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家庭幸福经济学
19509900000029

第29章 幸福爱情要懂经济学(2)

经济学家再一次为我们提供了答案。199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在他的《企业的性质》一书中提到,企业存在的原因是为了节约交易成本。通过形成企业组织,以企业内部机制来代替市场交易机制,可以节约市场交易的成本。企业的组织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企业的组织成本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交易活动的增加而增长。

而在婚姻中,个人选择婚姻,正是结成企业组织的表现。选择结婚是人们为了节约交易成本,对成本和收益进行权衡后的一种理性选择。婚姻给人带来的收益是十分明显的,收益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获得了性的满足和情感的寄托。婚姻使性伴侣长期化、稳定化,使性生活更加安全化,稳定健康的性伴侣对双方都有好处。

其次,通过婚姻能够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具有不同的优势。在能力与收入方面存在差别的男女,通过婚姻可以使双方的收益达到最大化,这是一个互补“双赢”的交易。最简单的例子是,一个人生活需要一套房子,两个生活也是用一套。

再次,能够起到防灾保险的作用。一方生病了,有人照顾,并且生病的失业状态下有人支付医药费用。

最后,婚姻作为耐用消费品,具有积累增值的特点。在规模效应的推动下,婚姻的某些独特效用会逐步显现出来,例如,情感的寄托、家庭的福利、知识的交会、孩子带来的快乐等。

这些收益在婚姻最初的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婚姻初期的高效益、低成本使婚姻双方的资源配置达到最优。于是,多数人便会选择婚姻,而刚结婚的男女往往表现得最为幸福。

但是,随着婚姻组织内活动的增加和组织规模不断扩大,正如科斯所说的那样,婚姻内的组织成本也越来越大。孩子,双方的父母,以及一大堆亲戚,婚姻生活日渐复杂。随着交易成本的增加,婚姻的收益也随时间递减。

当婚姻的组织成本开始高于市场成本时,解散现有的婚姻组织无疑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最好选择。强行维持会导致资源的过度消耗,婚姻中的成员宁愿重新回到市场交易中去。于是,离婚成为社会资源重新配置的选择和方式。

有人说,婚姻是围城,城外的人想杀进去而城里的人想杀出来。那是因为城外的人看到的是交易成本,而城里的人看到的是组织成本。

经济学中认为交易是社会的基本单位,社会就是由一个个的交易构成的。所以,“婚姻是一种交易”,其实是对婚姻最理智、最冷静的描述。

在浪漫、温馨的感情之下,婚姻隐藏着更多的人性和现实。我们应该早一点认清婚姻的“冷酷”,这样就更有利于经营好婚姻,使婚姻幸福、持久。

爱上对方,还是换来对方

小颖大学一毕业就选择了嫁人,她嫁给了大自己好几岁的刘宇。刘宇是一家外贸公司的老板,小颖嫁给他的目的很简单,除了想找一份爱情外,更多的是为了优越、安稳的生活。

结婚之前,小颖的经济条件非常不乐观。当别人把她介绍给刘宇的时候,刘宇一下子就被小颖的美貌吸引住。作为等价的交换,小颖用自己的美丽外形换来了安定的婚姻生活。

结婚之后,刘宇不再让小颖外出工作,让她做一名全职太太。于是,小颖有了大量的空闲时间,看电视,上网,做美容,找朋友聊天。昔日的闺蜜们都说,小颖嫁了个好老公,简直幸福死了!小颖自己也觉得这样的生活很不错。

结婚两年后,一直赋闲在家的小颖想要个孩子,她向刘宇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原以为丈夫会欣喜若狂,哪料得刘宇很不高兴,一口拒绝了小颖的提议。刘宇的理由很直接:一旦生了孩子,小颖的身材就会受到影响。此事给了小颖很大的打击,虽然她也明白自己是依靠外形换来了优越的生活,却没有想到婚后两年了,丈夫仍然只看重她的这一优点。

小颖没有工作,人际交往圈又非常小。在她的一直坚持下,刘宇最终同意要孩子。不过,这之后刘宇回家的时间越来越晚,后来甚至发展到了彻夜不归。终于,小颖发现丈夫有了外遇。

