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是什么伤了孩子的心:少儿心理教育72问答
19505400000023

第23章 棍棒打不回逃学的孩子

儿子小明今年十二岁了,读小学四年级,他本是我们全家的骄傲,因为他听话、成绩又好。可是,最近我却发现他有逃学现象,老师也多次找上门来向我们反映他的逃学劣迹。为此,我打过他好多次,每次他都保证不再逃学,却总是重蹈覆辙。您说,我们怎么办才好?

孩子逃学的确是件令人焦虑的事情。但是,用打骂的方式来制止孩子逃学,很可能将孩子原本不多的求学热情扫荡得一无所存。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逃学现象属于一种比较严重的儿童行为问题。无论是什么原因引发了儿童的逃学行为,都说明儿童本身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所以做家长的万万不可只看孩子逃学的现象,而无视孩子逃学的心理原因。

一般情况下,家长在发现孩子逃学问题以后,往往顾不上考虑太多,先是气愤地训斥一顿,如果仍然解决不了问题就会“动用武力”来教育孩子。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非但不能使孩子改掉逃学的缺点,反而易把孩子推向堕落的深渊。这并非耸人听闻,而是因为逃学是一种较为复杂的问题行为,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家长要想正确地教育孩子,能有的放矢地说服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在发现孩子的逃学行为后“冷处理”。所谓“冷处理”不是说对孩子的逃学行为不闻不问,视而不见,而是说要先平息自己心中的怒气,然后再积极地去了解孩子逃学的原因。

逃学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学习上压力太大,感到有些承受不了,于是便以逃学的方式来回避压力。例如,有的孩子原本成绩就不太好,家长不是想办法帮他赶上去,而是不断地给他加压,用奖惩制度来要求孩子,约束孩子。这就易使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从而走上逃学之路。

(2)因贪玩而逃学。小学的孩子,多比较活泼贪玩,如果遇到有趣的活动,或小朋友一怂恿,就很有可能忘乎所以地走出校园,痛痛快快地玩一场。

(3)学校生活使孩子感到恐惧而逃学。现在,有的老师对孩子不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而是用罚站、谈话、在同学面前严厉批评等教育方式对待孩子,这种做法易使孩子对学校生活产生恐惧心理,并因此选择逃学。另外,也有的学生在学校经常受大同学的欺负、打骂,回家后又不敢告诉父母,只好用逃学来躲避某些同学的攻击。

(4)社会上一些不良分子的勾引和教唆,也易使孩子走上逃学之路。这是逃学行为中较难处理的一种,建议家长一定要慎而又慎。刚上小学的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很差的,他们很有可能被几句好话、两本好看的书、一点儿好吃的零食引诱过去。如果家长对孩子的逃学不问青红皂白,就是一顿狠揍,便易使孩子因怕被揍而撒谎,编出一些理由来搪塞家长。再者,如果家长揍得太重了,就会给那些不良分子以可乘之机,使孩子更快地向那些人靠拢,这样做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分析了孩子逃学的种种原因之后,家长或许对如何教育逃学孩子有了新的认识。专家认为,打骂不是办法,用棍棒更不可能收回逃学孩子的心。您首先应做的,弄明白您的儿子为什么由一个听话、成绩好的孩子变成了爱逃学的孩子。专家认为,他的转变一定是有原因的,是因为学习上遇到了困难?还是因为有人教唆引诱?抑或是学校里有人欺负他?弄明白具体原因之后,再对症下药,并选择处理办法,或与他谈心,请学校老师配合。

(1)耐心热情地进行帮助。家长发现孩子逃学,切莫恼火、打骂、指责孩子,更不能体罚孩子,而应采取耐心、热情、关心的态度。家长应争取老师的配合,可陪伴孩子到校,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要让孩子体会家庭的温暖,家长的拳拳爱心,同时让孩子体会集体的温暖,集体的帮助。这样,孩子会自觉地改正逃学旷课的不良行为。

(2)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逃学的孩子大多纪律涣散,是非观念差,荣誉感缺乏。家长和老师应了解他们,消除他们的疑惑和抵触情绪,培养他们的自尊心、自制力。努力提高他们的是非观念、集体荣誉感、组织纪律性,从而养成其遵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从根本上改正逃学的不良行为。

(3)家长应努力帮助孩子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对学习中碰到难题或者成绩差的孩子,家长应耐心辅导,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决心。对于因学习成绩差,丧失学习信心而逃学的孩子,家长应仔细分析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改进学习现状增强其学习信心。

(4)逃学的孩子大多纪律涣散,是非观念差,缺乏荣誉感。家长应了解他,让他多接触周围学习好的小伙伴,消除他的疑惑和抵触情绪,培养他的自尊心、自制力,努力提高他的是非观念、集体荣誉感、组织纪律性,从而养成其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行为习惯,从根本上改正逃学的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