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福布斯财富故事会:福布斯全球顶级富豪成功商道
19508600000036

第36章 Google三驾马车: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和埃里克·施密特(4)

同年8月,Google选择摩根斯坦利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为主要承销商,同时选择了荷兰式的拍卖方式向公众发售股票。在荷兰式拍卖方式中,投资者需要在同Google IPO相关的银行开设账户,同时提交购买订单,订单上需要标明以何种价格购买多少股股票。随后,Google根据拍卖的情况确定一个“清算价”,出价等于或高于这一价格的投资者都有机会购买该公司股票。而在传统的IPO方式下,IPO价格是由银行机构根据用户需求自行确定的。

在Google之前,上一家同样采用荷兰式拍卖方式发行IPO的美国公司叫做New River Pharmaceuticals(NRPH),其运作也相当不错,自从2004年8月份上市以来其股价几乎翻了一番。在此之前,也还有一批中小型的公司如Peet′s Coffee(PEET),Salon(SALN)、Overstock.com(OSTK)等,它们也是采用这种方式拍卖上市的。

大多数公司选择了投标建档,填写投资银行承销商保证IPO股票购买者权益的传统的股票分配表格的方式。

反对投标建档的批评人士认为这种方式使得投资银行得以通过压低股票价格帮助持有前IPO股票的客户(当然也是银行的主要客户)在上市交易的第一天股票上涨之际取得超额收益。公司虽然上市了,但是付出的代价却是股票以低于市值的价格被IPO前投资者购买。

赞成拍卖上市的人士认为拍卖的好处在于,由于对其感兴趣的投资者都可以参与竞价,因此上市公司能够得到符合实际的股价评价。

最初,市场人士担心由于人们过分关注Google上市,再加上Google家喻户晓的知名度可能会导致估价过高。Google也向潜在股东们发出谨慎操作的警告。Google在IPO说明书中警告,还可能会发生“赢家诅咒”,即成功竞标者可能会遭遇投资出现大幅下跌的可能。

在这一非正统的、拍卖方式独特的IPO开始之后的数月,Google的股票走势强劲,专家们的担心、包括它自己发出的投资风险警告成为多余,实际的情况恰恰相反。为了吸引更多机构的关注,Google还曾经宣布股票发行价有可能会低于“清算价”。Google公司在首次公开招股时曾明确向全世界表明,该公司认为Google的股价应当在每股108~135美元之间。当然,这一价格也仅仅只是Google在2004年夏天上市之初自己提出的发行价格。2004年8月19日,最终成功竞标者以85美元每股获得Google股票,上市交易的当天该公司股价就上涨了18%。在接下来的3个月中,股票一度飙升至201美元。

那些毫不犹豫、早早地竞拍下Google股票的投资者则趁机大赚了一笔。如此轻松快速的得到收益不禁令人回想起网络繁荣时期的情形。另一部分对IPO袖手旁观的市场观察人士开始重新审视对拍卖上市的先前观念。

“理论上,荷兰式拍卖应该能够有效地得出价格水平,也应该在IPO之后没落下去。但是事情的发展完全相反。”Taulli说。Google发行IPO之际,Taulli曾建议投资者静观拍卖的形势,然后当股票在纳斯达克交易市场上开始交易时买进股票。但是,Google股票并没有如他所预想的那样在第一天交易出现下跌,反而成功地上涨15美元。

尽管Google股价已经增长了一倍,但仍有很多分析人士在探讨Google采用的荷兰式拍卖IPO方式是否取得了成功;Google是否完全没有考虑“清算价格”而将股票发行价定得过低;Google的IPO是否还是让大投资者占尽优势。关于这些问题,Google似乎早已了然于胸,未作任何评论。

这种方式似乎为Google所特意订制,在互联网领域Google引领了在线搜索商务运作,但是,其后以其他公司的反响来看,Google别具一格的IPO运作方式却没有吸引其他公司采用相同的荷兰式拍卖上市。

