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名师教写作系列丛书:十分钟爱上写作.初中卷
19505100000002

第2章 构建情景理的美好世界(1)

§§§第一节融情入理 灵性抒写

生活中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一叶都是具灵性,可融情入理的,就看我们是否具有观察心、悲悯心与感恩心。其实,这就是佛家所说的,万物皆有灵性,就看我们是否用心对待,如果我们用生命去滋养,就会遇见生命所对应的信息。写作,不是单纯地胡编乱造,也不是纯粹的文字组合,要的是你一颗真正圆融与豁达的心。

一、素材点击

长江流域里面生活着三种鱼,鲥鱼、刀鱼和河豚,这三种鱼是当时长三角地带味美鲜嫩的佳肴。三种鱼形状不仅不同,吃法也不同,鲥鱼形状像鲤鱼,身子比鲤鱼要扁一些,其最美味的地方是它的鱼鳞,所以,烧时不能去鳞,去了,这道菜就没意义了,也就是说,鱼鳞是鲥鱼的“卖点”。刀鱼形状则像一把匕首,鱼肉极其鲜嫩,可是其刺多且细,所以,吃时要非常小心,不可吃快,不然很容易被刺卡着或刺到。而河豚呢,是滚圆的形状,身上长的不是鱼鳞,而是带小刺的皮。它的味道非常鲜美,可是具有毒性,一不小心就会吃死人。

渔民在捕这些鱼的时候用的是同一张网,渔民把渔网拦在水中,让鱼钻到网眼里。鲥鱼被套在网眼中时,由于爱惜鱼鳞,死不后退,便被渔民捕获了。而刀鱼呢,总结鲥鱼被捕经验,心想,这鲥鱼真笨,被套住时学会倒退不就行了吗?结果刀鱼在钻到网眼中时迅速后退,两边的鱼鳍却被卡在了网上,其实,这个时候只要刀鱼继续努力向前就能穿网而去了,可它汲取鲥鱼经验,拼了命地后退,结果,精疲力竭时,只好束手待缚。那么,最后那河豚呢,看到鲥鱼和刀鱼被捕,万般嘲笑它们,心想,这两个笨蛋,碰到网不要前进也不要后退,不就行了吗?于是,河豚在被卡在网眼中时,拼命鼓足自己,把自己鼓得圆圆的,然后当成是美美地睡觉,结果觉没睡成,便被渔民给抓了。

问: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感悟与体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在分析别人失败的原因时,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比分析,而不能只能盲目地跟从或改变,一个如果看不到自身缺陷或弱点的人,那么,一切经验的获得于他而言都是可怕的,因为这些盲目的经验会将他推向另一个致命的深渊。所以,做人,处事,一定要先立足自己,再对比他人,总结成败得失。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点醒:经验的宝贵及其之所以能发挥出蕴含的价值,是因为我们充分认识到了自身的缺陷与弱点。正视弱点,扬长避短,那才是我们成长的人生。

二、技巧点拨

(一)景物融情

1.问:一辆普通自行车有多重?

A.15克

B.15千克

C.15吨

D.无法称量

答:B 正确。

请发散思维,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去想,选什么答案?

故事:一次,一位老师也是出了同样的题目问同学们,同学们都选择了B,而一位穿着破旧的同学却执意要选D,同学们都嘲笑他。之后在老师的询问下同学们才知道,原来,这位同学的父亲就是一名修车师傅,他生活、学习上所有的开销都是父亲辛苦修车赚来的,所以,于他而言,小小的自行车就代表着情深似海的父爱,如此父爱能称出重量吗?

提示:把简单的自行车上升到爱的高度,这就是“炼意”。每件物体都有其背后的故事或所寄寓的情感,这类状物文就不能用肉眼和简单感受到的情感来写,而是要充分挖掘和构思。

2.问:一个苹果,你会如何“炼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犹太人都藏在一个防空洞内,外面战火纷飞,他们饥寒交迫,所有人中只有一个人手中拥有一个苹果。他先象征性地咬了一口苹果,然后传给下一个人,一个接着一个传,最终一圈传下来,苹果还是完好无损,只是多出一些牙齿印。

如此,苹果就成了灾难中人们相依为命的深深情感的象征。

点醒:这个故事你感动吗?如果感动,你就要思考,你该如何从“被感动”转化为“制造感动”。写作的状态就好比海绵,对于任何有效的养料水分,有一点吸收一点,储藏起来。再经过自己加工,变成自己独一无二的创作灵性素材。

问:如果这个故事是一篇文章,请你给这篇文章加上一个结尾。

提示:战争,可以摧毁我们的家园,剥夺我们的生命,乃至危及整个世界,可是,它却泯灭不了,人们那如苹果一般甘甜而又滋润的心灵。有时候,和平,就是无数颗悲悯感恩的心凝聚于一起任地动山摇也岿然坚定的决心!

