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致命的败局:企业绝境案例研究
19513900000035

第35章 创新精神的缺失(5)

铱星公司的破产,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经济问题,花的钱太多了,能赚的钱相对又太少了。美国铱星公司的两大股东是摩托罗拉公司和日本铱星公司,从1987年摩托罗拉公司策划“铱星系统”到1998年11月份铱星公司正式运营,中间历时11年,耗资50多亿美元。这个投资巨大。由于每颗铱星的设计寿命只有5~8年,要使铱星系统运转下去,更换铱星的开支也相当庞大,加上每年维修、运营的费用更是达到上亿美元。没有相当财力和收入保障是不敢涉足其中的。

另一方面,这个被大肆渲染的高科技的卫星电话又赚不了多少钱——单个地看,从每个用户身上是能收取很多费用的,一部卫星电话手机的裸机价格在美国是3,000多美元,每分钟通话费7美元,这样高的价格有几个人能付得起?因此它的客户寥寥无几,开业半年只发展了1万多,以致铱星公司入不敷出,背上40多亿美元的巨额债务。到1999年8月,铱星公司不得不申请破产保护,希望通过债务重组、找到新的投资人而使其复生。此后为挽救铱星公司的命运,有关方面虽做出了许多努力,但面对着这样一个要巨额投入而收入有限的吞钱巨物,谁也不会轻易投资的。结果铱星公司成为没人要的弃妇,其债务重组失败,终于落个破产的结局。另外,铱星公司投入商业运营后服务质量不如人意。整个铱星系统需要计算机进行复杂的协调,而最早的一些用户或者抱怨打不通电话,或者抱怨通话受到严重干扰,还常常掉线。这种差劲的服务给用户留下的第一印象对于铱星公司来说是灾难性的。因此,开业10个月后,铱星公司的客户还只有两万来家,其中一部分还是铱星公司赠送出去的手机,而该公司要实现盈利至少需要65万个用户。在对铱星悲剧的回省中,有不少人认为,铱星陨落的真正原因是在市场和技术的双向坐标中,铱星系统过多偏向技术,而忽略了市场的适用性,但这并不构成对个人卫星通信市场的整体否定。一些市场分析家对卫星移动通信业的前景依然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有一系列适宜的市场可以使这种通信方式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这些市场包括海上钻井工人和沙漠中的救援人员等。还有一位分析家预计,到2005年,个人卫星通信在拥有10亿用户的移动电话市场上可占据2%至3%的份额。

铱星,无论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童话,还是一个好看但不现实的花瓶,全球个人卫星通信历史中终会留下这个名字。

铱星陨落留下的经验教训技术不能代替市场,铱星公司的决策失误导致了整个计划的失败。铱星代表了未来通信发展的方向,但仅凭技术的优势并不能保证市场的胜利。“他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市场,投入了错误的产品。”这是业界权威对铱星陨落的评价。日新月异的电信技术在不断为人们创造新的通信手段的同时,也在终结着另外一些通信方式。在地面的数字蜂窝通信网覆盖日益发达、漫游畅通全球、资费日趋降低的强大竞争面前,市场定位、营销体制的失误,更将这个伟大的创意推向了毁灭。

1.技术选择失误

铱星系统技术上的先进性在目前的卫星通信系统中处于领先地位。铱星系统卫星之间可通过星际链路直接传送信息,这使得铱星系统用户可以不依赖地面网而直接通信,但这也恰恰造成了系统风险大、成本过高、维护成本相对于在地面也高出许多的竞争劣势。

2.市场定位错误

谁也不能否认铱星的高科技含量,但用66颗高技术卫星编织起来的世纪末的科技童话在商用之初却将自己定位在了“贵族科技”。铱星手机价格每部高达3,000美元,加上高昂的通话费用(国际话费平均7美元/分钟),使得通信公司运营最基础的前提——用户发展数目远低于它的预想。在开业的前两个季度,铱星在全球只发展了1万用户,而根据铱星方面的预计,初期仅在中国市场就要做到10万用户,这使得铱星公司前两个季度的亏损即达10亿美元。尽管铱星手机后来降低了收费,但仍未能扭转颓势。

3.决策失误

有专家认为,铱星系统在1998年11月份投入商业服务的决定是“毁灭性的”。受投资方及签订的合约所限,在系统本身不完善的情况下,铱星系统迫于时间表的压力而匆匆投入市场,差劲的服务给用户留下的第一印象对于铱星公司来说是灾难性的。因此,到铱星公司宣布破产保护时为止,铱星公司的客户还只有两万多家,而该公司要实现盈利至少需要65万个用户,每年光维护费就要几亿美元。

4.组织结构不合理

铱星公司的基本组织结构是一个联合体,由世界15个地区性的信号转输系统组成。铱星的国际架构使其根本不可能进行有效地管理。董事会28个成员说的是多国语言,每次开会就像是出席一次小型联合国会议,人人必须带着耳塞,收听5种语言的同步翻译。铱星公司于1996年12月聘请了斯塔诺先生担任首席长官。斯塔诺先生做事雷厉风行,铁面无情。但这种管理作风在铱星公司并没有得到发挥的余地。斯塔诺先生毫无疑问是个坚强的领导者,他也表示只有强悍的领导作风才能避免这个复杂的项目出现内乱。但最后,连他也对铱星公司的前景产生了悲观情绪。

