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给你插上梦的翅膀:情商教育的100个哲理故事
19509000000025

第25章 简单处理危机(3)

飞机在安德鲁斯着陆前45分钟,布什的空军副官约翰·马西尼中校来到前舱为结束整个行程做准备。飞机缓缓下滑时,马西尼突然想出了个主意,他说:“如果按常规在安德鲁斯降落后,再换乘海军陆战队一架直升飞机,飞抵副总统住所附近的停机坪着陆,再驾车驶往白宫,要浪费许多宝贵时间。不如直接飞往白宫。”

布什考虑了一下,决定放弃这个紧急到达的计划,仍按常规行事。

“我们到达时,市区交通正处高峰时期,”马西尼提醒道:“街道上的交通很拥挤,坐车到白宫要多花10~15分钟的时间。”

“也许是这样,但是我们必须这样做。”

马西尼点点头:“是的,先生。”说着走向舱门。

看到马西尼中校显得疑惑不解,布什解释道:“约翰中校,只有总统才能在南草坪上着陆。”布什坚持着这条原则:美国只能有一个总统,副总统不是总统。

布什认为:总统与副总统之间建立在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相互尊重,是成就一个成功的副总统的最重要的条件。

故事启思:

讲求原则是做人做事的一大要素,没有原则性的人,常常会做出一些越位的事情。史蒂文森说过:“为原则斗争容易,为原则而活着难。”人们总是在一些关键时刻找出种种理由放弃原则性。所以,在关键的时刻是否能够坚持原则,常常是判断一个人办事情商的重要依据。生活的常识告诉我们,唯有那些肯坚持原则的人,才能赢得上司的信任和下属的支持。而身为副总统的乔治·布什尽管面对危机时刻依然选择按原则行事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榜样。

心灵感悟: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即是我们要遵从的原则,失去原则性,便失去了行事的内在标准。

威尔基竞选

温德尔·威尔基作为美国总统候选人,才能出众,机智敏锐,被认为是“两党历来提名的总统候选人中属于最富于感召力的人”。1940年,他与已连任两届总统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摆开了竞选的擂台。威尔基对付罗斯福的一个最有力的论点就是美国总统没有连任三届的传统。本来威尔基是很有希望成为美国总统的,但是,他在时间安排上的致命弱点却使他丧失了这一有利的时机。当有过多的事情分占他的时间的时候,他显得有些不分轻重缓急,不知道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干出更有成效的事情,而是毫不拒绝地干那些事倍功半的事情。

这天,他乘坐火车沿途在一个个小站发表动人的演说,每次都有几百人被他的讲话所折服。一天下来,他显得精疲力尽,声音沙哑。而当竞选即将结束之时,在电台上向千百万人阐述自己观点的节骨眼上,他却只能从他受损的噪子里吐出一些发音难听的字句来,此时时他完全丧失了一个演讲者侃侃而谈的潇洒风度。他似乎没弄清楚是几千人重要还是千百万人更重要。

罗斯福由于公务缠且身有残疾而少于公开露面。虽然参加竞选的时间少了,但时间却有了更高的利用价值。他十分注重对千百万人的电台讲话,以至出现了他一讲话,人们就兴奋异常的效应。

最终的结果是美国总统的任期传统给打破了。

故事启思:

现实中,不少人和威尔基一样,不善于利用最有效的时间去做最有价值的事情,结果往往因小失大,让人生陷入败局。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信奉“要事第一”的办事原则,将最有效的时间用来处理最主要的事情,这大大地提高了做事的效率。下面,我们介绍一种常用而又行之有效的时间管理法则,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这项法则即是“80/20法则”。80/20法则用到时间管理上,可以理解为:一个人80%的成就,是在20%的时间内达成的;反过来说,剩余的80%时间,只创造了20%的价值。

事实上,许多人只运用了自己20%的时间,对于聪明人来说,通常一点点时间就造成了巨大的不同。依80/20法则的看法,如果我们在重要的20%的活动上多付出一倍时间,便能做到一星期只需要工作两天,收获却可比现在多60%以上。这无疑是对于时间管理的一项革命。

80/20法则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20%的重要时刻上,而应削减不重要的80%的时间。执行一项工作计划时,最后20%的时间最具生产力,因为必须在期限之前完成。因此,只要预计完成的时间减去一半,大部分工作的生产力便能倍增,时间就不会不够用。