总结:苹果也好,自行车也罢,都是生活中的“物”。本来是普通平凡的物件,却因为融入了至深的情感,却让我们难以忘怀,甚至是感动,回忆无限。对吗?

(二)景物入理

1.生活中的一株草,你想到了什么?

(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坚强)

(2)卑微柔弱,可以是乞讨老人的象征,也可以是拾荒孩子的歌颂,更可以是一类孤独的人的呼吁。

(3)盈盈自然间,一株草,不自叹,不自怜,感受着微风的呢喃,沐浴着阳光的温暖,享受着周围那姹紫嫣红的一切。可是,在拥有这些美好之前,没有人会知道,它需要在黑暗的土壤里熬上怎样寂寥而又残忍的时光,积聚破土而出的力量。于是,一株柔嫩的小草,却让你读懂人生的真谛与美丽——历经黑暗,拥抱阳光。

2.于一株草中,我们见到了人性的光芒;那么,一朵花呢?

(1)冰心说:“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你的天地便小了。”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一定要有大格局,不能眼光短浅,自傲一切。

可是,我们还能不能另外理解呢?你们看,墙角的一朵花,经历风雨,无助,孤独,落魄,卑微,如果连它自己都不能欣赏自己,那么它的生活还能继续下去吗?它的人生还有意义吗?所以,认识自我,活在当下,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人生格调。

(2)昙花一现,生命太过匆匆,可是,它有后悔吗?不,没有。即使生命只是短暂一现,那么它也要极致地绽放自己,用最努力和痛苦的力量,积聚完美的那一刹那,那么,人生无悔。我们做人,也当如此,即使生命只剩一点微弱的光,我们也要让它完美演绎和诠释人生真正的辉煌。

(3)月盈则缺,花盛而谢。有时候,人生太过饱满,并不一定是好事,美丽需要留白,生命需要留白,瑕疵与残缺是人生的另外一种极致和完美!

3.一棵树,你能想到什么?

启发1:树的种子在泥土中播下,如我们人生生命的开始;树成长的过程,历经苦难,便象征着我们人生奋斗的过程;大树成荫,带给别人美感和荫凉,防止沙尘暴或水土流失等,奉献自己;说明我们人最终的使命——奉献社会。

启发2:树的绿叶象征着美好,它将美好留在自然间,展示给人们看,却将树根深埋在泥土之中。树根很重要,用以吸收养料与水分,所以我们也应该如树一般,学会坚强地承受苦难与挫折,吸收养料与水分,然后将我们开朗、自信、阳光的“树叶”,开得更美好!

启发3:是不是没别的启发了?

好。如果实在觉得想不出了,将树换个地方种种,将它种到我们心灵上。如街上一小鞋匠,好比一棵无人关注的树,虽然卑微、贫穷,却自力更生,永不向磨难屈服,不放弃自己的生命。而失意中的你,读懂并体悟到这些,这位鞋匠就成了卑微之树的象征,根植于你的心灵之上,永不凋零。

启发4:还有吗?

将树种到西部去。他是孤儿,受到了社会恩惠、人们的帮助才得以茁壮成长,顺利读完大学。学有所成之后,毅然投身于西部建设中,去栽培更多的幼小的树苗。这样,文章的主题和思路出来了吗?

启发5:还有吗?可否将树种到天上去?

可以。一日上课,我问学生们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树是生长在哪里的?有一学生不管同学们如何嘲笑,坚持说树是长在天上的。而了解下来,原来这位同学的外婆在他6岁那年一起跟他种下一棵小树,如今树已长大,可外婆却去世多年。一次,他问一路人,外婆怎样才会回到他身边,路人说,除非这棵树长到天上去。所以男孩……如此一来,文章很有悬念,最后凸显的男孩对外婆的无限思念。

启发6:还有吗?诗人泰戈尔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之间的距离,而是同根而生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紧紧相依。”《一棵树的感动》的文章出来没?

