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我们偶尔也会歇斯底里
19456900000005

第5章 歇斯底里人格的行为特征

第一节 歇斯底里人格的行为模式

歇斯底里人格者在不同的方面有着特有的行为模式。

1.宗教方面

宗教之于实用至上的歇斯底里人格者,束缚较少,他们不晓得是否需要教堂;表象比实情重要,知礼仪即可。忏悔与告解后,所有的过错就可以被原谅,又可以像纯洁无瑕的新生儿般重生。这种想法他们深表赞同。由人而神的慈父角色,当然这位慈父必须对他们疼爱有加,最得他们的心。许多歇斯底里人格的人幼稚、不成熟、天真无邪、相信奇迹、轻信承诺,认为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达到目标,因此常是某些非主流教派的虔诚信徒,他们惊世骇俗的需求在其中获得满足。接受心理治疗时,他们偏爱催眠,动动手指头就解决了问题,自己不需要做什么,岂不理想。

2.伦理方面

在伦理方面,歇斯底里人格者也一样天真,不愿受到约束,不会反躬自省、自我批判,因此鲜少从危机中学到教训。

歇斯底里人格者和我们一样,经历各个成长阶段,童年不可磨灭的印象,每一时期不同的学习生活重点,每一年龄层体验到的不安,我们在一些不愉快的经历中能够看到自己的不足,全面客观地看待问题,在与同事共事过程中也能发现自己人际交往方面需要改进的地方。歇斯底里人格者会在群体中寻找“敌人”,必须有一两个人被揪出来,用来平反他的过失。而那些不愿真诚地面对自己的人、丧尽天良的政客、热衷于寻找替罪羔羊而滥用权力或扭曲理想之徒往往成为战争、种族仇恨、宗教冲突等的发起者。谁不希望卸下心头的重担,洗涤罪孽呢?忧郁的人常把所有的不安与歉疚都往自己身上揽,歇斯底里人格者走相反的路线,他忘记或否认自己的过错。说来很巧,德文的“流逝”与“犯罪”是同一个词,涵括时间以及道德操守,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过失会随着时间流逝吗?你我性格中歇斯底里的成分将不会反对这个论调。

3.家庭关系方面

具有歇斯底里人格的父母热情洋溢、风度翩翩,很有影响力,口才绝佳,会让小孩觉得生活美好,生命有价值。孩子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这种父母的爱,以父母为荣,觉得爸爸妈妈真了不起,家里有“气氛”,以至于自己也想拥有这些特质——直到他们看穿这些表象。严重歇斯底里人格的父母缺乏一贯的教育方式,一会儿当孩子是心肝宝贝,转脸又冷漠异常,十分情绪化,不够客观,小孩往往不知所措,永远不清楚如何估计形势,他们阴晴不定的性格搞得小孩诚惶诚恐,对生命产生错谬的期待。每当歇斯底里人格的父母让孩子失望了,或者要求孩子放弃什么时,习惯于信口许诺渺茫的未来——“等你长大”——然后拒绝讨论个中细节。小孩于是学到,放弃一样东西,就意味着另有奖赏,以为未来的日子充满惊喜,或早或晚会兑现,陶醉在幻想中,给予他们这种期待并不好。

歇斯底里人格的父母让他们的孩子带着方枘圆凿的态度踏上人生之路,孩子的认知既不理智也非放诸四海皆准,日后只会令孩子对自己和人生都感到失望。他们一方面希望小孩黏着他们,一旦小孩有所要求、变成负担、要他们负起责任时,便出其不意地把小孩弹开。如果孩子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会有被遗弃的感觉,这才发现那些信誓旦旦不过是美丽的辞藻罢了。歇斯底里人格的父母无法忍受儿女的批评,受到批评时会觉得委屈不平,认错有如登天那么难——强迫人格的父母不愿承认错误是为了保有权威以及完美主义,歇斯底里人格的父母则是虚荣心与自恋作祟。如果儿女追究起来,要他们给个说法,他们根本置之不理,再三强调给予了孩子最好的,牺牲颇多,等等,使得小孩为自己的不知感激而歉疚不已。要他们严肃面对问题可不容易。

