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则:
老人叫张英玺,今年79岁。2003年春节,相濡以沫的老伴突患老年痴呆症,张英玺一直守在老伴面前,细心照料。为了抚慰老伴的精神,每天带她下楼散心。为了妻子坐轮椅下楼方便,家住二楼的张英玺就琢磨着自造一部电梯。他设计了草图,大儿子帮他买来了电机,二儿子请来了“懂机械”的帮手,用了两天时间就把电梯造好了,张英玺的心愿实现了。“不管春夏秋冬,只要不是下雨下雪,我每天都用这个电梯带她下楼散散心。”现在,张英玺每天给老伴梳头、洗脸、换洗尿布。一日六餐、四杯水、一次药,都要用小勺来喂,一天600多勺。近十年来每天如此,照顾老伴成了张英玺的全部工作。在他细心照顾下,老伴从来没有患过一次感冒,常年卧床也没有褥疮,儿女们放心,邻居们称赞。
第三则:
在法学院115教室最后一排,总是雷打不动地出现一位老者,两鬓斑白,常常提着装书的手袋,掏出来全都是法律专业书籍。武大法学院本科生工作办公室主任陈风告诉记者,这几个月,每天早晨都能看到这位老先生坐进政法干警定向培养班“蹭课”,他成了校园网上的老明星。
记者从武大档案馆求证,这位“蹭课”老爹名叫寇学东,今年已71岁,是该校2009届自考毕业生,之后还打算考研(微博)。成为考研大军中的一员之后,他的作息时间发生了变化。他每天早7时左右就坐到教室自习。一天最多要“蹭”8节课,中午就趴在教室的桌子上休息。
能在武大听课,寇学东觉得很快乐:“从懂事起,我就告诉自己学无止境。我自己很享受这个过程,我渴望学习,也想一生学习。”法学院副教授罗吉是寇学东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我从教这么多年来从没见这么大年龄的老人还坚持学习”,她说,寇学东很勤奋,虚心求教,经常“老师老师”地喊她,让她也感觉有点不大好意思。
问:这三则新闻报道,是《21世纪报》2012年12月21日报道出来的。根据以上三则新闻素材写一篇作文,请说出你的大致构思并简单拟一题目。
提示:《那些让人缄默与流泪的时刻》——红尘纷扰中,总会有这样一些卑微的时刻,让我们驻足流泪,一位孤寡老人,一对相濡以沫的灾难夫妇,一个流离失所的苦难孩子等。是的,风会传播我们的爱,让风载着我们的爱,向那些苦难的人们传递我们的善意与同情,让我们心生悲悯,一起去悼念那些让人缄默与流泪的时刻,愿世界,暖一些,再暖一些……
三、例文精选(一)(单项新闻素材样文)
以爱的方式,为生命画圆
文/逆 枫
他是一名石工,与多数人一样,拥有一个平凡而又幸福的四口之家,日子简单,却也温馨踏实。只是,天有不测之云,一次工地工作,他被从上方滚落而下的石头压断了右腿,成了一残疾人。
失去右腿,他再也无法工作,除了需克服生活中诸多不便之外,最难的是他要忍受心灵上的痛苦煎熬。因为他还有两个儿子,孩子还小,他却已是残疾,家庭的全部重担都落到自己柔弱的妻子身上,虽然妻子一直鼓励于他,欢笑着说不累,却仍难以掩饰她脸上的那些疲乏与沧桑。每思及此,他总是夜不能寐,内心疼痛无比,却又无可奈何,只怪上天不公。
那时的他,像一朵失了阳光呵护的花,泅渡于阴霾时光之中,难以避却凋零的命运。
一日清晨,他坐在自家院子门口,看着远方,发呆,打发时间。恍惚中,眼前突然出现一群丢着手绢互相追赶玩耍的孩子。孩子们那些如铃声般清脆的笑声,明媚无比,让他欢喜不已。他开始注视着他们,他们笑,他也笑,似乎生活中许多的痛苦与烦恼就此消失了。
孩子们玩好丢手绢游戏之后,又互相奔跑着踩对方的影子,他追她的影子,而她,又追逐着他的影子。这一幕,让他忽然内心一动,赶忙用拐杖支撑着起身观察自己的影子。阳光斜斜地打在他的身上,影子倒影于地。他尝试着也如孩子们一般踩自己的影子,可影子一直在他的侧前方,踩不到;而当他不顾及影子试着往前走时,影子便乖乖跟随其后了。
原来,人只有大踏步往前走的时候,才能真正摆脱影子的束缚,倘若沉浸于生活的阴影之中,只会越来越颓废。他想,或许重塑目标,追赶,他能比任何时候都要坚强。
于是,他给自己装了假肢,经常把孩子们叫到自家院中,教他们唱歌、识字,给他们讲童话故事。孩子们都非常喜欢他,而他的生活,也因有了可爱的孩子们陪伴,渐渐又恢复了昔日的生机,他那一颗尘封许久的阴霾心,也便灵动与澄澈了起来。
