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14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19459400000020

第20章 旅游

一、2013年工作回顾

2013年,全省旅游业紧紧围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平台,创新思路和举措,推动产业加快发展,呈现出活力迸发、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首次突破1亿人次大关,达到1.008亿人次,较上年增长28.6%;实现旅游总收入620亿元,较上年增长31.6%。

(一)夯实旅游基础设施条件,着力推进大景区建设。

争取和安排中央、省预算内资金4.57亿元,支持敦煌雅丹、两当兵变纪念馆等旅游景区、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共签约旅游项目1180.5亿元,续建、新开工和竣工旅游项目608个,涉及投资1494.3亿元,实际完成投资255.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3.9%、86.6%和101.6%。敦煌传奇、嘉峪关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等项目进展顺利。研究拟定了《加快大景区建设的意见》、《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景区建设规划纲要》。加快A级景区晋等升级步伐,旅游景区建设和服务质量大幅提升。全年评定和晋级4A级景区10家。鸣沙山月牙泉创建国家5A级景区通过国家景观质量评审。

(二)创新宣传推介方式,着力办好重要节会活动。

制作了中央电视台甘肃旅游形象广告片、宣传片及北京天安门广场大屏幕甘肃旅游形象宣传片。在5个类型20个广告平台上集中宣传甘肃旅游。在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每天播出15秒甘肃旅游广告。制定了《关于鼓励旅行社“引客入甘”旅游的奖补办法(试行)》,充分调动境内外旅行社组团来甘旅游的积极性。为解决旅游市场冬季过淡问题,首次推出“冬春旅游季”活动,促进冬季旅游市场成为我省旅游产业新的增长点。成功举办世界旅游组织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大会和第三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共接待游客1610.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1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3%和15.1%,单月接待量创历史最高纪录。

(三)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着力提升服务水平。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精神,开展专项督查活动,进一步优化旅游业发展环境。配合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创建工作,编制《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分方案》、《敦煌国家级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方案》,加强文化旅游融合项目建设,续建和新建项目149个,总投资906亿元。稳步推进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工作,争取到全国第一个国家级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覆盖庆阳、平凉、天水、定西、陇南等五市。研究制定《甘肃省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甘南州当周草原和兰州市兴隆山获批为首批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完成《中华崆峒养生地规划纲要》、《高原生态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永靖县获批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四)全面宣传贯彻《旅游法》,着力推进行风建设。

国家《旅游法》颁布后,专题部署,迅速行动,采取5.19旅游日大型活动、专题专栏宣传、媒体舆论引导、专家解读、专题培训等方式,开展主流媒体、旅游行业内部和社会各界的深层次学习宣传。开展旅游市场和安全联合执法检查,旅游市场秩序日趋规范,旅游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嘉峪关市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通过中期验收。认真开展效能风暴、民主评议及“政风行风热线”等活动,促进作风转变和效能提升,政风行风呈现出新气象。

二、2014年主要工作

2014年,全省旅游工作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利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建设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等战略平台,突出稳中求进和改革创新总要求,更加注重旅游体制机制创新,更加注重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更加注重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更加注重旅游市场开拓,更加注重旅游基础设施及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旅游业转型跨越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和旅游总收入均增长25%以上,分别达到1.26亿人次以上、780亿元以上。

(一)强化旅游行业改革创新,全面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深化行业改革,坚持简政放权,做好“立、改、废”等规章文件清理工作,加快旅游产业市场化进程。深入贯彻落实《旅游法》,加强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和标准化工作,推进县以上建立完善综合协调机制,落实旅游规划、景区管理等法定责权。积极探索建立核心景区三权分离及统一开发运营管理新机制。进一步加强旅游质监执法机构队伍建设,建立联合执法监管和统一管理机制,组织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把12301统一为全省旅游咨询投诉平台。继续开展旅行社质量等级划分评定试点工作,强化A级景区、星级饭店服务质量管理,加强对导游人员执业行为检查,积极开展争创第三批全国旅游标准化城市和企业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协会和行业分会的作用,完善管理规则和自律公约。积极开展践行“游客为本,服务至诚”核心价值观活动。

(二)强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旅游产品转型升级。

加快大景区内城镇、核心景区、辐射景区之间二级以上公路建设,开通旅游交通班线,加强游客集散中心、景区内道路、服务标志、休息设施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整治景区周边环境,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以“2014中国智慧旅游年”为契机,积极推进旅游信息化及智慧旅游建设。在敦煌、兰州开展全省智慧旅游城市创建试点,在崆峒山、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开展全省智慧旅游景区试点。推进旅游产业换代升级,加强旅游与文化、体育、林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积极引进和培育自驾游、房车旅游等项目,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加强对创意策划和研发的引导支持,加快形成敦煌文化、马踏飞燕、夜光杯、香包等具有鲜明甘肃特色的旅游商品。继续举办全省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和甘肃陇菜品牌大赛,开展精品陇菜店、陇菜清真店、陇味小吃店和兰州牛肉面示范店认定工作。

(三)强化旅游市场营销开发,提升甘肃旅游整体形象。

建立健全“省上统筹、市州配合、企业参与、内外联合”的旅游大联动促销机制,构建集形象宣传、产品推介、客源招徕三位一体的现代旅游营销体系。深入实施《关于鼓励旅行社“引客入甘”旅游的奖补办法》,借助境内外重点旅游展会平台开展宣传推介,提升甘肃旅游整体形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甘肃旅游形象标志征集活动,制作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旅游宣传片、广告片和宣传册。积极借助“陇台合作周”活动,开展对台旅游宣传推广。深度开发冬春季旅游产品,提升冬春季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强化旅游扶贫开发,加快国家级特色旅游示范区创建。

围绕省委“1236”扶贫攻坚战略,启动六盘山片区旅游扶贫专项规划编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发观光农业、生态休闲、乡村民俗、养生度假等产业。规划建设“美丽乡村”,继续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完成100个专业旅游村和2000户农家乐建设,积极创建一批全国试点和省级示范农家乐。加快国家级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建设,推动平凉、庆阳、天水、定西、陇南等五市编制发展规划,打造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系列产品。加快实施兰州市兴隆山和甘南州当周草原两个“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

(五)强化规划统筹和外联互通,努力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旅游黄金段。

全面推进丝绸之路黄金段大景区建设,推动张掖丹霞、黑河湿地大景区完成开发建设任务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等17个核心景区建设性详规编制工作。打造丝绸之路旅游品牌节会,继续争取举办第四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积极参加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联合开发中亚西亚旅游市场,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等海内外机构的联系沟通,拓展推广渠道,加大向西开放力度。组团赴俄罗斯开展旅游推广活动,赴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参加国际旅游展,加强国际交流和市场开发。积极争取在敦煌建立世界旅游组织培训基地,全力推进敦煌国家级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创建工作。加快河西五市联动发展步伐,建立区域旅游协作机制,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搭建联动平台,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产品。

(刘红军 樊文 王万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