4.政治方面

歇斯底里人格者喜欢加入标榜自由或革命的党派,倒不是因为爱慕虚荣,而是基于某种不满,以及对未来模糊的盼望。作为革命分子,他们不像分裂人格那样彪悍坚持:他们对进步充满天真的信心,新的就是好的,只因它新奇、不一样——与依恋业经认可及考验的旧事物的强迫人格南辕北辙。

作为政治家,歇斯底里人格者魅力十足,演讲的功力让听众如痴如醉,喜欢做大而无当的承诺。他们的领袖气息浑然天成,因为领导者只需发布命令,指点新路线,无须从事烦琐细碎的工作就能实践理想。他们也可能媚惑群众,技巧地利用选民偷渡自己的愿望,不惜代价拉抬自己,只要目的达到了,就再也不去管这档子事儿;有时他们像大胆的赌徒,下大赌注,遭遇挫折后会像不倒翁一样,立刻站起来。

第二节 什么是歇斯底里人格者的典型行为模式?

有一个班级举行慈善义卖徽章的活动,每个女学生都拿到一张记录捐款金额的单子,而且必须推销一定数量的徽章。13岁的英格可爱大方,带着甜美的笑容走向人群,没有人忍心拒绝她。没有多久她就把徽章都推销了出去,她觉得应该犒赏一下自己,突然想吃甜的,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她这么辛苦,受之无愧。收到的钱在向她招手,可以拿来做不少事呢。她不去想钱怎么来的,目的为何——此时此刻是她的。她无法把甜食从脑海中赶走,就拿了一些钱去买她最爱吃的糖果——怀抱着一个模糊的想法,认为事情会摆平的,而当务之急是先满足她的饥渴。

这是歇斯底里人格者的典型行为:欲望有如骤然拉满的弓,装满了需求。每个冲动、每个愿望都得立刻获得满足,等待是不堪的;诱惑如此之大,让人无力抗拒。

学生们要在同一天交出单子和收到的钱,英格怎么办呢?她要求老师多给她一些徽章去卖,之后她再把钱交出来。她告诉老师原先收的钱放在家里(在事件发生时杜撰借口也属于歇斯底里人格的特质,她将需要更多的借口与谎言来提高自己的可信度,于是理由越来越薄弱,离事实也越来越远)。她拿到了新的徽章——先争取到时间,希望发生奇迹,让她摆脱困境(先争取时间,再做出新的承诺来拖延时间,也是歇斯底里人格者的典型特质)。

到了该交出钱的傍晚时分,她忽然灵机一动:她告诉邻居妈妈出外访友,而她需要买几本作业簿,问可否借她一点儿钱。邻人借钱给她,她再一次争取到时间,奇迹果然发生了:至少她现在有足够的钱交给学校了。她忍不住盼望邻居忘了她借钱的事,她自己的策略是“不去想它”,但愿邻居不会记得那几块钱。歇斯底里人格者常常这样,天真地以为事情很容易摆平。

英格想,“不知者无罪”,而且人是有忘性的。从这里可以观察到她推脱责任的倾向,只想着自己合情合理地向邻居借了一点儿钱,有朝一日当然会奉还(暂时不去想如何还,何时还的问题)。如果哪一天邻居提起这事儿,她将致歉;或许邻居真的忘了,才那么一点儿钱,何况我也帮过她的忙;也许突然有人送我一大笔钱,或是我帮她做事抵偿——船到桥头自然直。

几天后邻居向英格的妈妈说起借钱的事,事情暴露了,如果她适时承认一切,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不好收拾了。当她的愿望浮现,挥之不去,必须及时予以实现时,骨牌一张张倒下,她要为一时的满足付出高昂的代价。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歇斯底里人格者典型的行为:心有所盼便鬼迷心窍,不立刻获得满足绝不罢休,别的事无法让他们分心;不睁开眼睛审视自己的行为,不想后果;争取时间,盼望奇迹出现;所谓的急中生智,娄子越捅越大,挖东墙补西墙;按照自己意思捏造、篡改事实;自然而然忘却不愉快的事,尤其是自己的罪恶感;最后,愿望战胜一切,其他免谈。尼采的形容很适合这样的人:“记忆告诉我这件事是我做的,但我的自尊心却说不是我干的,它不容反驳。最后,记忆妥协了。”