小颖这才看清当初自己的“等价交换”并不“等价”。在她和刘宇的婚姻市场中,双方进行的交换具有太多的不稳定性。

这是婚姻中典型的“交换”案例。一方支付物质成本,另一方付出的是青春和美貌。“交换”双方最终若不能形成感情基础,这种婚姻的幸福是短暂的。婚姻生活中,付出青春的一方,在自己资本将要耗尽的时候,只有尽快培养第二种资本,利用对方的物质条件,提升自己的交易成本,才能获得更长久的幸福。

小颖的婚姻很具有代表性。如今社会中,有很多男女都期望能在婚姻市场的交换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一切。这也就引出一个问题,人到底是为了什么结婚?是爱上对方,还是换来对方呢?

传统意义上,爱情是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非功利现象。但在经济学的视野里,爱情不管是出于怎样的动机,都会对经济行为作出反应,没有任何爱的付出是完全不需要回报的。

婚姻即是一个市场,那么就会存在交换现象。人们能从婚姻中得到快乐和幸福,而这种快乐是人们用一定的物质和情感投入交换得来的。婚姻市场中的收益,取决于当事人在这方面的交易成本。由此可见,婚姻是一种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是一种交易。

婚姻是两个单个的经济自由体的结合,男女双方本身作为商品存在,交易的内容是双方的性别、物质、权力、容貌等。

人们在寻找配偶之前,总是有意无意地形成一种标准,身体条件、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成为基本的“三大件”。身体条件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弱,是婚姻中的减函数;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的增减则可以凭经验进行预判。学历、地位、家庭背景的高低好坏以及收入、财产、职业等,预示着将来家庭收入及生活质量的好坏,即婚姻效用的大小。

一般来说,男方更看重女方的身体条件。因为男人自信有能力养活对方,身体条件能带给自己更多的效用。而女方则更看重男方的社会条件和物质条件,女人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往往处于弱势,所以更重视婚后的物质支撑。

综合以上所述,得分最高的自然就成了最抢手的商品,例如,“钻石王老五”。但我们必须看到,每一个要素都是可变量,有的人很有钱,他(她)可能就不是太在乎对方的物质条件,而会把对方的社会地位和年龄、美貌等当成重要的参数。有的人缺钱,就会把钱看得很重要,这就可以解释一些年轻美女傍大款的现象了,这就是各得其所。理性的个人总是在自身客观条件的约束下,选择合适的对象以实现婚姻效用的最大化。

婚姻是一种交易。从找对象到结婚的过程,就是一个寻找目标市场、考察双方需求、认同商品交换条件直到签订交换契约的过程。恋爱是男女双方各方面条件均衡和博弈的过程,结婚则是对爱情交换的一种确认,结婚证就是一个标准合同。

夫妻婚姻生活能不能保持稳定,主要是在“交换”的过程中能不能保持平等。就离婚来说,如果有一方付出和得到不平衡,心理就会倾斜。久而久之,婚姻会出现裂痕,婚姻市场会出现失衡。

经济学理论认为,贸易交换将使每个人的状况更好。婚姻也是如此,在恋爱前,两个人互相鼓励和交往,互赠信物,互请吃饭,大概会使两个人的状况更好。如果没有交换,只有一方的付出,情况就会糟糕。在恋爱中,两个人互补交换优缺,彼此带来快乐和充实。最终,在爱上了对方的同时,又换来了对方。

在婚姻中,男女双方要注重从自身挖掘对方需要的东西,不要对一方产生单方面的依赖,要与之保持对等的关系,这样才是维持一个幸福婚姻的最好办法。互相依赖、互相扶持,是婚姻稳定的重要因素。

为什么说爱情是短暂的

如果一个人每月能赚1000元钱,刚刚能够满足生存条件。这时候,再给他1000元,那他就可以买些书或看看电影,满足一下精神层面上的需求。如果再给他1000块,他甚至可以拿着这些钱去进行投资。

