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不过是向死而生:哲学大师人生省思录
19517800000018

第18章 生命力的发现——论意志(3)

在这个世界上难道不会有人甘心放弃名利,去追求逍遥自在、与世无争的生活了吗?除非远离那钩心斗角的名利场,拒绝那些争权夺利的小圈子,不去与在你之前就受人瞩目的人物攀比,否则你就无法做到全身而退。每个人都渴望引起别人的关注,高官厚禄让人与众不同,也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它们造成多少尔虞我诈、巧取豪夺,让世界充满了贪欲和野心!明智之士并不他们放在眼里,对谁掌握权力漠不关心,他们也毫不在意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受到朋友的批评。但事实上,除了那些世外高人,谁都不能把地位和荣耀置之度外。除非他已经看透了世界,洞察了事理,能够做到宠辱不惊;或者已经自甘堕落,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态度,不再去想那些争权夺利的事情了。

权力只是一件虚伪的外套

相信每个人都还记得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吧:一位奢侈的国王每天只顾着穿衣服,不管其他任何事,最后竟然还受骗,什么都没穿就去游行!没有人去揭穿谎言,甚至还夸耀,最后一个孩子天真的一句话才结束了这场闹剧。

一个一眼就可看穿的骗局,竟然畅行无阻,最终升级一场荒唐的闹剧。安徒生在这里揭露了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是何等虚荣,何等愚蠢。骗子们看出了他们的特点,就提出“凡是不称职的人或者愚蠢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的说法。他们当然看不见,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衣服。但是他们心虚,怕人们发现他们既不称职,又十分愚蠢,就众口一词地称赞那不存在的衣服是如何美丽,穿在身上是如何漂亮,还要举行一个游行大典,赤身裸体,招摇过市,让百姓都来欣赏和颂赞。不幸这个可笑的骗局,一到老百姓面前就被揭穿了。皇帝下不了台,仍然要装腔作势,直到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而且因此他还要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这种弄虚作假但极愚蠢的统治者,大概在任何时代都会存在。

权力,别人只是一件虚伪的外套,目的在于索取人为的尊敬,而有关身份的所有事情根本就是一场闹剧。就像人们把路易十四看做是伟大的君主,并不是因为他渊博的学识、过人的见地和宏大的气魄,也不是因为他的丰功伟绩和坚毅性格,而是因为他无与伦比的权势和地位。

权势等级,可以说是诱导民意的汇票,汇票之价值的高低应视持票人的声望爵位而定。当然,将授予爵位等级来代替颁发年金可以替政府省下一大笔钱,而且如果等级分配得宜,人人各得其位,各尽其职,未尝不是国家之福。一般而言众人都有着眼睛和耳朵,只是缺乏判断力和记忆力。

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吾皇万岁”是一种东方式的阿谀奉承,但是在毫无知觉的情况下也很乐意随众高呼。我们服从、尊敬那些地位高于我们的人,不是希望他们赏赐给我们什么,而是出于对他们优越条件的羡慕,只是希望能帮助他们去达到完美的幸福这个境界。我们这样做并不要求回报,只是为了满足统治者和我们的虚荣和自尊。

不知那些身居高位的大人物可曾想过,为什么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民众的尊重,而普通人却要付出极大的代价?那些贵族子弟何德何能,能够拥有令人尊敬的地位?是因为他们自身的学识、毅力,还是其他什么美德?他们谨言慎行,遵循所有的繁文缛节,因为他们清楚自己是众人瞩目的焦点,旁边的人随时准备为他们服务,所以即使是在无关紧要的场合,他们也要小心翼翼地显出不同于常人的潇洒自如。他们言行之间透露出的优越感是身处底层的人无法企及的,他们就是通过这种手段让人们对自己卑躬屈膝,为自己奔走效劳。君主们总是用这种仰仗权势地位的手段来统治臣民。

温文尔雅只是大人物们的专利,对别人没有丝毫用处。有些纨绔子弟装模作样地想模仿达官贵人的礼仪,只能让别人更瞧不起。这是因为他自以为是,过于做作,以为自己是个人物,别人却并不买账。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渴望出人头地,就必须要具备大人物的素质,必须像他们一样有几个忠实的随从。但是如果没有办法养活他们,那就要努力让自己成为知识渊博、工作勤奋、任劳任怨、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人。只有这样,不论在什么场合都做到通情达理、慷慨大度,让人们了解他的才干,他才能够开创一番大事业。而那些野心勃勃却不能施展抱负的人,整天心急如焚,寻找着出人头地的机会。他们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所以就会想方设法地制造机会,甚至盼望着发生战争或冲突,想趁乱世大展雄才,以此吸引人们的目光。

