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每天一堂哈佛心理课
19510800000002

第2章 略施心计,让自己左右逢源(1)

第1周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

良好的仪表是魅力的基础

课堂导读:

美国心理学家雷诺·毕克曼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实验者在纽约机场和中央火车站的电话亭里,在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的地方,放了10分钱,等到一有人进入电话亭,约2分钟后敲门说:“对不起我在这里放了10分钱,不知道你有没有看到?”结果退还硬币的比率为,实验者服装整齐时占77%,而衣着寒酸时则占38%。

进入电话亭里的人在被服装整齐的人询问时,认为服装整齐的人可能跟自己说了很关键的话;而面对衣着寒酸的人时,因为在不想接触的念头下,而不想去理会对方的质问,所以根本没有听清楚他说的话,就开口回答“不”,企图驱赶对方。

课堂精讲:

由导读的实验可见,仪表对于人际交往有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和陌生人初次打交道时更是如此。与人交往时,尤其是第一次见面时,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心理学家指出,在初次见面时,人们首先注意的是对方的外貌。也许你会说,相貌是父母给的,自己又岂能改变。的确,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容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形象,通过良好的仪表来展现自己。一个注重言谈举止,知道如何穿戴的人,很容易被人接受,得到别人的喜爱。

保持良好的仪表可以通过首因效应给初次见面的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同时也是对交往对象的尊重。一个衣着整齐、举止优雅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受到众人的喜爱和关注,都能以最快的速度吸引他人。如果我们想成为一个交际达人,那么一定要在平时注意自己的仪表。

课后总结:

仪表对于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能否给别人好感、能否吸引别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保持良好的仪表,以增加人际吸引力。

巧用幽默提升你的亲和力。

课堂导读:

美国总统林肯被人称为幽默大师。有一天,他正要上床休息,有人打电话来,“税务官刚刚去世,能否让我来接替税务主任的职务?”林肯当即回答说:“如果殡仪馆同意,我个人不反对。”

林肯一次在演讲时,有人递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只写了两个字:“笨蛋。”他举着这张纸条镇静地说:“本总统收到过许多匿名信,全都是只有正文,不见署名,刚才那位先生正好相反,他只署上了自己的名字,而忘了写内容。”

课堂精讲:

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以善意的微笑代替抱怨,避免争吵,使令人不快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愉悦而轻松,使对立冲突、一触即发的态势转为和谐与融洽,还能使对方心悦诚服地理解、接纳我们的观点。

幽默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建立在丰富的知识的基础上。一个人只有具有审时度势的能力、广博的知识,才能做到谈资丰富,妙言成趣,从而作出恰当的比喻。因此,要培养幽默感,必须广泛涉猎,充实自我,不断从书籍中收集幽默的灵感,从名人趣事的精华中撷取幽默的宝石。

课后总结:

幽默是一个具有亲和力的形象大使,在人际交往中,得体的幽默能取悦人心,吸引并获得他人的好感。幽默在日常交往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平时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幽默感。

适时拉近与人的距离

课堂导读: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怀特在1956年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在几乎是完全偶然地住到一个居民区的人中,成为朋友的多是住得比较近的人。费斯汀格等人也做过类似的研究,他们发现,居住在同一层楼的人认为他们和隔壁邻居要比隔一扇门的邻居更亲密一些。人们选择朋友的41%是隔壁邻居,而隔一扇门的邻居只有22%,住在走廊尽头的只被选择了10%。西格尔于1974年在马里兰警察训练学校的一项研究也说明了这种邻近作用。在这个学校里,学员是按照名字的字母拼写顺序指定教室座位和宿舍的。这样,名字在字母拼写顺序上越是接近,在课内外就越容易相处在一起。6个月后,要求每个学员确切地写出3个最亲密的朋友,结果发现他们的朋友大多是名字的字母顺序和自己相近的人。

课堂精讲:

按照社会酬赏和社会交换理论的解释,人们在互动中总是想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报酬,与邻近者交往,因为接触机会多,而且快捷,当有困难、有需要时无须长时间等待,就可以马上得到帮助和满足,所以人们愿意与邻近的人保持友好的关系,也就是说,空间的临近会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一定的好感。