看来,只有如此与众不同的Google,才能成功上演如此与众不同的荷兰式拍卖。不管如何,Google令人胆战心惊的上市剧幕,也给后来者们以别样的启示。

李开复:追随我心中的声音

“Hi Eric,我通过媒体看到你在中国将有很大计划,要真有,我们可以聊聊,因为我非常希望回到中国工作。”2005年5月初,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李开复拨通了Google公司CEO埃里克·施密特(Eric E·Schmidt)的电话。电话那头的施密特已经听出了李开复的弦外之音,他也以同样的方式回答:“我们有很大的计划,尤其你有兴趣,我们就有更大的计划了。”

两个月后,Google通过其官方网站宣布,聘请李开复担任Google全球副总裁、中国总裁,领导建立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

李开复1961年生于中国台湾,曾就读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副教授;在苹果公司工作了6年,主管该公司的多媒体部门;曾担任SGI公司的多媒体软件子公司——Cosmo Software的总裁;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2000年升任公司副总裁,调回总部负责自然界面部。因为对青年人尤其是中国青年学子的爱护与提携,李开复被IT业内人士称为“精神教父”。

2005年7月,李开复作出了自己人生中最大的决定之一,离开微软而加入Google,担任Google中国区总裁,负责Google在中国的产品研发工作。这个决定震惊了整个IT界,微软不惜付诸法律把李开复和Google都告上了法庭。李开复为什么会作出这样一个决定,Google究竟有什么地方吸引他呢?

“虽然被调往美国,我很多心思还是在中国的,因为这是我的故土。”李开复说加盟Google的根本原因是思念故土,思念中国的青年“这些年,我写过4封信、很多文章,办了一个网站,里面有一个论坛,过段时间还要出一本书,这些都是为了中国的青年。”

为了达到回国接近中国青年的目的,李开复早就酝酿着回到中国的计划,“我已经打定了主意,要在这两年回国”。因此李开复很早就开始关注有没有适合他回国的工作职位。“如果为了回国而找一个枯燥的职位也不是我的本意”,这个职位必须“首先要能回到中国,其次必须要符合自己追求激情的信念”。这个信念同时也是李开复向青年灌输的价值观。

“我加盟Google并不是因为猎头公司,因为我和Eric认识了那么多年,如果这样还要聘请猎头,等于白白把钱送给别人。”李开复否认了有关猎头的说法。起初市场传闻是猎头公司在其中运作,并传出1.3亿的猎头费用,等等。李开复称加盟Google最初他是通过E-mail联系的。

李开复E-mail的对象就是Google现任CEO施密特,实际上李开复和施密特是多年的朋友。李开复在苹果任副总裁时曾与Sun公司合作开发一个基于Java的多媒体技术,要挑战微软,当时与李开复搭档的Sun公司负责人就是施密特。数轮邮件之后,李开复和施密特开始了电话交谈,通过电话交谈,李开复熟知了Google的业务类型和发展方向。施密特耐心的答复消除了李开复的担心,双方约定了面试的时间。

Google对他的面试主要是让他见见Google的人和了解Google的文化,面试地点定地了公司旁边的一个高尔夫球场。那一天李开复见到了包括创始人在内的Google所有高层人士。通过这次深层接触,李开复认识到了Google的企业文化。“首先,Google公司从硬件到软件都是自己做的,这非常符合一个计算机科学家喜欢从硬件到软件都自己做的习惯。其次是Google的气氛非常平等,我曾经问过一个300多人的项目组有几个领导,结果得到的答复是只有一个。这简直就是一个真正的研究院,谁有好的项目就投票加入,做着做着就出现了新的项目。如果说IBM、微软这种公司类似工厂,Google更加类似大学,想法和做法都很自由,没有太多的束缚。”

面试以后,李开复开始调查Google是不是如Google高层向他描述的那样。在此期间,李开复选择了休假。在休假的3周后,李开复已经打定了主意。李开复认为更合理、更优秀的文化氛围促使他迅速作出抉择,很显然,李开复对这样的环境太向往了,也正是这种充满激情的研究环境促使李开复最终放弃了微软。到6月底,在考虑完搬家等私人问题后,李开复正式加盟Google。

“Ineed to follow my heart.”李开复力排众议,最终听从了他心中的声音。“Google是一个让我震撼的公司。”对于Google来说,李开复的加入也许并不能给Google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但是如果把这次事件看成是微软与Google的一次人才争夺战的话,无疑Google赢了,并且,它有力地在世人面前宣扬了它的企业文化和企业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