相反,那些位高权重的人只要循规蹈矩就能保持现有的受人尊重的位置。他们对现状心满意足,没有能力去追求更高的目标,也不想为此担当风险。他们希望社会能够安定,这并不是出于博爱,也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没有能力应对这种危机,更害怕别人从中崛起。他只会冒点小险,投机取巧,以此赢得尊重,一旦要求他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时,他就畏缩不前了,很少会有例外的。

因此,在所有的国家和政府机构中,出身卑贱的人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勤奋和才干才能获得高位,然后担负起重大责任。而那些名门之后,所谓的大人物可能先是瞧不起他,然后心生嫉妒,但最后只能卑躬屈膝,选择服从。

这就是万人久仰的“权力”,不过是一件虚伪的外套而已!

自卑与超越

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出于自卑感以及对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奥】阿德勒

抑郁给我们的馈赠是历练

在罗马神话中,农神萨杜恩统御过人类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是过往岁月的守护神。每当我们怀念“过去的好时光”时,都会唤起这位神祇。因为怀念只会让人陷入思念的痛苦中,因此,萨杜恩被认为是抑郁的象征。抑郁的人被认为是受了萨杜恩的影响,而长期处于忧郁情绪中的人,则被称为“萨杜恩之子”。

抑郁带来的空虚感是痛苦的,为此,我们总想想方设法摆脱这种痛苦。然而我们若能换个角度,投入到抑郁的情绪和思维之中,就可以获得更深层次上的满足。有些人认为,抑郁就是没有想法、没有依靠的空虚状态,是我们所熟悉的事物和生活结构的崩溃,是乐观主义的丧失。

抑郁会让我们担心,这样的状态是不是永远不会结束,生活是不是永远不会再有激情和乐趣了呢?

抑郁常常具有一种离心力,驱使人们远离人群。在抑郁时,我们能从日常琐事中抽身出来,回到自己身上。这时候,我们通常会躲在一间偏僻的、阴暗的、太阳照不到的地方独处,静下心来反思。有些时候,我们需要这样的独处。独处时,我们可以独自面对自己,与心灵进行神秘对话。这时,你就可以对自己的心灵进行一次卓有成效的整合,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此过程中展开的。抑郁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

抑郁馈赠给我们的礼物是“历练”,这并不是实际经验的积累,而是一种看待自己的态度。经过某件事情的历练之后,我们就会觉得自己又长大了一点、聪明了一点,同时也提高了自己承受苦难的能力。于是,我们逐渐明白,生命意味着苦难,而心态则能改变人生。有时,我们虽然不能享受无忧无虑、轻松愉快的生活,但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却变得越来越豁达起来。

抑郁并不仅仅让我们怀念过去的好时光,它还提醒我们,生命仍在继续——我们在一天天变老,变得越来越有经验,甚至越来越睿智。即使是刚刚三十多岁的人,也会在跟别人谈话的时候,突然回想起二十年前的自己。他会停下来,惊讶地想:“要是在二十年前,我绝不可能说出这样的话!看来我是真的老了。”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都是抑郁的馈赠。曾经年轻的心灵,随着年龄的增长,获得了新的、积极的能力与特质。如果我们否定年老的意义,一味缅怀年轻时光,心灵就会迷失方向。

越是追求“青春永驻”的人,到头来越会陷入严重的抑郁之中。抑郁会让心灵自然老去,正如风霜雨雪会让建筑物自然老化一样。它让我们的思想变得更加深邃,让漫长生命中的经历沉淀下来,变成我们本性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不把“抑郁”当成一个消极的字眼,或许就能理解和接受它在心灵活动中的作用。我们为什么不把抑郁当做心灵的一种存在形式,既不好也不坏,只是心灵的一种自发的活动,就像行星绕着太阳运转一样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个性会逐渐显露出来,散发出人格的芬芳,正如果实生长成熟一样。抑郁、个性与年龄的增长,三者是不可分割的——年龄增长带来的悲伤是个性形成过程的一部分;忧郁的思绪会营造出足够的空间,让智慧在其中安顿下来。

