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每天懂点趣味色彩学·九型人格·心理说明书
19518400000052

第52章 心理说明书(14)

第二天,穿戴一新、洒了适量香水的李小姐来到保险公司人力资源部。面试过程很顺利,李小姐自信满满,认为自己这次一定能在十几个应聘者中胜出。面试结束,李小姐走出办公室,一不小心与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清洁工撞了一下,李小姐一下子跳了起来,抚了抚自己昂贵的外衣,对清洁工又喊又叫。清洁工看了看怒火冲天的李小姐,微微一笑,什么也没说,拿着扫帚走了。

这一幕被面试官看在眼里,他把李小姐叫到办公室,告诉她,原本面试结果三天后才能通知每个应聘者,但是现在他就可以告诉李小姐她被淘汰了。李小姐有点发蒙,问了一句:“为什么?”

这个问题一直纠缠在李小姐的心中。

其实这就是没给人留下深刻而良好的第一印象的缘故。由于在与陌生人的接触过程中,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对其整体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于是人们便会通过对方留给自己的最初印象去认识对方,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和知晓对方的性格,为继续交往打下基础。正因如此,人们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会非常深刻。这种对第一印象的关注被称作“首因效应”。

生活中,首因效应是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就像本节开头所说的,人人都在提醒我们要注意给对方留下好印象。“那人看上去色迷迷的,一定不是什么好人。”“那个人说话不看人,肯定很傲慢。”“你一个大男人留什么长发,别人以为你是流氓呢。”这样的话语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就是对第一印象于人们的影响。

既然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有那么大的作用,我们更应该注重自己的形象,努力给对方以好的第一感受。我们可以从自己的着装、言行、仪态上进行自我规范,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1.自信

有人说“自信是一种精神”,这话一点没错。这种精神体现出对自己才干、能力、知识素质、性格修养,以及健康状况、相貌等的一种自我认同和自我肯定。心理学家指出,一个人要是走路时步履坚定,与人交谈时谈吐得体,说话时双目有神,目光正视对方,善于运用眼神交流,就会给人自信、可靠、积极向上的感觉。

2.言行文明

语言的文明规范是与别人打交道时最基本的规范。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不追问自己不必知道或别人不想说的事情,否则会给别人留下恶劣的印象。

3.衣着得体

与人交往可以说是一件“公事”,而非“私事”。随和的衣着会让人感到轻松愉快,拉近彼此的距离,但是过分随便会适得其反,别人会认为你不尊重自己、看低自己,从而对你产生恶劣的印象。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形象较好的人,受欢迎程度和工作的起始薪金比不大注意形象的人要高出8%~20%。

4.不卑不亢

俗话说:每个人都有几把刷子,所以在别人面前过分显露自己,骄傲自大,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而以讨好的姿态巴结别人,不仅会损害自己的人格,更会让对方觉得你是个不可交的势利小人。

微笑是社交最好的润滑剂

很多人都会选择和每天面露微笑的人交往。要问原因,人们大多会这样回答,看上去舒服啊!但是蒋先生似乎并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以至于在跟人打交道的时候受了冷遇,原本可以谈成的合作也泡了汤。

蒋先生是一家商贸公司的老板,这几年生意做得还算顺利。但是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给他的事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接不到出口订单,货物在仓库里堆积如山,工人们又要求涨工资,这让蒋先生很是烦恼,他整天都在为资金的事而犯愁。就在蒋先生为公司的事忙得焦头烂额之际,又因为儿子的学习和妻子闹了矛盾,夫妻关系一下子跌到了谷底。面对整天愁眉苦脸的蒋先生,他的好友决定帮他一把。

好友邀请蒋先生参加了一次在上海举办的商务宴会,他告诉蒋先生,将有很多投资人参加这个宴会,是个非常好的融资机会。但是在宴会上,蒋先生总是板着一张脸,别人一看到他那张脸就对他退避三舍。好友给他介绍了一个来自福建的投资人,这个投资人原本不想和蒋先生说话,但碍于好友的面子,还是勉强和他谈了几句,但关于投资的事只字不提。

