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福布斯财富故事会:福布斯全球顶级富豪成功商道
19508600000011

第11章 IT领袖:比尔·盖茨(3)

Windows XP在原有的Windows 2000代码基础之上进行了很多改进,并且针对家庭用户和企业用户的不同需要提供了相应的版本。

在Windows XP发布后,微软开始着手研发下一代操作系统,Longhorn计划孕育而生。其实早在Windows XP推出之前,微软就已经开始规划下一代的操作系统。新的操作系统要具有前所未有的操作体验和彻底阻隔病毒的安全性。而且,Longhorn也将是微软第一个全面支持64位硬件结构的操作系统。

2005年微软正式细分了Longhorn系统,将Longhorn分成了家用版的Vista和面向企业的Longhorn,在其后的一年里,微软分别推出了两个RC版来测试Vista的稳定性。

现在,Windows Vista系列已经全面上市,而微软的系统创新之路还在继续。从MS-DOS到Windows,从Windows 1.0到Windows vista,二十多年来可谓历经风雨,微软由名不见经传的工作室,已经成为富可敌国的IT巨鳄。

上瘾后,再收钱

最初,微软是靠收取MITS公司的软件许可费度日,当时MITS公司每月售出几千台机器,却只能卖出几百套BASIC,盗版软件成了盖茨创业路上最大的拦路虎。1975年一年,他们仅收到少得可怜的1.6万美元软件许可费。

当时,自由拷贝软件在电脑爱好者们之间风行,不为软件付钱似乎成了天经地义的事。盖茨出于为微软利益着想的目的,第一次勇敢地向传统提出了挑战。1976年1月,他在《电脑通讯》杂志上发表了有名的《致电脑爱好者的公开信》,信中公然把软件的非法拷贝者称为贼,并断言:如果不给软件开发者合理的报酬,就再也没有人会去开发真正有用、好用的软件了。

信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对我来讲,现在的电脑爱好者圈里最致命的问题就是缺乏优秀的应用软件和相关书籍。如果没有好的软件和一个懂得编程的所有者,个人电脑简直就是一种废物。高质量的软件可以被业余爱好者编写出来吗?

他诘问广大的电脑爱好者:“多数的电脑爱好者想必自己心里清楚,你们中大多数人使用的软件就是偷的。硬件必须付款购买,可是软件却变成了某种共享的免费的东西。有没有人关心过,开发软件的人是否得到了相应的报酬呢?”

在发表了给盗版者写的第一封公开信后不久,盖茨又写了第二封公开信。他的言辞越来越激烈,对后果的严重性也越说越突出。他强烈要求个人计算机的早期用户们停止盗用他们的软件,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赢利,然后才能用赢利生产出更好的软件。这些信件在软件史上留下了一席之地,但盗版风仍愈闹愈凶,成为一个时代的新闻。

其实,让盖茨始料未及的是,盗版和盖茨的一系列反盗版的活动,让微软的名声一下子广为传播,为盖茨的微软事业打下了社会基础。经过这几次反复的大讨论,源代码被纳入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之内,从而使软件产业真正进入了商业化的时代,也为微软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方面的保障。1979年,盖茨将公司迁往西雅图,并将公司名称由“Micro-soft”改为“Microsoft”。

同时,有关微软公司的广告也不断出现,广告直接打出了这样的口号:没有了微软,微处理器算什么?这个广告强调没有软件,硬件一点用处也没有,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了软件的重要性,因此广告做得非常成功。广告还自诩微软公司大量生产并提供优质的软件,它可以面向任何数量、任何复杂水平上的任何微处理器。

为了减少盗版软件给微软带来的损失,盖茨在该出手时也绝不手软。他还与微型仪器公司对簿公堂,打了将近九个月的官司,最终成功收回了其软件的许可权。在此期间,盖茨摸索出了另外一条反盗版的路子。他认为软件应该按固定价格卖给硬件公司,然后硬件供应商将软件的成本加到计算机的价格上就可以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种非常成功的商业模式。

1981年,微软跟IBM合作,通过向IBM的新款个人电脑授权许可MS-DOS操作系统大赚了一笔,此后它又向其他多家计算机制造商进行软件捆绑式的销售,开创了在个人电脑行业施展身手的大舞台。这种操作模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就这样,在低价授权、以量制胜的促销方式下,微软BASIC很快就成了电脑产业的软件行业标准,当时几乎没有一家个人电脑制造商不使用微软授权的软件。