为了不让自己在家中闲着,能经常与孩子们相处一起,在妻子的建议下,他办了一所极小的幼儿园。最初,他把幼儿园办在自己家中,可是,他家位于村子的最西端,有些孩子上学要花两三个小时,翻三四座大山,有时又会碰上暴雨、狂风等。出于对孩子们安危的考虑,他选择将幼儿园搬到了全村的最中心。
孩子们上学方便了,他却吃够了苦头。因为他家到幼儿园有五里山路,一趟路走下来,他那装假肢的右腿会大块大块地掉皮,血渍常常染红裤子,每走一步就钻心地疼;碰上梅雨季节,他仍坚持去上课,结果曾感冒了好长一段时间;甚至有一次,因行走不方便,他在去幼儿园的路上摔了一跤,门牙都磕掉了……可是,这样的艰辛与不便,并没有让他轻易放弃,时间一晃便是四年。而这四年,他用坏了四条假肢,每半年的报酬只有50元,还让很多的贫困孩子免费学习,平时照顾他们的饮食与生活。
这样的坚持,感动了村上所有的人,因为,他只是一个普通甚至是卑微的残疾人。
而最初,孩子们并不知道他是没有右腿的。一次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当老鹰的他,于奋力扑赶中,重重摔倒于地,“腿”摔脱了。看到老师空着的右裤管,在那一瞬间,孩子们才真正知道老师平时走路都停停顿顿、一拐一瘸的真正原因,不油然地,落下了眼泪。
一直忘了说他的名字——黄大仲,是奉化县石岗乡田树村的一个普通村民。
渐渐地,他的事迹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一次,一位记者慕名前来采访,当记者问他为何选择将爱全部倾注于这些孩子身上时,他对着镜头用质朴的语言回答说——当初,是这些天真的孩子们在心灵的残缺处填上斑斓与温暖的颜色,那么现在,他就是以这样爱的方式回报他们。他的右腿虽然没了,但有了这些执着与真诚的爱,他的生命仍是完美无缺的……
一席话,赢得了所有人的掌声。
的确,这一辈子,他一直在很用心地做一件事——以爱的方式为自己的生命画圆。
信念与爱,与残缺无关……
例文精选(二)(多项新闻素材样文)
那些让人缄默与流泪的时刻
文/逆 枫
一
那是一位瘦弱的老人,衣衫褴褛,戴着一顶旧帽子,抱着怀中的小狗,蜷缩在一大型超市的墙角里,风一吹,身体就经不住瑟瑟发抖。在他那眉头紧锁的脸上,分明可见,那被岁月所侵蚀与雕刻的痕迹,皱纹蔓延。
或许,有人会觉得他是一位乞讨者,或是被家人遗弃者,或是外地流浪者。其实,都不是。因为他的奇怪与困楚,引起了当地报社记者的关注,在记者的采访下,才知——
他叫李金钵,1937年生人,现年75岁,沈阳人,曾在一所小学当过体育老师,1966年他去了黑龙江、大连,1976年回到沈阳,他的户口档案就找不到了,家中房子也被夷为平地,因此现在他一直没有低保。老人的父母早已过世,他也一直未婚。由于没有工作,他曾倒过粮票、布票、车票,住在火车站附近,如今年迈了,只好以捡破烂为生,露宿街头。
但是,虽然是如此卑微与不堪的处境,但他从不伸手管路人要钱,也不偷、不抢、不骗,平时以捡破烂和捡饮料瓶为生,收入很少,吃饭食源就是路边垃圾箱里的剩饭剩菜,有时在街边烧点火把凉饭凉菜热一热就吃了。
春节,本应该是全家团聚,欢庆无比的日子,可是,于他而言,却是最最孤独,最最困难的时期。因为,过年饭店都要关店休息一周,这就等于断了他的食物来源,连垃圾箱里都难以觅到路人的残羹冷炙,如此,这样喜庆连绵的春节里,他得挨饿,一个人,默默流着眼泪,在寒风与饥饿中,看着这个世界的歌舞升平。
所有的一切,于他,已然是不幸,但更不幸的是,因为年迈,天天被风雨侵袭,残羹冷炙没有营养,原本健康的他现已经是疾病缠身,染上了哮喘和皮肤溃烂症,平时只能靠药物维持病情。可是,他所积攒的靠捡垃圾所得的积蓄,哪能够支付昂贵的药物开销,只能一粒药,掰成两半,原本是一天服用一次,他换成一周一次,为的就是能节省药物,节省那赖以生存的一两百块钱。
最后,当记者问他,你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抽着旱烟,叹气说,哎,现在最想的是,有一个可以让我抵御风寒的住所,然后安静地度过晚年,不必再为生命如此隐忍与挣扎。
这样的回答,让我沉默无声,继而是泪流满面。