人际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邻近增加了人们之间的接触频率,使人们有机会了解到对方更多、更全面的品质,在双方具有相似的价值观、态度、兴趣爱好的前提下,互相吸引。

另外,人们普遍存在着一种与人建立和谐关系的期望。当一个人知道他要处于某一环境时,他常常试图说服自己:这个环境是令人愉快的,至少不特别让人难受。他期望在这个环境中愉快地生活下去,就要努力和邻近者友好相处,尽量避免让双方感到不愉快;与此同时,他在看待邻近者时会产生一种积极偏见,即倾向于多看对方的积极面,而忽视其消极面,这样便为邻近吸引创造了前提。

不过,邻近并不总是导致喜欢,有时我们不喜欢的人也是邻近的人。所以,邻近是吸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正因为邻近,也会由于经常接触而造成摩擦,产生矛盾,久而久之成为仇人或形同陌路。因此,邻近的人要互相吸引,还必须加上其他的因素影响,如相似性、能满足他人需要等。

课后总结:

空间上的邻近是导致人们相互吸引的重要条件。空间上的距离越小双方越接近,则往往越容易成为知己,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

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课堂导读:

小宁的老公突发心脏病去世,料理完丧事,她疲倦且悲伤地回到家后,就开始面对亲友日复一日的关心询问:“他是怎么死的?”“你怎么没有及时呼救?”“之前你们夫妻吵过架吗?”“天哪,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这些人的出发点当然是关心,但对处于情绪低潮期的小宁却造成了莫大的伤害。后来她看到有人来,就感到害怕。“我最需要的,是沉默的体谅,却没有人给我。”她说。

课堂精讲: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很想帮助别人,但是只有好心是不够的,还需要一定的生活阅历和体谅别人的能力。有时我们急于表达自己的观念、判断和看法,却忘了输送真正的温暖;急于知道自己想知道的,却忘了别人的伤口还没愈合。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所谓换位思考,就是要把自己设想成别人,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在很多时候,感受、利益是互相关联的,你能考虑别人的感受和利益,别人也会考虑你的感受和利益。

在人际交往时,人们不仅习惯于从自己的特定角色出发,来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态度与行为,而且还习惯于自我中心式的思维方式,从而引发出一连串的冲突和矛盾。如果大家都能从对方的角色去思考,都能将心比心地换位感受,那么许多冲突、矛盾就可以迎刃而解,这就是换位思考的积极作用。

真正的换位思考是一个移情的过程,要从内心深处站到他人的立场上去,要像感受自己一样去感受他人。遗憾的是,许多人的换位思考缺少了移情这一根本要素。他们或是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去猜想别人的想法及感受,或是站在一般人的立场上去想别人应该有什么想法和感受。这样的换位思考仍局限于自己设定的小圈子之中,无法体会他人真正的感受和思想。只有真正地移情,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课后总结:

换位思考其实就是移情,去理解别人的想法、感受,从对方的立场来看事情,以别人的心境来思考问题。一个人只有具备善于换位思考的素质,具有过人的理解力,才能理解平时所无法理解的东西,才能使对方感受到我们对他的尊重。这样,人家才愿意与我们交流、沟通。

含蓄加谦虚,使魅力值满分

课堂导读:

蔡元培先生曾有过这样一件逸事:一次伦敦举行中国名画展,组委会派人去南京和上海选取博物院的名画,蔡先生与林语堂都参与其事。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自认是“中国通”,在巡行观览时滔滔不绝,不能自己。为了表示自己是内行,伯希和对蔡先生说,“这张宋画绢色不错”,“那张徽宗鹅无疑是真品”,以及墨色、印章如何,等等。林语堂注意观察蔡先生的表情,他不表示赞同和反对意见,只是客气地低声说,“是的,是的”,一脸平淡冷静的样子。后来伯希和若有所悟,闭口不言,面有惧色,大概担心自己说错了什么,出了丑自己还不知道呢。林语堂后来感叹道:“这就是中国人的谦虚和含蓄啊!”

