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嗜血的权杖:从乡村教师到南宋权臣
19512100000030

第30章 掌权(4)

秦桧具备这个资本吗?当然具备,秦桧本身就是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职位和权力都在异己们之上,因此,这异己铲除起来,可谓是得心应手。

第三,要控制台谏。台谏是专门监督官员的部门,台谏官员是皇帝的耳目、喉舌,有上书弹劾某某官员的权利,没有最后处置决策的权力。千万不要小看这些谏官,他们那张嘴就是杀人不见血的利器。俗话说,人言可畏。他们要是看谁不顺眼,一个折子上去,就够人受的了,轻则丢官,重则杀头,绝少有人能逃过他们的唾沫星子。

秦桧要铲除异己,必须有铲除的理由,就是皇帝老子,杀人也得给个说法,何况皇帝下面的宰相呢?这个理由,谁负责提供?就是谏官。那时候弹劾个官员,不像现在这么费劲,没完没了的调查取证,没完没了的开会研究,而是凭谏官的良心,靠谏官那张嘴,也别管是真的还是假的,有鼻子有眼儿的把话一说,至于皇帝怎么处置,那就不是自己该管的事儿了。

台谏的这个特点,曾做过谏官老大的秦桧,自然再熟悉不过了。

有了空子就得钻!

要想铲除异己,必须控制台谏。秦桧清醒的认识到。

怎么控制?秦桧有自己的安排,他把自己信得过的心腹全部安插到台谏任职,从御史中丞到普通谏官,统统换成自己的人。

这样,秦桧就把台谏打造成自己的炮台,让它专门为自己放炮。

好端端的一个台谏,硬叫秦桧给变成了自留地。

我的地盘,我做主!

遇到秦桧的异己,忠于秦桧的炮手们就一顿放炮,罗织罪名,妄加攻讦。

谏官们的弹劾,为秦桧铲除异己提供了理由。

有了理由,才好下手!

嘿嘿,那些跟我秦桧唱反调的家伙,你们瞧好吧!

38、铲除异己之胡铨

老话说,亲戚有薄厚,朋友分远近。以此类推,这仇恨也有深浅之分。

秦桧因为议和这档子事儿,朝里朝外得罪了不少人,到了千夫指,万人骂的地步。

就此结下梁子的也不在少数!其中,让秦桧恨得最深的人就是胡铨。

为什么呢?给出答案之前,先说说胡铨这个人,他为人正直,性情刚烈,不畏强权,敢爱敢恨,说话直来直去,不喜欢拐弯抹角,虽然官做得不大,但在朝廷里面混得不错,人缘好,口碑佳。

不愧为一代贤良啊!

前面交代得明白,绍兴八年(1138年)宋金初次议和时,时任枢密院编修官的胡铨愤然上书要求斩杀秦桧。

当时,为这议和之事,举国上下闹得是沸沸扬扬,反对者甚多,上书劝谏的人也都排起了队。但反对归反对,一般人都对事不对人,就议和论议和,没有把矛头对准人,纵使有驳斥秦桧的,言语也无外乎是什么秦桧犯错误啦、秦桧误国啦、秦桧奸细啦……顶多要求高宗罢他的官,流放到岭南,至于公然提出要秦桧命的,只有胡铨一个!

当着天下人面,竟敢叫嚣斩杀当朝宰相,你说说,这让本来就心小如针眼的秦桧,能不恨得咬牙切齿?

不把胡铨杀了,我这老脸往哪放?秦桧越想越气,越气越想。

但在当时,议和是头等大事,秦桧也明白,不能因为个人怨恨坏了社稷大事,所以,暂且咬咬牙,借着勾龙渊弹劾胡铨之机,先把胡铨打发出朝廷,等议和之事忙活完了,再慢慢找他算账。

就这样,秦桧以胡铨狂妄凶狠、扰乱人心之罪,将他除名,贬到昭州。

胡铨一被贬,朝廷里的主战派不答应了,因为胡铨是他们的一面旗帜,你想想,敢于磨刀晃晃向宰相的人,那可是极其难得的英雄人物啊!

人多力量大,反对议和的官员们联合起来,广造舆论声势,力保胡铨!

一心议和的高宗和秦桧,一面对反对议和的官员进行适当打击,显示议和决心,另一面,也不想过度激化矛盾,引起公愤。

稳定压倒一切!

在这个背景下,秦桧不得不做出让步,让胡铨监广州盐仓,后来又改为签书威武军判官。

秦桧真的就此妥协了吗?不,那样的话,他就不是秦桧了!他之所以把胡铨贬了又升,用的就是缓兵之计,先把大家伙稳住,等议和事情成了,再跟你们一一算总账。

这不,绍兴十一年(1141年)底,宋金议和刚签完字。秦桧就开始跟胡铨算旧账了。

说来道去,其实,秦桧与胡铨的仇怨,根结就在一个“命”字。胡铨上书要的是秦桧的命,秦桧报复胡铨,要的也是他的命。

大权在握的秦桧,恨不得立刻杀了胡铨,以解心头之恨!