歇斯底里人格者面对真相、时间的流逝等,也是这般“宽宏大度”,觉得时间压力之类的扰人清梦,无须如此斤斤计较,所以,他们的行为经常带给别人很多麻烦。

歇斯底里人格者肯乖乖就范,他们喜欢当不必担负责任的小孩,至少是希望青春留步,因为这个世界对孩童总是比较宽容,不会要求他负起全责。负责任的定义是,他被法律绑得紧紧的,做事必须贯彻始终,这让他感到不快。至于衰老,他可以想办法慢一点儿变老,心理年轻就好,用不着告诉每一个人他真实的年龄;只要看起来不老,就可以青春永驻。从衣饰着手,穿年轻一点儿的服装,使用化妆品,靠着美容整形支撑不老的传奇;千万不能忧虑或激动,告诉别人他受不了这些折损,躲不掉的时候宣称身体微恙,而不会烦恼或生气。

他以同样的态度看待伦理与道德。既然不喜欢这些大道理,何必死守呢?一次也不行,谁能够分辨是非善恶,立场观点都是比较而来的。他的世界可塑性极高,柔顺随和,犯错都是有理由的。更何况,谁知道他现在做什么,以前又做过什么事?他的想法海阔天空,只要他能按照自己的说法说服自己,谁又能提出相反的论调?

第三节 我总是爱找自己的毛病——自我调控能力欠佳

以下是小霞的自述。

“我来自一个贫困的山村,从小就体弱多病,家人因为担心我的身体,总是让我待在家里,不让我到外面跟其他小朋友玩。”

“工作后,我就觉得其他同事都很出色,原来自己的压力就很大,看到其他人各有各的才华,而我好像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心情越来越沉重、郁闷和孤独,我觉得很痛苦。”

“我从小学习很勤奋,父母总是在别人面前赞赏我。长大了我发现自己的性格比较内向,遇到事情总是很难开解自己,我总是爱找自己的毛病,觉得只有死才能逃开这一切的苦恼,我真想一了百了。”

小霞现在的问题属于自我调控能力欠佳。主要原因是成长经历不顺利,而不顺利的成长经历不但没有锻炼她的心理承受力和调节能力,反而让她变得敏感、自卑、脆弱。特别是在关于自己的评价上面,小霞的自我完美倾向比较明显,也就是她的理想自我目标很高。她一直努力维持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完美形象。工作之后,遇到新的生活、新的竞争环境,她发现自己并不出色,于是一直努力维持的形象破灭,转而过大地夸大自己的不足之处,导致自我否定,并发展成自我厌恶,最后甚至想到自杀,一死了之。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她的歇斯底里人格在作祟。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增强自我调控能力都是很重要的。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中国人常说的修养心性,其中也包含了自我调控能力。可以这样说,当你真正学会自我调控时,歇斯底里人格也就彻底远离你了。

那么,如何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呢?

1.使用积极心理自我暗示

就像小霞的情况,她可以通过大声对自己说:“我喜欢我自己”,然后再说出喜欢自己的多个理由,用此方法来调节自己。有时候,我们总是找自己的毛病,所以越来越觉得自己不行,可是如果我们能够去找一些喜欢自己的地方,这样对于我们远离歇斯底里人格是很有用的。

2.转移注意力

可以从心理上进行转移,把自己的感情和精力转移到其他的活动中去;一种是环境转移法,就是当要发脾气时,立刻离开使你发脾气的对象,眼不见心不烦,如果实在要发泄,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来实现,如大声喊叫或者去做比较剧烈的运动,如跑步、骑自行车等。

3.学会掌握一切事物要“适度”的观点

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好事搞不好会变成坏事;坏事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变成好事。一切事物都存在着一个“度”的问题,超过限度,物极必反,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

4.目标确立要适宜

就是说,自我期望应建立在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切实可行的基础上。人应该有理想、有志向,但这种理想和志向不能是高不可攀的,也不应是唾手可得的,而应该是通过一定努力可以实现的适宜的目标,应该符合个人的个性特点和实际能力水平。一个人给自己确定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很重要,应善于选择目标,并将长远目标具体化,由近至远、由低到高地逐步接受有限的终极目标。

谨记:我们要准备接受所有的自己,不要因为失去了某种能力或才华,而放弃了自己。看中自己的优点,改进自己的缺点,如果你天生就失去某种能力或肢体上有障碍,要相信上天还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的。

第四节 歇斯底里人格者的焦虑是什么样的?

