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14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19459400000021

第21章 开发区

一、2013年全省开发区建设发展情况

2013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我省开发区深入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3341”项目工程和省政府《关于推进开发区跨越发展的意见》,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增强要素吸引力,着力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开发区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对全省经济发展贡献率逐步提高。

(一)工业经济稳步壮大。一是开发区经济实力快速壮大。截至2013年底,全省开发区实际建成区面积为41999公顷,累计批准企业用地为32922公顷;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77亿元,入驻企业7970家,带动就业57.8万人。2013年全省开发区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60亿元,增长21.3%,占全省预计值的20%,较上年增长1.6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105.8亿元,增长21.6%;第三产业增加值154.2亿元,增长19.3%。二是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全年全省开发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028.4亿元,增长23.8%,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按2100亿元计)的49%,较上年增长8.9个百分点。实现地方财政收入82亿元,增长30.8%。完成进出口贸易额45.8亿美元,增长10.6%。全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进出口贸易额占我省相应指标总量的13.5%、44.6%,分别较上年提高1.5、0.1个百分点,开发区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稳步增长,对区域经济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

(二)投资环境不断优化。一是配套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全省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园区与交通干线、所在城区主干道等连接线相继建成,有效改善了园区区位环境。同时,按照“产城结合、以产促城”的发展思路,加快建设环保、配套服务设施和企业服务平台,打造宜业宜居的现代产业新城。2013年全年共开工建设居民安置及住宅项目31个,污水处理、集中供热项目19个,建成中小企业孵化基地42万平方米,道路91公里,完成基础设施投资64.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二是投资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在优化硬件环境的同时,各开发区积极营造投资软环境,努力提升综合服务水平,普遍建立了高效、便捷的投资服务体系和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截至2013年底,全省开发区“一站式”服务大厅总数达到13个,29个开发区实行项目落地“全程代办制”。国家级开发区设有独立的财政、税务、土地等职能机构,省级开发区内派驻专职人员开展服务工作的地方政府职能部门达到105家。

(三)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有力推进。一是招商引资成效明显。2013年全省开发区充分利用国内经济转型调整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项目呈现出规模大、落地快等新特点。全省开发区全年共引进内资项目65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13个,较2012年增加74个。引进内资合同金额2140亿元,实际到位内资金额673亿元,同比增长53.3%,实际到位资金占合同金额的31.4%,招商引资资金到位率较往年有大幅提升。二是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全省开发区进一步加快项目实施力度,一批投资额高、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加快建设,开发区工业企业全年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0.8亿元,增长49.4%。金昌经济开发区热电2×33万千瓦工程一、二号机组已投入试生产,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城新能源发电机、阳光电源逆变器项目建成投产,嘉峪关工业园区东兴铝业公司酒嘉风电基地高载能特色铝合金节能技术改造工程一期二期、酒钢集团循环经济和结构调整项目有序推进。

(四)产业集聚和土地集约水平稳步提升。一是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各开发区在注重差别化发展的同时,紧抓特色主导产业不放松,努力提高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中药材等产业,酒泉、金昌、陇西等开发区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大力扶持产业做大做强,初步培育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力强、发展潜力大的主导产业集群。2013年,全省开发区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948亿元,增长22.5%;主导产业总产值达3799亿元,增长85.2%,占全省开发区工业总产值的87.8%。二是土地集约利用工作稳步推进。按照国土部门要求,各开发区普遍编制了“土地开发利用规划”,按规定完成“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成果更新”,严格按照本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开发建设,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力度,多管齐下杜绝粗放供地。2013年,全省开发区平均单位面积投资强度达到101.4万元/亩,较2012年提高14.3万元/亩。

(五)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一是科技投入逐年加大。各开发区将搭建科技创业平台、服务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提升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截至2013年底,出台鼓励企业科技创新政策措施和支持企业引进高端人才的开发区达到13个,设立开发区科技创新扶持基金的开发区有4个。2013年,全省开发区共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3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48家,从业人员达到9.3万人,其中拥有硕士以上学历人员5404人。建成投入使用科技型企业孵化器13.7万平方米,当年入孵企业361家,科技研发经费支出总额21.1亿元。二是创新驱动作用逐步凸显。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各开发区鼓励和支持区内重点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的技术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运用,企业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2013年,全省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4.1亿元,增长21%,增速较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新申请专利1413项,技术贸易和技术服务收入21亿元。

(六)投融资渠道逐步多元化。一是基础设施多元融资初见成效。各级政府除继续统筹各类财政性资金支持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外,积极通过多种方式注入资本金加快开发区投融资平台建设,切实提高开发区筹融资能力。截至2013年底,全省有15个开发区成立了21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投融资公司,全年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融资33亿元。二是企业融资平台运行良好。为加快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壮大,各开发区积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衔接,搭建“银企”合作平台,鼓励民间资本在开发区内设立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和创新创业保障。2013年,全省开发区内各类担保中心、贷款公司达到97家,协调企业信贷资金27.1亿元。同时,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七)循环经济和环保工作稳步推进。一是循环化改造项目推进顺利。按照国家批复的《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实施方案》,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5个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全面推进循环化改造提升工作,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启动实施,部分企业清洁生产试点有序推进。2013年全省开发区共实施循环化改造关键补链项目27个,目前已有21个项目建成运行。二是环保工作不断加强。截至2013年底,全省开发区共有运营公共污水处理厂8个,在建5个,没有污水处理厂的开发区要求企业生产污水必须达标才能排放。建成垃圾集中处理设施29个,工业垃圾回收点13个。2013年,全省开发区新增绿地面积29.6万公顷,节能减排指标中除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增长2.9%外,其余各项指标同比均下降。