如此一来,软件公司就再也不必为软件被盗版而苦恼了,而且,微软通过这种方式还牢牢控制了其衍生产品,可以在特定条件下以免费或者低价的方式迅速占领其他市场。之后,盖茨反复使用这个伎俩,特别是在他决定进攻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中国市场时。他先让大家用上他的软件,慢慢地上瘾后,他再通过正常途径收钱。盖茨深谙软件行业商业运作之道,要知道没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也就是非法复制传播),任何一种软件都无法获得足够的市场动力。

在盖茨和他的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他的软件产品终于见到了黎明的曙光。从此,盖茨按照这个既定的创业计划,在软件开发推广的道路上开始了加速度的冲锋,驶向了微软帝国财富的巅峰。

美国司法部起诉“垄断魔王”

微软帝国的扩张之势,引起了人们对它一系列商业行为的质疑,特别在垄断问题上。

微软的Windows产品有效地垄断了桌面电脑操作系统市场。那些持担忧看法的人指出,几乎所有市场上出售的个人电脑都预装有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

一些观察家声称,微软作为一个垄断企业,令其竞争对手处于两难的境况:

在一方面,微软的竞争对手是不愿意承认微软的垄断地位的,即使事实上它的确是这样。因为如果真的是在一个被完全垄断的市场里,毫无疑问,就等同于承认只有垄断者的那家产品或服务是大家所公认的最好的产品或服务。因此对微软的竞争对手来说,把微软称为垄断者,那相当于把自己置于一个失败者的境地:这样做既承认了自己产品或服务的劣势,同时也否定了自己生存、竞争的能力。

而从另一方面,竞争对手又希望市场管理机构(政府)或媒体等能将微软当成是垄断企业,这样一来会给自己带来不少实质的好处。其一,这将会让市场管理机构有可能介入其中来调整,从而在政策上得到扶持。其二,被看做是弱势群体的微软的竞争对手,将会在公共关系上更利于获得公众的同情或好感,从而提升自己产品或服务的支持度。

无论微软是否是垄断企业,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多数微型电脑软件市场,微软是主导企业。这种主导会引发很多的不满,这种不满不仅仅只存在于竞争对手中间。

有人认为微软试图利用其在桌面计算机操作系统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来扩大自己在其他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例如网页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服务器操作系统(Windows NT)、办公软件(Microsoft Office)、多媒体播放软件(Windows MediaPlayer)。在微软将Internet Explorer与Windows操作系统捆绑销售后,微软在浏览器市场获得了非常大的份额。

1990年,有着强大光芒的微软由于在推出其新的操作系统时,采取了应用软件与操作系统捆绑销售的方式,很快引起了其竞争对手和美国反垄断法组织官员的注意力。随后,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开始全面介入详细调查微软的这种市场行为。他们接到过最多的关于微软垄断行为的投诉就是针对这种捆绑销售的方式,因此这种销售方法首当其冲地成为此次调查“专政”的首要对象。不过作为信息时代的行业翘楚的微软,已习惯了法律对它的优待,所以此时它依旧如故,贸易委员会在调查了大半年之后也没有拿出什么实质性的行动。

直至1994年,司法部才对微软频繁的市场垄断行为做出了一些限制性裁决。特别是当微软准备并购财务软件市场的领导性企业Intuit公司时,司法部这次选择了快速出击,指控这起兼并案为非法。微软不得不选择放弃这个烫手的山芋。

到了1995年,美国法院终于作出对微软有史以来最严厉的裁决,禁止微软将不同软件产品强行捆绑在操作系统上销售。微软的竞争对手总算是在此时取得了部分的胜利,但是这种裁决对微软来说是毫发无损的,因为它早已把市场给抢先占领了。

2001年6月,美国上诉法庭当时驳回了美国地区法庭法官ThomasJackson的裁决,使得微软避免被一分为二。上诉法庭认为将IE与Windows捆绑确实是一种垄断行为,但是地区法庭的裁决过于严厉了。在这之后,盖茨将微软CEO的职位交给鲍尔默。据业内人士分析,当时如果微软被分拆,那么盖茨很可能与鲍尔默形成竞争,盖茨的公司也有可能被雅虎收购。

微软在风雨中继续前行。

变身传媒大亨?

显然,以微软公司的战略目标和长远规划,它将不仅仅是局限于卖几套Windows操作软件那么简单。种种迹象表明,微软在发展过程中从来不忘扩张自己的新势力,如新传媒、移动通信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