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酒店帝王:希尔顿传奇
19506000000001

第1章 序言

中国经济30年,有多少人酣畅淋漓,多少人欷歔饮恨?

太平洋对岸金融飓风横刮,又刮疯多少人,醒了多少梦?

教训也罢,求新也罢,储备也罢,国人对财经知识的需要还真是一浪一浪的。

当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纠结不清时,往往有一种想喝一碗鸡汤的渴望,最好这汤里还有几剂“心灵抚慰”和“过滤烦扰”之类的佐料。越是乱世,越多文人;越是危机,越重娱乐。君不见中国战乱“培养”出多少文学巨匠,美国大萧条偏偏催熟好莱坞?

因此,我们当下,可以静静翻些书页,好事者如本书作者们,在翻书页的同时,还尝试着写点文字,和哥们姐们齐分享。没必要像有的人发誓一辈子不信佛,而落魄时,却见佛鞠躬,见庙烧香。

站在30年的门槛,立在对岸吹来的风中,我们看点或写点什么书呢?

说起财经,人们总觉得复杂陌生!好像非要有什么专业知识才可以从事这一行业。听着那些所谓“专业人士”讲解,耳中塞满了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恐怕听者只有点头称是了,虽然听不懂,可是也不想让人家觉得自己怂,只好硬着头皮不懂装懂。

不知不觉间,财经书变成了一个嘴巴说是心里说不的东西。

还好,读历史书的人首先不信这个邪。那些泥于史料的著作堆满角落的时候,《品三国》、《明朝那些事儿》这些个作者东东,借个性化的解读方式,甚或主观的理解,创作出明白畅销,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众历史文本!

谁说这不是好事呢。认为非好事者,你能说泥于史料的书籍就是纯粹的他者立场?绝对客观描述?可能吗?否则何以存在春秋笔法,何以一代代人终于无奈明白“所谓历史就是一部解读史,一部接受效果史”?!

那就让我们自由解读吧。

解读现实人物敏感。那么,财经领域的写作,我们不妨学学写史的人,避开敏感,去解读那些老外?或者睡在故纸堆里的历史财经人物?

本来嘛,财经不应该是一系列冗长的数据,也不应该是一堆所谓复杂的“原理”,它应该就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浅显“道理”,就是每天都要接触的柴米油盐。

因此,我们几个冥想了一个说法,叫“素阅读”。

听到这个“素”,各位可别误会。当然不是说我们的书没有内容。

就写作手法来讲,素就意味着质朴,草根化,不华丽。书中肯定没有什么惊艳世人的修辞,也没有什么晦涩难懂的语句,就像讲故事,话家常,唠闲嗑,希望大家读到某段时,还不忘赞一声:瞧!书里这傻逼,跟我们单位谁谁谁一个操性!所谓讲得跟真事儿一样,就是说我们有极大可能讲错了,和史料不符,那就请饶恕则个!我们写作的字里行间是有自己的感想和臆想,是再创作,甚至我们写者的笔端常在古代、近代与现代的时间点上跳来跳去,东牵西扯一些国内外相关行业的代表人物来拉平视角,所谓跨时空,比较式,这种写法会让你的阅读横生出一种另类的乐趣吗?

素,就读者阅读效果来看,它意味着易消化,口感好,重在感觉阅读过程。那各位可能又要问了,什么消化?还口感?你当这是吃饭呐?

没错!读书当然可以像吃饭一样愉快。那些专业复杂,内容冗长的图书当然好,那是荤菜,口味重,身体好的人才好消化。但现在社会“三高分子”那么多,大鱼大肉并不是人人都乐于承受的,往往一些风味独特的土菜野菜,小碟装,却是人人都愿意品尝。

因此,这素呢,意味着简单,通俗,不大补,没有文本的功利性,不承担所谓教育、认知、道德等等外在功能。读书的目的就是“读”,过程就是目的。书翻完了,该干嘛干嘛。

如果您觉得上面的阐述过于啰唆,那我们就学学某些学者型官员,习惯在讲话结束时奉献一副“意味深长”的对联:

上联:总喜欢,用朴素眼睛打量财富;

下联:不敢说,以阅读快感定义写作。

横批:萝卜青菜。

2010年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