结果,在这个商务宴会上,蒋先生一份投资都没有拿到。

蒋先生因为一脸“苦大仇深”,而让别人退避三舍,不想与他接近,他也因此失去了与人深入交谈,获得投资的机会。可见一张微笑的脸对于人与人的亲近是多么的重要。

众所周知,微笑能让人情绪放松,能让人感到愉悦,能让人获得信任,也能让人感到被尊重、被关心。当人们面对一个面带微笑的人时,他的防备心理就会降低,而他希望结交对方的愿望会随之增强,这种欲望会随着交往的深入一直持续下去。这其实就是“亲和效应”在人们内心所起的作用。亲和效应是人们的一种心理定式。心理定式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练,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

从“微笑”这一现象来说,当对方通过这一表情来传达某种积极交往的信号时,我们便会在心中形成相应的情绪反应,这种反应就是一种过程。我们会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对方的需求,为呼应这种需求,我们也会相应地在脸上表现出积极的交往信号,与之产生共鸣,从而为彼此的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过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专注性,这种关注能让我们将更多的关注目光放在微笑的“甲”身上,而不是冷若冰霜的“乙”身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专注性会让我们在与对方交往前就消除紧张感和防备性。

人际交往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你给予对方什么,对方也会给予你什么。倘若你想让对方感受你的温暖,在人际交往中营造和谐的气息,就请不要吝啬你的微笑。面对他人,翘起嘴角,微微眯缝眼睛,然后伸出手,向对方说道:“你好!”

善用“自我暴露”,增加人际好感

在大学里,小敏是同宿舍中最受欢迎的女生。其他女生虽然个个美丽动人,但在别人看来,她们冷艳高傲,非常神秘的样子。虽然在交谈中也有说有笑,但一谈到自己的私人生活,如父母、家庭、感情什么的,就立刻讳莫如深,让别人摸不着头脑,觉得这些女生心思太重。

小敏却不是这样,她之所以能交到那么多的朋友,就是因为大家觉得这个文静的女生总是坦诚地向自己的朋友诉说自己的烦恼——父母吵架了,弟弟学习又不好了,自己有门课考得不好了。小敏淡淡地述说,朋友静静地聆听,相互间的关系越发亲近,大家也越来越喜欢小敏,自己有什么心事也说给小敏听。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类人: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他人交流,即使交流也只是说一些可有可无的事情,让对方听了无趣,不听又不礼貌。渐渐的,彼此关系越来越生疏。这类人一般都比较寂寞、孤独,性格也比较内向,在人际关系当中属于“弱势群体”。而像小敏那样,在自己的朋友面前说说心事、谈谈感受,让朋友倍感亲切的同时,也增进了双方的交往,则是在人际交往中获得肯定的一类人的表现。

人与人之间在情感上是需要相互满足的,如果你向对方适度袒露自己生活中的种种不快,对方也会给予你的倾诉,在这个过程中,双方彼此打开情感的开关,建立起某种联系,继而产生相互信任,从而赢得对方的心。这是一种真实的情感呼应,不掺杂任何不健康的目的,但其结果往往是令人振奋的。这便是被称为“自我暴露”的心理现象。

自我暴露虽然能有效促进信任关系的建立,对人际交往有着重要的帮助,但是自我暴露也需要有个度。太少的自我暴露和太多的自我暴露都会引起环境适应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一个从不自我暴露的人很难与他人建立起密切的关系;但是,总是向别人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己的人,会被他人看做适应不良的自我中心主义者。为此,在自我暴露中应该遵循以下两大原则:

1.对等原则

当一个人的自我暴露与对方相当时,才能使对方产生好感。比对方暴露得多,会无形中给对方造成压力,因为有时候对方只想对你说一件事,而你过分的自我暴露则不得不让他说更多。为了保持心理平衡,对方会采取避而远之的防卫态度。若比对方暴露得少,又显得缺乏交流的诚意,很难交到知心朋友。

2.循序渐进原则

自我暴露必须缓慢到相当温和的程度,缓慢到使双方都不感到惊讶的速度。如果过早地涉及太多的个人亲密关系,反而会引起忧虑和不信任感,认为你不稳重、不值得托付,从而拉大双方之间的心理距离。

社交强迫症是如何造成的

小陈是北京中关村一家电脑销售公司的业务员。最近他发现自己心理上似乎出了点问题,这种感觉来自几天前他参加的一次行业聚会。他原本想通过这样的聚会多结识一些“重量级”人物,扩充自己的人脉,提高自己的销售业绩,但是那次聚会来的都是与自己不相干的人。

当晚,小陈回到家中,仔细想了想,这一年来,他不知道自己究竟参加了多少次这样的聚会,不管是私人的还是社会上的,只要听到哪里有聚会,他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去参加,但结果往往不能满足自己原先的期待。这让小陈很苦恼,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心理疾病?

