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是什么伤了孩子的心:少儿心理教育72问答
19505400000037

第37章 孩子为什么会犯罪

笔者所工作的这个城市及所辖各县每年都有很多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发生。比较典型的案件有两起:一起是一伙未成年人,诱骗一名女子到宾馆,并对她实施了轮奸。事后,该女子报了案,当公安人员来到宾馆抓他们时,他们还一脸的疑惑,直问警官来干什么,说自己并没犯什么偷鸡摸狗的事,搞得警察哭笑不得。另一起是一个未成年人抢劫团伙,他们分工严密,有财务员、刀具保管员、放风员、作案计划,等等。一个城市,接连发生未成年人犯罪,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笔者通过大量走访、调研调查发现,导致孩子犯罪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与未成年人心理特点有关。未成年人逆反心理、模仿心理和从众心理强,这几大心理若处理不好,很容易使他们走入歧途。

最令父母头痛的就是孩子越来越不听指挥,你要他好好学习,他就是不学习,你不让他上网吧,他找着机会就上网吧,你要他……他偏不……未成年人逆反心理具有普遍性,父母和老师教育方法会使孩子的逆反心理起相应变化。

未成年人犯罪团伙化、黑社会化和手段恶劣化都与他们经常看港台等打斗片有关,因为孩子的模仿心理在这个时期处于强盛期。好的东西难学,但恶的东西他们一学就会。

从众心理是人类共同具有的一种普遍心理,未成年人也不例外,且比成年人更强烈。

再有,未成年人生理日趋成熟,与心理极不成熟的矛盾,很容易使他们误入歧途。

未成年人自我意识强,但他们社会阅历浅,他们办事只看现象看不到本质,想当然地去处理一些问题,做事不计后果。

(2)与未成年人的生理特点有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的丰富,一些未成年人的生理成熟提前,他们开始对异性感兴趣,喜欢接受异性朋友。但他们对爱情、道德、责任和义务知之甚少,这很容易出事。某市曾发生一起未成年团伙强奸妇女案,由于生理需要,他们将一女子诱骗到宾馆实施轮奸,当警察抓到他们时,他们还问警察为什么来抓他们。他们认为自己只是与那女子玩玩而已,而不知这叫强奸。可见其法律意识何等淡漠。

(3)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应该是孩子教育的主体,可实际,父母根本就没有教育孩子,尤其在一些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更是如此。父母生了他们,养了他们,就是没有教育他们。这些父母大多没有教育孩子的工夫,工作忙或生意忙,没有时间管孩子。当然,也有一部分父母自身文化素质低,当记者采访一个少年犯的父亲时,他振振有词地说:我教育孩子啊,可他不听,我又能把他怎么样!问他如何教育孩子的,他用手比画着,是拳头和棍棒,他是用拳头和棍棒来教育孩子的。

我国现行法律对犯罪的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惩罚基本上还是空白,这也使一部分家长面对孩子的犯罪感到无所谓,好像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4)应试教育结出的恶果。中学老师多是辛苦的,抓学生的学习甚至抓出病来。表面上看是关心学生,实则是关心自己。因为老师的工资、奖金和名气,几乎都与升学率挂着钩。教师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使他们无暇顾及那些所谓的坏学生,甚至是歧视他们。有调查显示:很多犯罪的未成年人,九年义务教育都没完成,他们厌学、讨厌老师,不想上学。

(5)强烈消费欲与无经济来源的矛盾。未成年人喜欢交朋结友,喜欢欢乐,喜欢新奇的事物,这都需要钱,可他们既没工作,又没技术,家庭大多又贫困,哪有那么多钱消费。唯一的办法只有去偷、去抢。曾有一起未成年团伙绑架案,他们模仿电影里的绑架镜头,对一学生实施绑架,然后向其家长索要2万元,得手后,他们又实施第二起绑架,但运气不佳,全部被警察抓获。在庭上,他们不知道这叫绑架,更不知道绑架会判重刑。

(6)社会的诱惑。社会是个无底洞,孩子识别力弱,模仿力强,成人意识浓,他们从学校跑到社会上,面对花花绿绿的世界,面对坏人的教唆,这样的孩子哪经得住诱惑。未成年人犯罪成人化,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显著特点,他们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什么盗窃、抢劫、强奸、贩毒、吸毒等都有。这几乎快成为一大社会公害。

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几乎席卷全国,已引起广大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探析未成年人的家庭背景,是有其共性的,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类型如下。

(1)不和睦家庭。父母经常吵架、打架,甚至闹到离婚的边缘,受伤最大的还是他们的孩子,可很多这样的父母并不知道这一点,很多未成年人浪迹社会,就是因为他们从未体验到家庭的温暖并十分厌恶父母。

(2)不良教育家庭。有很多父母脾气暴躁和文化素质不高,他们教育孩子的手段还是旧社会那一套,什么抽鞭子、打嘴巴、罚跪等,只要他们想得出来,记得起来,他们就这样干,毫不考虑孩子的自尊心和身心健康。

还有的父母使用一些有害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方法来管教孩子。孩子由于忍受不了,而彻底厌学和逃离家庭。

(3)溺爱型家庭。爱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爱要爱憎分明,一分为二,不要由于爱到极致,而对孩子的错误不闻不问,这十分不利于孩子的人格发展,无数例子说明,父母的溺爱害了很多孩子,可很多父母还全然不知那是自己溺爱的结果。

