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非权力影响力的七堂课
19508300000027

第27章 以主动铺开人脉

铺开人脉要有一种积极主动意识,主动结交各种人士,你就占据了优势。

(1)铺开人脉靠主动。

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除了个人素质以及相似性因素以外,还与其他因素有关,而这些因素都是与人的主动性有关的。换句话说,积极主动是建立人际关系网络的主要成功因素。谁是人际关系中主动的一方,谁就实际上承担了主动的领导角色。

①交往频率

交往频率是指人们相互接触次数的多少。一般来说,人们彼此之间交往的频率越高,越容易形成较密切的关系。因为交往次数越多,接触机会越多,相互之间就越容易有共同的话题和共同的感受,能真正了解和理解,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陌生人相处初期,交住频率对建立人际关系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但西方的研究过于夸大交往频率对于形成人际关系的作用,认为交往频率在某种程度上起决定作用,把研究的重点放在计算交往的次数上,而忽略了人们之间交往的内容。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实际上,人们彼此之间交往的内容常常比交往的频率有更重要的意义。所以,相互之间是否保持联系,是否有着广泛的接触,直接影响到人际关系的质量。同时,它也说明要想建立一种广泛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争取主动,广泛地接触和交往。

②需要互补

需要互补是指双方在交往过程中获得相互满足的心理状态,人们的需要不同,性格各异,相互可以满足对方的需要,以“我之无换他之有”,“他之无换我之有”,两人相处,对双方都有利,各自的需要可以从对方那里获得满足,就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性格相似固然有共同的语言,喜欢在一起,发展密切关系;性格不同的人,也因互补作用,能满足各自的需要,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气质也有互补作用,一个脾气暴躁的人也许很难和同样脾气的人“和平共处”,而与好脾气的人在一起就能避免经常“干仗”。同样,一个能力较高,且自尊心和支配欲较强的人,喜欢与顺从型的人在一起,这样就能发挥出自己的能力,担当起保护别人和支配别人的角色;相反,自我批评较低,依赖性较大的人,也乐于同有能力、有魄力、有独立思想和领导才能的人建立联系,并心甘情愿地处于被保护、被支配的地位。这些都是由于双方在性格、气质、能力上各有优点和缺点,彼此之间可以取长补短,相互满足对方的需要所致。由此可见,需要互补也是形成领导者良好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③互惠酬赏

互惠酬赏在人际关系的建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常常要寻求一定需要的满足。如果交往的双方能给相互间带来利益、酬赏,预期的需要能在交往中得到满足,则容易形成密切的关系。因为追求实惠、奖赏,避免惩罚、痛苦是人的本性,已成为人们明确的社会行为动机。这种实惠酬赏不仅指物质的追求,也包括精神上的期望,如在交往中企图得到别人的赞成、尊重、信任、同情、安慰、关心、鼓励、表彰、怀念;或自己对别人有所期待,希望他能做出成绩,为组织争得荣誉;或力求实现个人的抱负、信念、理想、利他的愿望,避免使别人失望和受到“良心”的谴责等。一般说来,如果人们预示出行为可能得到报偿的倾向,即显现出吸引力,估计得到报偿的概率越大,收益与付出之比的比值越大,就容易建立密切的关系。

互惠互酬关系表现在人的一切交往活动中,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一是人格互尊。对一个人来说,都有得到他人尊重、信任、认可的需要。因此,真诚地尊重他人的领导者,是获得他人尊重的最佳方法。如果自命不凡,目空一切,待人傲慢,必然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而引起对方反感,甚至气愤,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二是目标互促。人们之间的关系如果有助于双方目标的实现,则双方的关系就增强,如通过行为接触和思想交流,彼此感到受益非浅,具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那么,相互关系的水平就会提高。三是困境互助。患难见知己,逆境见真情。当一个人遇到坎坷,碰到困难,遭到失败时,往往对人情世态最为敏感,最需要友谊和帮助。如果对朋友的困难冷漠麻木,小气吝啬,或者怕引起非议、麻烦,就必然使对方产生失望之感、怨恨之情,从而破坏相互关系。四是过失原谅。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再善良的人也有失足失嘴而伤害他人的时候,因此当他人做了对不起你的事,说了伤害你的话,也应以宽宏大量的态度谅解,这样,当你有了失误过错时,他人才会以同样的度量对你忍让谅解。另外,互惠互酬还表现在物质上的“礼尚往来”,利益上的“欲取先予”,道义上的“知恩必报”等方面。互惠酬赏启示领导者要增进人际关系,必须尽力使自己的言行给对方带来愉快和好处,但不能盲目和片面,否则将使人际关系走入庸俗化。