但官场不同战场,战场上想杀人,挥刀就砍,无需理由!官场则不然,要想杀人,必须让舌头给出个理由。

秦桧要想杀胡铨,必须在胡铨身上找到该杀的理由,就像在岳飞身上找到该杀的理由一样。

大同小异!

然而在胡铨身上找罪状何其容易!

第一,胡铨是文官,手里没有兵权,要是给他罗织个谋反罪,缺乏基本条件。

第二,胡铨为人清廉,且官职不大,没有实权,要是给他编造个贪污受贿罪,说死也没人相信。

第三,胡铨虽然敢于直言,但句句为国,没有私心,找不到触犯皇帝大忌的话语来,即使有时发点小牢骚,但不至于获死罪。

所以,秦桧在胡铨身上找来找去,怎么也找不到直接置其于死地的罪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看来跟胡铨这场复仇之战,不能速战速决,得慢慢寻找机会,一点一点把他往绝路上逼。

治不了死罪,那就治个不死的罪,别急,慢慢来,积少成多嘛!

按照秦桧的一贯做法,要想治胡铨的罪,必须有谏官弹劾才行。

这个差事交给谁呢?用不用招投标啊?要知道当时的谏官们对这事儿那是相当的感兴趣,只要把这活接下来,在朝廷上睁眼说上几句瞎话,升官发财的好事就不用愁喽!

秦桧寻思来寻思去,最后就把这活交给殿中侍御史罗汝楫。

罗汝楫做为谏官,在弹劾人上很有一套,算是台谏里的业务骨干,实战经验丰富,弹劾的成功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深受秦桧的器重。

要是把胡铨这事给办明白了,自己的前程就有步了。罗汝楫把官场这点事儿那是看得明明白白。

有经验就是有经验,不用秦桧太多的交代,只要稍微那么示意一下,就OK了。

罗汝楫登场了!他弹劾胡铨的罪名叫饰非横议,说胡铨如何如何极力掩饰自己的过错,如何如何恣意议论朝政。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向皇帝表明,胡铨这人是死孩子灌牛奶,没得救了,不但不知悔改,反倒对朝政指指点点。

罗汝楫先把这火给点着了,秦桧在一旁再给加点油,高宗被熊熊大火这么一烧,就晕了头,诏令除去胡铨之名,贬送到新州管制。

治了胡铨的罪,秦桧心里多少有些舒坦了。

罗汝楫因为弹劾有功,很快就被秦桧提拔为右谏议大夫兼侍读。

这官升得好容易!

胡铨被贬到了新州管制起来,离朝廷远了,传递信息起来就很不方面,秦桧就是想给他致命一击,一时半会儿,也很难找到下手的机会。

胡铨在新州安安静静呆了六年。

在六年中,秦桧虽然也没闲着,又是粉饰太平又是禁止野史又是铲除异己,忙得不亦乐乎。

不过,在他心里时刻还想着胡铨,想着要他的命,可是一个在朝廷,一个在新州,想要直接交手,谈何容易!

无奈啊,秦桧!

到了绍兴十八年(1148年),一件和胡铨有关的事件,让秦桧又借机发了一把飙。

迪功郎王廷珪是胡铨的同乡兼好友,他对胡铨的大无畏精神佩服得五体投地,忍不住写了两首赞美胡铨的诗,内容如下:

曩封初上九重关,是日清都虎豹闲。

右群动容观奏牍,几人回首愧朝班。

名高北斗星辰上,身堕南州樟海间。

岂待他年公议出,汉廷行如贾生还。

大厦原非一木支,欲将独力柱倾危。

痴儿不了官中事,男子要为天下奇。

当日奸谀皆胆落,平生忠义只心知。

端能饱吃新州饭,在此江山足扶持。

这两首诗意思就是在赞扬胡铨不畏强权、敢于直言、可歌可泣的精神。

诗是好诗,写好了,没事自己关上门,慢慢赏析也就行了。槽糕的是,王廷珪的保密意识不强,这两首诗很快就被公开发表了,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传到了秦桧的耳里。

为一个朝廷罪犯歌功颂德的行为本身就是犯罪。秦桧给王廷珪定了个基调。

既然找不到胡铨的最新罪状,那就先拿他的死党开刀,王廷珪被贬到了辰州。

墙倒众人推,胡铨得罪了秦桧,连连被贬,就连和他有来往的人,都不能幸免!

一些人看出了门道,要想讨好秦桧,检举揭发胡铨是一条捷径!