启发7:惠风细雨中,两棵树,没有悲欢的姿势,站成永恒。它们共同分担寒潮、风雷与霹雳; 它们共享雾霭、流岚与虹霓, 它们仿佛永远分离,却终身相依。于是,这样卑微平凡的两棵树,却承载了让人感动与惊叹的情感,仿佛它们就生植于你的心灵之上,永不凋枯。

启发8:如果有来生,

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一株草,一朵花,一棵树,都可以写出那么多富有意境的文章,或融情,或入理,也就是说,当你用敏锐的心去看待周围的景物了,那么周围的这些景物都开始变得有灵性了,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成为写作凝练的主题,成为全文的情感线索。

点醒:我们看的是书,读的却是世界;沏的是茶,尝的却是生活;斟的是酒,品的却是艰辛;人生就像一张有去无回的车票,没有彩排。每一场都是现场直播。所以,就如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布莱克所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从一粒沙里可以看出整个世界,一朵花就代表一个天堂。其实,生活中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一叶都是具灵性的,充满意境的,就看我们是否具有观察心、悲悯心与感恩心。

其实,这就是佛家所说的,万物皆有灵性,就看我们是否用心对待,如果我们用生命去滋养,就会遇见生命所对应的信息。写作,不是单纯地胡编乱造,也不是纯粹的文字组合,要的是你一颗真正圆融与豁达的心。

三、例文精选(一)

谁是最优秀的教师

文/逆 枫

冬季班伊始,我将63份调查问卷分发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自由选举心目中最优秀的教师。

选举结果让我非常意外,外籍教师汉姆斯得到学生们的一致认可,获得此项殊荣。可汉姆斯到这所培训学校工作只有短短的半年,教学资龄、技巧和那些工作数多年的老教师无法相比,最糟糕的是,他是一个非常没有进取心的人,除了上课,对平时的评选活动他似乎都毫无兴趣。有时我们会单独帮他安排私人家教,薪酬不菲,他却笑着拒绝,甘愿平淡。更何况,我们每次的职业培训课上都反复强调,一个没有职业野心的人,注定是碌碌无为的,其职业生涯也是不完美的。

自修课时间,我又一次走进教室友好地问学生们青睐汉姆斯教师真正的原因,学生们众说纷纭,始终都是些恭维的话,最后我提出奖励措施,谁能讲出具体原因,将给其平时表现分加5分。学生们愣了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相视而笑,一起说:“苹果”。

“苹果?什么苹果?”我笑着问。

最后学生们推荐班长起来回答,原来这是汉姆斯给他们讲的一个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群难民躲藏于防空洞内,胆战心惊,彼此手心紧紧相握。外面战火纷飞,枪炮声、嘶吼声、哀怨声等连成一片。寒冷让难民们嘴唇开始哆嗦发紫;饥饿让他们面色苍白,似乎会瞬间倒下,再也起不来。这个时候,突然有一个人从怀中拿出一个用布裹了多层的苹果,这是他们之中唯一的食物。这个人将苹果拿起放入嘴巴中,轻轻一合,然后将它传给身边的人,身边的人也同样将苹果放入嘴中轻轻一合,又传给下一个人。就这样,他们一个接着传给一个,一圈传递下来,苹果上居然只有一些很小的牙齿印。

汉姆斯是这样告诉这些学生的:“这一个普通的苹果就代表着灾难中那相依为命的深深的同胞情,战争可以夺去人们的生命,摧毁人们的家园,乃至危急整个世界,可却泯灭不了他们那如苹果一般甘甜而又滋润的心灵。每一个人都有存活的价值,只要你们的心灵是纯净完美的,那么无论你们长大后成为怎样的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长不成参天大树,做棵简单的小草又何妨,只要你带着一颗感恩纯净的心去生活。所以,我们在校学习期间,更多的要学会修心、养心,学会与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做朋友,而不是将精力放在那些荣誉的争取上。荣誉与欲望只会让人原本清洁的心灵蒙上灰尘。”

当班长将这个故事讲完时,全班都为他鼓起掌,包括我。我知道,这洪亮的掌声便是汉姆斯成功的最好证明。我也突然理解他平时为何会俯下身子和学生们玩成一片及其对名利的淡漠。

原来,一位真正优秀的教师,不单是学生知识的授予者,更应该是学生心灵的美容师。

美文简析

《谁是最优秀的教师》这篇文章便是根据前面“苹果的故事”进行构思创作的,外籍教师汉姆斯之所以能赢得所有学生的尊重与认可,便是因为这个与众不同的“苹果”,而学生们也被这“苹果的故事”所感动与震撼了。所以,请同学们记住,作文中的景物并不只是简单的景物,它们可以是特殊情感的象征和载体。请去挖掘它们背后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