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喜悦之路:世界属灵与灵修大师的幸福箴言
19512700000032

第32章 喜悦之人便是当下之神(2)

在日本有两座寺庙形同死敌,历代住持从未有过交流。两边住持各有一位男童服侍,两位住持常告诫他们不要跟对方寺庙的孩子玩,否则会很危险。小孩子对禁止做的事情总是好奇的,故事不这样发生了。那一天,他在路上遇到另一个男孩,他忍不住说:“你要去哪里?”另一个男孩有一点哲学熏陶——因为听多了哲学的东西。他说:“去哪里?没有人来也没有人去,它是一种发生,风带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他曾经多次听到师父说,那就是佛生活的方式,像一片枯叶随风飘,风吹到哪里,他就去哪里。问话的男孩一时哑口无言,因为他找不出任何话可以回答。他觉得很丢脸,不禁想:“师父叫我不要跟他们说话是没错的,他们确实是危险分子。我只不过是问他一个简单的问题,我其实早就知道他要去哪里,因为我们都要去市场里买菜,他大可简单回答我就好了。”男孩回去后向师父坦承了这件事。师父说:“明天你再问他,他这么回答,你就问他当风不吹的时候他要去哪里,他又能去哪里。这样就会让他无地自容了。”男孩将答案在心里默背了,隔天他看到那个男孩走过来了,他问道:“你要去哪里?”但是那个男孩说:“我的双腿想走去哪里,我就去哪里。”这回没提到风,男孩准备的话没用,于是又垂头丧气地走回去。师父又告诉他:“他要是再这么回答,你就问他:‘要是你没有腿了,那你怎么办?’——这一次一定要他闭嘴。”男孩依然做好准备,又问:“你要去哪里?”另一个男孩回答说:“我要去市场买菜。”

生命是那么的令人困惑——对博学多闻的人来说,所有既定的答案都记在他的脑子里,我们要什么答案他都有,只是,生命从来不会问同一个问题,所以他永远穷于应付。我们总是根据过去发生的事情预测将来,但是生命本身是在无常之中的,并无规律可循。我们准备再多的反击,没有遇到合适的回答,也是白辛苦一场罢了。只有我们本身不带目标,不僵化地生活,跟随内在的自发性,才能够真正地活在当下。

学会自我省思,完成镜子中的修行

当我们照镜子时,最不希望镜中出现的是一个平凡人,我们希望看到一个很特别的人;不论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是不想看到一个面临许多阻碍和问题,甚至有点神经质的普通人。

——吉噶?康楚仁波切

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为我们的心灵带来许多的痛苦。超越心智的束缚和对虚假的“我”的认同,进而看到真正的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气,但这就是我们的道路。无论是哪位灵修大师的方法,其重点都在于超越那种束缚和认同,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看到真相,而这个过程,必须经由自我的觉察来实现。就像照镜子一样,我们要在心灵里看到那个“我”的一切行为模式,通过对这些行为模式的自我省思,就可以完成这种镜子里的修行。

我们早晨起床后照镜子时,最不希望镜中出现的是一个平凡人,我们希望看到一个很特别的人。不论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是不想看到一个面临许多阻碍、问题,甚至脑袋有点问题的“普通人”。我们希望镜子里的人是喜悦的,但可能看到的是一张苦瓜脸;我们想象自己是宽仁的,却看到一个尖酸刻薄的人;我们渴望自己是优雅的,却看到自己一身市侩气;我们看不到一个身强体壮、活力无比的人,却看到一个鹤发鸡皮、行将就木的老人。

我们受困于这种由心智产生的“我”的重要感及虚荣感所带来的痛苦之中,每一天都不断地产生“这是我的”、“这必须是我的”之类的观念。这个执著的背后就是对“我”的认同感。我们因此无法看到事情真实的一面,所有的经验也因此而受染。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我们所做、所说及所想的每件事情之后,都有一个强大的“我”的认同。怎么样才能感觉更好?别人会怎么想?我的胜算有多少?我会失去什么?这所有的问题都是根源于“我”的认同,甚至如果我们觉得自己不够理想,也是“我”的认同在作祟。

我们希望自己是强大的,能掌控一切的,但实际上我们的心智产生的“我”更像易碎的鸡蛋。我们不喜欢如此脆弱的自己,这个脆弱的“我”需要保护、武装、凝聚力量以及建筑围墙,于是我们痛苦地受困于这厚厚的心墙之内,逐渐害怕事情按照它本来的样子发生,也越来越不确定事情是否会照着自己的计划进行。

超越我们的心智来看到虚妄的“我”的存在、触摸真实的自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无法努力去做这件事情,当我们努力时,我们就无法逃脱出来,无法超然地旁观。我们已经习惯了带着目的做事情,习惯了去努力地做一件事情,我们无法放松,无法放下。还好,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开始向自己发问时,我们就有了机会打开它。这种提问的精神就是自我省思的开始。这个紧密编织的自我感是否不像外表所看起来的那样?我们真的需要具备掌控的能力吗?在生命中除了自我重要感之外还有其他什么吗?这些问题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门,让我们得以深入探索痛苦的原因。

在实际练习自我省思时,我们要退后一步来检验自己的经验,而不要受到习惯的带动,如果我们能诚实和不做评判地看着自己的心智,我们就能超越它而看到真实的自己。这便是我们的自然面目,不再挣扎着要变成另一种人,这是一个潜在觉醒者的面目。

摆脱心智的束缚,打开想象力之翼

扩展思考的方式,就是发展你的想象力。你的想象力比你所认为的要伟大得多,它与你的内在有最深的连接。

——萨娜娅?罗曼

电脑是没有想象力的,我们的心智也一样。心智的运作模式是僵化固定的,想象力则是敏感而丰富的心灵产生的。心智犹如一块贫瘠的土地,无法孕育出只有在肥沃的土地上才能生存的想象之花。当我们逐渐觉察到心智的运作时,想象力之翼也就逐渐打开了。

想象力是我们生命长河里的一朵智慧的浪花,当我们能摆脱心智的束缚时,自然就能跳脱常规思维和固化模式的局限,产生一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想法、大胆的猜测以及标新立异的假说。这些违反人们常规思维的存在往往能劈开传统观念的枷锁,帮助我们于混沌之中探索出路,于黑暗之中发现光明,并成就非凡的事业。

许多对人类历史作出巨大贡献的伟人们,都将想象力看做一种不可或缺的能力。法国学者狄德罗说:“想象,这是种特质。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也就不成其为人。”瑞典化学家诺贝尔说:“想象是灵魂的眼睛。”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可见,无论在人类生活的哪个领域,想象力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