认识更多的人,将人脉网络最大化,是现在很多职场人士社交生活的主要目的之一。他们像小陈一样,怀揣名片,通过不同渠道分发给不同的人,然后结交他们,不管这个人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如何,也不管对自己是否有益,是否最终能成为良友,他们只是为了认识人而去认识人。这看似平常的行为里其实隐藏着一个心理问题,那就是社交强迫症。患上社交强迫症的人除了上述表现症状外,还有一些看似莫名其妙的现象:每到下班时间就急着联系饭局或聚会,热衷在社交场合表现自己,一旦没有社交活动就感到寂寞、恐慌、焦虑不安。之所以会出现社交强迫症,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社交场合定位不够清晰,社交人群分层不够精准。他们定下“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社交原则,聚会无论大小,派对不管公私,酒水不管自理还是免费,一律通吃,就像故事中的小陈一样,反正就是不能漏掉任何一个自己应该认识,或者最好认识的人。

第二,社交成为重要的生活内容。如今常常可以碰到“天下谁人我不识”的“神人”,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就是认识人或被人认识。他们总是会想方设法地去找到自己想要认识的那个人。这些社交强迫症患者对于各类社交场合的嗅觉灵敏度极高。

第三,获得令别人羡慕的虚荣感。对于这类人来说,社交是为了认识名人。他们可以不说话,可以被晾在一边,只要能和名人交换名片,见上名人一面,他们就满足了。对于这类社交强迫症患者来说,这种虚荣也许就是最大的用处。

那么,如何有效规避社交强迫症带来的心理危害呢?我们可以多去结交同一个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朋友。比如做技术开发的应该重点结交风险投资方或者IT设备供应商之类的朋友,而搞文艺的就应该多认识艺术品代理商、展览主办方或者收藏家之类的朋友。

如果每个人都有这般清醒的头脑和如此明确的社交目的,那么社交强迫症就会乖乖举手投降了。

心理小游戏

在社交中你属于哪类人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世界将成为一片荒凉的沙漠。交往给人带来幸福和欢乐。有位心理学家说:“一个人成功的因素85%来自社交。”那么,在社交中你属于哪类人呢?

请对下列问题做出“是”或“否”的选择。

1.碰到熟人时,我会主动打招呼。

2.我常主动写信给友人表达思念。

3.旅行时,我常与不相识的人闲谈。

4.有朋友来访时,我从心里感到高兴。

5.没人引见时,我很少主动与陌生人谈话。

6.我喜欢在群体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7.我同情弱者。

8.我喜欢给别人出主意。

9.我做事总喜欢有人陪。

10.我很容易被朋友说服。

11.我总是很注意自己的仪表。

12.如果约会迟到,我会长时间感到不安。

13.我很少与异性交往。

14.我到朋友家做客从不会感到不自在。

15.与朋友一起乘公共汽车时,我不在乎谁买票。

16.我给朋友写信时常诉说自己最近的烦恼。

17.我常能交上新的知心朋友。

18.我喜欢与有独特之处的人交往。

19.我觉得随便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是很危险的事。

20.我对发表意见很慎重。

评分标准:

第1、2、3、4、6、7、8、9、10、11、12、13、16、17、18题答“是”得1分,答“否”不得分;第5、14、15、19、20题答“否”得1分,答“是”不得分。

测试结果:

1~5题得分表示交往的主动性水平,得分高说明交往偏于主动型,得分低则意味着偏于被动型。

6~10题得分表示交往的支配性水平,得分高表明交往偏于领袖型,得分低则意味着偏于依从型。

11~15题得分表示交往的规范性程度,得分高意味着交往讲究严谨,得分低则意味着交往较为随便。

16~20题得分表示交往的开放性程度,得分高意味着交往偏于开放型,得分低则意味着偏于闭锁型。

如果得分处于中等水平,则表明交往倾向不明显,属于中间综合型的交往者。

网络一根线,心理大世界