那么,我们又可以反过来进行一下假设。先去掉这个人最后得到的1000元,这对他来说影响不大,反正那些钱也是闲置的;然后再去掉第二个1000元,这时候虽然生活过得比较无趣,但基本的生存还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把他基本的1000元也去掉,那这个人的生存就成问题了。很显然,对于这个人来说,最初的那1000元发挥的效用是最大。

这个就是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理论。所谓边际效用递减,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即使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不仅是在经济生活之中,其实,应用到爱情上,边际效用递减也能解释很多现象。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第一次恋爱往往是难忘的。在第一次恋爱的时候,人们就像走在干涸的沙漠之中,极需要爱情的滋润。这时候有人给你一杯水,你会非常感激,对这第一杯水的味道也会留下深刻印象;如果再给你一杯,你仍然会很高兴,因为第一杯水也许还满足不了你水喝;那再给你第三杯水,也许你还能喝下,但你已经不那么需要了;如果还继续给你第四杯、第五杯的话,即使还能勉强喝下,不过水对你来说,已经不是享受,而是受罪,你会对水产生厌倦感。

喝水的道理,其实就是恋爱中的边际效用递减。多数人认同“爱情是短暂”的这一说法,因为简单地来看,爱情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一个人的初次恋爱,往往发生在懵懂的青春时期。当人第一次接触到爱情时,爱情带来的边际效益是最大的,所有的人在初次恋爱中都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在为自己和爱人而转。刻骨铭心的爱,也让绝大多数人忘不了自己的初恋。因为在恋爱的过程中,这个第一次碰到的人,是给你第一杯水的人,这种印象是难以磨灭的。而当第二次、第三次恋爱发生时,你已经喝过足够多的水,爱情的边际效用早已递减到很低的水平,爱情也似乎逐渐离你而去。

从边际效用递减理论来讲,每增加一次爱情消费所引起总效用增加的部分将会逐渐递减。第一次恋爱的满足感最大,得到的感受也最多。随着恋爱次数的增加,对于爱情的好奇与新鲜感会逐渐递减,所得到的恋爱满足感当然是递减的。

有句俗话叫做“小别胜新婚”,这实际上是边际效用递减在爱情中的运用。随着恋爱中双方相处时间的增加,爱情带来的边际效用正在递减,双方慢慢觉得爱情不过如此。于是,偶尔“小别”一次,拉开双方的距离,让边际效用增加。再次见面时,双方都会有所变化,爱情产生的效应要远胜于长期相处时。

很多人在进入到婚姻的“围城”之中后,会有这样的感觉:爱情太过短暂,曾经的甜言蜜语和山盟海誓早已成为过眼云烟。原因就是经历的爱情多了,感觉开始了边际效用递减,爱情的神秘感也在渐渐退去。

年少懵懂的时候,所有人都会对爱情抱有种种美好的幻想。恋人的一个吻,一个拥抱,甚至只有一个眼神,都足以让人彻夜难眠,回味无穷。

可是,随着吻的增加,拥抱次数的增多,这些曾经产生的愉悦感却越来越少。深情的眼神,温暖的拥抱,甚至肉体上快乐,都会让人渐渐习惯,甚至到麻木不仁。

于是,久而久之,恋人间的感觉变得越来越平凡,就像电影《一声叹息》中,男主角说的那样“摸着自己老婆的手,就像左手摸右手”。爱情的边际效用,有时候甚至会让恋人由相互爱慕到相互指责,最终相互厌倦,直至分手。

对此,经济学家们会建议情侣或夫妻应该少一些要求,多一些理解和宽容,最大可能地降低爱情的“成本”。只有这样,爱情才会更甜蜜、更圆满!

爱情存在边际效用,并不意味着爱情是无望的。

两个人相处久了,必然会产生审美疲惫。日久情深是所有人追求的目标,当爱情转变成亲情的时候,此时亲情的效应就应该是“喝酒”而非“喝水”。第一杯酒也许没什么感觉,但第二杯,第三杯……酒是越喝越醉人,越喝越醇香。在这个时候,亲情的边际效用是递增的。

爱情的边际效用会递减,但亲情的边际效用却在递增。婚姻也许是爱情的一个终点,却能让爱情达到最高境界——亲情,而这一切都是幸福生活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