读、多说,这样会对大脑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很好地促进。充足的睡眠使大脑消除疲劳,增强大脑的灵敏及记忆力。多参加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以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和灵活性。饮食营养是保证大脑神经细胞正常代谢的需要。科学用脑会提高学习的效率。

温馨提示:

心理测验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鉴定的结果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影响极大。原则上不应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测验,如确有需要,要严格控制和十分谨慎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