(八)政策保障措施和机构职能进一步完善。一是政策保障措施不断完善。各级政府普遍重视开发区建设发展工作。截至2013年底,有10个市(州)、26个县(区)先后出台了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全省开发区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推进开发区跨越发展的意见》的贯彻措施和配套政策,在招商引资、资金投入、税收等方面对开发区支持力度较往年明显加大。二是机构职能进一步落实到位。全省设有开发区的13个市(州)中,11个市(州)政府相继成立了开发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全省开发区中有33个设立了机构较为健全的开发区管委会。已有的5个国家级开发区管委会均享有部分市级经济管理权限,新升级的张掖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权限也在逐步落实之中。

二、2014年工作重点

整体来看,虽然我省开发区近年来建设发展成效显著,但仍存在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发展空间和建设资金不足、产业层次较低、体制机制僵化等问题,还处在“夯实基础、扩张总量、强化特色、优化体制、加快发展”的起步爬坡阶段。2014年全省开发区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实施“3341”项目工程,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加快循环化改造提升工作,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对全省工业化、城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跨越发展。

(一)加强规划引导,强化规划实施。一是加快各市(州)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及开发区发展规划编制。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未完成的市(州)要加快编制进度,各开发区要加快编制或修编各自发展规划。通过加强开发区三级规划体系建设,推动形成定位合理、功能有别、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开发区发展格局。二是强化规划实施。各市(州)及开发区根据省政府批复的市(州)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和省开发区建设发展领导小组批复的开发区发展规划,组织实施开发区建设,严格控制开发区面积,着力培育发展主导产业,加强项目入驻面积、投资强度、建设周期、环保等方面的监管。

(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拓展发展空间。一是盘活存量。从省、市(州)、开发区三个层面建立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实行土地项目目录管理,对不同产业确定分类用地控制指标和土地最低出让价。强化土地集约使用,设立项目投资强度和用地控制指标,并逐步提高标准。对企业生产开工率不足、经济效益差、税收能力不强的项目,采取改造、重组、并购等方式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二是拓展增量。加强地方土地利用规划、城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合法增加建设用地规模。用地计划指标向开发区倾斜,积极争取将开发区内重大工业项目用地计划单列,切实保障项目用地。探索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

(三)创新基础设施融资模式,破解资金瓶颈制约。一是积极探索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推进开发区建设。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鼓励开发区加快设立投资公司,参与土地收储和土地一级开发,以市场化方式进行开发建设。鼓励以专业招商、股份合作等模式进行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运用新型融资模式引进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及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等项目。二是充分发挥省开发区专项资金引导和带动作用,实施好《甘肃省开发区基础设施项目贷款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全面合作,积极扩大信贷资金使用规模,促进区银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四)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提高招商引资质量。一是围绕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依托资源、区位、人力资源等比较优势,做好承接产业转移项目的储备和谋划工作,切实将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紧密结合,进一步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着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推进结构升级,提升发展水平和带动能力。二是注重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充分发挥区内龙头骨干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作用,以商招商,积极与所在行业领军企业进行项目对接,围绕主导产业链的延伸,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成功率,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引进、评审等程序,努力引进一批成长性好、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龙头型、基地型大项目。

(五)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一是依托开发区所在区域的区位、资源、产业等比较优势,强化规划引导和产业、环保准入等措施,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循环化改造提升,以区内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为核心,引导和推动关联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和资源要素向开发区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二是统筹协调重大生产力布局,依托河西地区资源、交通区位等综合条件集中布局新能源、高载能项目,统筹全省煤化工和陇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加强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竞争力,杜绝开发区无序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六)创新管理方式,落实职能权限。一是进一步理顺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全面落实开发区管委会各项管理职能和审批权限。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借鉴先进地区开发区的管理经验,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区区合一”、“区区职责分担”等管理体制,不断增强开发区跨越发展的活力和内生动力。二是结合开发区实际,设立单独财政,提高发展自主性。有条件的开发区应设立一级财政,行使财政职能,业务上接受开发区所在地财政部门的指导。没有条件设立一级财政的开发区,要积极推动预算单列,允许开发区自主使用上缴税收中地方留成的绝大部分。开发区范围内的政府土地出让金和城市综合配套费地方留成部分用于开发区建设。

(七)积极引进人才,强化人力资源保障。一是鼓励政策创新,通过增加待遇、提高社会地位、解决后顾之忧等办法,积极引进开发区发展亟须人才。同时,加大管理人员培训力度,促进开发区工作人员提升经济谈判、专业招商、资本经营、市场运作等方面业务水平。二是推进开发区与所在地区行政部门之间的“轮岗”,加强部门间横向交流,激发岗位活力,提高工作效能。推进发达地区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到我省开发区挂职、任职。

(八)加强考核评价,促进竞相发展。将考核评价作为推进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继续加强开发区工作考评和奖励,充分发挥省开发区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有效调动全省开发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形成各开发区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推进全省开发区进一步加快建设发展步伐。

(贾永安 李明海 苏延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