5.销售渠道不畅

原公司总裁爱德华·斯泰亚诺在营销和运作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失误,如在铱星系统投入商业运营时未能向零售商们供应铱星电话机,这也让它损失了不少用户。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个人卫星通信系统,理论上它应该是在全球通信市场开放的情况下,由一个经营者在全球统一负责经营,而事实上这是根本不现实的。从整个系统的建造,到终端产品的生产,铱星公司都只是扮演着一个投资方的角色,并不直接参与运营,很多时候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正是上述因素造成了铱星的债务累累,入不敷出。铱星项目的决策动机告诉人们:“铱星手机不是面向普通百姓的东西。”因此,即使是像电信这样的高技术产业,像铱星这样的伟大创意,如果它只是给少数人“享受”的未来科技,缺乏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也难有强大的生命力。市场的驱动应该始终是任何产业或创意的价值核心。

辅助案例二

三百五十二年历史的终结

——对北京王麻子剪刀厂倒闭的评析

“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在中国刀剪行业中,北京王麻子剪刀厂,有着350余年的历史,可谓声名赫赫。这家于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在京城菜市口成立的著名老字号,数百年来生产的刀剪产品以刃口锋利、经久耐用而享誉民间。新中国成立后,“王麻子”刀剪仍很“牛”,剪刀厂的日子也一直过得挺舒坦,生意最红火时,一个月可以卖7万把菜刀、40万把剪子。1985年,王麻子剪刀厂被当时的国家内贸部批准为中华老字号。

但自1995年以来,王麻子剪刀厂连年亏损,后来到了借钱发工资的境地。根据相关审计资料,截至2002年5月31日,北京王麻子剪刀厂资产总额1,283万元,负债总额2,779万元,所有者权益为负1,496万元,资产负债率为2166%。

2003年7月21日经法院依法裁定,王麻子剪刀厂宣布破产。北京王麻子剪刀厂是北京市国有企业,其前身为生产王麻子剪刀的手工作坊。北京法院经审理认为,北京王麻子剪刀厂经营管理不善,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已呈连续状态,符合法定破产条件,遂裁定宣告北京王麻子剪刀厂破产。北京王麻子剪刀厂破产清算组此后也已经成立,破产清算工作正式开始。但正是这样一块凝聚国人数百年心血,并在现今国际化竞争的浪潮中被寄予厚望的老字号招牌之一——“王麻子”说倒下,怎就倒下了?

老字号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

北京“王麻子”在长江以北的地区几乎家喻户晓,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依托300多年的品牌积淀,“王麻子”几乎成了北京刀剪业的象征。从始创品牌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的几百年间,王麻子自身并不生产刀剪,而是采取一种类似于现代“贴牌”的经营方式,从大量普通匠人的供货中精选出质量上好的刀剪,然后打上“王麻子”的钢印出售。正是凭借“精品”效应,“王麻子”刀剪才逐渐成名扬四海的国货名品。其实,即使北京王麻子刀剪厂已经破产关门,但至今在长江以北广大的北方地区,历时悠长的北京老字号“王麻子”品牌依然深入人心,相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它仍将具备相当的市场号召力。作为一个百年品牌,我们可以在其发展历程中看到清晰的“王麻子”字号所踏出的品牌之路。

1.品质

“王麻子”创牌伊始就深刻认识到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将品质作为立身之本。为保证质量,掌柜的(相当于总经理)亲自下去选货,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质量监检测体系——“三看”、“两试”,坚持加以执行并进行验收。“三看”是看外观、看刃口、看剪轴;“两试”是试剪刃、试手感。凡不能通过“三看”、“两试”检测的产品一律不予销售。保证门市柜台卖出的都是一流精品。直到1959年,随着需求和规模的扩大,“王麻子”刀剪才逐渐由“贴牌”向制售一体过渡,正式成立北京王麻子刀剪厂。

2.分销

“王麻子”的产品不仅仅在门市柜台上出售,为了扩大销量,“王麻子”经常派伙计(相当于销售员)采用走街串巷担卖、赴庙会开设售点、下农村挨户售卖等方式拓展销路。当时还没有广告宣传一说,但“王麻子”为了作宣传,闯牌子,手法也是别具一格,王麻子剪刀铺卖出的剪刀都装在一个印有“王麻子”字样的纸袋里,这已经十分接近现代的品牌购物袋了。

3.售后服务

“王麻子”的服务承诺:如在一年之内,发生某种损坏情况,包换包退。“王麻子”说到做到,即使有超过一年损坏而要求退换的也照样受理。“王麻子”杂货铺的剪刀由此便以质量好、服务佳而远近闻名,赢得了美誉,不同地区的人们都慕名争相选购。鼎盛时每月生产7万把,市场全国占有率在50%以上。

王麻子剪刀由盛转衰曾经锋利无比的刀剪,为什么长了层层“锈斑”?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字号,为何走到了申请破产这一步?北京栎昌王麻子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白锡乾的回答简洁明了:“技术创新不够,体制僵化以及沉重的历史负荷是导致王麻子剪刀厂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长期以来,王麻子剪刀厂的主要产品一直延续着传统的铁夹钢工艺,尽管它的硬度、韧度比不锈钢刀强得多,好磨好使,但工艺复杂,成本高,加上铁容易生锈,亮度也跟不上,外观低了一个档次,产品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在传统工艺方面,国内刀剪企业谁都比不过‘王麻子’,但在新工艺和不锈钢刀领域,‘王麻子’落伍了。”白锡乾坦率地承认,王麻子的技术工艺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已远远落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