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是什么伤了孩子的心:少儿心理教育72问答
19505400000016

第16章 离异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教育

生活的压力、两地分居和性格不和等原因,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夫妻选择了离婚,离婚最大的不利影响,莫过于对子女的影响了。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类。

(1)忽视型。离异后,有些父母自身难以走出家庭破碎的阴影,对孩子无法给予关爱;有的非监护父母缺乏起码的责任感,数年不探望孩子,拒绝支付抚养费;还有的父母索性将孩子丢给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顾。感受不到亲情的温暖,对孩子幼小的心灵将造成巨大的伤害。

对小A来说,幸福的家庭生活只是一个美丽的梦想。早在她还不懂事的时候,父母就已经离异了,小A长期跟随父亲生活,但患病的父亲却难以承担起照顾和教育孩子的责任。在小A的回忆里,母亲只剩下一个十分模糊的印象。多年来,小A不知道自己的母亲到哪里去了,也不知道她是否还记得自己。在长期的情绪压抑之下,小A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常常会担心周围的老师、同学看不起自己,难以对周围人产生信任感,甚至觉得活着没有什么意思,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2)恶劣情绪型。婚姻的失败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即使是心理非常健康的成年人,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治愈心灵的创口,甚至需要外界的帮助。然而,遗憾的是,由于习惯观念的影响,离异家庭的父母因为情绪原因向周围的朋友、心理医生求助的很少,有些离异家庭的父母不但自身受恶劣情绪的困扰,甚至不自主地将不良情绪感染给孩子。“妈妈爱唠叨,总是不开心,常常批评我。”在小C的脑海里,母亲总是与指责这个词联系在一起。自从父母离异以后,母亲的情绪一直很低落,小C平时难得看到母亲的笑脸,反而常常要承受母亲对自己的不满。在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小C的心情一直不好,喜欢待在学校里,因为感觉在学校比在家开心一些。但是,恶劣的情绪使小C无法专心听课,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厌恶感,反而迷上了打游戏机。

(3)仇视对方型。有些离异家庭的父母在分手以后,不但彼此仇视,还试图将自己的这种敌对思想灌输给孩子,采取粗暴的方式不允许对方来探视孩子,不允许孩子与对方接触、交流,在夹缝中生活的孩子容易产生心理偏差。

自从与母亲生活在一起以后,小D的耳边总少不了母亲对父亲的数落与咒骂,尽管父母离异已有多年,但母亲始终都不能原谅父亲。小D听在耳朵里,心里总觉得不是滋味,父亲纵有千般不是终究是自己的亲生父亲。时间一长,小D的情绪变得十分压抑,以致影响到上课不能集中注意力,对周围的朋友也缺乏信任感。

一位求助者在来信中这样写道:我的一个亲戚的孩子,读初一了,父母在他七八岁时离了婚,现在跟父亲和继母过,自由、散漫、夜不归宿……所有这些特征在他身上都有。从我与他父亲的沟通过程中知道他父亲其实是很关心他的,但是这个孩子对老师、父亲的管教都有很强烈的抵触心理。在我与他谈心的过程中他都在冷笑,他甚至当着他父亲和我的面说自己不是爸爸的孩子,这样的家他回去没有意思。面对这样的孩子,我和他父亲真不知该如何来对他进行教育?

类似这样的单亲学生,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其教育问题是广大家长和老师十分头疼的问题。

离婚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其焦点之一在于如何做到不把孩子扯到夫妻的感情纠纷之中,双方无论分还是合都对孩子的抚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的婚姻观也在变,因此,婚变是无法避免的。要想夫妻离异而不影响子女的学习、生活、心理和人格的健全发展,就应认真考虑防止出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否则将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不良影响。

(1)孩子成了出气筒。夫妻感情分歧必然导致双方情绪的变化,如不加控制,极易迁怒于孩子,使孩子成为双方发泄愤怒的出气筒。

(2)孩子成了“商品”。在我国,夫妻双方心平气和地协议离婚者较少,往往都是反目成仇。因此,孩子也就成了要挟对方、与对方讨价还价的商品了。特别是有的妻子或丈夫明知对方对孩子感情深厚,难以割舍,他(她)就抓住孩子与对方对抗,而不以孩子适合在哪一方生活,愿意在哪一方生活为原则,使孩子被卷入无休止的纠缠中。

