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是什么伤了孩子的心:少儿心理教育72问答
19505400000008

第8章 如何辅导孩子克服暴躁心理

就因为妈妈的一句:“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吗?”14岁的小军攥着拳头,愤怒地向妈妈吼道:“我不知道!你烦死了!”于是妈妈生气地数落了小军,小军一怒之下跑到自己房间里,把书包使劲地摔在地上,还一拳打坏了桌上的相框……自从孩子上了初中以后,这样的场景就经常在刘女士家里上演,稍有不如意儿子小军就扔东西、和父母大吵大闹。刘女士讲述了儿子发脾气时的可怕模样:“一点儿也听不得批评的话,有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说多了他就急,现在我们都不敢多说他了。”十几岁的小孩子为何会有如此大的火气呢?刘女士对此束手无策……

暴躁是人的一种极端化的情绪,指遇事好急,不能控制自己。遇事好发急,不能控制感情。这种不良的个性品质,通常多见于性格外向兼有神经质倾向的青少年。其主要表现是沉不住气,易激动,听到一句不顺耳的话就火冒三丈,甚至唇枪舌剑,拳脚相加。

暴躁的成因有以下几方面。

(1)遗传素质。强而不灵活、不均衡的气质类型,容易着急上火,称为“不可遏制型”。

(2)家人的溺爱。父亲、母亲或爷爷、奶奶过分疼爱孩子,总怕孩子受委屈,为了博取孩子的欢心,有求必应,而不考虑这种要求是不是适当。这样就逐渐使儿童滋生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自我为中心的孩子,无论做什么事,都是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随心所欲,为所欲为。有时,父母觉得孩子的要求过于无理,本不想答应,但孩子一发脾气,就立刻加以满足,这是一种最糟糕的做法。因为孩子从这样的事情中知道,发脾气是满足愿望和要求的最有效的手段,于是就变得更容易发脾气了,造成恶性循环。

(3)家庭教育缺乏一贯性和一致性。今天禁止的事,明天便鼓励去做;父亲认为是好事,母亲说不好;爷爷同意的事情,奶奶偏要阻拦。这样就会增加孩子的受挫感,从而导致烦躁和暴躁。

(4)父母对孩子要求过分严格。孩子稍有过错或没有按要求去做或做的不好,父母就严加训斥甚至把孩子狠狠地揍一顿。这种做法会造成两种不良结果。其一,使孩子感到不满和压抑,这种不满和压抑会在以后的某种场合中表现出来;其二,父母的举动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效仿的榜样,一旦环境适当,孩子也会表现出同样的暴躁和攻击性行为。除此以外,疾病与生理条件也是引发坏脾气的原因之一。神经衰弱的儿童特别容易兴奋、发脾气,处于疾病和疲劳状态中的孩子也常常有烦躁不安,易于发火的表现。

(5)个人修养不够。自我克制能力差、心胸狭隘、自私、斤斤计较且攻击性强的人,容易发脾气,只图自己痛快,好冒犯别人。

(1)认识暴躁的危害。暴躁会伤害友情,妨碍学习,损伤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

(2)因势利导,耐心细致地给予指导。教育青少年平时注意加强自身修养,保持头脑冷静,心态平稳。还可以用座右铭经常提醒自己,如林则徐每到一处,都在书房的墙壁上贴上“制怒”二字,目的就是经常提醒自己戒除好发火的毛病。在怒气上涌而尚未发作之时,嘴里不断地默念“一定要镇静”、“一定不要发脾气”之类的话,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自己的情绪。

古人云: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脾气粗暴,动不动就大发雷霆。有些人则慈眉善目,忍辱礼让,有一副谦恭待人的好气度。修心必先修德,养身须先制怒。也许有人会说,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生活在充满矛盾的世界上,谁都会遇到生气别扭、令人气愤发怒的事。然而,生气发怒无论从人体养生还是修心养性上讲,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古人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宽怀大度,忍辱不辩,自然就能远离是非,无忧无虑,度过一个逍遥自在的人生。

《论语·卫灵公》中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小不忍害大义”;民间也有“忍能生百福,和可致千祥”、“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养太和”的谚语。唐代张公艺写的《百忍歌》中说:“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想后忍之方,装聋作哑忍之准。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邻近。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余积,忍得荒淫无疾病。”清朝钦差大臣林则徐的大堂上也曾高悬着“制怒”的警言,这说明中国的古人们对发怒的危害早有认识。林则徐官至两广总督,一次他在处理公务时无法克制,盛怒之下把一只茶杯摔得粉碎。当他抬起头,看到自己的座右铭“制怒”二字,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因此立即谢绝了仆人的代劳,自己动手打扫摔碎的茶杯,表示悔过。与人相处时,不分是非曲直、话不投机就发火,这是一种没有涵养的表现。火气太大的人,应该像林则除那样,要有自知之明,加强修养,注意“制怒”,心平气和,以理服人,不可放纵心头无名之火,否则既伤害他人又伤害自己。

(3)转移注意力。面对挫折情境,自觉不好控制时,可暂时离开现场,去找别人谈谈或外出散散步、打打球,稳定情绪。待“气”头过后,再回到情境现场,此时可能发脾气的外界条件已经不存在了,即使还存在,理智已占上风,也可以进行有效的克制。

中国古代的中医,对于“怒”有着精辟的论述。中医认为,怒皆由气而生,气和怒是两个孪生的兄弟。由怒忿不平,而怒火勃发。怒气会使“血气耗,肝火旺,怒伤肝”,这些常识早已被人们熟知。而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生气、盛怒而身亡者。俗话说:“一碗饭填不饱肚子,一口气能把人撑死。”历史上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周瑜在恼恨暴怒之下,口吐鲜血而亡的故事人人皆知。世人的许多怒气大都来自贪欲与私心,邻里之间的争吵、马路上的争吵无非为了一点小利,或受了一点小损害。如果能用一颗淡泊的心对待世上的功名利禄,怒气自然就小了,也就不会为了一点小小的得失而大发雷霆。

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很多让一般人感到生气的事。但是如果我们能把发怒的心态转换为感激的心态,就能化怒气为祥和,达到高尚的精神境界。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志;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长了你的智慧;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让你学会了忍耐;感激生命中所有结缘的众生,因为他们的存在使你的人生丰富多彩。

(4)自我暗示。自我暗示是控制情绪的一个简捷而实用的好方法。如你可这样暗示自己:无论面对怎样的处境,总会有一种最好的选择,我要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绝不让情绪来主导我的行动,只要我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就是一个战无不胜、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