(2)主动表达感情。

人际关系的主动首先是情感表达的主动。情绪的协调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卡西波指出,人际关系的好坏与情感协调能力很有关系。如果你善于顺应他人的情绪或使别人顺应你的步调,人际互动必然较顺畅。成功的领导者或表演者便是能够使千万人随着他的情绪共舞。不善于传递或接收情绪信息的人,在人际互动上总是滞碍难行,因为别人与其相处易感不自在,虽然他们可能说不出任何理由。

人际互动中决定情感步调的人,自然居于主导地位,对方的情感状态将受其摆布。这与生物学的生物时钟(Aietgeber)很接近。譬如说对跳舞的两个人而言,音乐便是他们的生物时钟。在人际互动上,情感的主导地位通常属于较善于表达或较有权力的人。通常是主导者话较多,另一人较常观察主导者的表情。高明的演说家(如政治家或传道家)便极擅长带动观众的情绪,这正是影响力的本质,也正是非权力领导力的本质。

情感协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最重要的交流技巧之一。无论是对于一个出色的演员或是一个优秀的推销商,无论是对于称职的父母或是亲密的朋友,无论是对于一个演说家或是一个政治家来说,真正需要的就是情感协调,这是一种强烈地吸引别人、联系别人、建立强大的人际关系的能力。

通过与别人的情感协调,几乎可以使任何工作变得简单、容易、趣味横生。在生活中,无论你想干什么、看什么、创造什么或要体验什么,不管是精神上的自我实现或是物质上的充分成功,都会有一些人能帮助你既快又容易地达到目标。他们知道怎样做才能使你快速地获得成效。要想谋取这些人的帮助,就要实现与他们的情感协调,和他们进行密切合作,让他们把你看做伙伴。

那么怎么创造情感协调呢?创造情感协调就是创造和揭示其同之处。我们称这个过程为“镜现”。有很多方式可以寻找与他人的共同之处,从而进入情感协调。你可以通过共同兴趣——如,服装式样、文娱活动等,也可以通过同一类型的朋友或熟人,还可能通过信仰等。通过这些共同点,就能发展友谊和联系。所有这些都是通过语言进行交流的。进行情感协调的一般方式就是交换彼此的信息。不过,研究表明双方之间的交流只有7%是通过词语实现的,38%是通过声调实现的,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手势、姿态和举止比他的语言提供的信息更多。

如此看来,镜现是情感协调中的自然过程,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进行情感协调的秘诀,就是要使我们能随心所欲地与任何人甚至是陌生人进行情感协调。

如果你能和某人建立协调的情感,要不了多久你就能改变他的行为,使他适应你的行为。

领导者的作用要大得多,他们通过交流来掌握人们的心态,向人们灌输宏伟蓝图和基本思想,激发人们的干劲;他们在人们的心中树起一系列形象;他们把员工与理想联系起来,使他们的工作有意义,有目标和有集体感。领导通过故事、符号和丰富的语言,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导到重要的事情上来。

(3)善于倾听。

一言以蔽之,能成为一个好的听众,有助于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善于倾听等于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在杞人忧天。但听话的确是人们必须具备的技术,否则就无法听懂别人所说的话,无法从别人身上学到东西。缺乏听话的能力会使你在登成功阶梯时倍感吃力。

“精神图书馆”书架上的书愈多,就表示一个人达到成功的能力愈大。而获得新知最快的方法,就是聆听别人说话。

因而我们要用心倾听对方谈话。

我们没有必要把技巧想像得那么难。那么,怎样才能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所必需的交流技巧呢?在和不熟悉的人交谈时,最重要的是要有与人交流的渴望,愿意与对方交谈,并且在交谈时态度要真诚自然,不能表现得过分亲热。