(3)“忍痛割爱”。离异的背后可能是再婚。为了扫除再婚的障碍,在法庭上经常可见到一男一女横眉冷对,气氛紧张。“孩子是你们的,到底谁抚养?”法官的话音未落,“我有困难,不能抚养。”“我没能力,我养不了”。可想而知,如果法庭违背父母的意愿判给了某方,都将给孩子带来隐患。更有甚者,离异父母将一名12岁的孩子推给一位78岁的老人,孩子的今后又将怎样呢?这对孩子的身心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4)亲情难系,继父母不容。据调查,生活于再婚家庭的110名儿童中,有35%就像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些孩子成了继父母的“包袱”、“绊脚石”,非打即骂,甚至虐待。家里不好,孩子就去外面寻找“温暖”,加上这种孩子逆反心理极强,很快就与社会上的坏人混在一起,陷入泥潭。

(5)溺爱娇惯。有些离异的父母,往往过分溺爱、娇惯孩子,还有的孩子与老人一起生活,更是娇惯、放任。家长本想以此作为弥合孩子因父母离异造成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结果事与愿违,养成了孩子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6)学业荒废,前途无望。据一项调查反映,父母离异后孩子学习成绩下降者占65%以上。甚至有的不求上进,与坏孩子为伍。分析原因:一是抚养一方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听其自然;二是孩子心事重重,精力分散,无心学习;三是生活负担过重,常帮助做家务,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学习。

(7)父母一方总喜欢当孩子的面无情地痛斥另一方。如“你爸爸是一个没本事的男人”,“你爸爸心花得很,以后不要跟你爸爸学坏了”,“你妈妈跟别人跑了,是个坏女人”,“你妈妈是个不三不四的女人”,等等,父母一方与其在痛斥另一方,倒不如说在伤害孩子。孩子心灵的完美,和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双方的形象作用,父母双方的爱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必要的,缺一不可。即使夫妻再有仇恨,也不要当孩子的面发泄出来。

(8)父母离异后,孩子一般跟一方生活,由于工作忙,有的很少顾及孩子,有的干脆把孩子往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那里一丢,就不闻不问了。最后,只是寄点钱回来,供孩子吃、穿、用,认为这就代表自己对孩子的关心和爱。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这不能代替教育。

(9)离异父母的作风问题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的影响。有的父母离异是因为一方的作风问题,离异后一方继续存在作风问题,两性关系混乱,孩子看在眼里,心里却留下阴影,这种阴影对他们成年后婚恋选择有很多不利影响,严重的甚至有破坏影响。这在我们的婚姻生活中,被无数的事实所证明。

(10)精神异常。人生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亲子关系,父母离异,如果孩子没有心理准备,就很易产生精神障碍,如情绪障碍、忧郁、焦虑、恐惧、行为问题及诱发儿童精神分裂症。例如一名6岁男孩由于父母出国在国外离异,国内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争抢这个孩子,外祖父带着孩子四处“流浪”、躲藏,生活极不规律,最后孩子患了精神分裂症。父母离异无疑是一个重要的促发因素。

一般来说,单亲学生有这样一些心理特点。

(1)心态消极,情绪波动大。绝大多数中学生不希望父母离婚,也不能原谅离婚的父母。因为他们需要父母的爱,渴望有一个温馨的家。而父母离异使他们的希望破灭,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从本应拥有的幸福生活中被排斥出去。因此,当他们得知父母离异已成事实时,往往异常怨恨父母,自称看破红尘,其忧伤烦闷、怨恨的心情,往往会发展到自我封闭,对谁都不相信,不愿和任何人谈话、接触,喜欢独处,总是一个人待着想心事。

(2)自卑。每当看到同伴有父母的关心、爱护,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时,单亲的学生自感不如别人,觉得低人一等,自卑感由此而生。

(3)孤僻。单亲的学生大多很孤僻,强烈的自卑感和自尊心使他们不能自如地与他人交往,唯恐被人轻视和排斥,因此对他人总是采取冷漠的态度。他们喜欢独来独往,十分不合群。