80/20法则将迅速提升你的效率,同时也是对传统的时间管理的否定,80/20法则将引导时间管理的革命。下面的例子将告诉你如何提高效率,缩短时间的运用。

这些例子都是关于非传统式时间管理法的例子,来自于管理顾问这个稳重的领域。当管理顾问的人,通常工作时间很长,还要面临多得令人发狂的事务。让我们看看下面三个管理顾问是如何管理他们的时间的。

第一位是佛烈德,他从顾问事业赚得千万财富。他并非商学院出身,却有能力设立一个成功的大公司,公司上下除了他以外,几乎每人一星期都要工作70小时以上。佛烈德很少进公司,每月只与股东开一次会,而且是全球股东都得参加的会议,他比较喜欢把时间用来打网球和思考。他以强硬手腕管理公司,但从不大声讲话,他通过五个主要部属来掌握公司的一切。这就是他的管理方法。

第二位顾问叫蓝迪,是位陆军中校。全公司里除了创立者之外,他是惟一一个不是工作狂的人。他前往另一个遥远的国家,在那儿有一个繁荣且快速成长的公司,员工主要来自家乡,工作非常努力。没有人知道蓝迪如何运用时间,也不知道他的工作时数是多少,但他的确逍遥自在。蓝迪只参加重要客户的会议,其他事务则授权给年轻合伙人处理,他有时还编造荒唐的理由,解释自己为何不在公司。

蓝迪虽是公司领导者,却不管任何行政事务。他把所有精力拿来思考如何在与重要客户的交易中增加获利,然后再安排用最少人力达成此目的。蓝迪的手上从不曾同时有三件以上的急事,通常一次只有一件,其他的则暂时摆在一旁。为蓝迪工作的人充满挫折感,但他确实效率奇高。

第三位叫吉姆,他的办公室很小,里面还有很多其他同事,是一个非常拥挤且骚动的办公室,有人打电话,有人正准备着向客户做报告,屋子里到处是声音。

但吉姆好比一片平静的绿洲,把注意力全集中在分内的事上,他在运筹帷幄。有时他会带几位同事到安静的房间内,向他们解释他对每一个人的要求,不只是讲一两遍,而是再三说明,务求交代所有细节。然后,吉姆会要求同仁重述一遍他们即将进行的工作。吉姆的动作慢,看似毫无生气,且近乎半聋,但他是非常棒的领导者。他把所有时间都拿来思索哪件工作最具价值,谁是最合适的执行者。然后,紧盯着事情的进度。

看完这些例子,你也许将开始运用80/20法则来改善你的时间管理。

心灵感悟:

在时间的把握和运筹上的不当可能会使你难以达成既定的目标。在时间上安排好主次,才能让时间为你工作,避免被时间所抛弃。

改变扬澜命运的面试

著名的节目主持人杨澜能成为了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这和她善于抓住机会展现自己是分不开的。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她的成功颇具典范意义,是很值得剖析的。她的转折点来自于应聘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

在此之前,她只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一名普通大学生,并没有什么惊人之举。如果没有这次机遇的话,杨澜也可能会活得很优秀,但绝不可能这么早、这么快又是这么轰轰烈烈的成名。

正如杨澜在自传里所说的那样:“如果没有一个意外的机会,今天的我恐怕已做了什么大饭店的什么经理,带着职业微笑,坐在一张办公桌后面了。”而这个意外机会的掌握,正是靠着她自己的出色表现。

这个机会便是泰国正大集团结束了与几个地方台的合作,转与中央电视台共同制作《正大综艺》。双方决定要挑选一位有大学经历的女大学生做主持人,杨澜也被推荐参加试镜。

说实话,杨澜并不被人看中,只是因为她的气质较佳,所以才能一路过关斩将杀入总决赛。据一位导演透露,虽然杨澜被视为最佳人选,但是被有的人认为还不够漂亮,所以用不用她尚不能确定。

最后确定人选的时候到了,电视台主管节目的领导也到场了,他们要在杨澜与另外一位连杨澜也不得不承认“的确非常漂亮”的女孩子中选择一人。谁将是最后的选择?杨澜的好胜心一下子被激起,她想:“即使你们今天不选我,我也要向你们证明我的素质。”

这次考试两人的题目是:一、你将如何做这个节目的主持人;二、介绍一下你自己。

杨澜是这么开始的:“我认为主持人的首要标准不是容貌,而是要看她是否有强烈的与观众沟通的愿望。我希望做这个节目的主持人,因为我喜欢旅游,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近的快感是无与伦比的,我要把自己的这些感受讲给观众听……”在介绍自己时,杨澜是这样说的:“父母给我取‘澜’为名,就是希望我有大海一样的胸襟,自强、自立,我相信自己能做到这一点……”

