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是什么伤了孩子的心:少儿心理教育72问答
19505400000002

第2章 孩子在家任性,在外胆怯怎么办

一位家长向心理咨询师倾诉自己的烦恼:我的孩子耍起性子来,我们都拿他没办法。不管什么事,只要不答应就大哭大闹,甚至躺在地上不起来。越是人多,就越是不听话。但是,他在学校却又显得很胆怯,常受同学们的欺负……

一些家长往往以为,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是“自然合理的”。有的家长认为,只有这样做才是真正的“爱”孩子,会使孩子获得“幸福”,否则就会给孩子带来痛苦。然而就是家长们的“好心”,“培养”了孩子的任性,给孩子“制造”了痛苦。

任性,就是放任自己的性子,不加约束,不管正确与否,只要是自己想做的事,就非做不可。然而,周围的一切不都是为满足他们的种种需要和要求而存在的,周围的人也不能完全听从他们的“支配”和“调遣”,他们不可能随心所欲。因此,任性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碰钉子,受打击,遭挫折。他们事事都不顺心,觉得好像人人都有意跟他们过不去,感到非常痛苦,对他们的身心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他们又不能主动、自觉地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总是与周围的人和事处于一种对峙状态,时间长了,就很可能酿成心理的疾病,如忧郁、偏执、狂躁等。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对已为父母的人说:“你知道不知道用什么办法准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因为有种种满足他欲望的便利条件,所以他的欲望将无止境地增加。结果,你迟早有一天不能不因为无能为力而表示拒绝。但是,由于他平素没有受到过你的拒绝,突然碰了这个钉子,将比得不到他所希望的东西还感到痛苦。”

面对任性的孩子,有些家长该制止不制止,一味迁就孩子的任性,都是怕孩子受苦。然而,这样做事实上不会给孩子幸福。家长要真正爱孩子的话,就要讲求科学的教育方法,从小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孩子,不要让他们养成任性的毛病,免得让孩子任性一时,痛苦终生。

导致孩子胆怯与家庭教育方式也有很大关系。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孩子从小就过分保护,什么都不让孩子动手,父母代劳。在这种温暖环境中的孩子,往往经受不住风雨。由于缺乏经验,办事能力差,因此一遇事,就紧张,无从下手,失败体验得多了,就会导致他们恐惧和焦虑。另一种是对孩子的态度简单粗暴,时常剥夺孩子实践的机会,孩子担心行动不慎,遭批评和斥责,于是产生怯懦行为。我们在心理咨询中,接待的一些有社交恐怖症的成年人,就与他们小时候接受这样的教育有关。

胆怯影响学生与同学们的人际沟通和人际关系,长期处于封闭之中,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同时,胆怯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今后也难以适应社会需要。

黑尔说:“使意志获得自由的唯一途径,就是让意志摆脱任性。”克雷洛尔也曾说:“不要过分地醉心于放任自由,一点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它的害处与危险实在不少。”教育和辅导孩子克服任性和胆怯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要端正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法,在家里时要注意培养儿童的独立性,不要事事包办代替,要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2)多带孩子到大自然和集体场合,以激发儿童的交际欲望,开拓知识面。

(3)多开展合作游戏,在游戏中培养开朗的性格,体验与别人合作游戏的兴趣,养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性格与习惯的纠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不可急于求成。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使儿童产生恐惧心理,变得越来越孤僻、腼腆。

(4)家长有目的、有意识地让孩子多接触人,让他们办一些简单的事。如客人来了,可让孩子给客人倒茶,家中缺少一些小商品,可让孩子自己上商场去买。

(5)加强对孩子意志的锻炼。越是困难的事,鼓励孩子越要勇于承担,孩子要咬紧牙关,强迫自己深入进去。随着时间的推移,会由开始的生疏到后来的熟练,由开始的紧张到后来的轻松,慢慢体验自己的力量,增强自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