(4)放任型家庭。在我国一些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父母由于忙于生意、工作和外出打工,孩子基本没人管,处于无人教育的自由状态。未成年人处于塑造期,没人管教孩子,自然会出事。

(5)贫困型家庭。一些父母整天愁生计,哪有心思去管教孩子。这些贫困型家庭,很多父母文化素质低,根本没有意识到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孩子厌学他们没办法,也没心思管教。在一些城市的城乡结合部,生活着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辍学后,面对眼前城市的种种诱惑,一摸口袋,没钱,怎么办?最简捷的途径就是去偷、去抢,最后走上犯罪道路。

分析和掌握未犯罪的成年人家庭类型,有利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当然,这项工作任重道远,需社会各界携手起来,齐抓共管,只有这样,才会有社会的和谐。

笔者所生活的这座城市半年内发生多起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他们犯罪手段之恶劣,令很多成年人都惊诧,甚至心惊肉跳。笔者审理的一起未成年犯罪团伙绑架案就是这样,他们把一未成年受害者绑到一家旅馆,拳打脚踢,用刀威胁后,向其父母索要现金,否则就对他们的儿子不客气了,就是黑道上说的撕票,得手后不到几天,他们又实施另一起绑架案……

未成年人犯罪手段之恶劣,与他们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轨迹有关联,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与他们自己的心理特点有关。未成年人涉世不深,年轻气盛,情绪容易冲动,不善控制情绪,他们暴发力强,不计后果。有时虽没什么深仇大恨,但冲动起来,难以自控。某市曾发生几起中学生伤害致死案,都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2)责任意识淡漠。未成年人不像成年人那样有很多后顾之忧,如成年人会顾忌到家庭、孩子,所以做事都较谨慎、小心。但未成年人来去无牵挂。而且,很多问题少年就是无人管的孩子,责任意识就更淡漠了。

(3)法制意识相对淡漠。未成年人法制意识淡漠,这与教育有关,在城市里,虽然很多学校配备了法制副校长,但调查发现,很多都是名存实亡,有的学校可能一年搞几次讲座,更多的都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城市都如此,农村就更不用说了。很多被抓获的未成年犯罪分子,大都来自农村。

再说家庭教育,父母忙于生意、工作,很多孩子都处于无人监管状态。再有,很多父母自身法律意识就相当淡漠,更别说他们的孩子了。像上面讲的那起未成年人绑架案就是这样,主犯是农民的孩子,其父亲文化水平低,主犯被抓后怎么也不明白,自己的这种行为就叫绑架!至于绑架罪该判几年刑,他就更不得而知了。

未成年人犯罪,关键就在于预防,要预防,关键就要做好他们的教育工作,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很重要,教师和家长不能把这事只挂在嘴边,应落到实处。

父母应履行好首任教师的职责,每一个新的生命的诞生,都纯洁得像一张白纸,畸形成长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惹的祸。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产生只是结果,犯罪心理的形成,往往是大人们肆无忌惮的行为活动,有意无意间扮演了“教唆犯”、“包庇犯”的角色,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人们常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子女的首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子女。从法律的角度上讲,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和教育责任人,要对孩子进行教育,父母首先要教育自己,从自身做起,学好人,做好人,做好事,因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家庭结构失调、家长不良言行的熏染以及教育方法不当,都极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所以说,家庭安定则社会安定,家庭和睦则社会和睦。如果父母与孩子常交流,有感情,孩子就会有爱心,有同情心,有责任感……这些都需要靠父母的正确引导。家是孩子每天停靠的港湾,是情绪的出口,是在外受伤跌倒时可以疗伤止痛、补充能量的地方。其实孩子都很宽容,对父母的要求并不高,一个亲密的拥抱、一个幸福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眼神、一次倾心的交谈,甚至一次适时的批评,都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在关注他、爱他。父母的那份爱意将会给孩子带来一片蓝天,为家庭生活带去一缕清香。孩子最怕的是对他不理睬。无论是从我们自己的成长经历,还是对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角色的研究中,我们都深切地感受到,孩子健全人格的确立丝毫离不开父母的呵护和关爱。合格的父母应当是既有事业心,同时也有责任感的人。父母为创业所付出的努力,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对待问题的理性思考、准确判断和应对各种局面的能力,都会在孩子的心目中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

家庭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也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防线。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教育阵地,父母是他们最直接的老师。遏止青少年犯罪,必须构筑牢固的家庭防线。首先,父母要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父母要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从生理、心理、学习、思想品德等方面关注子女的成长,要把子女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有健全人格的国家栋梁。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要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不能害“急性病”和“近视眼”。其次,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要宽严相济,方法适当,对子女,在生活上要关心爱护,但又不能溺爱,既要给子女一定的生活空间,但又要严格要求;在思想上,父母要经常与孩子交流,了解、掌握其思想动态,对其不良心理和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疏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其改正,切记不要打骂、体罚;同时,家长要与学校加强联络,互通信息,及时了解子女在学校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另外,父母在子女面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避免因夫妻打架、相互诋毁或家庭陋习而对子女产生不良影响。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一定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要知道自己的每个举动都将会对孩子产生较大影响,尤其对孩子的评价既要给予鼓励又不能过高夸张,所以当孩子取得成绩时应提醒他们不要满足,不能增长傲气,当有不足时,不要急于训斥,要分析原因,找准教育切入点,然后引导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让他们从教育中体会到父母的爱和家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