课堂精讲:

谦虚是一种美德,也是人际交往中赢得他人好感的基础。与含蓄谦虚的人交往,是轻松自如的,含蓄谦虚的人也容易被别人接受。

谦虚,可以让周围的人喜欢我们,为我们赢得更多的人脉;谦虚,可以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前进。

如果你是一个心高气傲、不爱听取别人意见的人,可以从一个小问题着手,拿着它请教你的朋友,如果他们的回答和你想的不一样,或者你认为他们的回答太幼稚,也不要不屑一顾,耐心地听下去,这对你谦虚个性的培养很有帮助。

为人处世要常常记得:表现得谦虚一些,更能赢得他人的好感。

课后总结:

含蓄谦虚,是一种修养,我们在与人交往时,要懂得谦虚,做到含蓄。

第2周改变他人于无形

欲改变他人,要先悦纳他人

课堂导读: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不知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名新来的同事既没招你也没惹你,但你就是看他不顺眼,一旦他有什么过错,你就会毫不留情地指责他;你的朋友请你帮忙让他儿子进某所重点中学,鉴于多年的友谊,你很快就答应了,并在很短的时间就帮他办成了。答案很简单,当你喜欢一个人时,自然愿意为他做任何事;当你不喜欢一个人时,自然会对其诸多指责、百般挑剔,

课堂精讲:

每个人的社交圈子都是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的,这些人会有不同的思想性格、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有的人热情开朗,有的人沉默稳重,有的人性子急躁,面对不同性格的人,应该怎样使他人乐于按照你的意愿行事呢?答案就是要先悦纳他们。

悦纳他人,就是要满怀热忱地和他人相处,容忍并且尊重别人与自己不同的性格、兴趣和生活方式,主动了解别人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

此外,悦纳他人还应该做到“乐道人之善”。对待同事、朋友,要多看他们的长处,多学他们的优点,不能看自己是一朵花,看别人就是满身疤。不少单位都可以见到这样一种人:他对自己所做的工作一点一滴都记在心头,挂在嘴上,挑别人的毛病时绝无遗漏,说起来如数家珍,而对自己的毛病、别人的长处,则一概不提。要想乐道人之善,一方面要注意不能因为自己比别人做的工作多一点或能力强一点,就沾沾自喜,瞧不起别人;另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长处,对别人的工作成绩多加褒扬。这样,不仅显示出了虚怀若谷的风度,有益于人际团结,对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也大有好处。当然,对自己的评价,对别人的赞扬,都应该是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如果不顾事实或夸大事实,效果就可能适得其反,也有损自己的人格。

课后总结:

倘若我们能做到悦纳他人,日久天长,就必定可以得到别人的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人乐于听从我们的意见。

用思想做引导,让别人一步一步跟你走

课堂导读:

如果两辆车发生追尾事故,车子都有了破损,大多数情况下两辆车的司机都会很气愤,往往少不了一番争吵。在一次追尾事故中,被追尾的车主怒气冲冲地下车准备冲着追尾的车主开骂,追尾车的车主却格外冷静,不慌不忙、心平气和地问对方:“这位先生,你觉得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要解决问题,还是要吵架呢?”

被追尾的车主一听,冷静了下来。两个人报了警,在原地安静地等着交通警察的到来,一场争吵就这样避免了。

课堂精讲:

追尾车的车主利用“你觉得我们现在最重要的是要解决问题呢,还是要吵架呢”这个问题,指出了此时重要的不是要吵架,而是解决问题,然后继续各自的行程。这样一来,双方的争吵自然会立即终止,因为此时追尾车的车主已经将对方的思路完全从争吵的状态中引到了解决问题上面来。

很多时候,无论是演讲、宣传,还是竞选、谈判,我们总希望别人能跟着自己的思想走。可是,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思维,想要改变他人的想法,让他人按照我们的思路来思考问题,谈何容易?

要解决这个难题,靠强制性命令来实现是不太可能的,而是需要一些有效的心理技巧来一步步地影响他们。例如我们可以采取“6+1”法则。“6+1”法则是指,一个人在被连续问到6个作肯定回答的问题之后,那么第7个问题他也会习惯性地作肯定回答;如果前面6个问题都作否定回答,第7个问题也会习惯性地作否定回答,这是人的思维习惯。利用这个法则,我们如果需要引导对方的思路,希望对方顺从我们的想法,可以预先设计好6个非常简单、容易让对方点头说“是”的问题,用这6个问题作为铺垫,最后问一个最重要和关键的问题,这样对方往往会自然地点头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