(4)怯懦。单亲的学生在父亲或母亲的严格管教重压下,老是担心自己某方面做得不妥会遭到父亲或母亲的训斥,且又害怕受到惩罚。因此,他们时时体验着恐惧的情感,久而久之,就变得胆小、退缩、怯懦。

(5)暴躁。父母经常争吵、打闹和打骂孩子,极易使孩子产生冷酷、悲戚的心情,长此下去,就会形成暴躁脾气。父母离异后,这种暴躁脾气进一步强化,他们往往拿那些比他们更弱小的人撒气,以发泄心中久压的不满情绪。

父母离异对孩子的成长会有影响。但并不是说,父母离异一定会对孩子有影响,关键在于离异父母对待孩子的教育方法上。父母有教育孩子的责任与义务,就是离异,这种责任与义务同样存在。离异父母教育孩子的正确做法如下。

(1)带孩子的一方,承担了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如孩子跟着母亲,那么主要就是母亲教育孩子,但母亲就是再优秀,她也取代不了孩子父亲的角色。同样,孩子跟着父亲,父亲也不能代替母亲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合适的时候,也要让孩子与父母中的另一方生活一段时间,让孩子体验父母亲情,这对孩子人格发展和完美十分重要。有的夫妻由于仇恨对方,坚决不让孩子看另一方,这是十分错误的,不能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强加给孩子。

(2)夫妻不和离异了,心里不痛快,但在孩子面前,也要维护另一方的形象。仅有对孩子的物质关心是不够的,还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和人格的发展,尤其要注意孩子心灵成长。父母离异很容易造成孩子的童年阴影,这种阴影严重的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影响。因此,夫妻离异已经伤害了对方,但不能再伤害孩子了。

(3)对单亲的学生,老师和监护人要持同情、理解和关爱的态度,在生活和学习上,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爱。老师和家长要注意对单亲学生良好性格的塑造。因为单亲学生的性格在单亲的环境里很容易向不良的极端发展。老师不但要爱护单亲的学生,也要教育同学爱护和尊重他们,使他们能感受到大集体的温暖,也感受到自己没有被别人遗忘。单亲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取得了一点进步,老师和家长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4)帮助单亲的学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如果在家庭和学校,单亲的学生遇到的尽是一些厌弃、怀疑和拒绝等不友好的行为,或者歧视、诽谤和攻击等对抗行为,那么他们就会感到压抑,不愿去交往,总是独自一人想着自己的心事。长此以往,十分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而融洽的人际关系,会使他们性格开朗,有自信心,感到有前途、有奔头。因此,帮助单亲的学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5)单亲家庭的子女遭受过家庭变故的打击,在思想情绪、行为举止方面往往出现波动和偏差。要让孩子理解父母因离异而造成的不利局面,与孩子沟通情感,通情才能达理,这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如果缺少这个大前提,孩子则认为父母自身行为有偏差,产生隔阂,情绪对立,对父母的教育采取漠视的态度。

(6)让孩子接受健全的婚姻观和性态度。有些单身母亲在以往的婚姻生活或性经历中受到的创伤使她们对婚姻、异性都持有一定的偏见,并且将这种偏见灌输给孩子。例如,告诉孩子是爸爸不要他们了,男人都很坏,自己是如何不幸,等等,使孩子对人产生敌意、不信任感,同时也有不安全和被抛弃感。还有的母亲喜欢一遍又一遍地对孩子说:“我这么辛辛苦苦都是为了你,如果没有你,我就好过多了。”她们以为这样说,孩子就不会忘记母亲的养育之恩,实际上却造成了孩子忧郁、多愁善感、自卑、自责的心理,给未来的生活投下了沉重的阴影。有些成年男性所患的“心因性阳痿”,就是因母子关系的异常造成的。他们总有“女性是痛苦的,自己是有罪的”潜意识,因此,在性生活中无法产生平等、共享的感觉,因而导致性功能障碍。

(7)辅导单亲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一些单亲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单亲学生不良的生活环境不利于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因此,老师和监护人要用实际行动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样,就能使他们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不至于丧失信心,在逆境中不至于绝望,才会有动力去刻苦学习,战胜一切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