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是什么伤了孩子的心:少儿心理教育72问答
19505400000024

第24章 独生子为何虐待小动物

我的独生子十一岁了,不知为何染上了一种极不好的行为:对弱小的动物很残酷。家里养了一只猫,他总爱抓住猫的尾巴使劲扯,弄得猫凄惨地叫个不停,猫被他吓怕了,看见他就逃,后来终于逃走了再也没有回来。邻居家有一条刚出生几个月的小狗,被他活活砸死了。他姨家的一对金丝小熊,也被他用火烧得吱哇乱叫,四处逃窜。我为他的这种行为很担忧,怕他长成一个生性凶残的人。请问,我该怎么办才好?

虐待小动物的行为,的确在一些儿童身上存在,很令家长伤神。但是,家长不能简单地把这种行为看成虐待,而应看到这种不良行为背后所存在的心理障碍,并加以引导。

儿童虐待小动物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孩子发泄心中郁闷、缓解紧张情绪的一种表现。一般情况下,儿童所承受的压力多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不和的压力。如果家中经常发生“大战”,孩子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爱,就有可能形成偏激和虐待心理,并把这种心理发泄在弱小的动物身上,以小动物的痛苦为乐。

(2)过分严厉管教的压力。有时候,家长为了孩子能早日成“龙”,对孩子管教过严,甚至用打骂、跪洗衣板等方式来惩罚孩子,这种野蛮的行为很可能使儿童产生仇恨心理。为了发泄,他们只能欺凌弱小、弱肉强食,把心底的愤恨都发泄在小动物身上。

(3)学习方面的压力。有的孩子在遇到学习压力时,以逃避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如逃学、打瞌睡等;也有的孩子在遇到压力时,用攻击的方式来释放心中的紧张情绪。虐待小动物就是一种攻击性行为。

(4)对新生活不适应的压力。如果突然改变了生活环境或生活方式,也有可能给儿童造成心理压力。在无法适应的情况下,儿童有可能采取攻击外界的行为来保护自己,以此减轻内心的恐惧。例如,父母的离异,亲人的死亡,或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重新开始生活,都会给孩子带来内心恐惧,有的孩子就用虐待行为来缓和恐惧心理。

了解了引起虐待行为的原因,做家长的就可以对症下药了。看看您的孩子的行为属于哪种压力造成的,然后尽量去帮孩子缓解内心压力。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利用下面一些办法来纠正儿童虐待小动物的行为。

(1)平日里教育孩子以爱心对待一切。要教育孩子爱一切,首先要给孩子温暖和爱,给孩子讲些爱心故事,或和孩子一起看些表现爱心的影视节目,听听电台的爱心节目,逐渐培养孩子善待一切的爱心。

(2)讲讲小动物对人类的益处,或用小动物的有趣动作、可爱形象来吸引儿童,唤起他们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一些孩子虐待小动物,不是因为他们不爱小动物,而是欺负弱小的心理在作怪,想用这种方式来显示自己的英勇。家长应针对孩子的具体心理,给予教育。

(3)适当地批评或惩罚孩子。在采用这种方法时,一定要慎重,切不可过分。有时,对于孩子的虐待行为,父母可以给予批评,这样才能使孩子明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过,批评要适当,过分严厉往往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