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是什么伤了孩子的心:少儿心理教育72问答
19505400000015

第15章 发现孩子偷东西怎么办

心理咨询中心最近接待了这样一个小女孩:小时候就染上了偷东西的习惯,而且爱吃成性,她说她就是忍不住想拿别人的东西,学校、家里、亲戚家、周边的地区无一幸免,全被她光顾过,最后发展到在汽车上也偷。现在她家人没办法,让她休学在家。她才上小学五年级,不缺吃穿,爸爸因此事打她很多次,但无济于事,后来进行最多的是说服教育。她是离异家庭的孩子,因为爸爸没办法就送到了妈妈那儿,她妈妈包括她的舅舅、小姨、姥姥和姥爷,用尽了各种办法,甚至还带她到舅舅工作的看守所看犯人的生活,也没用。为此,孩子父母都苦恼不已……

偷东西指占有明确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让孩子知道不经物主同意就拿走是错误的行为。小偷小摸行为在儿童早期颇为普遍,并于5~8岁时达到高峰,然后逐渐消失。偷窃最使孩子的父母担忧,因为从小偷窃,发展下去是危险的。但由于孩子小,往往认识不清其严重后果,这就需要家长严格要求,及早发现并制止。一些孩子经常偷东西,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1)心理因素。有些孩子偷窃是为了填补失去父母关心和疼爱的空虚。

(2)不成熟行为。孩子尚未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他们倾向于利己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希望自己的任何要求都立刻得到满足。他们做事没有计划,不顾后果,不懂得私有权,也弄不清借与偷的区别,甚至拿了别人的东西不感到错误。这在独生子女中尤为突出。

这样的孩子会认为世界是以他为中心的,头脑中有了“我的”、“我自己的”概念,但对“你的”、“他的”概念又比较模糊。“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只要他喜欢的东西,就肯定要归他所有,都认为是自己的。每个孩子都会经历这个阶段,它是成长轨迹中的过渡现象。

(3)寻求冒险和刺激。有些孩子为了显示自己能干,为了冒险和体验刺激去偷窃。解决办法是为他们提供其他刺激活动,并在活动中显示他们的能力,增强友谊,尊重其声誉等。

(4)不良教育。有些家长有偷窃的恶习。也有的家长虽然不偷窃,但对孩子的偷窃行为有潜在的愉快感受,因为孩子的行为满足了这些成人的某种反社会心理。如对孩子的顺手牵羊行为不以为意,久而久之便养成了孩子的恶习。

(5)经济原因。孩子去买糖果或去看电影,而自己又没有钱,由于孩子自控力有限,加之攀比心理的影响,经不住诱惑,去偷别人的东西。

常言道: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发现孩子偷东西时,正确的做法如下。

(1)当孩子再犯的时候,一定让他将偷来的东西当面还给人家,最好让他自己去,如果他不自己去,就带着他一起去。让他当面向人家道歉。培养他的羞耻心,强化他的自制意识。

(2)规定孩子不论买什么东西都要征得家长同意,你们给他钱或者他自己花钱都要记账。发现他有来路不明的钱就要过问,防止他自己克制不住。

(3)要使孩子勇于承认错误。正视错误,是改掉偷窃行为的前提。发现问题并及时将物品归还物主,同时要致歉或赔偿,不要让孩子将错就错或存在侥幸心理。

(4)多用心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和活动。父母应把偷窃行为扼制在萌芽阶段,不能放任不管。孩子周围出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一定要追查清楚,并教育鼓励孩子将物品归还原主;同时要为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物品。

(5)不遗留任何可以诱发偷窃的物品和时机。父母不要随便乱放零钱、钱包;去别人家,临走时提醒孩子把玩过的东西放下再走。

(6)帮孩子建立所有权观念。虽说“自我中心期”是成长轨迹,但身为父母,我们不能对孩子的“贪得无厌”视而不见,要开动脑筋尽早帮孩子建立起“所有权”的观念,即让孩子知道尊重别人的所有权。父母可以“以身作则”,在收好家中物品的同时,嘱咐孩子及时归置好自己的物品。父母可以向孩子借用玩具或是纸笔,并告诉孩子使用多长时间,征得孩子的同意,方可把物品带走,在归还时要向孩子说“谢谢”。

(7)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控制冲动的能力。例如,买回孩子想要的东西,父母可以不马上给孩子,而是告诉孩子,当他有好的表现时才能得到。如果孩子没有乱碰商场里的东西,家长一定要表扬孩子的自制力。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在孩子面前做好表率,成为孩子的好榜样,自己有过失时要及时弥补或道歉,这对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很重要。

(8)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如果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手偶游戏、编故事等方式,例如,给孩子讲“拾金不昧”的故事等,让孩子辨别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要他体会丢了东西会是多么着急,并鼓励他及时归还物品。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看到孩子与他人分享玩具或是食品,我们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强化他的分享行为,这样很快就能建立起所有权的观念,并养成尊重他人所有权的行为习惯。

(9)家长要克制态度正确引导。当孩子真的有偷窃行为时,家长也不应过于愤怒、失望和吃惊,不要随便夸大事实,更不要随便给孩子贴上“小偷”的标签。要正确引导和说服孩子,帮助孩子杜绝偷窃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