趁着胡铨还活着,秦桧还当权,还不抓紧来个落井下石,收罗胡铨的罪状,到秦桧那里换个一官半职。

新州守臣张棣就是成功的范例。

时间也是绍兴十八年(1148年),在新州被管制六年的胡铨,一天,家里来了位好友,贵客临门,当然好酒好菜招待。

酒过三巡,郁郁不得志的胡铨难免要和朋友发发牢骚,对朝政发表一番看法,文人永远改不了议论时政的毛病。

也许六年管制生活,在胡铨内心积压了太多太多的苦闷;也许是酒精的作用,让他感慨万千,也许……总之,他用一腔愤懑,写下了一首《好事近》的词:

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空使猿惊鹤怨,误薜萝风月。囊锥刚要出头来,不道甚时节。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

胡铨写这首词,意思就是在告诉人们,我胡铨即使隐居山林,也无时无刻不关心国事,本想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无奈的是奸臣当道,时机不成熟啊。

酒喝高了的胡铨,忘记了自己在新州的身份,是一个受人管制的罪犯,他的一言一行都在官府的监视之下。

这首《好事近》给他带来的不是好事而是祸端!

新州守臣张棣拿到这首词,如彩票中了五百万一样兴奋,因为他知道,自己找到升官发财的金钥匙!

秦桧正愁对胡铨没有下手的机会,这下好了,罪证在手,胡铨又该被贬了,照这样贬下去,胡铨离死不远了。

秦桧心里一万个得意!

他把胡铨作词的事情向高宗添油加醋的做了汇报,控告胡铨诽谤朝廷。

朝廷是谁的啊,不是皇帝的吗?诽谤朝廷就等于诽谤皇帝。

高宗听了能不生气吗?一怒之下就把胡铨从新州一路贬到了吉阳军,也就是今天的海南三亚。

三亚好啊,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到那里即使不做官,住起来也一定很爽。

别高兴的太早,1148年的海南三亚,还很贫瘠荒凉,是专门用于流放那些官场上失意人的地方。

被流放这里的人,实际上等于被宣判了无期徒刑,等死吧!

39、铲除异己之赵鼎

如果说秦桧对胡铨的恨是因为一个“命”字的话,那么他对赵鼎的恨就因为一个“权”字。

常言道,一山容不得二虎,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秦桧与赵鼎同为宰相,就如同这二虎,为了权力,必有一争。

借这议和的东风,善于迎合高宗的秦桧很快在与赵鼎的争权夺势中占据上风。

绍兴八年(1138年),因皇子的待遇问题忤逆高宗,加之秦桧暗中频频放箭,处境艰难的赵鼎被迫辞职,离京出任绍兴知府。

老实说,赵鼎此时并未对仕途失去信心,他对时局有自己独到看法,铁打的朝廷,流水的官,大宋的宰相干长的少,特别是靖康以来,宰相走马灯似的换,今天用张三,明天用李四,更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宰相都是几度沉浮,罢了再用,用了再罢,反复折腾。像什么吕颐浩、朱胜非、秦桧,包括他赵鼎在内,都曾两次出任宰相。所以,根据以往的经验,赵鼎判断,这秦桧的宰相帽子也呆不长,等他和高宗蜜月期一过,肯定也会被打发了,到那时,凭借自己资历和威望,想不东山再起,恐怕都难喽!

久在官场混的赵鼎,自以为经验丰富,没把罢相当回事儿,他盘算着,当前秦桧在朝中的风头正劲,如果与他针锋相对硬对硬,恐怕吃亏的是自己,不如以退为进,先离京避避他的锋芒,等他风头过了,再来个后发制人,一举东山再起!

胸有成竹的赵鼎,就向高宗递交了辞呈,到绍兴避风头去了。他走的那天,秦桧作为六卿之首,带领百官前去送别。

一个得志,一个失意,两个人水火不容,见面时的气氛别提有多尴尬了。

赵鼎打心眼里对秦桧是一百个不服,心里暗想,你别太得意了,等我东山再起的时候,有你好看的!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自恃十拿九稳会东山再起的赵鼎,表现出一股傲慢之气,丝毫没把秦桧当回事,只是朝他作了一个揖,然后就头也不回的扬长而去。

秦桧是颜面扫地!

恨你一万年!

赵鼎聪明,秦桧也不傻,他从赵鼎的举动中,看出了东山再起的野心。

越是失意的人越是不能放松警惕!秦桧时刻提醒自己。

为了防止赵鼎伺机反扑,秦桧对他采取的是步步紧逼的策略,不给他任何喘息的机会。

赵鼎任职的地方是绍兴,绍兴又距临安不远,朝廷里的各种信息可以及时传到那里,为他日后复出提供方便。

他不会也要来个静观其变吧?曾经有过沉浮经历的秦桧显然是意识到这一点了,为了堵住赵鼎复出的路,秦桧立即采取果断行动,把赵鼎改任泉州知府。任命书交到赵鼎手里的时候,他刚到越丐祠,还没抵达绍兴府。

出手之快啊!

君命难违!带着一腔愤懑赵鼎又长途跋涉赶往泉州上任。

把赵鼎打发远了,弹劾的机会也就来了,听命于秦桧的谏官们开始蠢蠢欲动了。

赵鼎身在泉州,心却在朝廷;秦桧身在朝廷,心却在泉州。秦桧对他是一百个不放心,虽然贬了他的官,但他手里有皇帝钦赐的节钺,身份仍是朝中重臣,随时都可能被皇帝重新起用。

怎样才能夺了他的节钺呢?秦桧思来想去,决定还是故技重施,让谏官来弹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