当对对方所说的内容不了解时,要这样说:“这好像是个挺有趣的话题,我不太了解,你讲给我听听吧!”不能不懂装懂地跟着瞎侃,那样的话,谈话就很难进行下去了。

与人交谈时,作为听者能感兴趣地听是非常重要的。只要能做到感兴趣地听,交谈就会取得90%的成功。在自己作为谈话者时,对方很感兴趣地听你讲话,你当然会愿意继续说下去。所以,使交流取得成功的第一步是对对方所谈的话题感兴趣、用心听对方的谈话。

当然,也不能只是听对方的谈话,自己偶尔也要跟着说几句,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对方说:“我对钓鱼很感兴趣。”这时如果能这样说:“我没钓过鱼,但钓鱼一定很有意思吧!”或“您能把钓到的鱼亲手做成菜吗?”这样对话就可以顺着自己的问话展开,谈话也就得以顺利地进行下去。可是,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

人们的交谈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什么时候说就什么时候说。交谈时说者和听者双方互相配合才能使谈话进行下去。按照说者和听者互换位置的规则,交谈才能够平稳地进行下去。这好像交通法规一样,即使没有警察指挥,大家也都会遵守着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否则便会造成交通堵塞。交谈的规则虽然没有交通规则那样明显,但也是被严格遵守着的。

交流是相互的、双向的。在听完对方的谈话后,自己也要说一些自己的话题。比如可以这样说:“我有一个亲戚,他是个钓鱼迷……”这样就可以使自己变成说者,对方变成听者。这样不断互换位置的谈话就好像投接球的练习一样,是交流取得成功的重要步骤。

(4)施比受更有福。

交际的目的是为了在互惠的原则下达到共存共荣。这种情况之下的利益就不只是金钱或地位,还必须包括精神食粮、上进心、丰富的知识及虔诚的信仰。

交际的技巧就在于随时随地的付出,但有付出就必须要有收获,这样才能永久地持续下去,这种互惠的精神也就是延续交际的力量。

“施比受更有福”是欧美人深信不疑的法则。这虽然是从基督教教义而来,并非处世技巧,但这句话早已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每一个欧美人的心中。

现实主义当道的今天,人人都只知道追求自己的利益,逃避对自己不利的事。但大家都忘了,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一味的追求功利,如何能交到真心的朋友呢?

要开拓自己的交际范围,使自己永远拥有真正的朋友,就必须持着“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决心,同时还要有施恩不图报的宽阔胸襟。

在商业社会中,最容易做的就是利用地位拉拢他人。但事实上,这却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如果公私处理得不好可能会惹祸上身,如果要从长计议,好好地部署一番,恐怕时间不允许,那么还有些其他的方法,例如不惜出钱出力尽量地帮助对方。

企业本身就是惟利是图的,若是为了企业本身的利益而公私不分倒没有关系。例如,利用下班时间或公司财物来讨好上司,上司也不觉得有何不妥,但员工要想从中得到任何一点好处,那可就难上加难了。

人一上了年纪,不论年轻时对公司多有贡献,也得面临坐冷板凳的日子。这时,如果交际范围又不够广阔,那可真是前途一片黯淡。

随时随地付出是很重要的交际手腕。但是,如果碰到不论自己怎么付出都得不到回报的人还是不要与之交往较好。

现今世界是共存共荣的世界,如果一直都在等待别人的施予,交际范围便无法拓展。如果不先抱着为他人服务,为他人奉献的精神,就无法成就圆熟的人际关系。

在现今的社会里,拓展彼此的交际领域,必须要有某种共同利益才可能成立,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想要成为团体的中心,就必须要先想到他人的利益。并且时时以“为人谋福利”的理念努力去做,圣经也有“施比受更有福”的训示。

要为他人奉献,前提是自己必须在精神上、肉体上、时间上、金钱上都要有充裕的准备。但是,奉献的心意并非是以金钱直接表达就可以做得到,而是必须以诚意及真心的关怀来表达。

奉献精神是交际中不可或缺的要素。然而,何谓奉献呢?这本来是《圣经》中指表达对神明感谢的形式。但在朋友关系之中,则是指将“心”交付给对方的意思,也就是说,真心地为朋友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