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是什么伤了孩子的心:少儿心理教育72问答
19505400000009

第9章 孩子爱猜疑怎么办

李女士的女儿读五年级,对什么事情都疑心很重。上课老师叫她回答问题的次数少了,她想老师可能因为自己成绩下降不再喜欢自己;街上看见了朋友,发现朋友没有理睬自己,她就认为自己肯定做错事情得罪了朋友……这些莫须有的东西,一直困扰着她,使她天天精神紧张,情绪低落。为此,李女士很苦恼,求助于心理咨询师……

猜疑者整天疑心重重、无中生有,认为人人都不可信、不可交。如:有的人见到几个同学背着他讲话,就会怀疑是在讲他的坏话;老师有时对他态度冷淡一些,又会觉得老师对自己有了看法等,成天提心吊胆地学习、生活,内心总有解不开的疑惑,总有摆脱不了的矛盾,活得很累。这种人心有疑惑,不愿公开,也少交心,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由于自我封闭,阻隔了外界信息的输入和人间真情的互动,便由怀疑别人发展到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变得自卑、怯懦、消极、被动。

猜疑的原因有以下几种表现。

(1)认知方式偏差。猜疑一般是从某一假想目标开始,最后又回到假想目标,就像一个圆圈一样,越画越粗,越画越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疑人偷斧”的寓言了:一个人丢失了斧头,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的。从这个假想目标出发,他观察邻居儿子的言谈举止、神色仪态,无一不是偷斧的样子,思索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了原先的假想目标,他断定贼非邻子莫属了。可是,不久在山谷里找到了斧头,再看那个邻居儿子,竟然一点也不像偷斧者。现实生活中猜疑心理的产生和发展,几乎都同这种封闭性思路主宰了正常思维密切相关。

(2)对环境、对他人、对自己缺乏信任。古人说:“长相知,不相疑。”反之,不相知,必定长相疑。不过,“他信”的缺乏,往往又同“自信”的不足相联系。疑神疑鬼的人,看似疑别人,实际上也是对自己有怀疑,至少是信心不足。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自认为不如别人,因而总以为别人在议论自己,看不起自己,算计自己。一个人自信越足,越容易信任别人,越不易产生猜疑心理。

(3)创伤体验过深。有些人以前由于轻信别人,在交往中受过骗,蒙受了巨大的精神损失和感情挫折,结果万念俱灰,不再相信任何人。

(4)长期自我封闭。不爱与同学交往,很少与外界往来的中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不相信别人,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而且也看不到别人的优点、长处,由于没有参照物,当然也就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名人康拉德说:“大胆产生勇气,多疑却产生恐惧。”刘备也曾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辅导孩子克服猜疑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当自己正想猜疑和已陷入猜疑,这时可自己暗示自己:老师、父母这样做是为了我好,同学们的行为是善意的,并无恶意,是我多虑了,我应该向他们表示感谢。

(2)进行思维转移。即当自己胡思乱想、瞎猜疑时,可转移思维去想其他美好的人和事物,这样对人会好些。

(3)坚持“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猜疑心重的人,大多对自己要求不高,对别人倒有些苛求。如果对别人的要求不那么高,就不会把别人的言行变化看得那么严重,许多无端猜疑就从根本上失去了产生的基础。另外,对别人的苛求往往也同对自己的迁就形影相随,倘若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就不会无端猜疑别人是否做了不利于自己的事,讲了不利于自己的话,绝不会在心里疑神疑鬼,自寻烦恼。

(4)用理智力量克制冲动情绪的发生。当发现自己开始怀疑别人时,应当立即寻找产生怀疑的原因,在没有形成思维之前,引进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如“疑人偷斧”中的那个樵夫,如果失斧后冷静想一想,斧头会不会是自己砍柴时忘了带回家,或者挑柴时掉在路上,那么,这个险些搞僵他同邻人关系的猜疑,或许根本就不会产生。现实生活中许多猜疑,戳穿了是很可笑的,但在戳穿之前,由于猜疑者的头脑被封闭性思路所主宰,却会觉得他的猜疑顺理成章。此时,冷静思考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5)培养自信心。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长处,培养起自信心,相信自己会与周围人处理好人际关系,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这样,当我们充满信心地进行学习和生活时,就不用担心自己的行为,也不会随便怀疑别人是否会挑剔、为难自己。

(6)学会使用“自我安慰法”。一个人在生活中,遭到别人的非议和流言,与他人产生误会,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如果觉得别人怀疑自己,应当安慰自己不必为别人的闲言碎语所纠缠,不要在意别人的议论,这样不仅解脱了自己,而且还取得了一次小小的精神胜利,产生的怀疑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7)及时沟通,解除疑惑。猜疑者生疑之后,冷静地思索是很重要的,但冷静思索后如果疑惑依然存在,那就该通过适当方式,同被疑者进行推心置腹的交心。若是误会,可及时消除;若是看法不同,通过谈心,各自的想法为对方所了解,也有好处;若真证实了猜疑并非无端,那么,心平气和地讨论,也有可能使事情解决在冲突之前。

猜疑,似一条无形的绳索,束缚了人的手脚,使人远离朋友,远离人群。为避免猜疑:一要力求实事求是;二要在猜疑得到证实前,予以“冻结”,不以怀疑为基础,进行“合理推论”。做到这两点,就能从猜疑的枷锁中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