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名师教写作系列丛书:十分钟爱上写作.初中卷
19505100000019

第19章 文眼渲染与素材创新(2)

⑤“借老师的书怎么那么久都不归还呢?看了这么久有什么感想?”

⑥“老师,我以前喜欢看武侠小说,喜欢看穿越、玄幻,甚至是郭敬明类的青春小说,都爱不释手。但看了老师您推荐的四本书后,我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灵魂受到了一次洗礼。因为,那些小说,都是快餐文化,看的时候很入迷,看完就过去了,什么都没了,多年后都不记得里面讲什么。可是,老师您推荐的书,一开始看,觉得难,后放在床头,经常翻看,我居然开始慢慢喜欢上了那样灵性、沧桑而蕴含哲理的文字。我想,我和这些文字是心灵相通的,文字让我慢慢成长,心生敏感与睿智;而我在逐渐成长的同时,更加深层次地懂得了这些文字的内涵与意义。它们,让我的灵魂很舒坦。”

⑦这样一席话,让我不敢相信坐在我对面的就是我的才读高一的学生。

⑧那一晚,我躺于床上,辗转难眠。倒不是因为内心烦乱,而是因为幸福与满足,因为一次简单的善意的付出,便带给一位学生与众不同的人生体验,她的成长是我的骄傲。如此想着,文字真是有意义的,好的文字,能滋润人生心灵,净化灵魂。

⑨著名作家刘墉在给儿子一封信中写道:“我死了,我不会给你任何的金钱、房子、权位等,但我会给你一间我的书屋,那里面都是我曾读过的书。如果你想了解你的父亲,那么去读那些书,因为书里面有我阅读时做的笔记,它们蕴含着我的思想;如果你想超越你的父亲,那就请你去阅读更多的书,汲取更多的知识与人生经验……”

⑩的确,人生如惊鸿一瞥,匆匆而又茫茫。或许,每个人,总有最精彩,最骄傲,最美丽动人的时刻,但是鲜花会过去,掌声也会过去,所有的曾经都会过去,那么,唯有著书立说,唯有传道授业,唯有用文字给心灵排毒,才能让这样的美好与理念生生不息,遗留一片精神世界。

如此,我们每个人都要扪心自问下,人生风雨行走那么多年,我们的灵魂,它舒坦吗?

美文简析

生活素材+故事融入+哲理提升 =文章!

创作思路:

1.素材故事。(老师借书的故事)

2.根据素材故事,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

(从借书的故事中,想到了“文字可以让灵魂很舒坦”的主题)

3.开始运用艺术手法写文章,先叙故事,再提观点,接着运用事例证明观点。

(用刘墉给儿子信的故事证明文章的观点)

4.结尾感悟总结,或反问总结。

四、课外延伸阅读

一位渔民说,因触礁倾覆的船比被飓风掀翻的船要多。人生的许多关头不在于抗风雨,而在于补漏洞。

一位园丁说,不是所有的花都适于肥沃的土壤,沙漠就是仙人掌的乐园。人生的许多成败不在于环境的优劣,而在于你是否选对了自己的位置。

一位羊倌说,他很快活,因为他可以与野花攀谈、与飞鸟对话,随白云飘荡、随绿草起舞。人生的许多空虚不在于人的孤独,而在于心的寂寞。

一位厨师说,鲜活的鱼没有挂糊油炸的,真正的好汤从不添加味精,而是慢慢熬成的原汁。人生的许多档次不在于外在的包装,而在于内在的品质。

一位山民说,艳丽好看的蘑菇往往有毒,苦涩的野菜常常败火。人生的许多智慧不在于观察,而在于分辨。

一位炼工说,铸钢有一道重要的工序叫淬火,把滚烫的钢锭放到冷水里急骤降温。人生的许多辉煌不在于狂热地宣泄,而在于冷静地凝结。

一位教师说,他发现,上课积极提问的学生比认真听讲的学生进入社会后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人生的许多境界不在于跟随,而在于自我探求。

一位画家说,大师的作品常常留白,太满太挤容易使人失去想象的空间。人生的许多魅力不在于完美,而在于对缺憾的回味。

一位高僧说,如来并不住在西方极乐世界,他就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人生的许多寻找不在于千山万水,而在于咫尺之间。

模式:一人 一景 一悟

美文简析

每一句话,都是蕴含哲理。所以,在生活中,不管你是亲身经历的,听到的,想到的,还是看到的,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其灵魂特点,然后以这样的灵魂特点作为全文的中心思想,进行艺术加工,丰富情节内容,注意修辞与环境描写等,结尾感悟主题,如此,一篇文章就出来了。