对心灵来说,抑郁是一种入门仪式,一次成年礼。抑郁并不意味着想象力的缺失,它造成的空虚,乃是思绪和情感的温床。抑郁是心灵的一个层面,如果我们承认它,把它引入我们的感情关系之中,就可以让亲密的程度更深一层。如果我们对它遮遮掩掩,或是试图否定它,逃避它,那么我们表现出来的,就不可能是真实而完整的自己。掩饰心灵的阴暗面,最终只会导致心灵的沦丧;只有承认和接纳它们,我们才能享受纯粹的群体生活和亲密关系。

专注可辗转出美丽的人生风景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的杰作《最后的晚餐》享誉全世界,可是,《最后的晚餐》是怎么画出来的,大概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达·芬奇前半生一直际遇坎坷,怀才不遇,三十岁时他投奔到米兰的一位公爵的门下,希望能给自己创造一些人生机会。在公爵那里的最初几年,他一直默默无闻,也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做,他的画也没有得到公爵的赏识,但是他自己一直没有丧失信心,他始终在自己简陋的画室里执著地画着。

有一天,公爵来找他,让他去给圣玛丽亚修道院的一个餐厅画装饰画。这是一件无足轻重的活儿,一个普通的三流画家就可以完成,而且似乎也没有必要在一个餐厅的墙壁上下真功夫,但达·芬奇却不这样认为,他从来也没有敷衍了事地画过一幅画,即使是习作他也认真对待。

达·芬奇倾尽了自己所有的才华,日夜站在脚手架上作画。一个月以后,餐厅的装饰画画完了,很有鉴赏力的公爵立刻意识到这是不可多得的杰作。他立刻找来米兰的那些大画家,请他们看看达·芬奇的这幅作品。所有前来的画家无不为画作的构思和大胆的用色而惊奇。这幅画作就是闻名于世的《最后的晚餐》,它被慧眼识中后,名不见经传的圣玛丽亚修道院霎时远近闻名,一直默默无闻的达·芬奇则自此扬名。

达·芬奇细心对待一次并不十分重要的工作,成功便在他专注的工作时光顾。再微不足道的工作,只要用心去做,都会有所回报,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走好每一步,就能拥有一个不一样的人生。

想要让自己做事有成效,就必须做到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情上,专注于分内之事,并且清楚地认识到他人的事情属于他人,与己无关。只有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再受制于人,也不会把精力花费到一些挑剔或反对他人的事情上面。知晓什么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并对其专心致志,我们就不会被迫去做那些违心之事,他人无法左右我们,而我们因此也不会受伤害。

充分地扮演好你应该扮演的角色。我们都像戏剧中的演员,而上天则是导演,他为我们安排好了角色。每个人在这个世上的角色也会有所不同,有的人将演出短剧,有的要演出长剧。分配给我们的角色也会有穷人、富人、名人、领袖等等之分。我们无法控制上天为我们安排什么样的角色,唯一能做的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毫无怨言地赋予这些角色以生命的意义。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好好地干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读者要好好阅读,作者要好好写作,才能把自己的戏演得尽善尽美。

与我们无关的事情不要去理会。只关注与我们有关的重要的事情,忽视那些不值得我们投入精力的闲杂之事,这是现代人类精神进步之后的要求。要想坚定我们的意志,使我们的人生顺遂,就要坚定我们的目标。坚定地去做需要做的事,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因为那只是他人的看法,而且极有可能是被事情的表象所蒙蔽后的主观意志,并不能对我们的人生起到任何有益的作用。如果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而被他人认为愚蠢,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们的思想、我们的意志完全被放在了值得我们关注的、对我们的未来有益的事上,我们的目标正在达成之中。

如果面对每一件事,我们都自由地挖掘自己的潜能去应对,在不断地练习之中养成习惯,那么,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意外,我们都能完美地控制自己,轻松应对了。

摆脱虚假,享受自我实现的欢愉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见水中鱼儿悠然戏水,庄子说:“你看鱼儿在水中是多么快乐呀。”惠施反驳道:“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庄子回答说:“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不快乐?”惠施很机敏,他立刻利用庄子的逻辑反驳庄子:“我不是你,当然不会知道你。但是有一点很清楚,你也不是鱼,所以你也不可能知道鱼是否快乐。我们用不着再争论了。”

“你又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惠施的反驳道出一个真相:只有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一个人快乐与否,只有自己是最清楚的,他人并不能真正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