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是什么伤了孩子的心:少儿心理教育72问答
19505400000039

第39章 怎样矫正孩子性别偏差

超超刚上小学的时候,老师们都以为“他”是个男孩:短短的头发,够时尚的男孩打扮,不但活泼好动,打起架来也毫不含糊。到了放学家长来接,爸爸妈妈张口就叫“儿子”,超超也立刻答应,亲热得很。但是老师们拿过“他”的登记表一看,性别栏里清清楚楚地写着“女”。再观察一下,超超虽然平时跟男孩子玩的多一些,可到了该男女分开的场合,她还是乖乖地回到女孩子的队伍。尽管这样,大家还是不自觉地把超超叫成“假小子”。

我是男孩,她是女孩,随之而来男孩与女孩各自形成一个游戏群体,这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亲身经历了的。人们不难发现,男孩在2~3岁时便表现出攻击性,表现出对手枪、卡车等具攻击性玩具的偏爱;女孩则对布娃娃等爱不释手,究其原因,成人在儿童性别认知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家西韦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即首先让被测试的成人(都不是父母)分为三组:其中第一组被告知测试室的婴儿是男婴;第二组则被告知为女婴;第三组则不知道婴儿的性别。让这三组被测试成人依次与测试室的婴儿交往。当成人不知道婴儿性别时会作出自己特殊的判断,然后按照所判别的婴儿性别与之交往。所以,儿童的性别认知来源于成人对其性别的认同。许多学者认为,成人对儿童教养方式的细微差异,势必导致儿童今后的社会人格差异。无论何种性别的儿童,将面对的是同一类的生长发育过程和社会大环境,所以,年轻的父母在教育儿童时,少注重一些儿童性别,顺其自然发展,对其智能及其体格发育方面都有好处。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看到留着辫子的男孩子或穿着花衣服的男孩子,他们在人群中格外引人注目。孩子的这些表现当然与其父母有关。也许父母是无意的,话虽如此,但这对他们今后的人生会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

一个人一生很多个性特征和习惯在童年和少年就基本形成,以后要彻底改变它是困难的。父母把男孩子当成女孩子来教养,其危害表现如下。

(1)日后变成娘娘腔,阳气不足。这样的人成年后则缺乏开拓精神,没有号召力,他们大多喜欢平淡的生活。

(2)性格存在缺陷。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刻意把他女性化,孩子会潜移默化地习惯一些女性的特征和习惯,当他们以后长大了,这些习惯就会保留下来,要想把它改变很不容易,这样的人今后缺乏刚毅,没有主见,不开朗、不合群。

(3)导致同性恋趋向。我们在大学生中经常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发现具有同性恋趋向的大学生还是一个比较大的群体。如:有个大学生找来时,问为什么他对异性没有兴趣,反而对同寝室的一个男生十分喜欢。通过观察他的言行举止,笔者发现他十分女性化,尤其是那挥手的动作,简直就是一个女人的行为表现。咨询得知,他小时候,家里全是女的,就他一个男孩子,姐姐、小姨都很喜欢他,他也喜欢与她们在一起,也喜欢她们的一些生活用品,他还讲了一个细节,喜欢小姨给他扎的小辫子。

因此,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要本着科学的态度,不要认为孩子还小,这么教育他不会出现什么大的思想问题,更不能凭自己的喜好而为所欲为地教养孩子。不科学教育,伤害的只会是孩子。

在广大农村,在一些中小城市,一些父母生了女孩,内心未免有些失落,大概是一种心理满足吧,生活中,他们总把自己的女儿当成男孩来教养,如穿男孩式的衣服,理男孩式的头发,鼓励孩子在男孩群里玩耍。有的父母虽没有这么明显,但父母的长吁短叹也在孩子小小的心灵里烙下印记,女孩也发誓,要像男孩那样生活,让父母心满意足。这一类的女孩子,就是我们经常听说和看到的那些“假小子”。

假小子在儿童时代和青少年时代心理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据笔者长期的心理咨询实践,她们在成年后心理问题表现明显,这个时候让她们再改变,回归女性群体,为时已晚。她们的心理问题表现如下。