世间万物皆有灵性,一花、一草、一树、一木,都可以进行写作方面的艺术加工,将其灵性描摹出来,融情入理,自然,文章就能够打动于人。就如巴尔扎克所言:“艺术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生活中,很多凡人小事,普通景物,却都蕴含深刻,我们纵观古今百家之文,其文章构思立意的高下,并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写作的眼光与见识。好比,一块朽木,在一般人眼中,没用。在画家眼中,是艺术品,可以蕴含人生意境;在摄影家眼中,是暗色调作品;在哲学家眼里,是不可多得的财富,是沧桑之美……

§§§第二节透过新闻寻找创新素材

一则新闻素材,看似死板僵硬,但是它也可以变得柔软与多情起来,带给人以生命的睿智与沧桑。所以,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新闻事件,目睹着新闻报道,但估计很多人,都只是一看而过,没有将这些素材进行创作运用,然后用笔去描绘出正能量的情感和感悟来。其实,一个有心的写作者,笔端的素材内容自然不缺,缺的或许就是素材的提炼和融合能力。

一、素材点击

我们来看一则新闻素材:

第15届世界杯足球赛进行到四分之一决赛,意大利队与非洲雄鹰尼日利亚队交锋,尼日利亚队在比赛中以1∶0一直领先到最后一分钟,最后时刻,意大利队把比分扳平了,在加时赛中以一记点球淘汰了尼日利亚队。

问:以上这则新闻素材,如果你是新闻记者,你会拟一个怎样的新闻标题?请回答。

提示:意大利罗马的《共和国报》新闻标题是——《意大利队几乎使我们都患上了心脏病》。

西班牙马德里的《月报》新闻标题是——《意大利队又从阴间回来了》。

我们来看,两则标题都非常形象有力。“心脏病”,说明比赛很紧张,让人一颗心提到了嗓子眼,最后意大利队绝处逢生。“阴间回来”说的是,死里逃生,也非常形象。

问:现在我们想一想,这则标题是从新闻角度来拟的,如果让我们从写作文的角度来拟一个题目,你会怎么拟呢,请自由回答。

提示:

《时光里的留声机》——说的是,这是一次值得纪念和感动的比赛,时光虽然过去多年,但比赛时那种紧张、扣人心弦的情形,好比一部留声机,咿咿呀呀,吴侬软语着,在岁月河流中,浅唱低吟。

《那些沉淀的光阴》——说的是,意大利队能够绝处逢生,靠的就是心灵的沉淀,临危不乱的豁达与宁静之心,所以,在生命的旅程中,我们每个人都要铭记那些沉淀的光阴,那些特殊的时刻,丰盈自己那颗因匆忙而烦乱的心。

因为题目是“那些”,所以同样的素材,必须还要有两则,这样才能成文。

二、技巧点拨

1.单项新闻素材点击:

黄大仲,男,1953年生,重庆市奉节县石岗乡田树村村小幼儿园教师。黄大仲曾是一名石工,20年前(2011年时)的一次意外事故使他永远失去了右腿。“再也不能当石工了。”黄大仲郁郁寡欢。这次事故不仅给他带来了肉体的疼痛,而且给他带来了更大的精神伤害。在妻子的开导下,黄大仲开始投身幼教事业。凭着自己的高中文化,创办了幼儿园,教村子里的孩子识字、唱歌,没想到这一干就是20年。2011年9月6日,《光明日报》第6版以《堂屋里的幼儿园——记奉节县坚持山村幼教20年的黄大仲老师》为题,报道黄大仲的事迹。

这则新闻素材的新闻标题是——《堂屋里的幼儿园——记奉节县坚持山村幼教20年的黄大仲老师》。但如果让我们以这个素材内容来写一篇作文的话,你会拟一个怎样的题目?请自由回答。

提示:

①“以爱的方式,为生命画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以关心照顾那些孩子们这样的爱的方式,来弥补自己身体和心灵上的残缺,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一个真正的完美的圆。生命之圆,并不会因为身体的残缺而残缺。因为,有了这些执着与真诚的爱,他的生命仍是完美无缺的……信念与爱,与残缺无关。

② “单翅也能高翔”——只要内心有热忱,有信念,哪怕单翅也能高翔。

2.多项新闻素材点击:

第一则:

今年冬天寒冷无比,在沈河区一处地洞里,住着一位75岁孤寡老人,严寒里他蜷缩在地洞内,盖着破被子和军大衣,被窝里抱着小狗和小猫取暖。

12月20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老人自称是沈阳人,曾当过教师,几经波折到外地多年再回沈阳,户口就找不到了,现在连低保金都没有,平日以捡破烂为生。随着一天天变老,老人的身体已经不起严冬的考验,做梦都想有个过冬的住所。

他:不讨、不偷、不抢、不骗

12月10日,本报A8版曾以《看到的,请帮帮他们》为题,报道了网友刊发的一则微博图片线索,一名70多岁的老人领着一只小狗在文化路某大型超市避寒,虽然老人从不伸手管路人要钱,但仔细端详的确能看出他身处困境。当天,记者到该超市寻找老人未曾找到他的身影,只是听说他是一名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12月20日中午,在文化路某大型超市,记者终于遇到了那位老人,面对记者,他显得很警觉,在记者的再三解释下,老人才对记者放松了警惕。老人嘴里叨咕着:“12点多了,它从早上到现在都没吃东西呢,这可咋整?”记者赶紧去买了两只香肠,喂给了小狗,老人才放了心。

某火锅店老板刘先生说:“这位老人有些与众不同,他经常领只小狗在家乐福坐着,他虽然穿得很简陋,但从不管路人要钱,也不偷、不抢、不骗,看起来很有尊严。”

老人告诉记者,他名叫李金钵,1937年生人,今年75岁,由于小时候家庭条件不错,还是独生子,便读了6年书,会写毛笔字,会说日语。当着记者面,老人还随口说了几句日语,发音很像样。超市内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写字可好看了!”

老人自称曾在一所小学当过体育老师,1966年他去了黑龙江、大连,976年回到沈阳,他的户口档案就找不到了,家中房子也被夷为平地,因此现在他一直没有低保。老人的父母早已过世,他也一直未婚。由于没有工作,他曾倒过粮票、布票、车票,住在火车站附近,年迈时便沦落为捡破烂的,露宿街头。

他的家:地洞、破烂和猫狗

当记者再三表示自己没有恶意的情况下,老人才告诉记者,自己住在沈河区的一处地洞里,但考虑到人身安全,具体地址他不许记者透露。记者跟着老人爬过80度的陡坡、翻过栏杆,才来到老人的家——一处冰冷的地洞跟前。这里位置十分隐蔽,也很危险,一不留神很容易从七八米高处跌落。

老人所住的地洞里是各种捡来的破烂,老人睡觉的地方在避风处,头后方的风口已被他用报纸、纸壳糊上,但地洞另一侧是完全敞开的。洞里的地面是黄土,老人的褥子就直接铺在黄土上,天冷的时候旧衣服也被用来当作褥子和被子。

老人平时以捡破烂和捡饮料瓶为生,收入很少,主要靠捡拾垃圾箱里的剩饭剩菜,有时在街边烧点火把凉饭菜热一热就吃了。老人的地洞里养着小狗黄黄和三只猫做伴,晚上,老人就在被窝里搂着猫狗取暖。

居住环境恶劣老人疾病缠身

老人感叹道:“每年过年的时候最难过!”由于过年饭店都要关店休息一周,老人一点吃的都没有,连垃圾箱里都难觅路人的残羹冷炙,去年春节老人整整饿了8天。

寒冷的地洞环境恶劣,加上老人的年纪一年比一年大,本来很健康的老人今年开始疾病缠身。老人一边抽着老旱烟,一边叹着气地说:“我从今年夏天开始,身上起了大片的大红疙瘩,然后就是哮喘,差点没死了。我捡瓶子攒的那点钱,看病吃药全都造进去了!”记者问:“一共花了多少钱?”老人瞪着眼睛认真地说:“足有三四百元哪!”对于他来说,这已经是天文数字了。

生病的老人开始对自己的穴居生活不太自信了:“今年冬天太冷了,要是能有个住的地方就好了,能避寒就行,能住到明年5月开春就行。”老人没有收入,没钱租房,有个住所这种想法只是一种奢望而已。

记者与沈阳市救助站取得联系,救助科负责人王科长告诉记者,根据民政部及辽宁地方规定,救助站实行自愿接受救助原则,救助站并不是流浪者的长久居住地,救助站一般接受的外地流浪人员居多,且均在10日能遣返回乡,无低保的由原籍负责为其办低保,而沈阳本地人则大多已享受政府的低保金。

该负责人说,像李金钵老人这种户口找不到,又的确没有工作和收入的情况十分特殊,但他无法证明自己是沈阳人,就办不了低保,自己又没亲人,无依无靠。这种情况主要是需要解决老人的户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