二
他叫张英玺,今年79岁,本来和妻子恩爱无比,生活幸福。可是,2003年的春节,一声噩耗,打破了原本快乐宁静的家庭,他的相濡以沫的老伴突然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对一切的一切都无动于衷,生活不能自理。
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从那之后便开始了照顾老伴,风雨奔波的日子。他每天要给老伴梳头、洗脸、换洗尿布;一日六餐,四杯水,一次药,都要用小勺来喂,一天600多勺,如此日复一日,时间一累积,便是十年。
十年的岁月沧桑,花谢花开几经载,侵蚀了多少人的梦想与热情,可是,于他,这位质朴厚实的老人而言,十年如一日,对老伴依然是,不离不弃。
可是,谁曾又知,他每天清晨起来,对着镜子洗脸,他也会默默流泪,然后,流泪之后,心里默念无数次的“加油”“坚持”等,靠着如此的信念,和对妻子的深情切意,他坚持了下来。
医生说,即使是老年痴呆症患者,也是需要出去透风,提提精神的。为了遵循医生的建议,他每天都带她下楼散心。可是,他家住二楼,他得先把轮椅搬到楼底下,然后再上楼,把妻子抱下去,这一上一下,他已然是累得气喘吁吁。而且,现在79岁高龄的他,再抱自己的老伴时,分明感觉到了吃力。
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他就仔细琢磨,终于决定自造一部电梯,这样便可轻松推老伴进电梯,然后下楼散心。他设计了草图,大儿子帮他买来了电机,二儿子请来了“懂机械”的帮手,用了两天时间就把电梯造好了。如今,他的心愿终于实现了——不管春夏秋冬,只要不是下雨下雪,他每天都用这个电梯带他心爱的人下楼散散心,哪怕她一点都感觉不到他对她的爱,他也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一直忘了说,自始至终,他的卧室床头前,挂着他们俩的结婚照,下面写着一行格外醒目的字——相伴到永远!
一行字,濡湿了我们的心。
三
他叫邓贤国,今年66岁,是成都市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
可是,他与其他环卫工人不同,别人都可以很顺手地一手握扫把,一手握簸箕,然后将脏乱东西扫入簸箕内倒掉,如此反复。可是他,在打扫时,却一定要依靠一把拐杖——他把拐杖夹在左胳肢窝,腾出左手把簸箕挪到垃圾旁,右手将垃圾扫进簸箕,再把簸箕换到右手,左手拄拐走向垃圾桶……
是的,他是一名独腿环卫工人。他每天要将这样的打扫动作重复上千次。
47年前,19岁的他在工地干活时,从脚手架上摔下,左腿膝盖以下被截肢。三年前,不甘于白吃白喝的他来到新都,成了一名环卫工人,每天与扫帚、簸箕为伴,穿行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那根木制拐杖,就是他最好的工作伙伴。
于是,从那以后,每天下午3点多,新都大丰镇的街头,人们就会看到这样的一幕:一个橘黄色的身影正弯着腰,努力捡起马路上的什么东西。走近一看,一位左腿残疾的环卫工人正试图捡起一个烟头。小心翼翼地站起来后,他拄着拐杖,走向最近的一个垃圾桶,空荡荡的左裤腿随风晃荡……
总是会有路人被他的坚持与不屈感动,上前帮忙打扫,或者和他合影,询问有关于他的故事。如此,他所负责打扫的大天路路段,经常会出现路人陪伴于他,和他一起拾捡垃圾的情景,但更多的是,他拒绝路人的帮忙,笑侃着说——你们都帮我做了,那么,我就又成为一个废人了。工作有小有大,打扫马路,于我而言,就是我的全部世界,我不允诺你们抢我的饭碗呀……
一席话,逗得路人嬉笑不已,然后是响亮的掌声。
这三年来,马路附近很多居民和商家都亲眼目睹了他是怎么拄着拐杖,把路打扫得干干净净。作为回报,他们不再随手把垃圾甩在路边绿化带里,也会教育孩子,要把零食袋子扔进垃圾桶。“掉一点垃圾,他就拄着拐杖跟在你后面捡,怎么还好意思乱丢啊。”一位摆摊的小贩说,所以,他每晚收摊时,都会仔细把垃圾装起来扔进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