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致命的败局:企业绝境案例研究
19513900000042

第42章 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的失当(6)

科利华在2000年前后,一度曾被认为是中国IT业升起的新星,曾被美国《商业周刊》誉为“中国软件市场决定性力量之一”。《学习的革命》一书,使得科利华一夜之间家喻户晓,“CSC电脑家庭教师”软件同时走进了千家万户的PC。那年,科利华创造了12亿元利润的辉煌。然而,其兴也勃焉,亡也忽焉。仅仅一年后,科利华的净利润只剩下了2千万元,同比暴跌926%。又过了一年,净利润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高达115亿元的亏损(净利润同比暴跌达613%)。业内人士用了这样一句话来描述科利华3年的历程:经营业绩直线下滑,一个高台跳水接着一个高台跳水。1999年,借《学习的革命》成名后的科利华,感觉自己迫切需要资金。于是,它的眼睛盯向了股市——那个时代,圈钱,是一个很时髦的做法——其董事长宋朝弟野心勃勃地宣称:“我们要成为中国的微软。所谓‘中国的微软’,就是要在国内股市市值第一。”这个逻辑现在看来很奇怪:只要有了钱,就能成为中国的微软!好像微软是一家银行,除了钱再没有别的了。1999年5月,科利华成功地借壳阿城钢铁,完成了上市的夙愿。而股市当时也给了科利华以丰厚的回报,其股价从借壳前的7元,一路走高到30多元。这次圈钱的成功极大地刺激了宋朝弟的雄心。年底科利华又提出增资配股预案,提出要融资5亿多元的目标,然而,这个目标历经3年,却一直未能兑现。

融资失利的原因,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一是1999和2000年阿城钢铁首次发行新股所募集的资金未能产生效益,二是会计事务所认为公司有一笔巨额应收款项未能从阿城钢铁集团中收回。而到了2001年科利华再次提出增发6,000万新股时,中国股市的“熊市”到了,证券管理部门开始动用行政手段减缓新股发行速度——半年内仅有26家股票得以出笼,而科利华则被排除在外。2002年,科利华本以为排排座也该轮到自己了。然而,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对财务报表的审计当头给了它一闷棍:股票财务异常——不能肯定科利华公司真的有14亿元的资产。理由是,近525亿的应收账款回收的可能性难以确定,而12亿元的存货外销的可能性也不大。于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给科利华戴上了“ST”的帽子。这就意味着,戴上“ST”帽子,科利华再也没有了融资的希望。科利华曾经风行一时提起科利华,在教育界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科利华的成名也正是因为一套“校长办公系统”的教育软件。“校长办公系统”是一个题库,教师可以用这套产品随机编出一套考题来。1993年,当时科利华有一个庞大的信息部门,这个部门收集了全国15万到20万中小学的邮编、地址、校名等信息(当时全国大约有80万所中小学)。然后,科利华通过发信函的方式,把公司的产品简介、公司内刊等发送到各地中小学校的校长手里。同时,科利华还发了一封邀请函,邀请校长们参加科利华举办的“买校长办公系统软件送电脑”的活动。

当时,一台386电脑至少要卖11万元,而一套“校长办公系统软件”的成本充其量只有1 000元人民币。校长办公系统软件有小学版、初中版和高中版三种,科利华把小学版定价为9,000元人民币,把初中版和高中版定价为11万元,如果初中版高中版都买则价格为15万元。这次活动只有一周的时间,科利华卖出了500多套软件。这次活动不仅使科利华在几天内就进账500万元人民币,更重要的是,确立了科利华在教育软件行业的“老大”地位。

1998年中期,在科利华的整个高管层中开始传看一本书,这本书就是使科利华一夜间妇孺知晓的《学习的革命》。在此之前,作为一家软件企业,科利华的知名度是有限的,通过推广这本书一方面提高了科利华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宋朝弟对出版发行行业蕴涵着的丰厚利润早有企图。推广《学习的革命》可以看做是科利华对未来新的发展方向的探索,宋朝弟也希望这个领域在未来成为科利华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次行动为后来科利华做B2B的网上图书通道打下了伏笔。早在1998年科利华就已经开始涉足网络经营,上市后其发展的重点更进一步地转移到网络上。1999年下半年到2000年,公司的整个宣传基调已经从软件开始向网络靠拢,80%以上的精力都投向网络。客观地说,科利华在中国的网络、电子商务模式方面的思考是走在业界前沿的。在这之前销售《学习的革命》的过程中,他们就发现中国的图书发行市场是一个垄断的行业,有很大的利润空间,宋朝弟想通过电子商务这种模式来冲击这个领域,并设计了B2B的图书通道,这个理念在当时是一种创新,这是它最早触网的模型。宋朝弟对这个模式非常自信,并且他的这种自信也号召了许多书商来与他谈合作,但谈的结果却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因为科利华的这个B2B模型是一个革命性的东西,而高度垄断的出版行业传统的利益集团根本不愿意看到新兴的网络模式来冲击他们的现成利益。另外,这个模式需要科利华牵头将上千家出版商、书商等集合起来,这需要很强的实力和很大的勇气,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只能是一个很天真的幻想。然而宋朝弟并不想完全放弃自己的这个模式,于是推出了一个过度性的BBC模式,成立一个购书网,并为此建设了配送中心,但现在依然闲置着。科利华触网的第二个方向是2188com,是一个空车配送的系统,即为有货的人找空车,有车的人找货。这个概念很有意义,颇受车主们欣赏,在当时是一个很有希望的电子商务模式,并且已经成功地在上百个城市路演,每个路演的城市场面都很火爆。而这个很高明的配送题材,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追捧。当时关注这个项目的有许多亚洲和欧美的财团,包括李嘉诚旗下的某机构就一直跟踪这个项目。在即将投资时,全球的互联网发展却跌入了谷底,投资商们对网络的谨慎态度也让科利华最终错过了李嘉诚的这笔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