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19461300000026

第26章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科学发展(1)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及相互关系

(一)经济增长及其决定因素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就业人数增加、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制度变革和意识形态调整等因素作用下引起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加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衡量经济增长通常采用经济增长率,这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这一增长率排除了价格波动的影响,实际上也就是产量的增长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就其内部因素而言,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和素质的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及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状况、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等;就其外部因素而言,主要包括:相对稳定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有利于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人口政策等。关于经济增长的因素,国外许多学者进行过分析。亚当·斯密早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就论述了分工引起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资本积累使生产者人数的增加,可以促使一国人民的真实财富与收入增加。此后,李嘉图、马歇尔、熊彼特等都不同程度地对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过分析。如果将这些因素归类,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分为生产要素即资本、劳动等投入量的增加和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生产要素即资本、劳动等投入量在同生产资料数量、结构相适应的条件下,与经济增长成正比。生产率是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利用的效率,用来表示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如果相同数量的投入形成了更多的产出,则生产率就增长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由于技术进步、劳动技能的改善和资本深化等因素综合形成的。

从促进经济增长的现实来看,目前我国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总量和人均量方面均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只有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率,才能逐步赶上并最终超过它们。从目前来看,我国经济完全具备实现较快增长的可能性。首先,资源条件比较有利。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产量是用各种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各种生产要素是资源,包括劳动与资本,因此增长的源泉是资源的增加。第二,制度条件良好。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经济增长的前提。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建立,为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根本性条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大推动力。第三,国际条件有利。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也为我国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加快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经济发展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要复杂得多,内容也更丰富。它强调经济系统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阶段性变化,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相统一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其中不仅包含生产要素投入后更多的产出,同时还包括产品生产与分配所依赖的技术和体制的改变。意味着产业结构的改变以及各部门间投入分布的变化,有发展的动力、结构、质量、效率、就业、分配、消费、生态和环境等要素的质的变化过程,它涵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方面,是包括众多方面在内的经济社会进步过程,其所指向的价值目标是以人为核心的。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就当代经济而言,发展的含义更加丰富和复杂。发展总是与发达、工业化、现代化、增长交替使用。一般所指的经济发展包含四种含义:(1)经济增长。即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服务实际产量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实质是规模不断扩大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和社会财富的增加过程。(2)结构变迁。即经济结构的变化,包括分配结构、职业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等各方面的变化。(3)福利的改进。即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差异的消除,政府采取有力政策措施使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营养、健康、公益事业等有基本的保障。(4)环境的改善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即经济发展不能以危害环境为代价,要在不影响其他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实现协调发展。

衡量经济发展要比衡量经济增长复杂得多。一般认为发展的中心意义是社会和个人福利的增进,因此测度发展的尺度至少应包括以下指标:人均GDP、基本必需品的消费量、婴儿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和识字率等。其中识字率反映了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活水平和教育发展程度,预期寿命指数由营养、公共卫生、收入及一般环境等指数综合而成,婴儿死亡率则反映了饮用水净化程度、居住环境条件、母亲健康状况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0年人文发展报告》中提出了“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并用此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可见,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既相互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总量的增加,还包括经济与社会结构的优化、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收入分配的变化以及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等。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增长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只有增长才能发展,经济增长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和必要的物质条件,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经济发展。但是,单纯的经济增长可能会出现“只增长不发展”的现象。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不仅重视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效率的提高,同时顾及增长的可持续性,关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以及就业、消费、分配等一系列社会需要,也即更强调经济与其他系统的协调性、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增长成果的共享性。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是要落实在经济发展的“质”上。它蕴涵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含有经济结构、经济运行质量、经济效益、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城市化程度、工业化水平以及现代化过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它不仅突出经济领域中数量的变化,更强调经济运行质量的提升和社会的和谐。要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