(1)缺乏女性阴柔之美,脾气男性化,行为男性化,这会极大影响她们今后的婚姻生活。笔者曾接触过好几例这样的女性求助者,都是因为与丈夫合不来,导致婚姻危机的。

(2)人格异化,由于从小到大她们远离女孩群体,使她们慢慢失去女性品质。有时候,她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男是女。这类女性有一部分表现出同性恋趋向、易性癖趋向和异装癖趋向,严重的甚至导致性变态。因为她们有这些异常行为表现,不容易被大众群体接受,并受到人们的歧视,这对她们人生的成功、成才,都有很大的冲击和影响。

(3)假小子既难以融入女性群体,也难以融入男性群体,在单位里人际关系并不和谐,有的甚至很糟糕。因此,她们的生活和工作往往不尽如人意。

因此,广大父母教育孩子时,要以科学的态度,严肃对待,不能以个人喜好,为所欲为地去教育孩子。

不少孩子是由于童年在有缺陷的家庭环境或父母教养方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发生性别偏差的。比如,没有父亲或父亲长期不在家的幼儿,由于缺少男性榜样而会出现对女生的爱好、倾向和行为。再比如有的孩子和异性父母(即母和子或父和女)的关系过于密切,在身心上对异性父母过分依恋,而不愿接受应有的性别行为。此外,更常见的性别偏差是由于父母愿意有一个不同性别的孩子,所以从小就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另一性别的孩子来教养。这类性别偏差一旦形成和定型,要加以扭转将会十分困难。

作为大人应当重视对孩子正常性别角色的教育,因为这是个体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否则就有可能造成异装癖(喜欢穿异性服装)、同性恋或要求做变性手术等后果,给个体带来精神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压力。但是,家长对孩子的性角色行为过分敏感亦是不必要的。比如,不必禁止男孩从事艺术活动,也不必阻拦女孩玩枪弄棍。现代研究认为,健康的人格兼有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两个方面,具有综合性心理的人才能更为灵活自如地表现自我或适应环境。

所谓“过分的性角色行为”或称“性角色偏差”是有迹可寻的,以下是几个判断标准。

(1)如果孩子在言谈中总表露不当的性别角色,家长就应引起警惕。比如您的儿子说“我是个女孩”,“我长大要当妈妈,也要生孩子”等。

(2)如果孩子坚持要穿异性服装,说明他很可能有性别确认上的问题。

(3)在游戏中,孩子总乐意扮演异性角色,对异性游戏和玩具备感兴趣,并总是喜欢参与异性活动,这也可以被看成一个性别角色偏差的信号。

(4)如果孩子在举止、姿态、声音、外表、行为等方面都有异性化的倾向,并在外界反对下仍难以纠正,那家长就极有必要请专家鉴别一下孩子是否有了性别角色偏差。

对于希望自己孩子拥有正常性别角色的父母来说,发现孩子出现性别偏差是一件让人焦急的事,但心理学家认为,只要家长引导得法,环境条件得以改善,孩子在4岁到12岁期间经过努力,性别偏差的改变矫正是极有可能的。

当孩子出现性别偏差时,可采取如下方法纠正。

(1)培养他与同性父母的亲密关系很重要。父亲应常常陪儿子玩,母亲也要有单独与女儿在一起的时间。如果家里缺乏同性父母的榜样引导作用,可让亲戚、朋友或家庭教师来加以影响,多和同性成人在一起游戏或做有兴趣的活动,会使孩子受到感染并出现模仿行为。此外,让男孩看一些男英雄的书,给女孩讲一些仙女的故事,都将对他们的性角色矫治有所助益。

(2)父母应及时鼓励适当的性角色行为。比如,对娇弱的男孩表扬他爬山踢球之类体力活动和勇敢行为,经常称赞他是个“好小伙子”,希望他成为一个“小男子汉”,尤其当他表现得像个男孩子时,这些鼓励可以是口头上的,也可以是物质上的,您可以奖给儿子一把冲锋枪,奖给女儿一个布娃娃。

(3)对不当的性别角色行为要反对。除了偶尔的表演行为,对于自己孩子的不当性别角色行为,即使不加反对,也应表现冷淡,让孩子感到自己的表现有误,父母对此没兴趣。

总之,童年时代的性倾向还不定型,所以只要做父母的能重视孩子的性角色教育,及时发现可能有的问题,并加以矫治,不管孩子的性角色偏差有多么严重,都有纠偏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