杨澜一口气讲了半个小时,没有一点文字参考,她的语言流畅,思维严密,富有思想性,很快赢得了诸位领导的赏识,人们不再关注她是否长得漂亮,而是被她的表现深深吸引住了。据杨澜后来回忆说:“说完后,我感到屋子里非常安静,今天看来,用气功的说法,是我的气场把他们罩住了。”

当杨澜再次回到那个房间,中央电视台已经决定正式录用她了,这次面试改变了她的一生。

故事启思:

从杨澜面试的经历中,我们知道,善于表现自己有时对人生会起到决定作用。即使不是在关键时刻,善于表现自己也应是一门把握成功必不可少的功夫。

特别是身处一个讲究张扬自己个性的时代,懂得用最佳的方式在最适当的时机表现自己,是一个人情商高低的衡量标准之一。

在某种特殊的场合下,沉默谦逊确实是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制胜利器,但无论如何你也不要把它处处当作金科玉律来信奉。在人才竞争中,你要将沉默踏实肯干谦逊的美德和善于表现自己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让别人赏识你。

有一位女孩,在学校时是一个有名的才女,她不但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论口才与文采也是无人可与之比肩的。大学毕业后,在学校的极力推荐下去了一家小有名气的杂志社工作。谁知就是这样的一个让学校都引以为自豪的人物在杂志社工作不到半年就被炒了鱿鱼。

原来,在这个人才济济的杂志社内,每周都要召开一次例会,讨论下一期杂志的选题与内容。每次开会很多人都争先恐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只有她总是悄无声息地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她原本有很多好的想法和创意,但是她有些顾虑,一是怕自己刚刚到这里便“妄开言论”,被人认为是张扬,是锋芒必露,二是怕自己的思路不合主编的口味,被人看作为幼稚。就这样,在沉默中她度过了一次又一次激烈的争辩会。有一天,她突然发现,这里的人们都在力陈自己的观点,似乎已经把她遗忘在那里了。于是她开始考虑要扭转这种局面。但这一切为时已晚,没有人再愿意听她的声音了,在所有人的心中,她已经根深蒂固地成了一个没有实力的花瓶人物。最后,她终于因自己的过分沉默而失去了这份工作。所以最后我还是要告诫大家,沉默是金,同时也是埋没天才的沙土,只是看你怎样去利用。

心灵感悟:

传统的观念认为“是金子总会发光”,但随着人才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人才无情地被埋没。由此,懂得表现自己的才华,让“伯乐”赏识并重用自己已经是一门不可忽视的学问。

更好的抉择

两个贫苦的樵夫靠着上山捡柴糊口,有一天在山里发现两大包棉花,两人喜出望外,棉花的价格高过柴薪数倍,将这两包棉花卖掉,足可让家人一个月衣食无虑。当下两人各自背了一包棉花,便欲赶路回家。

走着走着,其中一名樵夫眼尖,看到山路有着一大捆布,走近细看,竟是上等的细麻布,足足有十多匹之多。他欣喜之余,和同伴商量,一同放下肩负的棉花,改背麻布回家。

他的同伴却有不同的想法,认为自己背着棉花已走了一大段路,到了这里才丢下棉花,岂不枉费自己先前的辛苦,坚持不愿换麻布。先前发现麻布的樵夫屡劝同伴不听,只得自己竭尽所能地背起麻布,继续前行。

又走了一段路后,背麻布的樵夫望见林中闪闪发光,待近前一看,地上竟然散落着数坛黄金,心想这下真的发财了,赶忙邀同伴放下肩头的麻布及棉花,改用挑柴的扁担来挑黄金。

他的同伴仍是那套不愿丢下棉花以免枉费辛苦的想法,并且怀疑那些黄金不是真的,劝他不要白费力气,免得到头来一场空欢喜。

发现黄金的樵夫只好自己挑了两坛黄金,和背棉花的伙伴赶路回家。走到山下时,无缘无故下了一场大雨,两人在空旷处被淋了个湿透。更不幸的是,背棉花的樵夫肩上的大包棉花,吸饱了雨水,重得完全无法再背得动,那樵夫不得已,只能丢下一路辛苦舍不得放弃的棉花,空着手和挑金的同伴回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