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它可以在人遭受挫折时出现,也可能在没有明显的诱因的情况下发生,即在缺乏充分客观根据的情况下出现某些情绪紊乱。焦虑总是与精神打击以及即将来临的、可能造成的威胁或危险相联系,主观上感到紧张、不愉快,甚至痛苦和难以自制,并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

需要注意的是,歇斯底里人格者的焦虑与一般性的焦虑是不同的。一般性的焦虑有明确的原因,而且随着焦虑情景的离开,焦虑体验也随之消失。比如得知要考试,每个人都会害怕和担心,但这种焦虑随着考试的结束也就消失了。但歇斯底里人格者的焦虑体验是泛化且持久的,也就是没有确定的焦虑对象,常常是一种飘浮焦虑或者不明原因的焦虑。歇斯底里人格者整天都感到担心、害怕,但追究起来,自己也想不通整天担心的是什么。

一般性的焦虑程度和持续时间与焦虑情景或者事件的性质和强度是相符合的。如小测验引起的焦虑比较轻,时间短,而期末考试引起的焦虑程度则较重、时间较长,这能被人理解和接受。而歇斯底里人格者的焦虑程度与诱发焦虑的事件极不相称,当事人可以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非常焦虑,如手指被划破一个很浅的小口子,歇斯底里人格者马上想到破伤风,想到死亡,十分惊恐。这种过分的焦虑难以被他人理解和接受。

歇斯底里人格者的焦虑指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下,内心出现的极度不安的期待状态,并伴有大祸临头的恐惧感。表现为惶惶不安、坐立不安、精神紧张,并常常伴有心悸、气急、出汗、四肢发冷、震颤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表现和运动性坐立不安等,严重者甚至表现为惊恐发作。

歇斯底里人格者的焦虑就是一组以焦虑症状为主要临床特点的情绪障碍,往往包含两组症状。

(1)情绪症状:歇斯底里人格者感觉自己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中。紧张、害怕什么呢?有些人可能会明确说出害怕的对象,也有些人可能说不清楚害怕什么,但就是觉得害怕。

(2)躯体症状:歇斯底里人格者紧张的同时往往会伴有自主神经功能亢奋的表现,如心慌、气短、口干、出汗、颤抖、面色潮红等,有时还会有濒死感,心里极度难受,严重时还会有失控感。

焦虑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惊恐发作

这是一类急性发作的强烈焦虑,歇斯底里人格者会突然感到危机或威胁即将来临或死亡迫在眉睫,体验到强烈的恐惧,并产生立即逃离的冲动;同时出现各种躯体症状和认知症状,如心悸、出汗、震颤、摇晃或呼吸困难,窒息感、堵塞感、胸痛或不适、恶心或胃不适、头昏,感到头重脚轻、现实解体、人格解体、害怕失去控制或会“发疯”,出现濒死感、感觉异常,以及寒战或发热等。

2.无名焦虑或浮游性焦虑

这是一类没有原因的不限于特殊场景的广泛而持久的焦虑。歇斯底里人格者预感到危险迫在眉睫,而且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又说不清楚危险来自哪里;同时,又怀疑自己是否有应对这种即将来临的危险的能力。于是,出现警觉性提高,运动性不安和躯体症状,如心跳加快、窒息感、胸部堵塞感、不适、恶心或胃部不适、出汗、面色潮红、苍白、震颤等。

3.预期焦虑

歇斯底里人格者预期再次面临害怕的场合或情境时出现的焦虑。

4.忧虑性焦虑

由歇斯底里人格者过分担心自己或亲友会发生不幸的事情或会发生非现实威胁引起,如担心子女出门会发生车祸类的意外等。他们常常有恐慌的预感,整日忧心忡忡、心烦意乱、坐卧不宁。

5.临场焦虑

它与执行一项任务有关,完成该项任务越没有把握,焦虑就可能越大。考试前出现的焦虑属于此类。

适度的焦虑可以唤起人的警觉,集中注意力,激发斗志,但过度的焦虑可以损害人的身心健康,让人产生不健康的人格,一定要加强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